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怎么理解?

丰子丰语


天人合一为中华文明体系中重要的哲学思想,并指导了许许多多的社会实践。总得来说指代表大自然的天与我们个体乃至群体的人,是相通相连的。自然有其规律,人有其习性,故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天人和谐,才会进步发展。就拿药食同源为例,根据你的需求,选择你的食物,才是本意。中医说人有9种体质,从体质特征出发,来享用合适的食物,这就是天人合一。所以天人合一推崇行为状态的终极,是让人尊重自然,回归自然,其实也是更好享受自然。此次新冠疫情,不就又一次证明了有悖此理而遭天之报应吗?


天高云淡17


中国人所说的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三者合一,不是纯粹的天与人合一。因为我们知道,天不能单独存在,天单独存在就不会有功效。

所以,凡是我们讲天的时候,一定包含地在内;讲地的时候,也一定把天包含在里面。有时候我们到野外郊游,发现以前留下来的石碑上面写两个字:后土,只要一看到"后土",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就会马上抬头看它的上面,因为上面一定还有两个字:皇天。没有皇天,怎么会有后土呢?现代人没有这个修养,看到"后土",就只是看到后土,不会去看"皇天"。

中国人,看到天就会想到地,看到地就会想到天,缺一不可;讲道的时候,不会忘记这个道要使用出来才有用,否则是没有用的;谈理想的时候,要知道理想落实了才有意义,否则就只是空谈。可见,我们的思路是合一的。

所以,天人合一就是天理跟良心合一,就是说,我们想事情要凭良心。良心从哪里来?从天理来。所以,后来我们把"天理良心"这四个字浓缩成两个字,叫"天良"。

中国人只要被人骂说"你这个人没天良",这个人就会很丢脸,这是很严重的指责,骂一个人没天良,等同于说他完全没有做人的价值。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要有天理良心。

一个人最要紧就是观念要清楚,观念清楚了,就什么烦恼都没有,观念不清楚,那就什么都烦恼。所以,儒家所讲的反求诸己,其实就是天人合一的一个实施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寻求改进。我们一定要天人合一,理想跟实际要合一,所讲的话跟行为要合一,自然跟道德要合一,凭天理良心来走好未来的路。



国学紫微


天人合一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要做到天人合一,不是一件容易事,它需要我们了解和感知天文学,气候学,还要了解和掌握人文地理知识,以及哲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各种自然科学常识

,还要了解和掌握佛教知识、道教知识、儒家思想。

正所谓天、地、人三合,还需要己合,也就是古语说的“天时、地利、人和”。易经中就包涵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有阴阳然后天地,有天地然后有季节,有季节变化然后有人类,有人类然后有夫妻,再有人类社会......这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要顺应自然,适应天地间的千变万化,用人的智慧去发现自然,从而改变自然,使其为人类服务,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社会里生存、繁衍、生息。

能做到天人合一者,古往今来之成大事者;天人合一用在军队,能统领千军万马,用在官场,能一呼百应,用在商场,能八方来财,用在科研,能创造奇迹,用在情场,能得心应手,用在家庭,能营造幸福港湾!

总之,谁能做到天人合一,谁就能在徜徉在生活的海洋上,披风斩浪,勇往直前!


北斗星127409343


大家好,我是一个文化领域创作者,我了解很多文化领域作品,在文化领域方面,我有着丰富的经验。以下是我的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天人合一”,为哲学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天人合一”哲学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说文解八字


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就是“天人合一”,那么什么是天人合一呢?对这个命题的理解、阐述、乃至运用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人们之间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看的角度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今天,咱们一起来探讨下,什么是“天人合一”,以及如果对待和运用这一古人极其重视和强调的思想命题。

“天人合一”的来源和含义

先说含义,“天人合一”中的人,大家都知道,理解起来也很容易。但是“天”理解起来却很困难,而且出现了很多分歧和定义的不同。

截止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天人合一”这一概念来源于儒家的思孟学派,但这一观点依然存有争论。《中华思想大辞典》中这样解释,说“天人合一”强调一种天与人的和谐一致,它蕴含的是一个非常伟阔、异常深远的且隶属于中国人的思维,反映的是中国人在对待自然关系上的一种朴素价值观。

老子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庄子在《齐物论》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揭示“天人合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比儒家的看法也要明确,认真,坚定。

儒家中(尤其是孔子)对天的看法有些矛盾之处,时而认为天是自然的,不言而四时行,而万物生。时而又认为,人之生死富贵皆取决于天。《中庸》中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对于天,孟子认为,天命是人力做不到的一种外来力量,但他同时指出,天不是神,人们只要能做到尽心养性,就能认识天(百姓俗语叫老天爷)。《孟子·尽心上》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随后,孟子又说:“万物皆备于我,上下与天地同流”,但如何理解这句话,似乎也无法统一,而且这句话还带有一定的神秘主义倾向,其本意到底如何,至今无人可以定论。

