明英宗复辟后为什么杀于谦?不杀于谦会怎样?

向天空


明英宗诛杀于谦,为世人所诟病。没有于谦,或许大明朝于1449年就灭亡了;没有于谦,瓦剌或许会再次入主中原;没有于谦,明英宗何谈复辟....然而,就这么一位誓死保卫北平的英雄,却被朱祁镇所诛杀。

那么,明英宗复辟后为何杀于谦?

1、客观原因:内部三方(文官、武将、太监)政治势力所决定的

  • 我们先来看下整个事件前后的时间线:

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去世,8岁的朱祁镇继位,由太皇太后张氏摄政,三杨辅政。

1440年,三杨之中的“杨荣”去世;

1442年,太皇太后张氏病逝;

1443年,朱祁镇亲政;

1444年,三杨之中的“杨士奇”去世;

1446年,三杨之中的“杨溥”去世;

1449年,土木堡之变,英宗被抓,代宗朱祁钰继位

1457年,夺门之变,英宗复辟,于谦被杀

  • 接着,我们再看下明朝建国到朱祁镇在位这段时间的内部政治形式:

一、宗室藩王集团被瓦解、削弱

朱元璋称帝后,认为天下必须由姓朱的管理,所以将自己的二十五个儿子及一个孙子封王,安排在全国各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宗室藩王集团”。然而,就在朱元璋去世没多久,他的孙子朱允炆就开始清理这些叔叔们,到朱棣时期,藩王的势力已经被瓦解的四分五裂。

二、文官集团、武将集团、太监集团相继显现

一方势力的削弱,势必会有其他势力来填补,只有这样,内部才能达到平衡,皇权才会更稳固。

随着宗室势力的不断削弱,文官武将、太监集团逐渐登上舞台。

武将集团的发展

1、朱元璋称帝初期,就开始大肆诛杀跟他一起征战沙场的将士;

2、朱棣攻下南京,取代侄子朱允炆,又诛杀了一大批残留的开国功臣;

3、朱祁镇时期,四次征讨云南的麓川土司,导致大军疲惫;

4、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最精锐的武将和士兵几乎都战死。

经过朱元璋、朱棣的不断打压和朱祁镇时期的不断征战,导致武将集团在当时的政治势力最低。

<strong>

太监集团的发展

明朝是朱元璋和各路英雄豪杰一起刀风血雨多得的天下,所以,在明朝初期,太监集团并没有什么势力,而其真正的发展,是从朱祁镇时期宠幸王振开始的。

此时的太监集团,看似权力地位很高,但并没有形成一个集团,只是个雏形,随着土木堡之变的失败,大太监王振被杀,太监集团势力大大削弱;

文官集团的发展:

1、朱元璋重视教育,重兴科举,这也加快了文官集团的发展;

2、朱元璋废除了“丞相”职位,建立了内阁。所谓内阁,就是帮助皇帝整理各地奏章,虽然有实权,但其权力完全依附于皇帝,此时的文官,还无法与皇权相抗衡;

3、朱棣永乐时期,内阁大学士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

4、朱祁镇继位后,“三杨”辅政,在“三杨”的扶持下,文官集团的势力远远超过武将集团和太监集团;

5、土木堡的失败,恰恰证明了士大夫文官先前主张不战的正确性;

6、北平保卫战的胜利,再一次证明文官也可以捍卫国家安全;

文官地位的不断提升,打压了武将、太监的势力,而于谦,就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重量级人物。也可以说,于谦代表了当时整个文官集团。用“以于谦文首的文官集团”描述更为贴切。<strong>

  • 我们再来看帮助明英宗复辟的夺门之变的大致过程

夺门之变,称南宫复辟,明朝代宗朱祁钰在被弟弟朱祁钰软禁南宫八年,1457年,朱祁钰病重,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拥戴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政变。

在这场政变中,发起者主要有三个人:

石亨:将领,属武官集团;

徐有贞:原名徐珵,此人其实是个文官,但跟于谦有过节,心胸狭隘,代宗朱祁钰时期,主张南迁,一直不被朱祁钰重用;

曹吉祥:太监集团,早期隶属王振门下;

所以,综上,我们能看出,夺门之变,其实就是武官集团、太监集团合起伙来,打压文官集团的一场政变,而于谦,恰恰是文官集团的首脑。<strong>

2、以于谦文首的文官集团,严重影响了皇权

明英宗回到北京,迎接他的不是满朝文武百官,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皇权,而是早已登基的弟弟朱祁钰,空荡的南宫,哭瞎眼睛的发妻钱氏,以及制约皇权的文官集团。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从《明史》这段记载,不难看出,当时的文官,已经开始公然讨论皇帝人选的问题了,可见其势力不容小觑;

经历了土木堡战役的失败,经历了被困漠北草原的无可奈何,重新回到北京的朱祁镇,面对早已不是自己天下的大明王朝,英宗也不再是之前那个幼稚的皇帝了。权力是把锋利的快刀,朱祁钰可以为权力不顾昔日兄弟手足情,朱祁镇又怎能屈服命运,甘愿一辈子困守南宫?

