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琳娜《忐忑》的走红给乐坛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郑极夫


  • 感谢邀请!很高兴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 我认为是一种流传,更是一种创新!

龚琳娜在流行乐坛,或者说在娱乐圈和网络界的曲线成名,实际上也是对如今民歌现状的一种反讽。所谓民歌,不就是老百姓爱听爱唱的歌吗?但如今国内的民歌,已经变成了晚会歌曲的代名词。老歌全唱得一个模样,新歌都写得一遍就忘。歌词空洞无物,演唱犹如程序播放,旋律雷同且大同。如果说现在的民歌最标志的风格是什么,那就是民歌手的服装、台型和手势,从左到右划一划,尾音一定要拖长,速度不能过于快,脸上笑容要灿烂。所谓“民歌”,就是指民歌的范儿。不需开口只需站,只要站在那里,你就可以成为一首“民歌”。

有太多这种拼命刷都刷不出存在感的民歌,不如龚琳娜那些或许会让人捧腹,却又不禁让人咂舌的神曲,她更容易让人感受到民歌,其实还活着。音乐无论好坏,首先要有存在感。虽然龚琳娜的民歌,也早已经不是田间山头属于草根的歌曲,但至少在音乐技术的层面上,让民歌在某种可能性上得以延续。而她之所以让人觉得雷,只是因为此前的民歌,乃至整个乐坛已经无法动人。

不得不承认龚琳娜的唱功要超出一些所谓一线明星好多倍!她真的是唱出来的,而不是捧出来的。


音乐调料沙利


被称为“神曲”的《忐忑》,撇去其“被”网络赋予的娱乐色彩,其实是一首带有浓厚探索意味的艺术歌曲,在民歌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属于严肃音乐范畴。这首《忐忑》有4个主要特点:1,深厚的唱功;2,变幻的唱腔;3,独特的旋律;4,丰富的表情。虽无具体歌词,但它为听者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极具力量感的唱风,简直是一个生命的灵魂迸发。

除了歌词,龚琳娜和乐队们的演奏也被网友们形容为“很给力”“很有爱”。龚琳娜唱歌的时候,眼睛一会瞪得圆溜溜的,一会又眯成一条线,还不时用力甩头、轻松地扭腰。网友还发现,另外一个亮点就是龚琳娜身后的两位配角。吹笙的大叔一直做陶醉状地闭着眼,随着节奏摆动头,眉毛也跟着上下移动。而另外一位吹笛子的大叔则跟随节奏前倾后仰,有时候还把脖子伸得老长。“这样的组合,简直太无敌了。

龚琳娜在演唱中不但唱腔夸张变形,表情也极有特点,在听似毫无意义的“咿呀”中,将情绪挥发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糊涂娱乐


一、

《忐忑》是一种音乐上的创新,区别于以往教条式音乐。其是音乐上的进步,当聆听者已厌烦以往的音乐形式,《忐忑》的横空出世,犹如高山流水的古筝声,让人耳目一新、心情愉悦。

二、

《忐忑》制作复杂,难度大,精度要求非常高。以笙、笛、提琴、杨琴伴奏,运用戏曲锣鼓经为唱词,掺杂了老旦、老生、青衣、花旦。其水准是一般商业歌曲无法比拟的。就目前乐坛的歌曲,粗制滥造、水平层次不齐的现状,起到了警示作用,为业界竖起来高水准、高质量的标杆。

三、

就《忐忑》演唱者龚丽娜来说,她是一个有使命感的音乐家,体现在她对中国传统音乐底蕴和内涵的认知与热爱,对乐坛未来走向的创新性研究。

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客观的说她研究过所有她喜欢的歌者的唱法。只有这样歌者才不会被自己的音色和唱法所束缚,从而不断学习、借鉴、创新来丰富自己领域的唱法。


尖条


因为在一瞬间换了好几个调和音色 没几个人能做到唱那么几个字然后连变调和音色 !而且都是不同的 老旦 老生 黑头 花旦等很多种音色在极短级快的时间内演唱 所以称为神曲。

这种风格最早出现在电影插曲配乐里 反映人物的内心起伏忐忑 和环境的迷乱险恶 因为主要用音乐节奏来表现而不追加唱词 而是用唱腔的尾音让人物的心声在空间回荡来加强反应情绪 ,例如 大宅门里 描写景齐母亲心理时 斯琴高娃并没有对白 只有僵木的表情和炯炯的双眼 而所有心声 都来自背景的京韵唱腔 咿呀~~~~~ 无论台词多么精致 都无法达到这种感染力 。

其实国内很多电影都一直延用这种 手法来表达人物最强烈的情感纠葛 此时无声胜有声 用京剧的乐器大节奏 配合无词义的唱腔 叫板 即能丰富大力的描写情感 又韵味十足 是中国一大特色 .



