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之變,慈禧如何奪取政權?

人生客棧


1861年大清皇帝咸豐病逝,遺命肅順等八大臣輔政。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等發動政變,消滅八大輔政大臣勢力,開啟了她為期近半個世紀的垂簾聽政生涯,史稱“辛酉政變”。

政變背景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在1860年逼近北京城。咸豐皇帝匆忙逃到熱河行宮避難,留恭親王奕訢在北京與英法商討求和事宜。

1861年8月,咸豐皇帝在《北京條約》簽訂後不久病逝,他在臨終遺詔中命6歲的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命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同時授予皇后鈕祜祿氏(慈安太后)“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即慈禧掌管)。顧命大臣擬旨後要蓋“御賞”和“同道堂”印章。

慈禧太后是新皇帝載淳的生母,是個貪婪陰險、頗具野心的女人。她在咸豐去世不久就讓人提出皇帝年幼無法處理朝政,應該由兩宮皇太后共同垂簾聽政。垂簾聽政的建議遭到了八大臣的拒絕,兩宮太后特別是慈禧對此頗為不滿。慈禧很快就與政治上失意的奕訢、文祥等人形成攻守同盟,決定對八大臣發起攻擊。

政變過程

  • 第一步

慈禧先是悄然的做好政變準備,她與前往熱河行宮的恭親王奕訢密謀政變部署,並讓奕訢事先回京做好政變準備。她又任命醇郡王奕譞為正黃旗漢軍都統;隨後,又讓八大臣之一的端華只任行在步軍統領,而讓奕譞擔任步軍統領掌握京城衛戍大權。

  • 第二步

在陪同咸豐皇帝靈柩回京路上,慈禧以皇帝年幼為藉口和慈安太后攜小皇帝提前從小路返京。慈禧太后比八大臣提前四天回到京城,她回京後即刻召見奕訢等進行商討部署。

  • 第三步

回京第二日,慈禧以同治皇帝和兩宮太后的名義下旨宣佈肅順等八大臣罪狀。罪狀將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圓明園被毀等責任全部推給八大臣,八大臣隨後被抓捕歸案。

  • 第四步

八大臣中載垣、端華自盡,肅順處斬,褫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職,穆蔭發往軍臺效力。隨後,載淳即皇帝位,改元同治,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

辛酉政變,顯示了慈禧高超的政治手腕,慈禧也由此登上清朝權力的頂峰。在她垂簾聽政的近半個世紀裡,清政府更加專制腐朽,列強入侵不斷,人民的生活更加艱難。


時光山人


如果要說慈禧一生中有什麼關鍵性的轉折點,那麼辛酉政變必然是名列前茅的,因為這件事情將關乎慈禧將來是否能夠執掌朝權。當然,在這次政變中,也充分的體現了慈禧的果敢與城府,畢竟從當時的局勢來看,顧命八大臣與兩後(慈安與慈禧)的勢力完全是兩個極端,而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也更加說明了整個政變過程的曲折與緊張。

辛酉政變政變發生的背景

我們知道,辛酉政變的發生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不無關係,因為正是因為英法聯軍威脅京師,方才有了咸豐以“秋獮木蘭”的名義帶著朝臣與家眷來到熱和承德避暑山莊,而這也給後面政變提供了地利因素。在轉移之承德避暑山莊之後,咸豐也逐漸地自暴自棄,揮霍自己僅有的精力,最終也不可避免的來到了生命的終點。當然,咸豐自然明白自己命不久矣,所以在臨終之際便囑咐身後之事。皇位繼承人毋庸置疑是載淳,也就是後來的同治,其生母正是後來權傾朝野的慈禧,當然這個時候的葉赫那拉氏的身份還只是懿貴妃。



當時,咸豐的遺命是將載淳託付給自己所信任的八大臣,即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並且囑咐他們“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顯然就是將最高的權力暫時給了肅順等人。不過,也許是還有一絲顧慮,所以便將“御賞”“同道堂”兩印分別給了皇后鈕枯祿氏和載淳(懿貴妃代為保管),這樣一來便相當於是將部分權力給了帝后,以防孤兒寡母被八大臣所欺凌。而這一切,也正是引發辛酉政變的導火索之一,因為至高無上的皇權只能掌握在一方手中,很顯然,八大臣和帝后(主要是慈禧)都想要獨攬大權,故此一番爭鋒相對在所難免。