而此时,制约他重新夺回帝位的障碍不是弟弟朱祁钰,而是朝中一大势力集团——文官集团。

于是,经过一系列密谋,最终,在皇权的支持下,于谦被干掉了。

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

于谦在朝为关多年,朱祁镇难道不了解于谦?于谦保卫京师,保住了明朝,朱祁镇又何尝不知?然而,在皇权面前,于谦成了绊脚石,文官势力的过于强大且不断发展,严重制约了皇权。

再次登上帝位的朱祁镇,对皇权的控制欲会更强。失而复得后,会更加珍惜。所以,一切干预皇权的势力,朱祁镇都会处理掉,包括太监集团和武官集团。而文官集团势力最大,要打压,必须依靠另外两方薄弱的力量。

所以,打压完文官后,没过几年,太监集团、武官集团也相继被打压,自然,曹吉祥、石亨、徐有贞也没啥好下场,帝王之术,高深莫测。

武将石亨:

1457年发动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复辟,得以权倾朝野;

1459年秋,石亨受其侄子谋反和凌辱亲王罪株连,停止上朝参见,削官为民,并究治石亨朋党,悉数罢黜;

1460年,锦衣卫指挥使逯杲上奏石亨心怀叵测,图谋不轨。朱祁镇下诏令石亨下狱,以谋反罪处斩,并没收其家资。二月,石亨病死狱中。

太监曹吉祥:

1457年,曹吉祥因夺门之变立下大功,其门客及家族人员封官加爵,势力颇大;

1461年,曹吉祥以“谋反”的罪名处以磔刑。

3、主观原因:于谦性格刚直,得罪了不少人

于谦性格刚直,满腔热血,报效国家。不畏权臣,为人太过于刚直,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因此得罪了很多人,憎恨他的人更多。

所以,于谦被害,他的性格也占了一小部分原因。

于谦被杀,千古冤案,然而,封建时期,皇权才是统治者的法宝,于谦的存在,威胁了皇权的实施。于谦大概也明白自己命运的走向,所以才会在狱中对急于争辩的王文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分辩有什么用处?”

那么,不杀于谦会怎样?

正如徐有贞对朱祁镇所说:“不杀于谦,便是师出无名。”

夺门之变的理由,就是朱祁钰病重,无子,皇储无人,而当时的流言是,于谦等大臣有意立朱高炽嫡三子朱瞻墡的长子襄定王朱祁镛为皇帝。而实际上,“迎立外藩继位”并没有实际行动,一切都是在嫁祸于谦。

所以,如果不杀于谦,师出无名,朱祁钰依旧是皇帝,毕竟朱祁钰当时的病是逐渐好转的。而于谦手握重权,如果于谦没有下狱,或许可能帮助朱祁钰对抗朱祁镇,结局是怎样,很难说。

然而,历史已成定局。


清蒸历史


在南宫复辟后,英宗朱祁镇杀于谦,除了英宗本身为了自己找一个理由外,于谦个人的性格的因素占了很大的因素。于谦的人品太高尚了,他的品德与才智,均把其他人甩在后边,他为官争理不争利,不拉帮结派。在景泰一朝,于谦得罪了太多人,包括英宗本人。

01.得罪了英宗朱祁镇

土木之变后,于谦的一系列行为得罪了英宗。英宗杀于谦的第一个理由:他不仅拥立了郕王,而且多次拒绝了英宗南归。当时也先以英宗为人质,为了在战斗中不受制于人,于谦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这既使英宗朱祁镇丢掉了皇位,成了太上皇,也使他失去了人质的价值,南返的希望变得渺茫。

瓦剌挟持朱祁镇至大同城下,于谦举荐的大同守将郭登拒开城门。

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于谦拒绝了也先的讲和之议,又一次使朱祁镇失去了早日返回的机会。