胡同里的小影院


龚琳娜《忐忑》的走红给乐坛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答 :《忐忑》当年的流行程度其实不需要过多解释,一首曲子不可能仅仅因为猎奇古怪就能有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的。那么导致其流行的原因,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其可听性受到了大部分受众的认可。



于我个人看来,《忐忑》曲式多变,震慑力和感染力极强,曲调本身也很好听(温岚还是谁好像用放慢了的调式演唱过,温婉的声音让人感觉浑身酥麻,也别有一番韵味。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其曲调具有可听性)龚琳娜在演唱时将听众带入如同歌名一般的感受,这一点我觉得没有什么可以责备的。

应当理解,一个探索性极强的艺术作品获得全部受众的认可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我个人呢认为《忐忑》开拓了中国民乐和流行舞台结合的思路,并成为了中国戏剧唱腔融于流行舞台表演之典范,这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

《忐忑》高密度快节奏的唱腔需要强大的气息控制和强弱控制,仔细听可以感受到龚老师对于气息强弱把握的精准,把观众直接裹挟进忐忑的气氛

题主还可以去听听别的歌手唱的忐忑,不是放慢速度就是减少了转音的数量,或是简化了唱法,毫无原曲风采不说,而且喘气不断,吐音不清。

更别说龚老师的台风还融入了戏曲表演的手势和眼神,使其表现更加困难。

国家一级演员、青年歌唱家吕薇评价忐忑:


这首歌吧,在现在好像有很多的争议。其实啊,在很多的老的民歌里面。其实我觉得难度挺大的,还真是不是谁都能唱的了,我真是唱不了

韩红评价忐忑:
我比较有发言权,龚琳娜是我的亲师妹。她的专业课是相当棒的

我不会唱,会听,其实唱神曲的那个龚琳娜,她的专业是非常好的。如果他没有非常良好的声乐的技术,他根本唱不了那个神曲。因为那个神曲里面需要太多的技巧。不信所有人来上,真的唱不了。真的,因为那个歌儿。那个工龄啊,他是一个中国音乐学院毕业的,曾经拿过很多奖,民族唱法他唱的非常好。我没有这样的自信,我唱不了

廖昌永老师回答对忐忑的看法:

这问题问的非常好,我因为前前两天也是,因为大家都在说忐忑,我也上网上去看一下他们。这挺有意思的。那这个音乐其实一直在,于是在是在一个发展,比如说。一个从十七十八世纪的时候,像巴洛克时期的,到后来的古典时期的到了后来浪漫派时期,到后来的这种现代、都市。一直在变化。1所说的规范,就是当我们在唱这个巴洛克时期的时候一样,在他的巴洛克音乐风格里边,这个规范里面去唱。到了这个时候,忐忑就是现在当代的他对音乐的一个一个创新的。他释放他的人的一个天性。如果像以前我,其实刚才我们在后边儿,在聊天的时候说这个忐忑这个。还会不理解,觉得这个简直是。这不胡来吗?现在这个是做一种很个性的。一种这种音乐上的一种创新,我觉得。所以这个社会在进步。是因为他也是在进步。对不对?就是说当大家都听惯了,就像以前这种完全教条式的这种。反正突然有这么一种乐器,是出来以后,然后觉得哇。这是我们以前从来没有体验过的一种。那你真的你去,你去一听到他那边还是很多规范的东西在里面,你要从职业的音乐家来听它,还是它并不是胡来的。对啊,里面有很多民族艺术的。把重新来保证过他的时候,他把很多的一把把这种黑人、爵士乐、流行音乐和中国民族的音乐,把古典的全部揉在一起。

总得来说龚琳娜的作品对中国音乐是积极的影响。。。。您怎么看呢?下面留言。。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397000ada7a7786e189\

岁月金曲


龚琳娜老师的歌难度系数比较高,一般的歌手驾驭不了,龚老师的歌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忐忑这首歌的灵魂是即把内心的躁动不安又无从安放的忐忑心里表现的淋漓尽致,龚老师的歌意境超出三界之外,而又不在五行之中,给乐坛的影响力也是超前的,也开创了无歌词殿堂级巅峰之作!