辛酉政變中的慈禧

其實在發動政變之前,最難受的莫過於慈禧,因為她所受到的打壓是眾人之中最大的。早在慈禧還只是懿貴妃的時候,她與肅順等人便互相不對付,因為肅順很清楚慈禧並非等閒之輩,其城府之深、野心之大,謀略之高都令得肅順頗感威脅而心生反感。所以在此前,肅順便一直給慈禧小鞋穿,比如在前往熱河之時分配給慈禧的物資是最差的,甚至在後來尊後之時,也是有意厚此薄彼,先尊慈安為後,遲一日方才尊慈禧為後,顯然有意排擠慈禧。故此也不難理解,慈禧在政變過後,欲將肅順等人殺之而後快。



當然,因為在咸豐臨終之際已經將權力託付給了顧命八大臣,所以如果要論權勢的話,顯然八大臣要強上許多,故此在政變之後,肅順等人也是囂張跋扈至極,以期能夠給慈禧一個下馬威。然而慈禧自然不會束手就擒,因為她也很明白,如果真讓肅順等人徹底掌權,那自己的後半輩子就壓根沒有指望了,所以無論如何,慈禧都得爭一爭。雖說咸豐臨終之際並沒有特別的考慮到慈禧,但是實際上慈禧也是有著一定優勢的,因為她是皇帝的生母,所以能夠擁有身份上的壓制,雖說對於肅順等人來說這種壓制虛無縹緲,但至少也是有生於無,畢竟肅順等人不買賬,自然會有別人買賬。

單槍匹馬自不可行,所以慈禧最需要做的便是尋找自己的合作伙伴,而慈安就是首當其衝應該爭取的。正如上文所說的,肅順等人雖說對慈禧不夠友好,但是對慈安卻非常恭敬,因為慈安為人寬慈,素來頗受咸豐尊敬,也更加令得群臣信服,所以雖說慈安沒有太多的攻擊性,但是影響力不可謂不大。事實也證明,慈禧正如慈安的支持,是相當明智的選擇,因為在這次政變中,慈安的作用不僅僅是震懾八大臣,更是獲得諸多朝臣支持的底牌。

除了慈安之外,慈禧有一個現成的自己人,也就是自己的妹婿奕環,雖說在當時奕環並沒有太多的實權,然而作為咸豐的親弟弟,奕環的作用仍然是比較重要的,並且因為是自己妹妹的丈夫,所以奕環顯得更為可靠。在這次政變之中,有一個重量級的人物,也是這次政變的具體實施者,即恭親王奕訢。在慈禧看來,奕訢是自己絕對要爭取的人物,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當時也只有奕訢有足夠的能量與權勢正隆的肅順等人相抗衡。



實際上,奕訢一直以來都處於被打壓的狀態,畢竟曾經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並且後來逐漸與咸豐也產生了分歧,故而一直以來都被肅順等人針對,故此慈禧找奕訢合作確實有一定的基礎。當然,有傳聞說奕訢與慈禧的關係有些曖昧,但是我覺得兩人一拍即合並非是因為感情,而確實是有著共同的敵人,畢竟在當時來說奕訢是難得的雄才偉略之人,奈何一直沒有出頭之日。所以慈禧派出安德海與奕訢聯繫之時,兩人很快就開始結盟。

既然有慈安、奕訢、奕環等人的支持,那慈禧也就有了更大的把握扳倒所謂的顧命八大臣,所以接下來所需要做的便就是等待,等待一個能夠徹底翻身的機會。

辛酉政變發生的過程及結局

因為熱河是在顧命八大臣的掌控之中,所以為今之計便只有等肅順等人離開熱河。早在咸豐離開北京之時,便重新起用奕訢與洋人進行談判,也就是有著讓奕訢來背黑鍋的意思,然而實際上奕訢在處理此時頗為得心應手,因為沒有了咸豐肅順的制肘,所以在留守北京的時期內,奕訢因禍得福逐漸獲得了很多人的支持,也逐漸有掌控北京的趨勢,所以後來肅順總是拖延回京的期限,也正是因為忌憚奕訢的勢力。



在發動政變之前,奕訢便以祭奠咸豐皇帝的名義來到了熱河,並且也正是利用這個機會見到了兩宮太后,一起部署往後的事宜,一張無形的大網逐漸在這次會面之後籠罩與顧命八大臣的頭上。然而,實際上奕訢來到熱河也相當於是在肅順等人的掌控之中,因為擔心肅順在自己回京的路上下黑手,所以奕訢也是“兼程而行,路經州縣皆不輕居”,總算是逃離了狼窩,接下來所要的便是準備好“迎接”兩宮太后及同治回京的事情。