后来也先几次对朱祁镇说:如果朝廷派使者来,你早回去了。这时,朝廷大臣多次提议和瓦剌议和,把英宗接回来的,只有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的理由,坚决不妥协。于谦的话,在古代就是大逆不道的话,无论哪个皇帝听了都会怀恨在心。于谦的杀身之祸由此萌生。

朱祁镇要杀于谦的第二个原因,于谦支持景帝朱祁钰废掉了英宗之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朱祁镇迁怒于他,也是有可能的。

在朱祁镇再次登上帝位后,于谦的命运可想而知。

02.于谦得罪了夺门之变的功臣

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张軏等人作为帮助英宗重新登上皇位的的大功臣,每个人都有置于谦死地的理由。

首先来看徐有贞(徐珵)。徐有贞和于谦结仇始于土木之变后。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瓦剌进犯京城,徐珵建言迁都南京,遭到于谦的厉声呵斥。后来徐珵很长时间无法升迁。景泰初,徐珵请于谦帮忙,求国子监祭酒一职,景帝认为徐埕人品太差,拒绝了。徐珵以为于谦压制他,因此怀恨在心。

其次看石亨。于谦对石亨是有恩的,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荐举其为右都督,总京营兵。在北京保卫战中,石亨离了大功,被封为武清侯。石亨为了报答于谦,向朝廷荐举于谦的儿子于冕,于谦不仅不领情,还弹劾石亨。石亨因此也怀恨于谦。

太监曹吉祥对于谦也是心存嫉恨的。土木之变后,曹吉祥在京营担任监军,受于谦节制。经营的重要决策都出自于谦,曹吉祥无疑会感到失落和怨恨。何况,于谦曾经向景帝朱祁钰建议,废除宦官监军的制度。这一举动,肯定得罪了身为监军太监的曹吉祥。

张軏对于谦也有切齿之恨。张軏素来骄纵不法,多次遭到于谦的贬抑。如景泰元年(1450)四月,于谦弹劾张軏,“骄奢淫逸”、“卤莽粗疏”,请皇帝重重的惩罚。

因此,即使没有发生夺门之变,徐有贞、石亨等人都有置于谦死地之心。,何况有“夺门之变”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谦岂能逃脱。

于谦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心为公,他将国家利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于谦的这种品性和处世方式,出淤泥而不染,众人都贪腐只有他一个人清廉,把自己陷于孤凌凌的境地,结果这样一个令人唏嘘的悲哀结局:当石亨、徐有贞一伙策划拥戴朱祁镇复辟时,竟然无人将这一情报告诉于谦,于是这些投机者从容实施着阴谋,轻易地将于谦送上了断头台。


闵不克


这事儿要从“夺门之变说起”,当时朱祁钰病危,唯一的儿子也早死了,要登基也得是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当皇帝。但是这事儿石亨,曹吉祥等人不干了,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而且本来就和于谦过不去。

再说朱祁镇这个皇帝就是明朝最没骨气的一个皇帝,智商也不高,曹吉祥等人说啥就是啥。自己被俘虏后不自杀也就算了当个汉奸,还不如崇祯。自己惹得祸还是于谦替你擦屁股,守北京,辅佐朱祁钰。

