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文景之治”呢?

果笑


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和四年楚汉之争,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致使西汉初年社会经济非常贫困。史书上记载:老百姓无法在田地上生产,到处是饥荒,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百姓死者过半。那时连皇帝也坐不上四匹纯一色的马拉的车子,将相们只能坐牛车。面对着这种形势汉高祖刘邦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了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君主专制社会经济成为巩固统治的当务之急。

汉高祖死后,汉廷经过一段的动荡,爆发了诸吕之乱,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等宗室大臣共诛诸吕,迎立刘恒为帝,史称为汉文帝,朝政逐步稳定下来。其后汉景帝刘启即位,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灭的教训,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着力于恢复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汉初至汉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文、景二帝仁慈恭俭,笃信黄老,以清静不扰民为政策,海内富庶,国力强盛。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政治领域

无为而治

汉帝国建立之初,利用民众对秦王朝残厉法制的不满,顺从民意,进行了政治改革。为与民休养生息,采取了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这也是道家思想第一次登堂入室。

所谓“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原道》篇就阐述了这一思想原则。在行政实践中推行这样的原则,就像《淮南子·览冥》中所说“除苛削之法,去烦苛之事”,以及《淮南子·齐俗》中所说“上无苛令,官无烦治”。无为政治看起来有消极保守的倾向,从另一种种角度看,却透露出科学的客观主义的精神。这种政策强调行政上不妄为,少有急切的举措,避免苛政扰民,使社会生活在自然的状况下得以安定。这种政治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进步。

文景时期,继续推行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各项政治措施实际上都围绕着无为而治的思想展开,并适当补益损革,使得汉朝国力逐步恢复。文景时代比较宽和的政治空气,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汉书·食货志上》说,“文帝即位,躬修位节,以安百姓”,对于当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稳定局面

汉代历史相关图片

文帝即位不久,就废止诽谤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胆地提出不同的意见。秦代以来有所谓“秘祝” 之官,凡有灾祥就移过于臣下。文帝前十三年下诏废除并且声明:百官的错误和罪过, 皇帝要负责。次年,他又禁止祠官为他祝福。

汉初统治者认为秦朝郡县制并不成熟,在国体上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汉文帝即位之后,首先封赐推举自己上位和诛杀诸吕的有功之臣。汉文帝前元年(前179)十月,封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灌婴为太尉,组成新的汉廷中央。除了保留旧有的诸侯王之外,汉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诸侯王。同年十二月,立原赵幽王刘友之子刘遂为赵王;徙封原琅邪王刘泽为燕王。后来,又立刘遂之弟刘强为河间王;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立皇子刘武为代王,又徙封为淮阳王,后徙封为梁王;封刘参为太原王;刘揖为梁王。

汉文帝根据群臣的建议,立长子刘启为太子。这样,自汉高祖以来,预立太子就成为汉家的定制。

汉景帝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重用御史大夫晁错,大力推行削藩。平定“七国之乱”后,绝大多数诸侯王国仅领有一郡之地,实际地位已经降为郡级,国与郡基本上趋于一致。诸侯王国领郡由汉高祖时的42郡减为26郡,而中央直辖郡由汉高祖时的15郡增加至44郡,使汉郡总数大大超过诸侯王国郡数。

汉景帝抑贬诸侯王的地位,剥夺和削弱诸侯国的权力,收回王国的官吏任免权,仅保留其“食租税”之权,并且收夺盐铁铜等利源及有关租税。

但是诸侯王势力并未彻底解决,以致后来汉武帝不得不继续采取相应的措施。

虚怀纳谏

文景二帝还十分重视有识之士,听取和采纳他们有利朝廷的建议。思想家贾谊提出农业生产是立国的根本,只有把粮食积贮得多了,才能攻能守。政治家晁错提出重农轻商的主张,提出使农民附着于土地的观点,文帝都采取了措施加以实行。

