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汉唐还要富庶的隋朝,为什么却非常短命

隋朝(581—619)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富庶的朝代,甚至远远超过被过度吹嘘的两宋。南宋的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上说,“按古今称国之富者,莫如隋”。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也说:“隋之富,汉、唐之盛,未之逮(达到)也”。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比汉唐还要富庶的隋朝,却非常短命,仅仅维持了38年便灰飞烟灭。如果从统一天下(589年)算起,则只有29年的时间。

隋朝二世而斩,隋文帝杨坚开国,隋炀帝杨广亡国,可谓富强而速亡。这种成败骤急、大起大落的命运,是异乎常理的。

那么,远比汉唐富强的大隋为何突然脆断?

比汉唐还要富庶的隋朝,为什么却非常短命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富的流油的一个朝代,却还是走向了灭亡。隋朝之亡,不是因为皇权衰微,权臣当道,也不是因为国力衰微,外族入侵,亡的似乎很蹊跷。

但问题就出在富上,国富不等于民富。国富而民贫,那是取亡之道。

隋朝的“国富”,在很大程度上是推行过分聚敛财富政策的结果,在这一政策下,形成了“国富民贫”的虚假富庶景象。有史家指出:“隋之亡也,民困苦而国未贫。”也就是说,隋朝的灭亡在于朝廷聚敛了太多的财富,而老百姓却失去了维持生存最起码的条件。

这一点在当时和后世,人们都看的清楚。

唐初年有位叫马周的大臣总结说:“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以畜积多少,在于百姓苦乐。……畜积固不可无,要当人有余力,然后收之,不可强敛以资寇敌也。”一代名臣魏徵对此也深有体会,指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恰恰在于“恃其富强”。

作为一代雄主李世民,对这点事自然看得也非常清楚,因此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比汉唐还要富庶的隋朝,为什么却非常短命

隋朝大运河

到了明末清初,王夫之也反对朝廷聚财,而主张藏富于民,他说“财散则民聚,财聚民散”,“大损于国者,莫甚于聚财于天子”,“聚钱布金银于上者,其民贫,其国危;聚五谷于上者,其民死,其民速亡。”

事实上,隋朝国库中堆积如山的粮食,也成为起义军或割据者号召百姓的物质基础,他们纷纷以“开仓赈粮”为号,聚集百姓。杨玄感起兵时,他的谋士李子雄劝他直入关中,开永丰仓以赈贫乏。可惜他还没到关中,便已兵败。

刘武周起兵时,以“壮士岂能坐待沟壑!今仓粟烂积,谁能与我共取之”来激励民众,轻而易举地将马邑太守王仁恭捉拿。然后开仓赈济饥民,收兵万人。

隋末最大一支起义军瓦岗军的盛衰也与隋朝的仓储有很大关系,在李密的领导下连克洛口、回洛、黎阳三仓,开仓赈粮,队伍迅速猛增,最盛时达到百万,成为隋末农民战争中举足轻重的力量。

唐高祖李渊起兵时,也是通过开仓赈济贫苦百姓来招募兵卒的,而且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也多次通过开仓放粮来拉拢民心。

比汉唐还要富庶的隋朝,为什么却非常短命

李渊起兵,推翻隋朝

明清之际的学者唐甄也曾指出:“立国之道无他,惟在于富。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若编户空虚,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国,不可以为国矣。”意思就是说,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富裕,国家才能巩固。

其实隋朝富庶而速亡,其实不是一件咄咄怪事。

富强而不与民共享,国富民贫、国强民弱,正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