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古詩文可以參考哪些書籍?

julie_fz71


推薦看看古文觀止,我相信除了部分古漢語文學專業有著專業促使的“經世致用”因素,不得不一字不差記憶。 我們大部分人僅僅是因為熱愛《古文觀止》,著重達到的是透過這222篇文章來內化涵養、潤飾吐屬、增強筆力等目標,可以說重在八個字——修身養性、汲取營養。

那麼,我們就會看到,周圍很多朋友的做法是存在一定誤區的。很多朋友常常下決心、定計劃,要多少天多少篇,倒背如流等等。首先是沒有弄清自己的定位,一字不差固然好,但也是一個沉重的心裡負擔,但凡任務完成不達標就會心生懈怠、前功盡棄。你要明白,你不是專業人士,沒有必要一字不差記憶,如果機械記憶就背離了學習古文的初衷,完全就成為文字的奴隸,心中一旦喪失了樂趣,任何事情都絕對沒有辦法長久堅持下去。

其次,我們要談的是,既然不能一字不差的死記硬背,那要怎麼才能記住?我的觀點很簡單,你甚至都不用背。不用背?聽上去簡直在胡扯,你不背怎麼能記住?我要說,一定要記得,學習古文,包括其他先賢經典一定不能急,不能功利化,要做長期咀嚼的心理準備。學習古文的正確也是最輕鬆有效的方法,我認為就是出生誦讀。在掌握字詞、句讀、掌故的前提下就開始一段一段去反覆讀,反覆用普通話字正腔圓地誦讀。

這感覺形象來說,就好比你有一個又乾又硬的饅頭,現在你咬一口在嘴裡,就開始用你的唾液和體溫去反覆咀嚼,時間不久,嘴裡原先難以下嚥的團狀物一定會變得爛軟溫熱,嚥下去就會很舒服。同理,古文的學習也是存在這樣一個由望而生畏到漸漸熟悉再到熟極而流的過程,而反覆誦讀的效果就如同你的口腔作業,持續且並不十分費力。直接硬背就相當於生吞,結果自然是喉管生痛、消化不良。

第三,我要和大家聊一個話題。我們學習經典,肯定是要應用出去,或者直白講“賣弄”出去,那麼大家有考慮過這樣的一個“輸出方式”是什麼?難道是你攔住一個人給他說,哎,你站住我給你背一篇《報劉一丈書》老有意思了。能這樣嗎?肯定是不切實際的,我們應用古文的表現形式就是我們說話或者寫文章的時候用到其中的觀點或者語句罷了。也就是說,學習古文我們著重的有效部分必然只是文章的主旨觀點與語言特色,而不是全篇每一個文字甚或標點。

比如說,你要抨擊官員腐敗,你就會聯想到《臧哀伯諫納郜鼎》裡面的經典名句——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彰也。然後就著這個題記或者開頭,一篇錦繡文章就呼之欲出了。所以,我們對這篇文章其實也就物盡其用了,我不能一字不差背誦,但是我記得它講的是什麼,涵蓋的典故有哪些,出彩的句子是什麼,然後又能融會貫通應用到我的生活中去,這就已經實現了效益最大化!你就根本無需再孜孜矻矻執著於一字不差了!而這就是我們很多朋友的誤區——如果不能融會貫通靈活應用,一字不差倒背如流便根本是本末倒置卻還執迷不悟!

古文學習其實就是生活,每天早上或者你方便的時候抽出一定時間,只管去反覆誦讀,十篇設一單元,然後回顧(具體自己設定),不要糾結於我還不會背,你理解消化了就直接進行下一篇,然後整部《古文觀止》就這樣反反覆覆去讀,直到這本書被你翻得簡直如孔子“韋編三絕”的程度,你不會背也絕對會背了,然後生活中你遇到一個問題很自然就會想到文章的觀點語句,然後你就有得話說,你就顯得功力非凡。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急功近利,妄想快快出結果,即便短時間記住了卻不能靈活應用,跟沒背又有什麼分別?

我的一個體會就是,不論《古文觀止》抑或其他經典,我都是特定時間去讀,這是每天的讀書任務,然後看其他書,小說,散文,詩歌等等。相當於一個拼盤,要有熱菜、涼菜、葷菜、素菜、主食等等。合理搭配,膳食平衡才能成就底子雄渾的文化人格。《古文觀止》文章,我不敢說倒背如流,但自信做到了自動聯想、融會貫通的地步,而這也不是什麼大話,堅持誰都能做到。

所以,大家可以嘗試一下,我們不要背《古文觀止》,我們就是反覆讀,每天讀,222篇讀完了我再從頭讀,會越來越快,一年下來你肯定會有虛竹收穫無崖子七十年功力的感覺,不會具體招式,但一掌輕飄飄打出去就是山石崩毀、樹木傾折,快哉快哉!


普思


深入學習古詩文,需先懂得古代漢語的語法和修辭。還要懂得古代漢語中涉及到的天文、曆法等方面知識,否則,將影響對文言文內容的翻譯。

在學懂了古代漢語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以後,才能按文言文字面內容,將其翻譯為現代語。

為了把古代詩詞內容學懂,必須在懂得語法修辭知識的同時,還需學懂古詩詞的音韻和格律知識。有了豐富的音韻知識,再加上詩詞格律知識的補充,就能保證在古詩詞的體裁劃分上,掌握了一定的標準。

同時,要解決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分標準問題,解決近體詩中的格律和用韻等方面的問題,還需要懂得音韻和格律這方面理論。否則,同是五言詩,就很難區分是五言古體詩還是五言近體詩。

要解決好上述問題,需購上一套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還要購上一本王力編著的《漢語音韻學》。再購上一本《漢語詩律學》。

學懂這三套書,翻譯文言文就有功底了;學懂了《漢語音韻學》和《漢語詩律學》,翻譯並鑑賞古詩詞,就明確瞭如何從形式到內容地進行了。


大鵬142599151


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箇中國人生命的深處都蟄伏著詩意,也許人的年歲越長越需要這樣一種溫暖,需要我們生命年華中的浪漫,讓我們從現實的糾葛中擁有一種掙脫地心引力的力量。——于丹

(一)我覺得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最好初學不要看,裡面有太多的私貨,比較艱澀難懂,對初學者沒有好處;

(二)對於詩詞來說,如果是想要創作那麼就需要從最基礎的韻、格律去看,推薦王力先生的《漢語詩律學》,還有一本就是當代的徐晉如的《大學詩詞寫作教程》,但是看這本要從第二篇開始看,因為第一篇夾帶了很多私貨;

(三)看選集,如: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夢窗詞彙校箋釋集評》、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宋詞三百首》,還有《絕妙好詞箋》《白石道人歌曲集》《山中白雲詞》等等;

(四)再看看理論書籍,這裡比較推薦《詞話叢編》《詞話叢編續編》《詞學勝境》《詞學通論》《詞學季刊》《白雨齋詞話》《蕙風詞話》《分春館詞話》這些書籍,華東師大出版社出版的《詞學》也非常不錯(看完了這些,就可以看看《人間詞話》了)。

最後,願你最平凡的生活中擁有一顆詩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