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告訴我,如何能心平氣和的輔導孩子學習?

虎牙姐的日常叨叨叨


首先分析自己不能心平氣和的原因:

1.孩子理解能力差,說了幾遍還是不明白,著急的生氣。

2.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心思沒在你講的話上,被浪費感情的生氣。

3.孩子做題粗心,明顯會的題目也做錯,看白痴似的生氣。

那生氣的原因找到了,再來看看應對方法:

1.孩子是自己的,吼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你吼了,不會還是不會,所以迴歸自然,就是慢慢的講,用訴說的心態來輔導。就好比給好朋友的孩子輔導功課,再多講幾遍,他不會你也沒有壓力,慢慢說話就好。

2.孩子總是要長大的,智力與認知是有順序性的,現在不會過段時間總是也要會的。所以不用擔心自然規律在自己家孩子上不起作用。孩子成精了,未必是一件好事。

3.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家長的參與。家長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最好也專心的學習一件事情,給孩子一個能產生共鳴的環境,一個好的氛圍養成了,有利於孩子和家長都能心平氣和的處理問題。

最後,原諒孩子的無知,我們都是從無知走過來的。


有趣的悟空


說實話這個確實有點難,為了自己的身體和孩子的心靈健康,還是不能打孩子。小面給大家分享下我輔導孩子的心得。我家孩子六歲,老師佈置的作業現在也沒什麼難的,有些就是背誦做遊戲什麼的。我認為還是以正確引導為主,養成良好的習慣最重要,你越講大道理孩子越迷糊,有時候自己感覺比老師講的還明白可是就是不開竅。所以後來我出了個招,要不就讓他先停下來我們互動一會,要麼就不寫了收工,這個時候他是不願意手工的,因為還沒有完成,知道交不了差。現在孩子作業大多都是應付,為了少生氣我有時候甚至替孩子寫會作業,但是有一點,決不能讓孩子假期長時間看手機和電視。


大米V小米


看到這個問題,我忍不住笑了,笑著笑著就流淚了。相信每個家長都遇到過這種情況。

我們家長不是聖人,只是人群中最平凡的一員,孩子是我們的希望,但只要一遇到輔導孩子作業就是我們的絕望。心裡默默地念著:“這是親生的,親生的,我小的時候也是這樣令父母操心,他是替我父母討債來的,沒事,沒事,放輕鬆點!要不然白髮越長越多,以至於開家長會老師會以為我是小孩的祖輩!”


tess韋


不好意思,我也做不到,每次輔導前都告訴自己要心平氣和,當看到她問的題是講過不下五次的題的時候,那🔥蹭蹭的往上冒。不過後來我朋友的一句話倒是對我起到一定的作用,她說,你要給孩子犯錯的機會,一次不會兩次,兩次不會十次,總會會的。希望可以幫到你。


呀呀麻麻0919


好的家庭教育應該是心平氣和、潤物無聲的。家長管教孩子的目的,不是讓孩子害怕,而是讓孩子信服。不吼不叫、有話好好說的教育方式,不但能讓親子關係更融洽,還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情商。但這種家教,需要家長經常在情緒上自我剋制,與孩子交流時掌握技巧,把握尺度,尤其是當孩子無理取鬧時,如何保持平心靜氣,與孩子有效溝通,更需要家長不斷學習


特閱評論員


“每天不寫作業時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我想,這是當今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對於家長而言,如何能心平氣和地輔導孩子學習呢?答案很簡單---我們對孩子的無限期需就是我們的預設,和現實之間的碰撞就是我們的煩惱。我們應當放掉對孩子的預設的同時,也放掉對自己的預設。

何為“預設”,說白了就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家長往往按照自己的經驗、閱歷、標準要求孩子,迫於社會現實及教育現狀,存在過嚴、過高要求孩子的誤區。往往忽略了孩子發展的現實需求,從而導致矛盾的產生,由此可能會帶來孩子厭學、不自信等負面情緒。因此,面對這種情況,作為家長應該更多的找“內因”,而不是一味的拿起家長的權威大棒,不斷的呵斥孩子。

一、要學會換位思考和自我檢討

在輔導孩子的時候要保持一個心平氣和的心態首先就需要理解孩子。孩子反應慢,很有可能是因為大腦疲勞。我們可以設身處地想想,每天早上一大早去學校,學習了一天以後又快馬加鞭寫作業。本來到了放學的時候,腦袋已經有些累了,自然反應就會比較慢,繼而在家長輔導自己作業的時候就有點反應不過來,家長要是能夠理解這一點,多少也能心平氣和一些。 其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成長到現在的所有習慣和性格的養成都與家長有直接的關係,孩子出在成長階段,家長是否也在和孩子一起成長呢?所以,家長應該時常進行自我檢討和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給孩子樹立了榜樣。