而在熱河方面,仍然圍繞著“太后聽政”的問題而展開了爭鬥,很顯然八大臣是容不得這種事情發生的,所以“嘵嘵置辯,已無人臣禮”,甚至“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於涕泣,遺溺後衣”,可見其囂張氣焰之濃烈。強龍難壓地頭蛇,因為當時事態已經愈發嚴重,若是令得肅順等人發作,恐怕後果更加不堪設想,所以在慈安的建議下,慈禧也只能先忍氣吞聲,不爭一時的得失。

因為肅順等人不可能一直待在熱歌,所以對於兩宮所提出的迴鑾之事也沒有太大的底氣去辯駁,所以在一番部署之後,決定“肅順奉先帝梓宮而行,於九月二十三日出發,兩宮太后另從間道出發,以怡、鄭兩親王為扈從”,也就是肅順與兩宮兵分兩路回京,當然兩宮太后的隊伍中自然也有八大臣中的怡、鄭兩親王在監視,以防不測。此時此刻,肅順開始邁向兩宮太后自己奕訢挖的大坑之中。



依照之前的安排,兩宮太后先肅順一步回到北京,而在回到北京之後,慈禧的心徹底放下來了,因為很大程度上,這裡已經是“倒肅聯盟”的主場。在剛剛回京之時,慈禧便開始了自己的表演,在朝臣面前痛述顧命八大臣的罪狀,營造輿論氛圍,接著便發佈懿旨,“將肅順既行拿問,酌派妥員押解來京,交宗人府聽候議罪”。在接到指令之後,早已做好準備的恭親王便著手開始調兵遣將捉拿肅順等人,而八大臣完全沒有還手之力,只能束手就擒,於此整個政變差不多就宣告結束。

可以說,在政變發生之前,慈禧的處境不容樂觀,若是真令得顧命八大臣徹底掌控朝權,那麼依照肅順往常對慈禧的態度,慈禧定然就會受到排擠打壓。所以,這次政變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慈禧的置於死地而後生,因為相較於慈禧之前所受的委屈,在政變成功之後她也是最大的收益者。可以說,正是經過這次的權力洗牌運動,慈禧已經逐漸的靠近了權力的頂峰。


妙齡老翁談歷史


慈禧是個貪權,有野心的女人,咸豐帝死後,慈禧先是找董元淳上書奏請“垂簾聽政”,接著通過勾結恭親王奕訢,慫恿慈安太后,並利用“御賞”、“同道堂”兩枚印章,通過這些手段解除了端華的兵權,捕殺肅順、載垣等人,成功了奪取了清朝的政權!


辛酉政變,是指1861年咸豐帝在承德避暑山莊駕崩後,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內外勾結與顧命八大臣奪權的宮廷政變,因1861年是夏曆辛酉年,因此稱為辛酉政變。

手段一、慈禧讓董元淳上書由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小試牛刀失敗,慈禧服軟!

英法聯軍打進北京時,咸豐帝在肅順等人的鼓動下攜大臣與慈禧等人逃到了熱河,1861年,咸豐帝在熱河駕崩,彌留之際讓肅順等人作為顧命大臣輔佐新皇帝。由於是在熱河實這裡是肅順等人的地盤,慈禧不敢輕舉妄動,但是她還是做了個小小的試探!


慈禧秘密找了御史董元淳,她讓他上書,大致的意思就是說先皇駕崩,新帝年幼,需要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御史也照辦此事!

據史籍《越縵堂國事日記》記載:肅順等人恣意咆哮,“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於涕泣,遺溺後衣”。

隨後,慈禧找來了肅順等八大臣商議這個上書,而八大臣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簾”的理由拒絕了董元淳的上書,慈禧不依不饒與八大臣爭辯,八大臣據理力爭,把小皇帝都嚇得尿褲子,他們也不妥協,最後慈禧礙於熱河是八大臣的地盤,就此服軟。第一回合肅順等人小勝,同時,他們也認為慈禧孤兒寡母的也就這兩下子,但是他們輕敵了!

慈禧還是手段高明,以御史之口試探了八大臣,這樣做不僅僅保護了自己,也讓顧命八大臣對慈禧小看,真是一個有心機的女人!