修改刑罚

秦朝时期大多数犯罪的人,都没有刑期,终生服劳役。文帝诏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据犯罪情节轻重,规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满,免为庶人。秦代法律规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的处死,轻的没入为官奴婢,称为“收孥相坐律令”。文帝明令废止。秦代有黥、劓、刖、宫四种肉刑。汉文帝下诏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景帝又减轻了笞刑。

这些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后两项在当时和以后并没有认真执行。文帝时许多官吏断狱从轻,持政务在宽厚,不事苛求,因此狱事简省,人民所受的压迫比秦时有显著的减轻。

汉景帝在法律上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其一,继续减轻刑罚,对文帝废肉刑改革中一些不当之处的修正。其二,强调用法谨慎,增强司法过程中的公平性。其三,对特殊罪犯给予某些照顾。

实行“卖爵令”及“黩罪之法”。这两项措施都是在文帝时由太子家令晁错提出,并被文帝批准实行的。景帝即位后,继续执行了这些被证实是有效的措施,并使它更为完善。大批徙民充实于边地,成为一支兵农混一的垦戍队伍,不但减轻了内地百姓的徭役,而且争取到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军事领域

强化军权

军权是保障皇权最重要的权力,汉文帝在进入长安的当天夜里,就命令亲信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二军;命张武为郎中令,巡察保卫宫中。有司衙门分别诛杀少后帝及其三个弟弟于各自的府第。皇帝回到前殿,连夜颁布诏令,大赦天下。

汉文帝知道自己在汉廷并无雄厚的政治基础,有的宗室认为他是“摘桃派”,仅仅是依靠一批老臣的拥戴而登上皇位的,他所面临的是不断壮大和日益骄横的诸侯王势力,所以他首要的任务是采取恩威并施的两手策略来巩固皇权。

维护统一

汉文帝

由于汉王朝大力推行无为政治,对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起了催化作用。诸侯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必然使刘氏宗室内部在皇权和王权的分割问题上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这个矛盾从文帝即位后就开始激化了。文帝三年(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叛乱,首开王国武装反抗汉廷之先例。文帝派兵镇压,叛军顷刻瓦解,刘兴居被俘后自杀。

只过了三年,淮南王刘长又举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动,即被朝廷发觉。文帝派人传讯刘长入京,罢去他的封号,将他发配蜀郡。途中,刘长绝食而死。

贾谊献策两起叛乱虽被平息了,但汉初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实际上已成为对抗中央朝廷的分裂势力。朝廷中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到了非从根本上解决不可的时候了。贾谊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时年28岁的贾谊上《陈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两点:第一,亲疏不是主要问题,即同姓诸侯王不比异姓王可靠。第二,是强者先反叛,弱者后反叛,在这样的封国条件下,最后都是要威胁中央集权政权的。贾谊提出解决的办法就是“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诸侯王国的势力,从而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汉文帝十分欣赏贾谊的《治安策》,然而,当时他正用心于稳定政局,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形势不允许他与诸侯王公开对抗。直到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齐王刘则死,无子嗣位,文帝才分最大的齐国为六国。又封刘长的三子刘安、刘勃、刘赐等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贾谊关于众建诸侯的建议,至此才得以实施,但皇权和王权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分权和集权的问题依然存在。由于汉文帝对同姓诸侯王基本上采取姑息政策,所以导致了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即位后,先提拔晁错做内史,然后又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之一。晁错经过分析,告诉刘启要特别提防诸侯势力最强大的吴王刘濞。

汉景帝知道了七国反叛的消息,就派太尉周亚夫带领三十六个将军去攻打吴国、楚国;派曲周侯郦寄攻打赵国;派将军栾布攻打齐国;派大将军窦婴屯兵荥阳,监视齐国、赵国的军队。

