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浅论“杨柳枝”下的浓浓深情

“如果说终有一别,那么,杨柳是我对你浓浓的深情”。这大概就是古人对自己友人独有的深情,或许,从不宣之于口,但从不止于内心。

在我国古代,古人在送别时会出现很多信物,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舍之情。前有芍药赠离别,后有文无当归来,曾有丹棘使忘忧,又有杨柳诉不舍等等,还有很多被用来表达离别时不舍与对其美好祝愿以及分别后思念与担忧之情。

下面我们一起浅论“杨柳枝”在古诗人心中的浓浓相思情。

杨柳,或许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仅仅只是万千植物中的一类品种,仅此而已,然而,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杨柳却被许多骚人墨客、雅人韵士纳入麾下,他们赋予了它更有诗意与韵味的意义。其中最为常用的就是离别时,以杨柳枝寄依依不舍的留恋相思情。顾名思义,杨柳,“柳”意通“留”,有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有对自己家乡的思念之情、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对亲人的离别愁苦情等等。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浅论“杨柳枝”下的浓浓深情

古代“离别折柳”的风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中的《小雅•采薇》,选段如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正如清代王夫之所言:“昔我往昔,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诗中,诗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在《诗经》的《小雅•采薇》中,作者进行了“今昔”以及“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虽然这不是描写的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意,但却表达出了离家的从军将士艰苦的军旅生活以及对家乡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从上述几句诗词中,可以读出思念家乡及亲人的从军将士为了“杨柳依依”,可以忍受“雨雪霏霏”,间接地体现了他们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此后,“杨柳枝”下的浓浓深情就存在于诗歌中,不仅如此,它还存在于诗词曲赋中,就连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愈发新奇,韵味十足。

随后不久的南朝宫体诗人萧纲所作的曲《折杨柳》中的“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这一句,“杨柳枝”就有浓浓的相思之情。表面上是在写数不胜数的杨柳枝条如丝如缕的屈曲盘结着随风飘扬,虽未直言其相思之苦,但从“乱成丝”这三个字表明了折杨柳枝的人心绪早已因相思之情而混乱成结,这正与“杨柳枝”暗含的浓浓相思意吻合。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浅论“杨柳枝”下的浓浓深情

在北朝时期,出自《乐府诗集》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折杨柳枝歌》共五首,其中,“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儿。”这一首中写“行客”送别友人远行的情形,“反拗杨柳枝”一句形象地写出了其依依不舍之情,而作者在诗的后半部分又提到了“吹长笛”,长笛声即出,将全诗惆怅断肠的惜别之情推至高潮。用“杨柳枝”和“长笛”这两个象征抽象的离别之情具体化,从而直接逼出末句的“愁杀”二字。

在唐诗以前的折柳送别诗中,最完美的一篇当属隋朝无名氏所作的七言绝句《送别》,作者虽无法考证,但其借杨柳表达的恋恋不舍之情仍流传于今。“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首诗中,通过借用“杨柳”和“杨花”将作者的缠绵不舍的留恋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垂”、“飞”、“归”三个字将绝句诗押韵,平仄有声的特点展现的近乎完美,柳条都已经折尽,杨花都已经飞完,试问出门的行客能否归来将全诗的留恋之情推至高潮。

唐诗宋词元曲是对唐宋元三个朝代优秀文化的最好肯定。在杰出诗人辈出的唐代,各种诗体都应运而生,然折柳送别诗也独具风骚。

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的盛唐诗人王之涣在《送别》中写道“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恬静安谧的风景图,青青的杨柳在微风中摇曳着,在御河两岸夹杂生长,但看似幽静的风景,实则是为下文“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作铺垫。从“攀折苦”“别离多”中可见诗人折杨柳是为表达别离的愁苦,这与上文安静优美的风景图形成反差,来诉说心中愁苦的极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浅论“杨柳枝”下的浓浓深情

被冠有“诗佛”的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青。”中“客舍”和“柳”两个具有离别深意的词放到一起,将全篇的不舍离别之情展现出来,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奠定了深挚的惜别基调。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诗仙李白的著作《劳劳亭》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前两句中,本身诗人的伤心事是送客的离别,然而,诗人直中见曲,未提伤心事,却道伤心处是离亭—劳劳亭。这种写法比直接表明自己的伤心事运思更加美妙,技法更加奇特。这也为后两句借“春风”“柳条”来诉说离别之哭奠定了恋恋不舍的情调。诗人后两句借春风深知离别苦,而不见折柳送别,不想让柳树发青的画面来暗示自己对行人依依不舍的离别情。

同样是送别诗的《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中,诗人李商隐在采用“折柳送别”的用法上与诗仙李白上有不同的见解。《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在第一首中,诗人用“春风争拟惜长条”表明春风不因为爱惜柳条而不让离别的人攀折,寓意着折柳送别来寄托自己浓浓的不舍情意。但在第二首中,柳条的用法与前一首略有差别。第二首中,“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前两句向读者道出了无论是在浓浓的烟雾中还是在落日的余辉中,杨柳都是万绪千条,暗怀依依不舍之情。后两句中又表明了杨柳不仅只管离别的愁思,还有迎归的喜悦,这样多情的柳条不仅仅流露了浓烈的惜别之情,更透射出了深深的迎归之情。在李商隐的笔下,“折柳送别”既暗含不舍,也寓示期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浅论“杨柳枝”下的浓浓深情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杰作《杨柳枝词其一》中,“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两句中直接表明,长安道上华美优雅的树有千千万万个,但唯有垂落拂地的杨柳能够寄托相思离别情。诗人直抒胸臆,直扣主题将折柳送别暗含对离人淡远却深厚的内心情感展现的栩栩如生。

