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娃讀名著還是童書,很多人在這點上做錯,按部就班是問題根源


5歲娃讀名著還是童書,很多人在這點上做錯,按部就班是問題根源

引子

最近,由於受武漢疫情的影響,孩子們宅在家裡的時間要比以往任何一次的寒假都要長多了。為了不讓孩子一整天無所事事,教育部提出了讓孩子在家多讀經典名著名篇等建議。

都說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現在鄰居就遇到這樣和煩心事:正上小學六年級的孩子每天也挺配合地拿起了書,遠遠望去,孩子手捧著書籍坐在書房邊的飄窗上閱讀,還有模有樣的,可走近一看,卻發現了不對勁,因為孩子所看的都是一些不入流的、沒任何營養價值和品位的快餐式讀物。可想而知,這樣的書看多了對孩子的成長幫助並不大。浪費時間是小事,降低了孩子一生的閱讀品位才是不可逆轉的大事。

朋友每次都想讓孩子讀讀經典好書,可孩子最多看5分鐘就放下了。這讓朋友感到很苦惱。

一個長期存在的現實問題是,有不少父母發現孩子已經上了小學高年級甚至是初中了,仍然熱衷於內容淺顯低下的童書,而對更有內涵的書籍卻不感興趣。

可以說,這是不少家長所面臨的一道教育難題,需要有一個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案。

01 孩子閱讀,一定要按部就班嗎

要破解這道教育難題,首先要了解問題的主要成因。以我自己多年的教育認識和實踐,我認為最大的問題還是如下原因:

不少家長在教育思路上往往習慣於按部就班,體現在閱讀上,就是低估了孩子潛在的閱讀能力。

舉例來說,一個六歲的孩子在引導下,明明可以閱讀更有深度和內涵的經典讀物,但家長卻機械和教條地認為,只能讓孩子按照相應的年齡層次,看一些內容淺顯的童書,或者自作聰明地主張孩子先從識字認字開始再來談閱讀。這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大錯,但在實質上卻使得孩子在閱讀品位上失去了一次質的跨越和彎道超車的機會。

5歲娃讀名著還是童書,很多人在這點上做錯,按部就班是問題根源

孩子閱讀,就真的一定要按部就班嗎?我們是否可以打破常規思路,走一條不同尋常的路呢?

如果在這裡問大家一個問題:讓一個學齡前的孩子看大部頭書尤其是包含名著等在內的經典讀物書,是否合適?我想肯定有很多人會驚呼:“這怎麼可能啊?這個年紀的孩子都是看童話故事之類的拼音讀物。”或許有人還會語重心長地表示:”閱讀是要分級的,給孩子閱讀是要按部就班開展的,小孩子就應該看一些淺顯的童書,看經典名家名篇可能太早了……“

相信在這個問題拋出之後,還會有人提出,“我們不是要尊重孩子的興趣嗎?”可我想說的是,尊重孩子的閱讀興趣本身沒有錯,但關鍵的一點卻被很多人忽視或忘記了:孩子的閱讀興趣不能處於“野蠻”生長狀態,必須要加以正確引導。至於孩子的閱讀層次能被引導成怎樣,不是看孩子的造化,而是看家長的“引導內功”如何。家長超強的“引導內功”,不僅能讓孩子愛上閱讀,而且還能改善和提升孩子的閱讀品位和閱讀層次。

為了更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這裡以小學1~2年級為例,按照專家給出的說法,適合1~2年級孩子閱讀的圖書是:1、以圖為主、文字標有拼音、生僻詞彙少;2、圖畫連續性強、形象生動;2、篇幅相對較短,或者結構重複;4、情節簡單、有趣,如童話故事等。

從常規角度考慮,專家所確定的上述閱讀標準是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的。但我們應當看到,這種閱讀標準並不是適用於所有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個體,即使是閱讀,也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量身定做。

有的孩子明明可以在閱讀層次上有更高的提升可能性,如果我們家長在孩子閱讀上真的就以此標準按部就班,不敢有絲毫的“逾越”,那麼,孩子本可在閱讀上取得質的飛躍,卻因為家長的機械和裹足不前,就有可能被延遲甚至是耽誤了!