二、就事論事,不能放大問題,才能不過度焦慮

孩子成長過程中,問題總是層出不窮。而父母最容易出現的情況就是“放大問題”:以為“小學成績不好,就考不上好中學,然後考不上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從而越想越焦慮。甚至更有家長還存在消極的做法,動輒就說孩子智商低下或多動症,是極為傷害孩子的言行,這樣發洩的家長,這種行為只會造成兩種結果:1.孩子被貼“標籤”後,因此變得膽怯自卑,缺乏挑戰學習難度的信心;2.孩子開始破罐破摔,認為反正自己頭腦不行,與其白費功夫,不如因禍得福、甘於落後。 因此,妥善處理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保護孩子的“向上之心”,靜待花開,這需要父母的指揮,更需要父母的耐心和寬容。

三、改變思維習慣,輔導孩子作業不再“河東獅吼”

我有個朋友,平時做事雷厲風行,但輔導女兒做作業卻和風細雨,從沒見她發過脾氣。我問她怎麼忍得住?她說每次給孩子輔導,當她講得口乾舌燥,而女兒仍是一頭霧水時,她就想“我怎麼那麼笨,一個孩子都教不好?”“是不是方法不對?還有什麼其他方法?”這麼一來,她就把問題歸結到自己身上,就一個勁地想方設法去解決問題了,哪有力氣再訓斥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會的學生。”改變了思維方式,向內尋找原因,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就不一樣了,從責罵孩子變成找思路找方法,那自然不會“孩子哭,大人叫”了。

四、學會放低要求,始終如一

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時,家長為什麼會發火?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會做的題目,給他講了一兩遍以後,孩子還是做錯了。在我們家長的心目中,往往都會覺得自家的孩子並不笨,講過以後,就應當會做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一方面,是因為大多數家長不是教師出身,即使有的是教師,但因沒教孩子所在的年級對應學科,所以,家長講解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優”,孩子接受起來有點困難。另一方面,不同的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有的孩子授受快,有的孩子接受慢,而很多家長會有一種“假定”,就是自認為自己的孩子一定是接受能力快的那一類。我想說,世間哪有這麼巧的事呢?所以,要想心平氣和地輔導孩子寫作業,家長必須要對孩子放低要求。要從內心認為:“我本打算講10遍給你聽的,結果才講了6次,你就會做了,你真棒。”如果家長能這樣去想,你就不大可能因為孩子做錯了題目而發火。 有的孩子在家長講解幾遍以後,仍然聽不懂、不會做,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有的家長在第一次講解時,比較有耐心,而且講解得細緻而又透徹,可到第二次、第三次講解時,就沒有第一次那麼細緻,往往只是說了解決問題的思路或大概。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你想想:第一次講解時,那麼細緻而詳細,孩子都沒聽懂,那麼第二次、第三次,你講解得都沒有第一次透徹,他能聽懂嗎?所以,家長在輔導孩子不會做的題目時,無論你講解了幾次,都要做到“始終如一”,每次講解都要和第一次一樣,耐心、細緻、詳細、透徹。即每次講解時都要當成是第一次講解。這樣,孩子聽懂而又會做的概率就大大提高了,家長也就不會因此而生氣,是不?

從認識問題到解決問題需要一個過程,放下預設,直面當下,接納和體諒自己和孩子,常常歸零,然後從零出發,輕鬆、立體,更有耐心,更有活力。我們需要停止頭腦思考,在實踐中體驗,經驗是需要積累的。當你改變了,你會驚奇的發現孩子也隨之改變,這種變化會讓你和孩子之間的溝通越來越無隔閡,越來越貼心,煩惱也就自然突破了。


半島小怪瘦


誰能告訴我,如何能心平氣和的輔導孩子學習?(默唸三遍:親生的,親生的,親生的)

首先,把你要輔導對象的目的說清楚,輔導對象的具體情況瞭解清楚,說得越具體越有執行性就越好。尤其是數學的輔導。

譬如要輔導小孩學會 長方形的周長,首先你得確定小孩掌握到這個知識點相關性的哪一步?長度單位》認識長方形》周長的定義》綜合得出長方形的周長幾種方法》應用

所以,重要的是你是否清楚小孩的認知到哪一步,應該用到什麼方法適合給他這個年齡或是年級的。合適的才是最好的。如果你講的他不明白,要把難度降低,知識點往更前面的知識補充。再回到現在的知識點。