回来后不该当皇帝的他,被徐有贞一句“不杀于谦,此举无名”,于谦就这么倒霉了,人家于谦也不分辨,够意思了。

抄家的时候别人都说朱祁钰宠他,家里肯定有好东西,可到了发现,于谦家只有朱祁钰赐给他的蟒袍,剑器之类的,死的那天乌云密布,京城老少,无不伤心,连太后都伤心。

朱祁镇干的坏事儿多了呢,可不止这些,他竟然还给王振建庙招魂,给也先也建了。

以后去西湖的时候,大家都去看看于谦和岳飞,真民族英雄。




美妹观历史


明英宗一辈子就干错了两件事:一是错信王振,二是冤杀于谦!单凭这两件事,明英宗就是一个地道的昏君!话说回来了,明英宗为什么非要杀于谦呢?我分析有以下原因:1、泄私愤!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后,眼巴巴的等着明朝来赎身,等来的确是弟弟登基的噩耗!而提出王登基的正是于谦!后来虽然被接回宫中,但南宫的形似囚徒的生活更加深了明英宗对于谦的怨恨!明英宗把自己的落魄完全归结到于谦的身上,杀于谦就有了动机。2、政治需要!于谦是明代宗的心腹肱骨,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明英宗不会放心明代宗的宠臣留在自己的身边,更何况还是位置极为重要的兵部尚书!虽然于谦是忠于大明朝的,但明英宗已经不相信任何人了!帝王的猜疑是于谦被处死的主要原因!3、发动政变的徐有贞等人的怂恿!这些人嫉妒于谦的功绩和威望,极力促成明英宗对于谦严肃处理,以使得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为掌握权力排除障碍!于谦作为他们的绊脚石,是一定要扳倒的!4、于谦个人的性格缺陷!于谦是个认死理的人,他不了解帝王的心思,帝王不看重他的两袖清风,不看重他的为人操守,只看中是不是能为我所用!明英宗复辟的过程中,于谦没有采取任何的补救措施,他太自信了!他认为他的忠心耿耿会成为他的护身符,但明英宗最恨得就是他的“忠心”!

英宗知道于谦为了大明江山的付出,没于谦大明完蛋,但是夺门要合法化,要天下人知道他才是合法皇帝,当年只是去旅游溜达了,景弟只是暂时摄政,可借给你你不能变成自己的,如今回来自然要找回失去的,因此去除景帝势力需要拿于谦开刀,需要找对立教材,杀于谦那景弟的皇帝就是不合法,如不杀夺门成反叛,因此要借于谦的头颅。

于谦之死是明朝黑暗的一面,也是明英宗一生所抹不掉的阴影!


加油站的巧遇


我的答案:英宗为了重新登上皇位,同石亨、曹吉祥等人发动了夺门之变。此时的景泰皇帝朱祁钰还没有死,朱祁镇夺了皇位,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于谦等人就成了替罪羊。正如发动夺门之变之一的徐有贞所说,不杀于谦,此举便是无名。

为夺门之变找一个理由,是于谦之死最直接的原因。于谦的死,也并非是一个夺门之变造成的。它的背后还有更深的原因,是自身性格与当时权力斗争的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结果。

英宗被俘,于谦为首的大臣力主拒敌,拥立朱祁钰当皇帝,朱祁镇怀恨在心

如果英宗不想杀于谦,徐有贞等人怎么煽风点火也是没用的,杀于谦,是英宗自己的意思。因为在朱祁镇的心里,有个心结打不开,那就是土木堡之变后,于谦率领大明朝廷拥立朱祁钰为帝,坚决抵抗瓦剌的行为。

土木堡之变,充分显示出了朱祁镇的无能,和宠信宦官的弊端。土木堡之后,明朝军事力量直接由盛转衰,宦官王振死了,明英宗也被瓦剌虏了去。

瓦剌有自己的算盘,拿了朱祁镇和大明朝讲条件,得些好处。没事领着英宗到明朝边境城池叫叫门,“我来送你们皇帝回家了,快开门”。让瓦剌意外的是,守城将领都一个反应,俩字“不开”。

瓦剌精明,大明群臣也不傻啊。特别是于谦,在他的极力主张下,明朝制定了坚决抵抗,不和谈的对敌政策,并拥立朱祁钰为帝。让朱祁钰当皇帝也是权宜之计,没办法,不然大明就成了第二个南宋了。然而英宗肯定很不开心,我在外面颠沛流离,还被自己国家拒之门外,心里多少会有些记恨的,特别是于谦这个领头的。

面对大明的拼死抵抗,瓦剌难以再进一步,无趣之下,就要送回明英宗,养着也没用。这次景泰皇帝有些犹豫了,我这都当皇帝了,你又要把之前的皇帝送回来。又是于谦站了出来,力主迎回英宗,真是个耿直的男人啊。

对于于谦来说,当时拥立朱祁钰和如今迎回朱祁镇,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忠于的是国家社稷,不是某个君王,一切以社稷为重。犹如景泰皇帝的私心和防备心理,他没有。而朱祁钰也很听于谦的,并且很仰仗他,因而迎回了朱祁镇也没有迫害他。可仇恨的种子始终在英宗的心里。这也为朱祁钰和于谦最后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于谦为人正直,不趋炎附势,大权在握遭人记恨

景泰皇帝时期,于谦走到了大明权力的巅峰。二人的搭档蛮不错的,在亡国危险的处境中,甚至使大明出现了中兴的景象。

可于谦太正直了,朝堂中的奸佞小人又太多。比如后来发动多门之变的石亨、徐有贞等人,都和于谦有过过节。这些小人一方面嫉妒于谦的地位,一方面又想谄媚与他。可于谦完全不做理会,他一心为国,哪有那些闲工夫。