手段二、勾結恭親王奕訢,解除端華的兵權,嫁禍顧命八大臣。


恭親王奕訢是咸豐的弟弟,他是一個很有才幹的親王,有一腔熱血抱負,但他受到肅順等人的排擠,同時也不受咸豐帝的待見,因此慈禧利用這兩點拉攏恭親王奕訢,暗地裡在他來了熱河後密謀政變大事。

慈禧勾結恭親王奕訢後,抓住了官民對英法聯軍入侵北京併火燒圓明園的怨氣,利用了民眾對肅順等人不顧江山社稷安危,而逃到熱河的不滿,把全部責任都嫁禍給顧命八大臣肅順等頭上。

隨後,慈禧太后召見顧命大臣,以提出端華兼職太多為由,慈禧把步軍統領的大權交給了奕譞,這樣一來,慈禧就相當於就掌握了京師衛戍的軍權。

如此一來,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訢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動,爭取了民心,軍權,而顧命八大臣則成了替罪羊。

如果咸豐帝能知人善任,早點任用奕訢,能調和他與肅順等人的關係,那麼慈禧也勾結不了奕訢,奕訢也不用為和肅順等人爭權奪勢而參與政變,慈禧計劃或許落空!

手段三、利用兩枚印章,先發制人,捕殺了肅順、載垣等人。

慈禧和恭親王奕訢在熱和你密謀了六天,利用了顧命大臣對慈禧與奕訢的力量的低估而產生的輕敵思想,成功的計劃了政變的謀劃。

接著,慈禧用了掌握的“御賞”、“同道堂”兩枚印章假傳聖旨。這兩枚印章是咸豐留給兩宮太后用來平衡與顧命八大臣權力的東西。根據遺命,新皇帝的聖旨需要顧命大臣擬旨同時加蓋這兩枚印章才可以有效。


而慈禧聰明,鑽了空子,慈禧掌握著印章,而顧命八大臣卻沒有,顧命大臣雖可擬旨但不加蓋這兩枚印章卻不能生效,因此慈禧可以讓別人擬旨,自己直接加蓋印章就有效,這是顧命八大臣所沒有的優勢。慈禧這一手段高明,打的讓肅順等人措不及防。

在護送咸豐榟宮回京路上,慈禧並沒有隨大行皇帝靈柩同行,她以新皇帝年幼為理由,在回京路上擺脫了顧命大臣的暗殺,並從小路提前回到京城。

然而肅順護送的咸豐皇帝靈柩到京城,其間有七的路程,而慈禧提前三天回到了京師,並立馬召見了奕訢,與他進行政變準備。


肅順等人一到密雲近郊,慈禧派人假傳聖旨,逮捕了肅順等八大臣,宣佈了載垣呢罪狀,全部逮捕下獄,賜死載垣,於菜市口殺了肅順等人,慈禧政變成功,時年26歲!

辛酉政變的成功,是慈禧對皇權的渴望,也可能是為了報復愛新覺羅家族,歷史上葉赫那拉先祖與愛新覺羅打過丈,結果是葉赫那拉被消滅。

但是不管是慈禧出於怎樣的動機要掌握清朝的大權,但是慈禧之後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功過皆有,也讓她成為可以與清朝歷史上孝莊太后相比的有執政能力的女人!


南山居史


辛酉政變也稱北京政變或祺祥政,是指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的一次宮廷政變。

發生背景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於1860年9月直撲北京,咸豐帝攜皇后鈕祜祿氏、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和一班親信大臣倉皇出逃至熱河。為了平息事態,咸豐帝委託恭親王奕訢與侵略者談判,並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條約簽訂後不久,年僅30歲的咸豐帝駕崩,遺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 肅順、額駙景壽以及穆蔭、匡源、杜翰和焦佑瀛等4位軍機大臣組成8人的“輔政班子”稱“贊襄政務大臣”輔佐新皇帝。

考慮到主幼臣強所存在的隱患和風險,咸豐帝又將自己刻有“御賞”和“同道堂”的兩枚御印,分賜給皇后和懿貴妃。咸豐帝規定:新皇帝所頒的一切詔書,都要印有這兩枚御印才能生效。咸豐帝的這種權力分配,無疑是想讓外臣和後宮互相制衡,以確保年幼的小皇帝皇位穩固。但是後宮與8位輔政外臣並不是一條心,至少新皇帝的生母懿貴妃是想大權獨攬的。一場“有我沒你,有你沒我”的權利之爭,就在這樣的權力構架下開始醞釀。

慈禧奪權前的準備

新皇帝載淳繼位後,尊先帝皇后鈕祜祿氏為母后皇太后,上徽號慈安;尊自己的生母懿貴妃為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在政治權力上,兩宮太后與八大臣勢均力敵,再加上熱河行宮都是八大臣的勢力,所以慈禧想要垂簾聽政的想法無法實施。由於恭親王奕訢與咸豐帝同為道光帝之子,身為皇帝的咸豐帝資質平平,於是一直防備精明能幹的弟弟。正因如此,恭親王奕訢始終被咸豐帝排斥在權力核心之外,八大臣也視奕訢為政敵。