窦婴向汉景帝引见曾担任过吴国丞相的袁盎。汉景帝召袁盎进宫相见,趁机劝说汉景帝杀掉晁错,以保国家安全,平息叛乱。汉景帝采纳了袁盎的计策,便杀了晁错。

而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汉景帝调派周亚夫等将领领兵平叛。周亚夫采用截断叛军的粮道然后坚守不出的战略,最终击溃了叛军,用三个月将叛乱彻底平定。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汉景帝将各诸侯王国的权利收回中央,又大量裁撤诸侯国的官吏数量。诸侯王不再有行政权和司法特权。经过七国之乱,诸侯王的割据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安定边疆

汉文帝前元三年(前177),匈奴右贤王背弃和亲之约,率数万大军侵占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区),并进袭上郡(今陕西绥德地区),杀略汉民,威胁长安。双方虽未交兵,但这次用兵是西汉自白登之围后对匈奴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表明西汉王朝并不甘于和亲政策。

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冬,老上单于亲率14万大军入侵汉地,前锋直抵岐州雍(今宝鸡凤翔)、甘泉(今陕西淳化西北),距长安仅200里,直接威胁西汉王朝的统治中心。文帝得报,立即命中尉周谷、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发车千乘,骑十万,屯驻长安附近,防卫京师;又拜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宁侯魏遫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为前将军,大发上郡、北地、陇西等处兵马车骑迎击匈奴,苦战月余,老上单于方退出塞外,而汉军逐出塞即还,不能有所杀。从此,匈奴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云中、辽东最甚,至代郡万余人。西汉王朝深以为患,不得不遣使者复与匈奴修好和亲。汉文帝后元四年(公元前160年),老上稽粥单于死,其子军臣立为单于,仍以中行说为亲信,积极准备攻汉。

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军臣单于绝和亲之约,对汉发动战争,侵入上郡及云中郡。文帝以中大夫令勉为车骑将军,率军进驻飞狐(今山西上党);以原楚相苏意为将军,将兵入代地,进驻句注(今山西雁门关附近);又派将军张武屯兵北地,同时,置三将军,命河内守周亚夫驻屯细柳,祝兹侯徐悍驻棘门,宗正刘礼驻霸上,保卫长安。此时,匈奴骑兵已进至代地句注边,边境烽火警报连连告急。汉军经数月调动,方抵边境地区。匈奴见汉军加强了守备,遂退出塞外。

总体而言,受制于国力、统治思想和马匹、武器等具体物质基础,文景时期对待匈奴的入侵并不组织军队主动出击,以避免加重百姓的负担,使恢复不久的正常的经济生活再次受到破坏



元经


被历史所称道的“文景之治”是孝文、孝景父子两代帝王掌政的时代,历时近四十年,人口增长,经济复苏,国库充盈,社会安定,尽管因工商业主的崛起和权贵的搜夺有贫富悬殊之弊,诸侯国的几次叛乱形成局部的震荡,但中央政权日益巩固,社会依然充满了活力。

历史有很多的偶然性,一连串的偶然性规定了历史的走向。吕后死,诸吕灭,倘若庶子外王刘恒没有入主朝廷,用他宽厚仁爱的性格和持重稳健的国策开其端,其子刘启自然也不能继位人主承其续,那么,历史上也就不会有什么“文景之治”。

刘恒之被选为新君,自然因为他作为高祖刘邦活着的儿子排行居前,但这不是主要的,因为有一位起兵讨吕的高祖长孙齐王刘襄同样有竞争力。由谁入继大统,是权臣们根据自身政治利益反复权衡的结果,任何具有皇家血统的刘氏子孙都可能成为新的君主。

刘恒历史有很多的偶然性,一连串的偶然性规定了历史的走向。吕后死,诸吕灭,倘若庶子外王

刘恒没有入主朝廷,用他宽厚仁爱的性格和持重稳健的国策开其端,其子刘启自然也不能继位人主承其续,那么,历史上也就不会有什么“文景之治”。

刘恒能够胜出,他的母亲薄夫人为其加了关键的一分,这一点,薄夫人本人不知道,但恰恰是因为她,才成就了其子孙后来的帝王之业。不止是她,文帝之后景帝之母窦太后同样重要。