地位高的时候,于谦很安全,但他没有做过多的防备,也是致使自己死亡的原因之一。他没有防备石亨这些奸佞小人,也没有防备英宗这个小心眼的。不是因为他傻,还是他太耿直了,一心为公的心理让他在人际关系上显得有些木讷。

于谦忠君为国思想浓厚,兵权在手,却并没有反抗。

于谦在政治上,实际是个很精明的人。徐有贞、石亨等人密谋造反,他不一定不知道。就算夺门之变发生了,他也是可以反抗的,毕竟自己兵权在握。从英宗被俘开始,于谦最留心的就是军事部署。拼死一搏,完全是可以的。但是之后呢?英宗和景泰皇帝怎么办?大明怎么办?要毁于内斗么?

所以于谦选择了束手就擒,依然是忠于国家社稷。正如他在诗中所写:“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死亡没什么,都留给后人评判吧,后人评价也没什么,我自己觉得清白,对得起自己的内心就行。

英宗杀于谦,葬送了一个社稷能臣

英宗早年宠信宦官王振等人,惨遭土木堡之变,并不能说明他是一个完全无能的人。夺了皇位,二次称帝之后。很快就清除了石亨、曹吉祥等人,这些人可都是夺门之变的主角啊,支持过英宗称帝。但朱祁镇很明白,这些人都是奸佞之徒,留不得。然而一切过去之后,他虽然口口声声说于谦对国家有功,但始终没给他平反。因为给他平反就代表自己错了,况且杀了于谦也不一定抚平英宗心中的怨气。

想要知道不杀于谦会怎样,就要知道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在景泰皇帝在位期间起了什么作用。于谦为人刚正不阿,是如岳飞一样的民族英雄,一个力挽狂澜的清官。如果于谦不死,以他的性格仍然会尽力辅佐明英宗,振兴大明。对他来说,忠于社稷比忠于君王更重要。

英宗杀了于谦,也使大明朝失去了一位治世能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明朝向上的发展动力。

一个民族英雄,强敌入侵都没死,最终同岳飞一样,死在了自己人手里,可悲可叹!


执古论今


这是于谦创作的《石灰吟》一诗,他也确实做到了“留清白在人间”。现在有很多人认为于谦之死是由明英宗复辟造成的,这句话不无道理。于谦本是景泰朝的重臣,当太上皇英宗复辟成功后,必然会对他进行清算。

但需要注意的是,明英宗复辟后一度不想杀掉于谦,他认为“于谦实有功”。可见,于谦的死不能仅归咎于明英宗一人。于谦的悲剧还应该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于谦是一个刚正不阿、爱民如子的官员,注定被腐朽没落的朝臣所不容;其次,于谦一直秉承重国轻君的思想,这无疑动摇了皇权的统治根基。

一、于谦是一个刚正不阿、爱民如子的官员,被腐朽没落的明廷所不容

(1)于谦的刚正不阿

于谦是一位性情孤高的人,不趋炎附势,曾经得罪了不少权贵。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同是英宗成功复辟的大功臣,这些人均要置于谦于死地。他们一心想除掉于谦完全是出于私心,皆因为于谦对他们的所作所为颇多批评。

首先说徐有贞。正统十四年,瓦剌部大举进攻北京,当时徐有贞担任侍讲一职,他向皇帝建言迁都南京。于谦为此批评徐有贞“妄言当斩”,虽然徐有贞最终保住了脑袋,但他因此被群臣所耻笑,很长时间不能升迁。景泰年间,于谦颇受景帝的宠信,徐有贞便托人向于谦游说,希望担任国子监祭酒一职。于谦将徐有贞的请求告诉给了景帝,但景帝没有答应。由于于谦曾经和徐有贞有隙,因此他没有将结果直接告诉徐有贞。这导致徐有贞认为于谦是故意贬抑他,不让他升迁。

石亨是最不应该对于谦落井下石的一位官员。于谦曾经对石亨有恩,于谦在正统十四年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后,就提拔石亨为右都督,令他镇守德胜门。在于谦的正确指挥下,石亨杀敌数众,因军功被朝廷封为武清侯。石亨为了报答于谦的恩情,将于谦之子于冕推荐给朝廷。没想到于谦不但不领情,还批评石亨:

“国家多事,臣子义不得顾私恩。且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微贱,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于公议得乎?”——《明史·于谦传》

