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在四十岁才懂得的道理: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才能获得成长

高晓松出身于有名的书香门第,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母亲毕业于清华大学,是梁思成的学生。

然而,在一期《奇葩大会》上,高晓松却坦言,自己曾经受过原生家庭的伤害。提到自己的父亲,他表示从来自己从来都没有问过父亲任何个问题。直到现在四十多岁了,高晓松才逐渐意识到,以前自己性格里不讨喜,爱较劲的部分,都和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关。人到中年,他开始反思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学着谅解父亲。

可见,原生家庭对我们的伤害,是烙在骨子里,融入血液中,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

当意识到自己已经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将伤害降到最低呢?心理学家苏珊.沃德福这本关于原生家庭的著作《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将带着我们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修补性格中的缺陷。


高晓松在四十岁才懂得的道理: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才能获得成长


一 为何家会伤人:有毒的父母是怎么样伤害我们的

在书的第一部分中,作者与我们探讨了几种典型的有毒父母。作者的主旨并不在于控诉这样的父母,而在于传授具体的对策,使受过或仍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当我们开始将父母拉下神坛,摆脱所谓的“孝道”的道德束缚,学会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才能逐步从原生家庭内分化出来,保持清晰的个人边界。

1.几种典型的有毒父母

作者根据自己职业生活接触的大量案例,将这些不良的家庭行为模式分为以下几种:

不称职的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体虐待型父母,言语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

这些类型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身体虐待型父母也会伴有言语虐待行为。酗酒型父母也会做出其他不良举动。

父母也是普通人,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试。这些有毒的父母往往自己就有严重的情感缺陷。他们自己在情感上就是个孩子,无法给予自己的孩子正面的引导。

就如同毛姆小说《面纱》女主角凯蒂的母亲,她自己从来追求灯红酒绿的上流生活,认为女性就是男性的附庸,与自己的丈夫形同陌路。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情感关系的榜样。在这样的教育下,凯蒂自然学会轻视自己作为女性的价值,不懂得去爱别人,也不懂得如何接受别人的爱。

2.有毒的父母对我们有哪些影响

提到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留着妹妹头的松子,对着父亲做鬼脸的滑稽形象。从小到大,父亲将大部分的关爱都倾注在生病的妹妹身上。善良的松子为了讨父亲欢心,在拍照时故意摆出夸张的鬼脸,逗父亲一乐。从此,松子只先学会了这一种与人相处的方式,讨好和退让。

这便是不称职的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父母无法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于是学会否认自己有需求这回事,以此来对抗孤独感和情感缺失。

另一种操控型父母,习惯用爱的名义来道德绑架孩子。孩子一旦尝试违背父母的命令,就被冠以“不孝”的帽子。操作型父母擅长打感情牌,让我们生活在自责和内疚之中。这种负罪感会摧毁我们的独立意识,无法区分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

上学的时候,老师曾经问过我们为什么选择学自己的专业。当时有一半的同学表示是父母帮自己选的。甚至后来才知道,有个同学已经选择了心仪的专业并且被录取了,父母还靠关系把她调到其他专业。

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较为深远的影响,便是“言语虐待型父母”和“身体虐待型父母”对我们的影响。

“你要是没生出来多好!”“你真是废物!”“生你还不如生块叉烧!”这样有毒的言语,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耳熟能详。父母可能会辩解,这些都只是一时气话,做不得数的。实际上,这些带有侮辱性的评价,会给成长的我们传递非常糟糕的自我评价信息。试想一下,连最亲密的父母都否定自己,我们如何在成长中找到自己的个人价值。

我们是从父母身上,学到如何同其他人交往并建立关系的。有毒的父母在成长期间就使我们痛苦,感到孤独,这些情绪就会慢慢会演化为负面的预期和偏执的戒备心理,从而影响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我们的性格缺陷,很多源于原生家庭。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摆脱有毒父母对我们的负面影响呢?


高晓松在四十岁才懂得的道理: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才能获得成长


二 救救内心的那个孩子:几个修补自己性格缺陷的技巧

已经长大的我们,无法穿越时空回到过去,去改变父母的行为方式,或者是拯救当年那个在父母阴影下乞怜的小孩。但是,作者仍然鼓励我们采用有效的策略,重新界定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1.使用非辩护性回应

非辩护性回应就是用一种有节制而温和的方式,坚定的表明自己的立场。生活中常见的非辩护性回应的例子有:

  • 哦?
  • 噢,我明白了。
  • 这样啊。
  • 很遗憾,你不赞同这一点。
  • 让我想想。

选择非辩护性回应,是让我们在与父母对峙中一个有力的回应方式。这样可以掌握主动权。双方在沟通中,我们并没有要求,父母也就没有拒绝我们的机会,也没办法掌控我们的情绪。

​2.合理宣泄自己的愤怒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有一个术语“阴影”。指的是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就会躲入阴影中,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出现。

压抑的愤怒好像一座看似平静的火山,一旦控制不住自己,岩浆就会喷涌而至,伤人伤己。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方式,将愤怒转化为助力,帮助我们填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 表达自己的愤怒。用力捶打枕头,在家里大吼大叫,或者假装和生气的对象对话。
  • 增加运动量。体育运动产生的内啡肽,会促进愉悦情绪的产生。
  • 把愤怒转化为自我定义的的动力源泉。把“我很气愤,因为我爸从来不让我过自己的生活”,变成“我不会再允许我爸控制我、贬低我”。


高晓松在四十岁才懂得的道理: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才能获得成长


3.写信

分别给自己的父母写信,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宣泄出来。写信的时候可以用一下格式:

  • 这就是你曾经对我做的。
  • 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受。
  • 它就是这样影响了我的生活。
  • 这是我现在对你的要求。

记住,写信并不能改变父母。有毒的父母不会因为一封信,就为自己的破坏性行为承担责任。写信为的是不让自己在情感上沦陷,能使我们体会到不断提升的幸福感和自信心。

4.写治愈童话

作者建议我们,可以用童趣的语言和形象去描述自己的生活。我们可以将自己描绘成童话中的小公主,与邪恶的恶龙一同生活在破败的城堡中,不得不面对暴风雨或者其他恶劣的情况。

这个童话故事要用第三人称完成。这将帮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更加客观的角度去审视我们的内心世界,在我们现实和童年创伤之间拉开心理距离。

三 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才能逐渐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豆瓣有个著名的小组,叫父母皆祸害,里面有十几万个网友在其中报团取暖,控诉父母对自己成长中造成的伤害。在网络中寻求认同,宣泄自己的情感是表达愤怒的一个合理渠道。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小时候在父母身上求而不得的爱和理解,永远都不会实现了。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一句令人动容的名言:“喂,你长大了有力量了,别逃了,现在是正视童年那个不能承受之痛的时候了。”

我们大可以像个要不到糖的孩子一样无助和哭诉,等待着父母脱胎换骨。但实际上,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决定权并不在父母,而是在我们自己手上。

我们或许错失了感受家庭温暖的机会。但我们身上却具备着改变子女命运的力量。当我们从内疚、自我仇视和愤怒的家庭遗毒中解脱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解救了自己的孩子,避免他们走我们走过的老路。

用苦涩的泪水和心酸的过往重新浇灌原生家庭的种子,为以后的子子孙孙种上一份珍贵的礼物:用爱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