而墨子在对待“天”方面则显得差强人意,他一方面强调“非命”“尚力”(即人的富贵贫贱荣辱在于力量、意志,不在于天命),另一方面又推崇“天志”“明鬼”(即墨子一直倡导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他的“天”好像是一个有意志且还能行赏罚的人格神。

到了汉代,汉武帝独尊儒术,当时儒家的代表董仲舒明确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思想,虽然他的天人感应一说,有些迷信色彩,但却从一个侧面巩固了“天人合一”的地位。

到宋代,大学者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并对它进行了阐述和定义。当时为数众多的理学家都认可“天、地、人,只一道也”这种说法。

宋代以后,学者和哲人对“天人合一”的命题和阐述出现了各不相同,争论不休的状态。有的把它理解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有的进入了二元论,把天与人截然分开,甚至对立起来。有的提倡“不二一元论”,认为唯有最高的本体(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哲学讲的“一”)才是“天人合一”的终极归宿。

以上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及含义理解上的发展,演化。总的来说,“天人合一”是东方哲学的一个普遍的思想,对于西方人理解起来可能会更有难度,因为它体现的完全是一种东方式的思维,一种东方人看待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关系。

我本人也比较认同这种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一种人与大自然或宇宙的关系的观点,这种观点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中国人向来不对立的看问题,中国人认为“天命”就表现在各自的“人生”里,离开了“人生”也就无所谓“天命”,同样,离开了“天命”也就无所谓“人生”。由此,我们的做事方式也是顺其天道,听从天命。平时百姓讲的“天命不可违”也正是源于此理。中国思想认为,天地中有万物,万物中有人类,人类中有自我,由自我出发,又可以发展出人类—自然—天地万物。自我与人群与物与天,从根本而言,乃为一体,既非相对,亦非绝对,天与人,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是一个水乳交融的宇宙之整体),而且更加准确的囊括了东方人对于外界的深刻思考和对自我的深刻探索。

在对待大自然或宇宙上,中国人的态度是最友好也最智慧的,我们会同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进而做到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而西方人在对待大自然方面,与中国人截然不同,他们的做法往往是强调人,把人放到大自然之上,认为只有人为地征服大自然才能体现他们所理解的“人之高贵”。但现实给他们上了很好的一课,环境污染,淡水匮乏,生态失衡,酸雨横行,还有臭氧破坏,新的疾病或癌症出现等等一系列问题,让西方和东方同时认识到“天人合一”的重要。

在此,我想借助新媒体这个平台,呼吁大家一切善待自然,善待动植物,处理好自己与他者的关系,与自然与宇宙和谐相处,把“天人合一”进行到底,把中国文化中的精髓继续传承和发扬,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


超级科学奶爸


天人合一分别由道家和儒家提出,所说有两层意思。

我们先看道家的意思,在道家看来人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如果人违背自然规律就会自然衰败。

反之,如果顺应并利用自然规律,则可昌盛。但是却由于人制定了很多的制度和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本的自然性,使人变得与自然不协调。

而人进行自我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这些束缚在人们身上的枷锁,从而达到解放人性、重归自然的目的。

这些道理在古代的各种典籍中都可以查证:

《庄子》: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儒家所提出的“天人合一”则是汉代的董仲舒在庄子的理论上发展引申出来的,在他看来,这里的天代表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源。

但是人们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渐渐的不能发现自己内心的道德原则,而此时我们修行的目的便是除去欲望的蒙蔽,从而达到坚守自身的道德原则的目的。

这个观点是对的,但是却变成了董仲舒用来加强君权的产物,被董仲舒巧妙的变成了忠君的思想。

还衍生出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这种愚君的思想,以致后世出了很多昏君忠臣的慷慨悲歌,可以说是儒家传统文化的经典毒瘤。


平安是福0123


《易经》文化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


潘先生论风水


“天人合一”,为哲学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天人合一”哲学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


好飞无人机


国人所说的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三者合一,不是纯粹的天与人合一。因为我们知道,天不能单独存在,天单独存在就不会有功效。所以,凡是我们讲天的时候,一定包含地在内;讲地的时候,也一定把天包含在里面。有时候我们到野外郊游,发现以前留下来的石碑上面写两个字:后土,只要一看到“后土”,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就会马上抬头看它的上面,因为上面一定还有两个字:皇天。没有皇天,怎么会有后土呢?现代人没有这个修养,看到“后土”,就只是看到后土,不会去看“皇天”。

国人,看到天就会想到地,看到地就会想到天,缺一不可;讲道的时候,不会忘记这个道要使用出来才有用,否则是没有用的;谈理想的时候,要知道理想落实了才有意义,否则就只是空谈。可见,我们的思路是合一的。


福昇堂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说人一切从事和遵循的事情和道理,这些道理都是师从于天或是宇宙的运行规律,这些都是自然存在和自然发生的,道法自然,是指人一切都是师从自然,尽量按照自然和天时来休息与养生,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顺应天地之道才能更好的生存,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就是尽量按照传统的天之道来生活。比如天亮即起床,按时吃饭,不要熬药,按时入睡,心情舒畅等等, 这也是身体保持健康的真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