同样直接点明“折柳送别”寓示眷恋不舍的离别情的还有唐代诗人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这首诗与北朝时期的《折杨柳枝歌》有异曲同工之效。两首诗军事借用“折柳”与“笛声”将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推至极致。郑谷笔下,“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前两句中,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扬子江边青葱郁郁的杨柳上,漫天飞舞的柳絮让过江人的愁思随它乱飞起舞。虽未提及折柳送别,但仍将杨柳暗含的离别愁丝展现的惟妙惟俏。后两句中,清幽远扬的笛声在离亭的夜晚显得更加凄凉,君我背向而行的不舍与哀愁在离亭上随着风声笛声传入耳朵,直击人心。全诗用“杨柳”、“柳絮”、“风笛声”以及“离亭”将悲愁不舍的感情基调奠定的栩栩如生,这写作的手法同《折杨柳枝歌》但其情更胜一筹。

在北宋时期也不乏一些优秀杰出的词人,位居唐宋八大家的北宋词人苏轼在《水龙吟》一词中提到“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其句意为仔细看来,并非是杨柳上的杨花,那满天飘飞的是出走的离人留下的不舍的泪水。它虽未直接点明杨柳枝是为表达离别之情的信物,但间接地向读者陈述了杨柳枝上随风而飞的柳絮是离别人留下的不舍眼泪,这与主题契合。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在作品《秋波媚》中提到“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诗人仿佛看到了长安城外的灞桥边上烟柳在随风摇曳,长安城的曲江、亭台、楼馆全都敞开大门,全都期待着出门在外的南宋军人早日归来。在诗人陆游的笔下,杨柳代表的不是送别的依依不舍之情,而是对出门在外,保卫山河的南宋士兵的殷殷期盼。这与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的杨柳的用法有相似之处。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浅论“杨柳枝”下的浓浓深情

以“元曲”著称的元代戏曲中也用“杨柳”来表达浓浓情意。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曾在《西厢记》中谈及“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其意为莺莺看到冗长的柳丝想到难以此栓系将要远行的张生的车马,望到疏林就请它们挂住终将落下的斜阳,想让时间的脚步慢一点。从这两句中充分体现出了刚刚逃过相思之苦,转眼又将分离的愁苦,请求时间的脚步放慢一点,更加说明了二人爱之深思之切的浓浓深情,这里的“杨柳”、“疏林”被作者拟人化,看出了莺莺对张生的依依不舍之情。

之上,我们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为时间轴,以诗词曲歌为载体,浅略谈论了杨柳枝所传递的浓浓深情,其中最主要谈论的是送别时其所寓意的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以及离别后其所蕴含的盼归之情。

在送别诗中,蕴含离别意的有离亭、长亭、劳劳亭等送别地点、离歌、骊歌、折柳曲等歌曲、柳、芳草、孤蓬、烟州、寒蝉、清猿、鸿雁等景物与动物,但古代的文人墨客大多喜欢通过杨柳枝表达自己的深远又浓厚的情感,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杨柳寄深情自古有之

如上文所述,古代“离别折柳”的风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中的《小雅•采薇》。杨树和柳树均为杨柳科,而柳树被称为最为迷人、最潇洒的树木,杨树因其生长环境也被赋予对边防战士等的浓浓深情,自古以来,杨柳都是千百年来诗人、作家歌颂不已的题材之一,无论是之前的诗词元曲,还是现代文中的《白杨礼赞》,均有它们的身影。

在古代,道路沿途以及江河两岸中一般杨柳树都极为常见,而送别即将远行的行人在途经过程中或渡江口都会看见杨柳树,古人在离别时总会折柳相赠远行人,希望远行人能像杨柳一般快乐绵长、坚强平安。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浅论“杨柳枝”下的浓浓深情

其二,杨柳表平安自古有之

古代的前辈一般都比较信奉鬼神之说,因此,对驱邪辟邪之物也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柳》称:“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因此,对于即将远行的人折柳插之相送,这便是之后的折之相赠,是寓意着驱邪避邪,能够平平安安在外,寄托了亲人友人对行人的期盼之情。

其三,杨柳寓留恋不舍之情

古有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象形文字,其也成为了表意文字。即有表意文字,则亦有表音谐音文字。杨柳中,“柳”字,谐音为“留”,意为留恋不舍。折柳相赠亦或是送别诗中提柳言之是为了表达送行人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情人、亲人等的依依不舍的眷恋惜别之情。这在不同朝代的诗词曲赋歌中都有应用。

其四,杨柳所寄之情丰富深远

杨柳既可表达对远行人的惜别不舍之情,亦可表达离家远乡的战士、亲人、友人的归盼之情。此外,自古很多诗人都借柳惜春或者借柳表达伤春之情,暗含自己对春常在的美好祝愿。不仅如此,现代许多作品中也有通过杨柳来表达对生命力的赞扬,杨柳还象征着坚强不屈、挺拔傲立的英雄主义精神。

总而言之,“杨柳枝”下浓浓的深情自古以来就备受喜爱,直至今时今日,人们提及“杨柳枝”仍有不知其寓意,不明其内涵。虽说当今是拥有高科技的时代,折柳相赠已不再成为这一时代的主流,只需电子邮件甚至随处可通的视频电话,一通火车高铁飞机便可顷刻相见,但高科技往往会淡化真情的本质与初心。时代进步,科技进步,但无论如何不要忘却,“杨柳枝”下浓浓的真情是那一代人独有的浪漫,做不到以行为之,至少做到文化的传承,不要让那一代或那几代人独有的浪漫与浓情消失在历史的长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