孩子們的閱讀層次和閱讀品位說到底是一種審美品位,並不僅僅是由年齡這一單一因素來決定並截然分開的,它還受到了其他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還是來自於父母。父母在孩子閱讀上的不按部就班的開放式態度,將為孩子打開一道暢通無阻的閱讀大門。

5歲娃讀名著還是童書,很多人在這點上做錯,按部就班是問題根源

幾年以來,我就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往高質量、高品位、有深度的閱讀方向發展。實踐證明,我的方法是對路的。現在孩子無論是在閱讀層次、閱讀品位還是閱讀能力等方面都已遠遠超出了她自身實際的年齡水平。

和我女兒相同年齡的另一位朋友的孩子,採取按部就班的常規思路,認為孩子要到一定年齡看得懂的時候再去讀大部頭的書。幾年過去了,當孩子應該要去閱讀更高層次書籍的時候,孩子卻覺得和這些經典書籍之間似乎有一道跨不過去的坎,無論父母如何誘導孩子如何努力都沒有用,因為孩子最好的敏感發展期已經永遠過去了。

我們不能低估孩子的閱讀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家長要儘可能地引導孩子超前閱讀優秀經典讀物。當我們的孩子能做到沉浸於經典讀物世界中的時候,那些過於淺薄的書對他們的大腦就很難再起到足夠的刺激了。

02 孩子在閱讀路上,需要一個睿智的引路人,才不至於走偏

知乎上有位網友說:“我很感謝我的父母,讓我在很小的時候去接觸古詩詞,我到現在為止,還能記得小時候背下的古詩詞……”

可以說,在孩子心智發展的關鍵時期,如果家長給了孩子手機玩,那麼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沉迷於手機不可自拔;如果家長給孩子早早打開經典讀物世界的大門,那麼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如同武亦姝、彭敏等人那樣,腹有詩書氣自華!

閱讀對孩子來說,並不全然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事,它需要一個睿智的引路人,才不至於讓孩子走偏。

而且這個引路人要特別的高明,不是”推搡“著孩子愛閱讀之路上前行,而是用很巧妙的辦法讓孩子跟著自己走。毫無疑問,這個引路人不可能是別人,只能是我們的家長。

5歲娃讀名著還是童書,很多人在這點上做錯,按部就班是問題根源

儘管孩子的獨立閱讀思考能力的形成大都是在初中高年級到高中階段形成的,但實際上真正奠定的根基應該是在0~6歲的啟蒙階段和7~10歲的快速發展階段。

這兩個階段如果沒有把握好或者說是錯失了,等到孩子到了初高中階段,孩子就會發現自己和經典名著、詩詞賦及文言文等產生心理上的距離感,這就是一些家長在孩子大了之後,哪怕逼著孩子去讀去看經典讀物也沒有什麼效果的真正原因。

齋藤孝曾指出:“一味閱讀膚淺的書,避開經典佳作,就如同害怕成為職業選手,只能滿足於當業餘選手一樣,是令人惋惜的。”

這對我們如何引導孩子正確閱讀是一個很好的啟示:作為家長,要鼓勵和引導孩子選擇有深度、有層次、有品位的經典讀物。

世界上有很多名人從小閱讀的書就和同齡人不一樣,在閱讀方面堪稱典範,比如:

  • 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在7歲時,就讀遍了大多數政治、歷史、人物傳記的書籍。
  • 沃倫·巴菲特在剛學會爬小板凳的年齡,就讀完了父親在家裡所有的藏書(劃重點:父親的藏書!說明小巴菲特的閱讀起點可不低),繼而轉戰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在8歲時便閱遍了無數的金融書籍。
  •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在7歲時,便把一本有他1/3體重的《世界圖書百科全書》反覆看了無數遍,小小年紀就已經涉獵國際關係、經濟學和生命本質之類的書籍。
  • 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在小學階段就讀完了南非比勒內斯堡圖書館的所有藏書。
  • ……

從以上這些名人的閱讀歷程中,我們發現了一個共性的地方:就是他們都是在很小的年紀,不管是在閱讀內容的層次上,還是在閱讀品位上都大大超出了同齡人。

03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帶我們走出孩子閱讀品位低下的“泥潭”

讓孩子讀經典名著和高品位讀物,就等同於讓孩子與時間長河中數不清的名家大師們展開時空對話。

5歲娃讀名著還是童書,很多人在這點上做錯,按部就班是問題根源

經典讀物都是歷經歲月考驗的優秀作品,它們未必能一下子就捕捉到孩子的心,引起孩子的興趣,但要讓孩子愛上經典讀物其實並不難,在這裡先分享一個關於“鳥籠效應”的故事:

在1907年,美國傑出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跟同事打賭:“我會讓你養上一隻鳥。”詹姆斯的同事從沒養過鳥,也沒多少興趣。大部分人都覺得這場賭局的最終輸家肯定是詹姆斯。

在同事生日那天,詹姆斯送了對方一個做工精美的鳥籠,同事把它當成了一隻漂亮的手工藝品在家裡陳列。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每當有客人拜訪,都會疑惑地問“教授,為啥你的鳥死了”之類的問題,這位老教授每次都要費力地解釋一番……

後來,那個精緻的鳥籠裡真的養了一隻鳥!那是因為老教授覺得,養一隻鳥可以省去唇舌。詹姆斯意想不到打贏了這場賭局。他的成功在於運用了一種心理學效應。

家長對孩子閱讀品位的引導,其實完全可借鑑威廉·詹姆斯的這種心理學效應,相信很快就能帶我們家長和孩子一起走出閱讀的“泥潭”。

事實上,我在引導女兒讀原版的《史記》《資治通鑑》《論語》及《詩經》等,就充分運用了這一心理學。

比如,我想讓女兒去讀《史記》,當然不是催促著她要馬上閱讀,而是讓她每次外出的時候,都帶著這本書。無一例外的是,每一個碰到的人都會驚訝地說,“哇!小姑娘才這麼小,就看這麼大部頭的書啊……”我們知道,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有在別人面前保持良好形象的心理需求。因此,孩子每次聽了,心理都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感,很自然就開始對手頭上的這本《史記》產生了一種莫名的好感,有了好感,就有了打開書的慾望。

此後,她就經常主動打開書去看,我們還每天安排半個小時一起分享看到的歷史故事,時間長了之後,孩子對《史記》已是欲罷不能,成為心頭之好,閱讀興趣自然水到渠成,成就感也滿滿。而且,孩子因為喜歡《史記》,又把這種愛好遷移到了其它方面的歷史文學,又逐漸對《資治通鑑》等歷史讀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孩子此時也才小學一年級。

尹建莉老師曾說,“(孩子)當下最想讀什麼就去讀什麼,沒有先後、沒有層級、不分類別。讀得多,閱讀水平自然上升,就像不管哪個來源的水,只要能流過來,哪怕汙水,都能讓水庫的水平面抬高。當然,如果不想繞遠,最好讀經典(名著)和三年以上的暢銷書,這些書是很多人幫你挑選過的。”

5歲娃讀名著還是童書,很多人在這點上做錯,按部就班是問題根源

此外,在《兒童閱讀宜早不宜遲》一書中也提到了這兩點:第一,0到7歲是兒童閱讀啟蒙教育的黃金期;第二,在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上,家長要有適當的“搶位”意識,讓孩子從小就和經典讀物親近。

事實證明,堅持深度閱讀的孩子,在幾年之後,他的理解力、學習力、表達力等都遠遠超過了那些當初只是滿足於淺閱讀的孩子。

04 給家長的閱讀引導建議:要讓孩子讀這些書

閱讀書籍的類型不應該是單一型的,不同類型的書,如童話、詩歌、歷史、文學名著、名人傳記、科普類讀物等,給孩子展開的是不同的世界。家長除了要根據孩子的閱讀興趣來選書之外,還應注意引導孩子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擴大閱讀面。

曾有知名專家表示:兒童時期是記憶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閱讀和背誦的東西,真正會刻進腦子裡,內化為自己的智慧財富。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童年時代的背誦,不要讓孩子把時間浪費在一些平庸之作上。中文背誦不建議背白話文,哪怕老師要求,也可以不背。中文最好的背誦材料是古典詩歌。

孔子講,不學詩,無以言。因此,給家長的第一個閱讀引導建議,就是要讓孩子多閱讀唐詩宋詞論語等國學經典。

1、唐詩、宋詞、論語、聲律啟蒙等國學經典不能少

最近,日本在支援中國疫情物資上引用的中國古詩詞,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

  • 日本捐武漢: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 日本捐湖北: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 日本舞鶴捐大連: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 日本長崎捐湖北:“崎嶇路,長情在”。
5歲娃讀名著還是童書,很多人在這點上做錯,按部就班是問題根源

看,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語言的魅力,更確切地說,是中國古詩詞給人帶來一種心靈的衝擊感和獨特的美感。網上曾有一張寫著“不讀書,你連捐款留言都寫不過人家”的圖片廣為流傳。實際上,上面提到的這些詩詞幾乎都是中國人想出來的。比如廣為大家津津樂道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句詩詞就出自《詩經·秦風·無衣》;“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就出自於王昌齡的《送柴侍御》。

上面這件事告訴我們,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多讀書,而且是讓孩子在小時候就多讀經典好書!