當時的軍機大臣共有五位,除了八大臣中的四位,還有一位名叫文祥,由於和奕訢走得較近,也被八大臣所排斥。在接到慈禧太后傳來的政治信號後,奕訢和文祥決定投靠兩宮太后,除掉八大臣之後以便於自己掌權。咸豐皇帝入殮之後,恭親王奕訢才得以叩謁大行皇帝梓宮的名義到達熱河,在同兩宮太后密商決策與步驟後,奕訢立刻趕回北京,做政變前的準備工作。慈禧太后的妹夫醇郡王奕譞被任命為正黃旗漢軍都統,掌握了一些兵權。

開始奪權

鄭親王端華署理行在步軍統領,兩宮太后召見八大臣,認為端華兼職太多,便以奕譞為步軍統領掌握了衛戍京師的兵權。不久之後,奕譞又兼管善捕營事。咸豐帝的梓宮由避暑山莊啟駕後的第二天,兩宮太后便以皇帝年幼為藉口,脫離大部隊抄小路先行一步。再加上遇上了陰雨天氣,所以八大臣和龐大的返程隊伍足足遲了4天才抵達北京。兩宮太后抵京後立即召見恭親王奕訢等人,第二天便發動政變。

兩宮太后以皇帝的名義下旨宣佈載垣等八大臣的“罪狀”,而此時八位顧命大臣還在返京的路上。當他們抵達北京之後,立刻被醇郡王奕譞帶善捕營捉拿下獄。政變的第二天,恭親王奕訢就被任命為議政王、軍機大臣。軍機大臣文祥奏請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被批准。政變完成之後,原先的年號“祺祥”被改為“同治”,其中寓意不言而喻。八大臣中,載垣和端華賜死、肅順處斬、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奪職,兩宮太后完成了對實權的掌控。

雖是兩宮太后共同發動的政變,但至始至終都是慈禧在積極推動。由於慈安對權力並沒有太大的興趣,所以兩宮垂簾之後,一些事宜也大都由慈禧處理。《清宮遺聞》載:“東宮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西宮優於才,而判閱奏章,及召對時諮訪利弊”。雖然慈安放任慈禧行政,但朝廷上的大事,還是慈安說了才算。這個局面一直維持到1881年4月8日,年僅45歲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斃,兩宮垂簾才變成了慈禧獨裁。至於慈安太后的突然暴斃,至今還是一樁疑案。


百曉生侃中國史


1860年(咸豐十年)咸豐皇帝在英法聯軍進逼北京時逃往熱河承德避暑山莊,第二年8月病逝,立其六歲幼子載淳為皇太子,繼承皇位,並以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肅順、御前大臣景壽及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政。

八大臣根據遺詔擁立載淳嗣位,而實際上控制了清朝的最高統治權。載淳生母“聖母皇太后”葉赫那拉氏為了獨攬朝政,策動“母后皇太后”鈕祜祿氏與八大臣爭權,並暗中與恭親王奕訴勾結。9月5日奕訴以奔喪之名,從北京趕至承德,與兩宮太后制定了發動宮廷政變的計劃佈置。其時山東道監察御史董元醇以皇帝年幼為由,奏請“皇太后暫時權理朝政”,即實行垂簾聽政。肅順等顧命大臣以違背祖制,痛加駁斥,暫時挫敗了那拉氏的擅權陰謀。那拉氏旋即與奕訢施展陰謀,取得了勝保和僧格林沁的支持,剝奪了肅順等人一部分兵權。

10月26日咸豐皇帝的靈柩從承德起運回京。那拉氏暗使詭計,讓肅順護送靈柩慢行,而自己卻偕同鈕祜祿氏和幼帝載淳,由載垣等顧命大臣隨從,抄近道回京。這樣,八大臣就被拆散,先行的七人離開核心人物肅順,變得群龍無首,而肅順一人落後,又弄得孤掌難鳴。11月1日兩宮太后到達北京,當日召見奕訢和其他親信大臣秘密部署。第二天突然發動政變,先將載垣、端華囚於宗人府,然後派人到密雲逮捕了肅順。11月3日授奕訴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8日賜令載垣、端華自盡,肅順被處死,景壽等或革職或戍邊。兩宮太后垂簾聽政。