薄夫人,高祖刘邦之姬,文帝刘恒之母。生于秦代,其父吴人,与原来魏国宗室之女私通生女。不久,其父死,葬于山阴(今之绍兴)。此时六国已灭,秦皇一统,薄氏女在这样的时代渐渐长大。至秦二世,天下叛秦,诸侯蜂起,已灭六国

想趁机死灰复燃,魏豹起兵,自立为魏王。薄女之母原既为宗室女,当然知道女子入宫乃是博取富贵权势的最佳途径,于是,将女儿送进了魏王宫。有相者许负,为薄姬(魏豹之姬)相面,云将来当生天子(此姑妄听之)。

当时项羽和刘邦相距荣阳,楚汉战争处于相持阶段,胜负未分。魏豹本是汉之盟友,帮助刘邦打项羽,及闻许负言,心中窃喜,没想到薄夫人后来成了刘邦的女人

窦太后,文帝刘恒之后,景帝刘启之母。吕后当政时,窦女以良家子选入宫中。窦皇后有一个弟弟,名叫窦广国,四五岁时,被人贩子拐卖,家里遍寻无果。广国连着被转卖十多家,到了宜阳,为其主人进山烧炭。夜宿崖畔下,山体崩塌,所宿百余人尽死,唯广国得脱。大难不死,求人算了一命,说不久将要封侯。

广国流落长安,听说皇帝新立了皇后,皇后早年家在观津,窦广国被拐时年虽小,还记得家乡和自己的姓氏,犹记小时与姐姐采桑,从树上摔下的往事,于是上书自陈,说当朝皇后是自己的姐姐。皇后言于文帝,立即召见,所言父母家乡皆合。又问及当年情景,广国说起姐姐被征入宫的往事,说姐姐临行前和我诀别在官家传舍之中,曾要了一个澡盆给我洗了澡,又亲自喂我饭,这才哭别而去。

窦皇后闻听,抱着弟弟大哭,姐弟相认,左右的人无不下泪。这个“三言二拍”中才有的故事并非小说家言,而是记于正史的。

窦广国自此封侯骤贵。窦氏有三人封侯,除窦后之弟广国封为章武侯外,她的一个远房侄子窦婴在吴楚七国叛乱时为大将军,破吴楚有功,封为魏其侯。至汉武帝时,窦婴还当过丞相,后被武帝所诛。窦皇后,景帝时为太后,武帝时为太皇太后,高寿,得三朝之尊。

晚年时因患青光眼,双目失明。她笃信黄老之言,所以,为帝王的儿孙都要读老子的书,对汉初朝政有重大影响。

《汉书·儒林传》记载一个有趣的故事:窦太后好老子书,召问博士辕固生,辕对曰:此乃民间私家之言耳。他的话是对老子之书的轻蔑,认为不足以作为王朝施政的指导思想(王官之学)。

窦太后大怒,其喜怒塑笑不仅关乎朝政,关乎大汉帝国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还关乎一些人的身家性命。

窦太后直到晚年,对朝政还有决定性的权力。

薄、窦二后,不仅因为她们生育了文、景二帝,也因其性格、好恶乃至个人命运戏剧性的变化决定了汉王朝的历史走向。


历史天天说吧


文景之治”是指在汉文帝(公元前179年)和汉景帝(公元前140年)两代帝王的统治下所出现的那段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的时期。“文景之 治”是中国古代社会出现的第一个太平盛世,它是在黄老“无为而治”的治国论指导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因此也被称做“黄老之治”。

    在汉朝建立之初,社会经济极为衰弱,朝廷推崇道家的黄老之术,采取“与 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这种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生产逐渐得到恢复 和发展,整个社会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

  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 可食。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汉王朝的物质基础也大大增强, 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

  