于谦刚正不阿、不徇私情,因此得罪了这位好友。石亨的侄子石彪为人贪婪残暴,于谦奏请出之于大同,这使得石亨对于谦更加痛恨。

明朝中后期,宦官乱政,于谦对此深恶痛绝。当时宦官曹吉祥监京营军,但长期受到于谦的限制。于谦还向皇帝上书,奏请取消太监监军的制度。这必然动摇了宦官们的权力,导致宦官欲除之而后快。

(民族英雄于谦)

(2)于谦的爱民如子

于谦还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官员,在底层百姓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这也招致了群臣的嫉恨。

于谦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小就树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于谦志存高远,从小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于谦6岁入儒学攻读四书五经,15岁考取秀才,23岁中举,第二年接连通过会试、殿试,成为进士。

于谦做官后,用实际行动履行了幼时许下的誓言。在任职地方时,他四处体察民情,为民排忧解难。永乐二十一年,他秉公处理了湖广官军邀功妄杀无辜百姓的事件。宣德二年,他明断了一件历经多年的悬案,为很多人平反。他在巡抚河南山西期间,当地发生洪涝灾害,百姓因此流离失所。于谦打开官仓赈灾,还兴办药局收治百姓,百姓称颂他是“赵父杜母今重见,天遣恩官拯二方。”他还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切实保护了百姓的利益。当时江西宁王府官僚,借着“和买”的名义,掠夺商人的财物。于谦知情后,迅速将其查办。

二、于谦一直秉承重国轻君的思想,因此动摇了皇权的统治根基

(1)于谦重国轻君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明英宗被瓦剌俘获后,明朝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于谦提出了重国轻君的主张,其主要内容有:

  1. 不能为了拯救明英宗而牺牲国家的利益,将明王朝的利益和明英宗的归来相比,“社稷为重君为轻”。在这种主张下,于谦另立新君,打消了瓦剌部借助明英宗来要挟明王朝的企图。

  2. 轻君是指轻明英宗,而非轻景帝。当时的明英宗作为瓦剌的俘虏,已丧失了对国家的控制权,无法发挥统治者的功能。因此出于国家长远利益的考量,于谦认为明英宗已然无用。

(2)于谦重国轻君思想的积极意义

于谦的重国轻君思想有其客观必然性,在皇帝被敌军所俘的境地下,另立新君不仅能稳定局势,还能打消敌人得寸进尺的野心。重国轻君思想的积极意义有:

  1. 稳定了人心、军心。当得知明英宗被瓦剌所俘后,朝野震动,大明王朝岌岌可危,很多人主张与瓦剌和谈,甚至有人欲投降瓦剌。在这种形势下,于谦的重国轻君思想为大明指出了另一条可行的道路,稳定了人心和军心。

  2. 另立新君有了依据。明英宗被瓦剌俘获后,太子朱见深只有三岁,即使登基也难以挽救大明江山,因此只能另立新君。在出征前,明英宗已经安排其弟朱祁钰在京中监国。因此在于谦重国轻君思想的指引下,朱祁钰顺利登上帝位。

  3. 朱祁钰登基后,打破了瓦剌人借助明英宗敲诈大明的企图。当时瓦剌以明英宗为要挟,要求明朝向他们称臣纳贡,还挟持明英宗到明朝的边地索要金币。景帝朱祁钰的上台,宣告着瓦剌人的企图已经破产。

(3)于谦重国轻君的思想动摇了明朝皇室的统治根基

虽然于谦重国轻君的思想客观上挽救了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但这种思想无疑也会动摇封建王朝皇帝的统治根基。

在封建社会,“君为臣纲”,臣子不得挑战君主的权威。而于谦不仅挑战了这种权威,还提出放弃营救明英宗的主张,这无疑是大逆不道的。与统治者长期刻意培养的愚忠思想相比,这种思想有着超越时代的先进性,注定不被统治者所包容。

而明朝恰巧是一个封建专制制度登峰造极的时代。明太祖建国后,为了加强皇权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取消丞相,施行皇帝独裁。其次,设立特务机构,监视官员的行为。最后,为了进一步削弱官员的权力,大兴文字狱。

于谦重国轻君的思想与这些措施相比,显然是在唱反调,它只会削弱皇帝的权力。这种思想不要说是明英宗,换做历史上任意一个皇帝都难以容忍。

(锦衣卫,明朝加强皇权统治的重要工具)

综上所述:

于谦的死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明英宗复辟只是表面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是性格孤高、爱民如子的他被腐朽没落的明朝政府所不容,而他所提出的重国轻君思想更是和明朝统治初期加强皇权统治的措施相悖。在多重因素的加持下,于谦注定没有生存的空间。