所以,記得,不能急於求成。

一般不建議家長輔導孩子學習,非得要輔導的話,前提條件是你的方法適合小孩的。每個科目學習都很重要,尤其是小學階段,如果你的方法不合適,或是講錯了,會影響小孩以後的學習的。

所以,如果確實要輔導,建議可以參考課本或是參考書或是網上對應年級的課程來輔導,千萬不要想當然的用自己的方法去輔導。

個人小小建議,希望可以幫到你。


莫老師講數學


這個問題確實一直困擾著我。但是,經過一年半的磨合,我感覺自己進步了不少。我很少管孩子,只是週末會把孩子一週的所學的內容帶著孩子複習一遍,剛開始也是,問到孩子答不上來的問題,我就會發火,甚至有時候為孩子學習還會和愛人吵架。

有一次,和孩子爸爸吵完後,孩子爸爸心平氣和的對我說,別總這樣了,回頭孩子厭學了那就更麻煩了。聽了孩子爸爸的話,我一宿沒睡,反覆思考自己的問題,反省自己。

第二天早早起床給孩子做了早餐,看著孩子吃過早餐,然後送她上學,路上我和她說,上課認真聽講,以後媽媽要像老師一樣輔導你功課,講一遍不會,我就給你講兩遍,知道你學會為止,孩子笑著點點頭。

通過那次,我真的改變了,每次都是耐心的給他講解,慢慢的孩子也越來越學習啦。

其實,孩子還小,心智不是很成熟,所以需要我們家長要有耐心,最主要的要多鼓勵孩子,這樣孩子才會對學習產生興趣。而且,我們家長也需要多付出,孩子小,不會總結,我們要幫助孩子總結知識點兒,慢慢引導孩子學會總結知識點兒,學會複習,真正明白:溫故而知新的道理。不然就會出現,學了這個忘記那個,學習的路上與孩子同行。贊同的加關注吧


家有豬崽兒


這個問題,相信很多年輕的父母都會碰到,尤其是寶媽們,明明剛剛還是格格,畫風突變你成了嚒嚒!好恐怖!

不過你會發現,這種恐嚇方式起到的作用只有一瞬間。剛把地上亂七八糟的玩具收拾好,那邊又玩起了肥皂泡泡,衣服袖子都溼了。數學題剛講完,寫到作業又錯了。於是,你就火冒三丈,家裡的緊張氣氛升級了!先是,媽媽嚷寶寶,爸爸看不下去想開導,於是成了炮灰。奶奶見自己的兒子、孫子吃癟,嘟囔兩句,於時婆媳大戰開始!唉!心塞!

怎麼辦?

首先,要拿孩子當孩子。不要再幻想中給孩子添加各種標籤。試想,當你還沒同他(她)見面,撫摸著肚子,感受著那個小生命安然躺在你的肚子裡時,你不自覺就會嘴角上揚,初為人母的驕傲和喜悅。那時,媽媽的願望很簡單,寶寶健康就好!你首先在乎的不是她的聰明漂亮,是否成為神童!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他是你的孩子!曾幾何時,我們的初衷慢慢改變,給孩子附加了一些東西,要是我家小寶的畫,也能貼在書畫欄就好;要是,我家小寶也去參加圍棋比賽多帥;要是……你在幻想時,你知道孩子想啥?要是,我趕快長大多好,就不用聽我媽嘮叨。所以,讓孩子做回孩子就好,簡單的愛他,陪他長大!

其次,夫妻在教育孩子上要保持一致。一個定規則,一個來拆臺。一個想管,一個放縱。這樣的家庭一般教育不了好孩子!孩子很狡黠,會鑽空子,躲在保護人後面。夫妻不一致,沒有一個人能立下權威,孩子其實誰的話都不聽。其中一方即便說的不完全對,你也讓他先說來,事後,倆人再溝通。年輕的爸爸們要多拿出點時間來教育孩子,陪他玩耍,做個遊戲,看場電影,媽媽們能有點個人空間,情緒就能舒緩下來,家庭氣氛才融洽!

孩子的教育是父母兩個人的事情,如果有條件儘量自己多付出點,不要託付黑老人。老人過份寵溺孩子,會造成孩子任性撒潑的習慣!

做個媽媽不容易,尤其時零零後的媽媽。不管家裡是大孩子還是小孩子,都會很累!做到鬆弛有度,給孩子一點空間,給自己也留點空間!應該有首歌叫《媽媽修煉手冊》!致敬這些時不時暴跳如雷一會又風情浪靜的,有個性的寶媽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