恭親王奕忻

從此,那拉氏控制中國政局達四十餘年。因為這次政變發生在農曆辛酉年(1861年),故稱之為辛酉政變。政變後,載淳改元同治。


時光隧道2019


辛酉政變是清朝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的政變,旨在打倒咸豐帝定下的顧命八大臣,奪取最高政權。這場政變可以說是決定了清朝未來的命運,因為自政變之後,慈安、慈禧兩宮太后開始垂簾聽政,但慈安太后不喜政事,慢慢慈禧的權力越來越大,她權欲之大甚至不惜讓自己的親兒子同治皇帝絕後,因為只有另立一個“載”字輩的皇帝慈禧才能是太后,才能繼續垂簾聽政,但是“載”字輩的皇帝只能過繼給咸豐皇帝才能繼承大統,如此一來同治皇帝就絕後了。不過後來的溥儀“入繼同治,兼祧光緒”,這才讓同治和光緒二帝后繼有人。


縱觀清朝歷史,可以發現清政府的混亂就是在辛酉政變之後開始的,本就是日薄西山的清朝在慈禧的手中則更落一層樓。雖然在慈禧太后統治清朝的近半個世紀裡,也出現了“同光之治”這樣的治世,但這只不過是封建帝制的迴光返照。慈禧太后一系列諸如重用漢臣、興辦女學、變法新政等等政策都是為了維護滿清的統治。與各國簽訂的喪權辱國的條約都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不顧國家的損失。在戊戌變法中以慈禧為代表的頑固派更是覺得變法只能救中國,但不能救大清,所以反對變法。慈禧想要的只是滿族對中國的統治,而不是一個富強民主的國家。

但慈禧畢竟是一介女流,她是如何一步步走向高位的呢?咸豐帝駕崩時只有31歲,唯一的一個兒子載淳(即後來的同治帝)年僅6歲,其生母就是慈禧。既然只有一個兒子,那麼就不存在皇位傳給誰的問題了,而母憑子歸,慈禧也得以晉封為太后。由於皇帝年幼,咸豐帝就留下了“八大輔政大臣”與兩宮太后權力制衡的格局,可謂是把制衡術玩到了極致,臨死也不忘制衡雙方。權力慾望極大的慈禧當然不願意處處被顧命八大臣處處牽制,所以他聯合恭親王發動了政變。而政變能取得成功大致有四點原因。

首先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善於利用局勢瘋狂甩鍋。咸豐帝駕崩時正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之時,慈禧這邊就利用百姓對英法聯軍入侵北京併火燒圓明園的憤怒和對逃亡承德的官員的不滿做文章,把全部責任都推到了顧命八大臣頭上,如此一來慈禧這邊就佔據了政治上的主動性,取得了大部分百姓和官兵的忠心,顧命八大臣就成了不顧民族、國家危亡的替罪羊。

其次顧命八大臣自身也低估了兩宮太后聯合恭親王后的力量,輕敵就會導致失敗。皇帝和太后這對孤兒寡母掌握著兩枚重要的印章,分別是“御賞”和“同道堂”,顧命大臣擬旨後若不加蓋這兩枚印章,那就無法生效,但是兩宮太后與奕訢可由大臣擬旨加蓋這兩枚印章便能生效,這麼看來顧命大臣的擬旨權形同虛設。

最後一點原因就是兩宮太后和恭親王搶佔先機,先發制人。他們沒有隨咸豐帝的靈柩同行,那麼顧命大臣也就無法監視他們。慈禧等人再抄近路提前回京,利用靈柩還未運回宮的這段空檔期,為政權做充足的準備。而且他們具有危機意識,認為這次回京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唯一的出路就是與顧命大臣拼個魚死網破。

不過早在政變之前慈禧與恭親王就定下了以後兩宮太后聽政,親王輔政的政策。因此政變成功後慈禧太后也只是掌握了部分政權,她的專權之路才剛剛開始。

恭親王對於政變成功功不可沒,但是如何封賞他就是個難題了。若是封賞低了,恭親王勢必不滿,若封賞高了,容易導致他權傾朝野,慈禧自己的權力受到嚴重威脅。思前想後,慈禧就只給了恭親王一個“議政王”的名號。《清史稿》記載慈禧對恭親王的賞賜是“授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命王爵世襲,食親王雙俸,並免召對叩拜、奏事書名。”“議政王”跟“攝政王”區別很大,像多爾袞那樣的攝政王是完全把控朝政大權,“議政王”從字面來看就是對朝中政事只能商議,不能決定。最終的決定權當然在兩宮太后手中,這大大制約了恭親王。

慈禧太后的專權之路遠不止於此,她不滿足形式上的“聽政”,她還想總攬朝政。隨後慈禧便以皇帝的名義頒佈諭旨,讓“各直省及各路軍營折報應行降旨各件,於呈遞兩宮皇太后慈覽,發交議政王、軍機大臣後,該王、大臣等悉心評議,於當日召見時請諭旨,再行繕擬,於次日恭呈母后皇太后、聖母皇太后閱定頒發。”這道諭旨就把兩宮太后的權力彰顯無遺了,所有有關行政的摺子都要先呈兩宮太后閱覽,再交給議政王與軍機大臣,最後得太后允許才能下發,這儼然就是皇帝該有的權力。慈禧此舉已經是想將皇權獨攬手中了。