不杀于谦会怎么样?其实上面已经说的很清楚,在那样一个专制、腐朽的社会,于谦难有生存的空间。“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或许早就预见到了自己的命运,他本有反抗的机会,却欣然受刑。这不是最好的结果,却也不坏。于谦虽然身死,但他的洁名被后人不断称颂。


风雪赫连城


其实归根结底,都是被徐有贞给忽悠的。徐有贞说于谦想另立新帝,不杀于谦等于师出无名。后来于谦死后明英宗非常后悔,于谦确实对国家有功,只是徐有贞这个人太特么气人了,害死了于谦。其实徐有贞属于那种复合型人才,人家也是干实事。就是心胸狭窄罢了


战争其实很艺术


英宗为何要杀于谦?是他不明白于谦是拯救大明的无双国士,还是担心于谦有碍于自己的重登帝位,还是他恨于谦放弃自己另立帝王?

英宗杀于谦我感觉不是一个个人爱恨情仇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政治问题。现在仅凭史书上的只言片语我们不得而知英宗到底恨不恨于谦,但从政治上分析。要想证明英宗复辟集团的正确,那就得否定于谦集团的错误。而于谦正是这个集团的灵魂人物,他的地位不亚于明景宗。只有这样才能震慑其他的文人集团,将皇位给坐稳。

中国的政场如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且于谦死了天下还是大明的。对于百姓来说像于谦这样的人可能是青天,对于皇帝来说任何一个臣子都不过是枚棋子随时可以抛弃。如汉景帝杀晁错,汉武帝杀窦婴。于谦的功劳是大明史上的一笔惊鸿,也许英宗是舍不得杀他的。

往事如风,历史如烟。我们这些后来者以不知当时的谁对谁错是是非非,读史者当以史为鉴,更因以身作则为我们的后来人照亮来路。




霸不儿本


于谦为了大明社稷着想,在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虏后,果断提出另立新君的建议。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北俘虏了,推新皇帝上台,一可以稳定国内局势,二可以瓦解瓦剌的心理,客观上说是符合当时历史需要的。

英宗复辟后,自然会秋后算账,对另立新君的人肯定不会放过。于谦虽然延误了明朝的国运,却无法躲过权力斗争的绞肉机。



河西赱廊


导语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钰一病不起,朝中各种势力暗流涌动,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投机小人趁代宗病重之时,暗中联络在南宫被囚禁的明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再次登临帝位,重新执掌权柄。复立英宗有功的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均与于谦有私仇,他们以“不杀于谦,此举无名”为由撺掇英宗杀掉于谦,英宗听信谗言,冤杀大明功臣于谦,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错误。

发动“夺门之变”的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均与于谦有私仇,合谋除掉于谦

徐有贞与于谦的私仇:“土木之变”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随军出征的近百名文臣武将全部战死,御驾亲征的皇帝英宗被瓦剌俘虏……当这些噩耗传入京城之时,朝廷上下一片哀嚎,徐珵(徐有贞原名叫徐珵)此时提出只有南迁才能保住大明江山,当满朝文武不置可否之时,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大声呵斥“言南迁者,当斩”,于谦铿锵有力地直言南迁的危害,并鼓舞大家同心协力保卫北京城,之后于谦拥立朱祁钰登基称帝,并指挥北京保卫战取得最终胜利。相比之下,提出南迁的徐有贞在众人的鄙夷和嘲讽中落荒而逃,自此以后,徐有贞倍受代宗歧视和冷落,仕途一直不顺利,徐有贞认为这一切都是于谦造成的,因此他想方设法寻找机会干掉于谦。

石亨与于谦的私仇:石亨本是阳和口之战的逃兵,于谦赏识其军事才能,并向代宗推荐石亨,石亨不负众望,在北京保卫战中戴罪立功,英勇杀敌,成功击退瓦剌进攻。战胜瓦剌后,代宗论功行赏,石亨自觉没有于谦功劳大,封赏却比于谦多,石亨向代宗建议封赏于谦的儿子于冕,由于于谦太过耿直,不但没有感谢石亨,反而劝谏代宗不要过于相信石亨。石亨知道后非常生气,认为于谦不识抬举,还反咬一口,两人自此关系破裂。石亨和石彪叔侄府中养了一帮无恶不作、气焰嚣张的爪牙,经常干不法之事,于谦知道后经常训斥石亨,希望他注意收敛。但于谦的善意提醒在石亨这里完全不起作用,石亨认为于谦虽有知遇之恩,但始终不是同路人,要想飞黄腾达、荣华富贵,必须除掉位高权重的拦路虎于谦。