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能給孩子帶來美的體驗和感受,還能瞬間提升孩子的逼格和人文素養。唐詩宋詞和文言文等中華文化能在孩子內心構建起一道防火牆,讓他們從小不自覺地抵制那些粗陋不堪的語言對自身語言系統的傷害。

一個人從小有沒有受過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有沒有學過古詩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人在將來所能達到的人生高度和專業成就。對孩子來說,不是等到孩子會識字認字的時候才讓他們去接觸中國傳統文化,那未免太遲了。

2、讓孩子儘早接觸和多讀一些經典名著、名人傳記等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這樣一句話:“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夠藉助別人的智慧,來使自己不受別人矇蔽的人。”

家長引導孩子多閱讀一些經典名著、名人傳記等,無疑是讓孩子藉助先哲們的智慧來增長自己的人生智慧,提升自己的閱讀品味,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等。

然而,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已經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讀一讀經典名著、名人傳記等等。對於很多孩子來說,經典名著或名人傳記等遠不如卡通漫畫書等那般吸引眼球。

哲學家叔本華曾經說:“不論何時,凡為大多數讀者所歡迎的書,切勿貿然拿來讀……不如用寶貴的時間專門讀偉人已有定評的名著,只有這些書才是開卷有益的。”

因此,家長要儘可能早地引導孩子多閱讀經典名著與名人傳記,而不是“按部就班”和放任孩子“野蠻“生長””。

5歲娃讀名著還是童書,很多人在這點上做錯,按部就班是問題根源

那麼,家長要引導孩子閱讀哪些經典名著和名人傳記呢?下面提供一個閱讀方向參考。

  • 關於經典書籍的選擇,既可以是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如《論語》《大學》《中庸》《孟子》《詩經》《禮記》《春秋》《左傳》《道德經》等等;也可以是中國四大古典名著,如《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等;亦或是國外經典名著,如《戰爭與和平》《巴黎聖母院》《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等。
  • 名人傳記也有很多值得孩子去認真閱讀的,既可以是古代名人傳記,也可以是當代名人傳記,如羅曼·羅蘭的《名人傳》等等,孩子可以根據需要去閱讀。

此外,讓孩子多聽聽網上的名著名篇音頻和名家大師的音頻講解,如《百家講壇》、一些知名教授如康震老師主講的詩詞文學專題音頻等等,都是不錯的引導。只要父母有心,孩子的高品位閱讀興趣都能得到培養。

3、家長要引導孩子對經典讀物重複性閱讀

不同於內容淺顯的繪本、低幼童書等,孩子讀過一兩遍就夠,經典讀物都是可以重複性閱讀的。

5歲娃讀名著還是童書,很多人在這點上做錯,按部就班是問題根源

比如,我的女兒在看原版《三國演義》之前,其實已經無數次從父母、從音頻中、從旁人交流中,聽說過和了解到了很多故事情節了,但孩子會因此而放棄閱讀《三國演義》的機會嗎?肯定不會,她還是願意去讀的,這就是經典讀物的獨特魅力。歲月從不敗經典讀物,而是讓經典讀物歷久彌新。

05 孩子現在的閱讀品位決定了他們在將來的軟實力

孩子讀什麼書,決定了孩子閱讀品位的高低。

當下由於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的盛行,很多家長比較熱衷於淺閱讀,而這種習慣在無形之中就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他們也養成了淺閱讀的習慣,大大降低了孩子的閱讀品位。這確實是一個值得家長關注的問題傾向。

我們會看到,書香門第家庭要比一般家庭更加重視孩子閱讀品位的培養,對孩子的閱讀層次和品位自然有更高的要求,這就是一個教育風向標。

知乎上一位網友的話引起了我的共鳴:我比較難想象從小牴觸嚴肅文學的人以後能有多高的素養。當然要是小小年紀能看更高層次的文學最好。

在孩子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父母有意識地讓孩子自我跨越淺顯低下的閱讀層次,主動去閱讀更高層次的書籍,提升閱讀品位,對於他們未來的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父母的眼光和格局,決定了孩子閱讀品位的高度,而孩子當下閱讀品位的高度,決定了他們在未來的軟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