  文景之治更是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 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文景之治的出现说明道家的黄老之学对恢复社会生产、迅速提升国力、改 善人民生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道家思想对封建王朝政 治决策的巨大影响力。


放学别走我去叫人


政府无为而治,则百姓自然恢复发展,文景之治出现。

但另一方面,不干预政策最有利于权贵,他们富者连田阡陌,而贫者已无立锥之地了,详情请见晁错《贵粟疏》。

权贵富裕,百姓因为当时增量尚未分完,也有所得,自然就是盛世了。


历史的行程


“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被高度推崇的一个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一个盛世。既然是“文景之治”,其治理手段和政策措施,肯定是这个盛世之所以出现的重要原因。然而,当一些历史老师在给孩子们讲这个“治”的时候,却让孩子们非常迷茫。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来看看“文景之治”究竟有哪些“治”的内容。

一是“轻徭”。“徭”就是徭役,也就是政府把老百姓征集起来,修建大型工程。比如修水利工程,修道路交通,修边防设施,修皇家宫殿等等。

在征集老百姓的过程中,有一些是老百姓义务劳动,也有一些会发一定的补贴。不过这些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就是要搞国家建设。

而“轻徭”,就是很少征集老百姓干这些事,当然也就是很少搞国家建设。

二是“薄赋”。“赋”就是税收。“薄赋”就是减免税收。汉文帝在位期间,有两次“除田租税之半”。汉文帝十三年的时候,还全年免田税。

汉景帝虽然在收税上略有增加,但大致也是照搬汉文帝的政策。

三是“减刑”。秦朝的时候有很多严酷的刑罚,汉文帝的时候,把很有严酷的刑罚都减轻了。而一些包括“黥、劓、刖、宫”这样的肉刑,汉文帝都予以了取消。

四是“节用”。也就是从上到下讲究节约。汉文帝非常讲究节约,他在位期间,基本上没有修过什么房子。衣服也是穿了又穿,有时候甚至穿着草鞋上朝。

如果我们仔细看上面的四条措施,我们会发现,其实根本就不叫什么措施。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不做事。或者用一个比较书面的语言,就叫做“无为而治”。

我们都有个概念,一个政府要把当地的经济搞上去,那必须大干苦干。修桥补路,搞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推进等等。只有这样搞,经济才上得去。

但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文景之治”,秘诀竟然是“无为而治”,竟然是“不治”,这个怎么还能称作“治世”呢?

当然了,也不能完全说没有提倡的东西。“文景之治”的时候,非常提倡一点,就是“德”。选拔官员的时候以“德”为先,官员要做道德修养的表率,同时在地方治理上要“以德化民”。

不过,“德”却是属于文化的范畴,是务虚的东西。这对促进经济的发展,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所以说,当孩子们在学习这个“文景之治”的时候,会觉得迷惑不解。历史老师在讲这段历史的时候,也有些说不清,因为实在没什么“治”可讲。

然而,恰恰是什么也不做的“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要的一种治理经验。

中国古代社会和其他地区的古代社会不一样。比如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社会,其能够强盛,那就是要出一位战神。只有出现了战神,他才能带着大家结束北方四分五裂的状态,征服别的地区。这样,北方才能富裕,北方的社会才会出现盛世。欧洲古代,由于处在非常复杂敏感的地域,又是海洋文明,大致和中国北方的游牧社会是差不多的,也是要能打。希腊能打,所以战胜波斯,强盛起来。罗马能打,所以战胜希腊,强盛起来。英帝国能打,所以到处都是其殖民地,让它强盛起来。

但是中国古代不一样。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是自给自足的社会。不打仗,不搞大型工程修建,让老百姓安心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粮食生产自然就会丰收。粮食生产丰收了,人们自然富裕。人们富裕了,国家自然会强盛。

所以说,不做事的“无为而治”,恰恰就是“文景之治”最重要的“治”。

当然了,这一条经验,其实并不适合现代。因为现代社会是工业社会。工业社会,要是不做事,搞无为而治,那就只有落后。当然了,虽然不该“无为而治”,却也不该折腾老百姓,“文景之治”的经验,也是应该借鉴的。


海洋说历史


 话说推翻秦朝暴政之后,又爆发了许久的楚汉战争,后来刘邦获胜成立汉朝,刘邦也被称为汉高祖。虽然刘邦上任之后励精图治,但是国家,百姓都苦于战乱,很难在一定时间内恢复元气,经济萧条,民生哀怨!