曹吉祥与于谦的私仇:曹吉祥原属王振门下,他的理想就是成为第二个权倾四海的王振,“土木之变”后王振同党被清洗,曹吉祥开始自立门户。“土木之变”后,满腔愤怒的朝臣要求代宗下旨严惩王振同党,正当代宗犹豫之时,王振的同党马顺等人被一帮大臣活活打死在朝堂之上,甚是凄惨,于谦在混乱中镇定自若,居然拦住因惊吓过度想要逃跑的代宗,并要求代宗立即赦免在场出手的群臣无罪,这一切曹吉祥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早已视于谦为不共戴天之仇敌。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都是投机钻营、贪得无厌、唯利是图、心术不正的小人,他们谋划“夺门之变”,不只希望得到高官厚禄,安享荣华富贵,还希望借英宗之手除掉于谦。

于谦过于耿直的性格容易得罪小人,“两袖清风”的作风更是遭人嫉恨

在大明危难之时,于谦确实力挽狂澜,粉碎了瓦剌也先的阴谋,抵制了蒙古的入侵,保卫了北京城,可以说没有于谦,大明王朝的历史必将由瓦剌改写。但是一旦外部矛盾解除,朝廷内部各派之间的争权夺利就又开始了。而于谦的性格过于耿直,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从不结党,从不站队,一心只忠于国家,忠于天下。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于谦的这种性格注定是要吃亏的,于谦“两袖清风”一无所求,但是于谦位高权重,势必阻挡很多人飞黄腾达、大富大贵的美梦,所谓断人钱财,犹如杀人父母,于谦注定不能够善终。

在政治斗争中,真正厉害的是李贤这样的人物,他讨厌徐有贞、石亨等奸佞小人,但是却与他们打成一片,表面上关系好得不得了,却在私下里使用各种花招,终于将这些奸佞小人各个击破,还保全了自己。还有后来的内阁首辅徐阶等人,他们都是在用迂回的策略对付敌人,而于谦不屑这些手段,总是直来直去,黑白分明,必然引起他人不满,遭人嫉恨,树敌太多。

英宗对代宗的无情恨之入骨,将对代宗的仇恨转嫁到代宗重臣于谦身上

英宗是个善良单纯的人,对自己唯一的弟弟代宗朱祁钰非常信任,英宗御驾亲征之时,完全放心地让弟弟监国。可是当英宗被俘,在瓦剌艰难生存之时,于谦却拥立弟弟登基称帝,使自己失去了价值。后来,瓦剌多次要求送回英宗,代宗居然不愿意接英宗回家,宁可让他死在瓦剌,都不愿意接回英宗。尽管英宗多次承诺绝不争取皇位,但是代宗依然残忍无情,将英宗囚禁在南宫。英宗恨透了代宗,于谦是代宗的重臣,所有这些事于谦都有参与,英宗心理怨恨于谦是肯定的。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英宗复辟后宠信身边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于谦乃代宗重臣,对代宗忠心耿耿,势必不能为英宗所用。徐有贞等人正是抓住英宗怨恨代宗和于谦的心理,借英宗之手除掉于谦。

英宗本性善良,头脑简单,缺乏判断力,即使不想杀于谦,但还是被奸佞小人利用

英宗生于太平盛世,长在深宫内院,“土木之变”之前他呢人生太过顺利,没有经历过或任何磨难,他本性宽厚善良,但是英宗头脑十分单纯,过于相信身边的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导致他易被奸佞小人操纵利用,之前由于他或许宠信王振,所以才放生了“土木之变”,现在他也知道于谦对大明社稷有功,没有打算杀掉于谦,但是石亨等小人捏造于谦要拥立外地藩王为帝借以总揽朝政,触犯了英宗的逆鳞,所以他又犯了错误,若英宗调查一番,不轻易相信他人,就不会错杀于谦。

总结

朝堂上的政治斗争往往比战场上的拼杀更为残酷,战场上敌我双方亮出兵器,使劲干就行,但政治斗争都是没有硝烟的战场,稍不留神,便铸成大错,永不得翻身。英宗杀不杀于谦,跟于谦是不是功臣没有关系,只是两个利益集权此消彼长的结果,英宗手下的投机找人要想出人头地,必须得让于谦死,这是毋庸置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