自此之後兩宮太后就是清朝實際的統治者,不過慈安太后還是比慈禧太后地位更高的,不過慈安太后無心政事,所以朝中大小事務都由慈禧處理。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慈安太后逝世,自此兩宮太后掌權才變成慈禧一人專政。從辛酉政變到專政,慈禧用了20年時間。


風塵講歷史


辛酉政變即辛酉年1861年咸豐病死的那一年。辛酉政變和清朝的命運息息相關。因為自那一年後,慈禧、慈安剷除政敵八大臣後開始垂簾聽政,自那一年後,權欲膨脹的慈禧手握清政府的最高權力,屈膝列強,竭力維護清朝的統治。咸豐帝病死於熱河避暑山莊行宮,年幼的同治繼位,慈禧太后意欲垂簾擅權,遭到載垣、肅順等御前八大臣的反對,她便鼓動慈安太后與八大臣爭權,聯合渴望權利的恭親王奕訢和文祥等人奪取政權,先是一一解除了八大臣的職務,再把英法聯軍入侵和逃避的全部歷史責任都加到顧命八大臣頭上,設法強加罪名予以處死或者革職流放。

縱觀歷史,辛酉政變是哪一年開始,清政府權力的集中和混亂就從哪一年開始,江河日下的清朝末期幾乎是在慈禧獨攬朝權中走到終點。雖然慈禧統治的四十七年裡不無建樹,實行變法新政、重用漢臣,興辦女學等舉措還是利國利民,但是她的出發點是維護滿清族對中國的統治利益,為此在中法戰爭中不惜主動求和。尤其對於緊接著簽訂喪權辱國的中法天津條約、中日馬關條約和辛丑和約等,慈禧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她聯合封建派大臣壓迫新思潮運動,自相矛盾的舉措註定她不能挽救岌岌可危的清朝帝國,因為反封建反帝國的根本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辛酉政變是一八六一年咸豐皇帝死後,由慈禧皇太后聯合恭親王奕欣發動的一次政變。這次政變在慈禧二人的手段下,最終將顧命八大臣扳倒,奪回勢力。在一個女性意識還沒有完全發展的年代,辛酉政變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呢?辛酉政變成功的原因之一,當時正值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侵略北京之後,人民內心憤懣不已之時,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奕欣將火燒圓明園之時,清政府放棄抵抗卻逃亡承德避暑山莊的罪責安在顧命八大臣的頭上,八大臣因此喪失了民心,不再被支持,而實際上,八大臣只是罪責的背黑鍋者而已,慈禧太后一行人便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動權,掌握了政變成功的先決要素。辛酉政變成功的原因之二,兩個皇太后利用孤兒寡母的可憐現象使得顧命大臣放鬆了警惕,防不勝防,其次便是兩宮的皇太后分別持有各自的印章,雖然原本是用來平衡兩方勢力的,但最終卻在政變過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辛酉政變成功的原因之三就是天時,自古有云,天時地利人和,佔其一即可有勝算,在咸豐帝逝世後,兩個皇太后與恭親王奕欣利用皇帝發喪的時間,發動政變,上天還下了次雨,又給了他們三天的時間自由支配,這就給她們的政變提供了時間與空間。除了以上三點,還有的就是求生的本能,兩個皇太后都感知到了這是他們生死存亡的時刻,所以對於死亡的恐懼支撐著他們團結一致。

辛酉政變發生在咸豐皇帝逝世後不久,咸豐皇帝死之前做了幾件事為這次政變埋下了伏筆,首先,他立慈禧的兒子,也就是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咸豐皇帝雖然好色,在朝政上也並沒有什麼建樹,但是他是善良的。咸豐皇帝沒有效仿前朝殺母留子的做法殺掉慈禧,而是分別授予兩宮太后兩個印章,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還封了八個大臣來輔佐太子。8個大臣與兩個皇太后之間的矛盾因為皇帝年齡小,政治上的決策需要兩方磨合,磨合不了,矛盾疊加,愈演愈烈。咸豐皇帝去世之後,皇帝的臣子與妃子、皇后都要有一個禮儀,與如今的奔喪類似,地點在承德避暑山莊,但是兩個太后深知,如果現在不搶先一步,那麼他們的性命就將結束,因此,他們聯合恭親王奕欣,藉口皇帝尚小,需要早日回京為由,抄小道提前回京謀劃政變。後來由於天降雨,大部隊晚於太后的行程四天,三十日,發動政變,八大臣被判有罪,至此,辛酉政變的過程結束。