  刘邦死后。刚成立的国家又经历了系列的小规模动荡,史称诸吕之乱,在经历了这些动荡使得刚得到恢复的国家又面临的极大的危机,农民食不果腹,传闻更是出现了“人吃人的可怕事件”后来众人推举刘恒即位称为汉文帝,平定了诸吕之乱。汉文帝时期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才稳定了动乱的国家局面。

  后来汉景帝刘启上位之后吸取秦朝衰败的教训,大力发展农业减轻赋税劳役,政治上实行无为而治,注重以德服人,使得国家经济方面得到蓬勃发展,虽然经济得到大幅度恢复,但是国家忧患尚在,各诸侯国的实力还是非常强,这对中央集权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后来颁布法令收回了各个诸侯国的官职任免权只保留了收税的权利,虽然如此,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后来推行的措施只能恩施并重逐步收回权利。

  内忧解决之后外患依旧存在,匈奴看到西汉这块肥肉还是蠢蠢欲动,但是此时的汉朝也不是软柿子,部队积极准备反击,促使匈奴只能在边疆活动,为了避免匈奴的骚扰只能用和亲的政策去缓和关系,但是老单于(匈奴的首领)死后,新的继任者不买账,依旧对汉朝发起了战争,但是汉朝也是积极备战,新首领看到汉朝防备力量精良便作罢,后来汉景帝对匈奴也采取一系列的经济联合措施,使得在双方在关系上得到很大的缓和,最终内忧外患都得到相对的解决,汉朝也达到了相对的稳定发展,历史上也称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为后世的汉武帝文治武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也是功不可没!

  小编觉得文景之治时期两位皇帝做的都是值得认可和肯定的,最起码我觉得他们在外交方面就做的非常好,总结出来就是能好好谈就不动手,真动手咱也不怕!真的是为百姓着想,毕竟没有人喜欢战争,小编为这两位皇帝点赞!






超越搞笑坊


“文景之治”指的是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代帝王的统治,时间从公元前179年到公元前140年,差不多40年的时期,这段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的时期。之所以会出现文景之治,一方面是主观上文景二帝推崇黄老无为而治,希望与民修休养生息,另一方面却是根本的客观原因是,经过战国后一统的秦,仍然是对内大搞基建 对外连年征战。一统15年之后秦灭,继而楚汉相争天下再一次打乱。汉高祖刘邦开国后面对的内部局面其实已经是一片凋敝。再加白登之围后,对外部匈奴的“朝贡”又是增加了百姓的负担。综上,主客观不得不也需要相当一段时期休养生息恢复民生国力。于是出现了文景之治这可谓是第一个太平盛世,为汉武帝的霸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国力基础。



老豆讲历史


“文景之治”是指在汉文帝(公元前179年)和汉景帝(公元前140年)两代帝王的统治下所出现的那段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的时期。“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社会出现的第一个太平盛世,它是在黄老无为而治”的治国理论指导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因此也被称做“黄老之治在汉朝建立之初,社会经济极为衰弱,朝廷推崇道家的黄老之术,采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这种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整个社会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汉王朝的物质基础也大大增强,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更是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文景之治的出现说明道家的黄老之学对恢复社会生产,迅速提升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道家思想对封建王朝政治决策的巨大影响力。


方大杰


《汉书·景帝纪》中关于西汉文景之治有这样的记载:“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足可见,史论家对文景之治的评价有多高。

