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997年历史尘封,北宋金陵长干寺七宝阿育王塔从铁函中缓升起

2008年11月22日,经过997年厚重的历史尘封,北宋金陵长干寺七宝阿育王塔从铁函中缓缓升起,出现在21世纪人们的面前。该塔盛世重辉之后,其高大雄浑的身姿,精美丰瞻的图案,以及七宝随身、遍体金光的华贵风采,无不令人感到叹为观止。更为重要的是,塔内还瘗藏有如来真身“感应舍利”和佛顶真骨,以及以金棺、银槨为代表的大量珍贵的供养器物,在海内外文物界、宗教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座七宝阿育王塔被当之无愧地尊称为“塔王”。

七宝阿育王塔高1.2米,宽0.4米。塔身内部以檀香木作胎,外部用银皮包裹,表面鎏金,并镶嵌水晶、玛瑙、青金石等宝石。塔分为盖和身两个部分,塔盖中间为塔刹,刹顶为球形宝珠,刹上有五重相轮。塔盖四角有形似花叶张开的“山花蕉叶”,每座山花蕉叶与塔刹之间都有链条相连,链下悬挂着风铃。四座山花蕉叶外侧共有19幅画面,讲述了佛祖从母亲右肋降生,出生时七步生莲、双龙灌浴,削发出家、菩提树下觉悟成道、鹿野苑初转法轮、示寂涅槃的故事,表现了佛祖释迦牟尼从诞生、出家、苦修,到觉悟、传法、涅槃的人生过程。而塔身是四幅大型佛祖本生变相,塔身的铭文说明,它们分别描绘了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大光明王施首、尸毗王割肉贸鸽、须大拿王布施的场景。传说佛祖于今世之前经历过无数次生命轮回,无论为人还是为动物均舍身向善,这四幅变相即截取了佛祖前生的四次壮举,这些图案传递的是历劫求道、度己度人的佛教精神。整座塔上下满饰姿式各异的佛像,以及护法神器——金刚杵,塔身四隅各设一只站立的大鹏金翅鸟。

经过997年历史尘封,北宋金陵长干寺七宝阿育王塔从铁函中缓升起

阿育王塔外部还錾刻有20条铭文,除“皇帝万岁”、“重臣千秋”、“天下民安”和“风调雨顺”四字吉语外,主要记述捐赠者的身份、姓名、捐赠物品及种类,以及打造变相等内容,例如塔刹根部錾刻的铭文为:“扬州仁曹坊浦宅女弟子刘氏一娘,舍银玖两叁分打造相轮,并钱壹贯文省记。”而塔座顶面两处椭圆形的开光中,錾刻了上百字的铭文,记载了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在演化大师可政、守滑州助教王文、会首张重旺等人的倡导募化下,众位施主捐舍银一百二十二两、金二两八钱半、檀香七斤、大圣七宝念珠,以及水晶珠宝等物,聘用扬州工匠朱承信等人打造七宝阿育王塔的事迹,这对了解七宝阿育王塔的建造过程提供了关键性的史料。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即公元1011年,著名高僧可政大师在宋真宗的支持下,于长干寺原址重建寺院和九级宝塔。他还通过民间集资的方式,制作了七宝阿育王塔,专门用于供奉佛顶骨舍利。北宋重建的长干寺不久宋真宗赐额“天禧寺”,存在了很长时间,在明成祖永乐六年不幸毁于一场大火。四年之后,雄才伟略的明成祖朱棣为了纪念其母亲,下令在原址上,修建了大报恩寺。大报恩寺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皇家寺院。它存在了四百多年,清代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天国兵火。

七宝阿育王塔,它是目前中国境内出土的体积最大、工艺最复杂、制作最精美的鎏金阿育王塔,是中国艺术宝库中极为珍贵的佛教艺术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