贝奇乐乐


本人觉得是如下这样的:

1、这也称得上是半世纪神曲了,这首歌曲,更加说明了,我国汉字与音乐的神结合,体现了我国悠久文化的无线可能。

2、说“神曲”更多的是由于,歌曲的节奏变化多端,演唱者表演夸张,歌词,汉字神秘,后被被网络赋予娱乐色彩,称之为“神曲”。

3、这首歌06年发行,10年下半年才真的火起来,更多的原因是互联网在我国的兴起,信息传播速度快,导致当时可以说家喻户晓。

4、一件事情的火爆自然有很多影响,但也需要我们理性看待。

(1)《忐忑》的火爆从音乐创作的角度看,给无数音乐人启示,音乐就是追求多元化,流行化,只要大家觉得好听就是好歌。更何况能给人无限遐想的“神曲”。

(二)由于时代变化,歌曲寓意深远,让很多人翻唱,改动,导致很多负面意思。当年蓝协也因为比赛公平性而取消这类音乐,引起了一段风波。

5、总之,一件事情有利弊,不能完全偏激处理。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大家觉得呢



音乐参悟人生


《忐忑》是由歌唱家龚琳娜演唱,龚琳娜丈夫老锣作曲的一首歌曲。以2006年老锣为龚琳娜创作的原型音乐作品《忐忑》变更而来,此曲以笙、笛、提琴、扬琴等乐器伴奏,运用戏曲锣鼓经作为唱词,融合老旦、老生、黑头、花旦等多种音色,在极其快速的节奏中变化无穷,夸张变形,独具新意。

歌曲因其节奏变化多端,表演夸张,歌词神秘等因素,被网络赋予娱乐色彩,广大网友称之为“神曲。为乐坛的发展实现多元化,乐坛得到了纵深发展。给乐坛带来新的形式。


大盛2355


龚琳娜的忐忑让人听揪心,提心吊胆,但决不是瞎胡唱的她包含着各个剧种的精华,浓缩,低音有意,高音豪迈,让人领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个门派的急中,综合!耐人寻味!


付富豪


1,关于转音11次如何计算的,是否真实。这一点恕我未能完全描述清楚,按照评论区的理解方式,应当修改为每秒11/2次。而这一统计数字是我偶然看到的分析视频中提及,具体选用的歌曲版本和统计计算方式我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只需要知道这个水平基本接近人类发声能力的极限即可。

2,关于龚琳娜算不算国家队。关于国家队其实有这样两种定义,其一为体制内的演员,比如杨洪基这样的国家一级演员;另一种定义在青歌赛这样的专业领域内认可的比赛中获奖者。

龚琳娜本身是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师承邹文琴,与吴碧霞等师出同门。她于2000年获青歌赛专业组民族唱法银奖(值得一提的是同届的通俗唱法金奖是谭晶)。如果从第二个角度讲,她算是国家队的也不为过。

3,关于曲子本身可听性的问题。

《忐忑》当年的流行程度其实不需要过多解释,一首曲子不可能仅仅因为猎奇古怪就能有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的。那么导致其流行的原因,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其可听性受到了大部分受众的认可。

于我个人看来,《忐忑》曲式多变,震慑力和感染力极强,曲调本身也很好听(温岚还是谁好像用放慢了的调式演唱过,温婉的声音让人感觉浑身酥麻,也别有一番韵味。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其曲调具有可听性)龚琳娜在演唱时将听众带入如同歌名一般的感受,这一点我觉得没有什么可以责备的。

应当理解,一个探索性极强的艺术作品获得全部受众的认可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我个人呢认为《忐忑》开拓了中国民乐和流行舞台结合的思路,并成为了中国戏剧唱腔融于流行舞台表演之典范,这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

有一些觉得听不下去的,我建议大家把心态放平,不要带着“神曲”“搞怪”这样的心态去欣赏作品,这样说不定就能慢慢接受这部作品。如果还是不行,那我只能说人各有所爱,毕竟不可能人人都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