辛酉政變的過程中,恭親王奕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以奔喪的藉口,多次請求才得以面見皇太后,商定事宜,並先一步回京籠絡駐紮在北京、天津一代的部隊,為辛酉政變過程的推進做好了一切準備。辛酉政變之後,恭親王奕欣在朝中擔任要職,載淳登基後,皇太后垂簾聽政,不久,慈禧就走上權力巔峰。晚清發生的辛酉政變的影響首先需要從辛酉政變為何會發生這個角度來探討。辛酉政變是慈禧太后一手操縱的奪權政變。慈禧對於權利的渴望激發了她不顧一切爭奪最高權力的心機。

由於咸豐帝的皇后沒有子嗣,還是懿貴妃的慈禧從生出皇子的那一刻便埋下了登上權力中心的慾望,她籠絡人心,討好皇帝,終於在自己的丈夫死後,自己年幼的兒子登上皇位,她離那最高權位只有一步之遙。然而,八大臣的存在成為她成功的攔路虎。於是,慈禧聯合不受重用的奕發動了辛酉政變,實現了她垂簾聽政、權利獨裁的夢想。辛酉政變的影響對於近代中國的命運與前途是極深刻的。慈禧太后統治中國長達近半個世紀。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列強侵略、民族危在旦夕的時刻,清政府腐朽不堪,對於列強的步步緊逼毫無抵抗之力。慈禧太后為保住自己的權位,不惜與西方列強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處處向侵略者妥協。她禁止變法維新,阻礙中國近代化進程。不顧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熱,極盡奢靡、浪費無度。辛酉政變的影響在當時的中國是顯而易見的,在清政府與慈禧太后的統治下,在列強在中國的角逐下,中國已陷入嚴重的民族危機中無法自拔。也因為在這樣的腐朽統治下,革命高潮迅速到來,清政府的滅亡亦指日可待了。


海洋說歷史


辛酉政變就是在辛酉年1861年咸豐病去世的那一年。辛酉政變是清朝的制度造成的。慈禧發動政變之後,她開始聯合慈安剷除了八大臣,隨後她開始垂簾聽政。自政變以後,權欲膨脹的慈禧手握就成了大清政府的最高統治者,屈膝列強,竭力維護清朝的統治。

咸豐帝病死駕崩之後,年幼的同治成了慈禧的傀儡皇帝,慈禧想要垂簾擅權,但是卻遭到了載垣、肅順等八大臣的反對,於是慈禧便聯合慈安,解除了八大臣的職務,而後又把再把英法聯軍入侵和逃避的責任全部加到顧命八大臣的頭上,隨後將這些人全部處死。

縱觀歷史,辛酉政變開始那一年,清政府權力的集中和混亂就從哪一年開始,江河日下的清朝末期,幾乎是在慈禧獨攬朝權中走到了終點。雖然慈禧在統治大清的四十七年裡不無建樹,她實行變法新政、又重用漢臣,興辦了女學等,但是她的出發點就是維護滿清族對中國的統治,更是為了自己的權力慾望。尤其是簽訂喪權辱國的《中法天津條約》、《中日馬關條約》和《辛丑和約》等,慈禧都是由不可推卸的責任,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她壓迫變法運動,這也註定了岌岌可危的大清朝帝國早晚要滅亡的事實。

在辛酉政變的過程中,恭親王奕欣是一個關鍵人物,他以奔喪的藉口,面見皇太后,商定事宜,並且他回京之後,籠絡了駐紮在北京、天津一代的部隊,為辛酉政變做好了一切準備。辛酉政變成功之後,恭親王奕欣在朝中擔任重要職務,載淳登基之後,皇太后垂簾聽政,隨後慈禧就走上權力巔峰。

慈禧統治中國長達近半個世紀。當時中國正處於列強侵略、民族岌岌可危的時刻,清政府腐朽不堪,對於西方列強的卻毫無抵抗之力。而慈禧太后為保住自己的權利,不惜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她壓迫維新變法,阻礙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也正是因為在慈禧的腐朽統治下,革命高潮迅速到來,清政府的滅亡亦指日可待。


公元前


辛酉辛酉之年,也就是1861年。咸豐帝病死承德,慈禧太后和恭斳王亦忻發動宮廷政變,剷除顧八大臣的勢力,立載淳為皇上,這就是辛酉政變,辛酉政變標誌著以慈禧太后開始垂簾聽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