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中的上海人 勇者“逆行”智者轉型

主持人:雅客

嘉賓:歐洲時報西班牙版記者 唐奕奕

歐洲時報中東歐版記者 周修怡

歐洲時報意大利版記者 盧嘉琦

抗疫中的上海人 勇者“逆行”智者转型

上海靜安置業集團辦公區域採取了入口測溫、設專用垃圾桶、入口鞋底消毒等措施加強防控(2月11日攝)。(圖片來源:新華社拼圖

雅客:大家好!三位都是上海人?那咱們就談談上海。上海醫療隊去武漢了,上海市長也去武漢了,上海小心翼翼復工了。

唐奕奕:看到上海醫療隊出征的情形不禁熱淚盈眶。上海的人口是武漢的兩倍,其經濟總量和輻射力都比武漢大得多。全國各地都在馳援武漢,上海當然不例外,而且要帶頭。有不少網友擔憂,上海的形勢也不容樂觀,350名醫護人員去了湖北,會不會削弱上海自身的抗疫能力?

還有一種普遍的擔憂那就是復工——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在小心翼翼復工的同時,大多數人在家自我隔離,但據說上海的返滬潮已經開始了。微信朋友圈裡有圖片顯示,有人從高架橋的小口子爬下來,有人在汽車後備廂裡逃避檢查。上海能不能堵住這樣的或者那樣的漏洞?

倘若這樣具有指標意義的城市失守,後果不堪設想。

周修怡:做新聞這麼多年,腦海裡總是縈繞著某一篇文章的標題: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逆行”的醫護人員身上,就有那種讓我淚流滿面的力量。

雅客:這是人性的力量。

周修怡:關於人性,我想講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故事。我一個在奧地利認識的上海朋友,以前是上海中山醫院的護士,她說看到中山醫院的老同事紛紛被派往武漢,心裡很為他們擔心,她說如果她還在上海,派她去武漢疫區,她肯定不會去,“沒有人的命比我的命重要!”——這是她的原話。

說心裡話,我覺得沒必要站在道德高地指責她,她這麼說這麼做也無可厚非。恰恰因為有人都像她這麼想,所以那些“逆行”的人更值得我們脫帽致敬。

現在,上海的市長也去湖北任職了。應該說上海的幹部儲備一直是十分充足的,大家不用擔心。

上海這座城市有它的特點,老百姓比較聽話,但喜歡“亂說話”,網管一般比較容忍的,疫情期間雖然容忍度降低了點,但比湖北、武漢強多了。要說精明,上海的管理者也算蠻精明瞭。

我在上海的一位前同事平時很忙不和人聊天,最近在家隔離話多了,東拉西扯忽然家裡寬帶壞了,打電話報修,小區保安攔著維修工不給進小區。這可把他愁壞了,沒網的日子真的過不下去。我估計如果他還沒瘋,會第一個要求復工,他們單位的帶寬世界領先。

雅客:一位企業家朋友說,他們正在艱難復工。現在大家面臨靜動兩難的新危機。

盧嘉琦:疫情的突然來襲打亂了經濟發展的步調。出不出門,復不復工?靜還是動,如何靜又如何動?從“面”來說,疫情對實體經濟短期內的衝擊很大,如果要求中小企業強撐著去養員工是不可能的。因此各地政府應該“動政策”,比如出臺“續命政策”、支持企業調整轉型。至於出臺什麼樣的政策對路,成效如何,這就得看各地的本事了。

從“線”來說,企業自己要“動腦子”,比如盒馬、阿里等提出“員工共享”的辦法就很好,不少餐飲、百貨行業紛紛加入,能動的企業動起來,不能動的先靜守但減少損失;能動的員工先動起來,把自己養活起來。只有供應充足、方便,普通消費者才能“靜”得住。

盒馬、阿里可以說帶了一個好頭,當然,沒有任何一個舉措是可以適應於所有行業的,因此企業進行適應性的調整特別重要。比如教育機構全力發展線上課程、餐飲行業專攻線上訂餐,電商因疫情再度迎來“高潮”,那這“線上的繁榮”是不是會催生出許多產業鏈上的用工需求呢?

他們能在此時做到把企業保下來、穩下來,就是貢獻。

從“點”來說,每一個員工,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口罩,每一個防護措施都是一個重要的點。這些點組成每一條線,組成一個社會面。部分必須要員工出門復工才能正常運作的企業,恐怕會面臨“沒人性,只看錢”的指責和怨懟。

企業自身有沒有考慮到員工安全保障,有沒有做好防疫舉措——比如有無實行輪工制、有無為員工準備口罩等防疫物資,有沒有在特殊時刻想方設法地用“靜大於動”的方式去保證生產,有沒有將關心員工健康安危的信息傳達到位,這就要考驗企業的責任感和情商了。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這場危機中,點、線、面三者是唇亡齒寒的關係。“危”是大危,就算有再多專家說中國經濟發展不會受疫情衝擊,所有人心裡還是慌的。但“機”也同樣存在,也許是經濟結構調整下某產業的突出發展,也許是對企業轉型升級的加速推動,也許還是點與線之間信任更甚、線與面之間依存更緊。

雅客:“三個阿拉一臺戲”,基本不用主持人也能聊得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