一、儒家思想对文景之治的影响

文景之治是汉文帝与汉景帝均推崇儒家思想,施行仁政的结局。而文、景二帝之所以广施仁政,与儒家思想息息相关。对于政治儒家一直主张仁政思想。在儒学中“仁”主要指道德非常广阔,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人的层面来说,儒家指出真正的人是品德仁义的人,反之,则为人形兽。可见儒家强调仁义思想,人际间需做到“亲亲为大”。特别是孔孟之道,更将儒家仁义思想推至极高的位置。在两汉时期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非常深刻。

汉初有许多杰出思想家,比如主张儒家思想的贾谊,其深受汉文帝赏识,同时其儒家思想也对文帝影响颇巨,使文帝树立了广施仁政的强硬信念,这就是汉文帝之所以自觉施行仁政的根本。而之后的汉景帝,更是对与民休息方针推崇之至,这无疑使儒学发展及恢复获得了更大空间。

二、文景之治主要施行仁政

1.正法省刑。

文景之治期间各种严苛刑法均被取消,该时期正法省刑,以宽容、慈爱厚待子民。封建社会最惨无人道的法律即连坐法川而汉文帝即位后,很快连坐法被取消。从文帝的行动上来说,他认为正法省刑是仁政的核心,若法不正刑严苛,则无法禁暴导善,最终发展为暴政。封建社会的诽谤妖言罪专司禁人心,钳人口,对民众思想言论予以处罚的律法。但这种律法对国家社会健康发展破坏极大,官吏不受舆论的监督,只会迎来不断的改朝换代。正是由于这一弊端,汉文帝即位后诽谤妖言罪被废,民众获得了畅所欲言的空间。

后期的汉景帝即位后继承了汉文帝的意志,其即位之初(公元前156年)即减笞刑,诸如此类的正法省刑事例数不胜数,为文景之治的盛世形成奠定了良好

2.其他仁政。

广施仁政主要是为官民同乐,富民强国,避免民贫官富造成的暴政。汉文帝与汉景帝为达到富民共乐的目的,制定实施了重农政策。汉初受战争之乱,地荒民饥,至文帝时仍不见善。故文帝接受贾谊重农富安九州的意见,连番下诏强调要重视农业生产,并对力田者给予相应奖励,恩准民众用粮食赎罪买爵等后期的汉景帝同样不忘汉文帝遗志,大力推广重农富民政策,甚至在病逝前还下诏全国凡不重农者必严惩。正是由于这些仁政的实施,使得汉代经济得到了极快的发展,为文景之治形成创造了诸多便利条件。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形成,与儒家仁政思想之间关系密切,可以说,若是没有儒家仁政思想,则文景之治不成。


历史上的新鲜事


文景之治的出现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文帝和景帝重视农业生产。他们多次减免田租赋役,定田租为三十税一,开放山林川泽,鼓励农民进行副业生产,活跃商业市场。

(二)改革法律,废除秦朝的株连,关心民众疾苦,用笞刑取代某些伤残肢体的。这里还有一个缇索救父的故事。缇索,汉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文帝时,淳于意有罪要受刑,诏命解送长安,当时肉刑尚未解除,淳于意临行骂他的女儿说:“我没有儿子,遇到急事,你们一点用处也没有。”缇索便跟着父亲到了长安。上书给皇帝,表示愿意卖身为官婢来赎父罪,文帝怜悯她,下令废除肉刑,赦免了淳于意。景帝继续减轻刑罚,各级官吏亦断狱从轻。

(三)提倡节俭,反对侈糜,减省财政支出。文帝统治期间,宫室苑圃,车骑服饰,都无所增益。史载文帝为了节省黄金百斤罢建露台,他说:“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景帝尚节俭,对地主商人中正兴起的侈靡之风,多少会起一些制约作用,与的大兴土木,“,八百里”,确实是不可同日而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