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第一強國”是哪個國家?硬將隋朝拖垮,李世民也拿它沒辦法

正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楊廣的背道而馳終結了隋朝的統治。雖然,消亡的有些悲慘,但是,卻讓中國的歷史,迎來了更加昌盛的大唐帝國。自從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以來,平定四方,穩固政權,不僅讓中國曾經的內憂外患得到解決,還讓國家走上繁榮發展的高速路。

但是,在這時高句麗問題的出現,卻成了中國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在隋朝時期,高句麗曾多次侵擾中原大地。雖然,隋朝進行過不止一次的剿滅,但是,卻沒有得到太大的成效,前前後後的幾十萬大軍,都在與高句麗的對抗中犧牲。這讓上至皇朝,下至百姓,都希望找高句麗討回血債。

“東北第一強國”是哪個國家?硬將隋朝拖垮,李世民也拿它沒辦法

之後,李世民就曾說過要為中國死去的將士報仇雪恨的話,面對征討高句麗的詔令數以千計的民眾自願徵兵入伍上戰殺敵,更有人情願以私人武裝的形式從軍,作為志願軍跟隨國家一起參戰,為的就是給之前戰死沙場的將士們報仇雪恨。因為,遼東永遠只屬於遼東人民,外敵是不能輕易踐踏的。

之前,隋朝征戰高句麗,三次討伐,三次失敗,使得高句麗人將殺死的隋朝士兵的屍骨,都堆成了一座座京觀,以此來炫耀自己的戰功。那堆積在一起如小山般的白骨是幾十萬中華男兒,烈士們的忠魂在不斷嘶吼和吶喊,希望再能看到華夏崛起戰勝高句麗的那一天,而國人們也的確沒讓這些壯士們等太久。

李世民上臺後,在貞觀五年,便派出廣州司馬長孫師進入高句麗將京觀搗毀,並將中國將士的屍骨一一埋葬。這次行動,不僅標誌著大唐帝國沒有忘記過去的仇恨,連目前的戰略目標都瞄準了高句麗。而高句麗一方,自然也收到了這個訊息,於是,高句麗方面開始了一項史無前例的浩大工程。

那就是:利用了十六年的時間,建立起了一條長達千餘里的長城屏障,用來對抗唐軍的入侵。可以說,當時兩國的火藥味正濃,戰事一觸即發。

“東北第一強國”是哪個國家?硬將隋朝拖垮,李世民也拿它沒辦法

當然,當年李世民派人搗毀京觀只是表明一下自己對於高句麗的態度,並沒有直接對高句麗採取什麼實質性的軍事行動。當時,他還是把主要的矛頭指向了西邊和北邊的遊牧民族身上,直到貞觀十五年,高昌國被大唐徹底消滅之後,才使得高句麗問題被重新提上日程。

當然,凡事不能操之過急,對於國家之間的征戰更是如此。唐太宗雖然很想打高句麗,但是,卻不能說是想打就打。畢竟,高句麗軍隊的實力不容小覷,所以,要選擇合適的時機才可以。通常情況下,在兩國交戰之前,還要進行一些政治外交行動。因為,之前隋朝在討伐高句麗的問題上,就吃過大虧。

所以,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唐朝對於此次征討還是要進行較為周詳的部署,以免再次吃虧。唐朝攻打高句麗之前的第一個準備,就是要潛入高句麗,瞭解當地的地形地貌,天氣水文,風土人情等,搞好戰前的對敵偵查工作。為了完成好這項任務,貞觀十五年七月,唐朝方面派遣方郎中陳大德去了高句麗。

大唐借出使之機,偵查敵國的實際情況。陳大德來到高麗境內之後,最開始是用上等絲綢去賄賂當地官員,並向其諮詢當地的一些事情。這些個高句麗官員,收了禮之後,自然是樂於幫著辦事,所以,便心甘情願地帶著陳大德到處“遊山玩水”。高句麗的大部分地區,都讓陳大德轉了個遍。

“東北第一強國”是哪個國家?硬將隋朝拖垮,李世民也拿它沒辦法

除此之外,陳大德在“遊覽”過程中,不僅遇到了很多在高句麗居住的華人,還與這些人講述了國內的變化,讓華人們對國內產生了嚮往,臨別時也是滿臉淚水。大概經過了一個多月的偵察,陳大德在同年八月十日返回了長安,向唐太宗一一彙報了自己潛入高句麗所偵察到的情況,以及高句麗的山水地貌。

當然,唐太宗很聰明,但人家高句麗的首領也不是吃白飯的。高建武是一個非常有謀略的人,他一方面讓人修築長城以抵抗外敵,另一方面,加緊對百濟和新羅的進攻,試圖將唐朝在朝鮮半島上的盟友國,全部一掃而光,以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

除此之外,不斷通過進貢,派遣使臣出訪,以表明自己對於大唐的友好態度。到了貞觀四年,高建武獻上了封域圖,之後,更是讓自己的兒子桓權,帶著厚禮來向大唐示好。如此一來,雖然,唐朝有心攻打高句麗,但是,卻不能抬手鞭打笑臉人,苦於沒有出兵藉口,只能收手了。

話說,那時兩國交戰,講究的是師出有名,以有道伐無道,眼看高句麗擺出了這麼低的姿態,使得唐朝都不好意思發兵了。其實,我們都知道,高健武這樣做,是對唐朝最好的應對方法。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高建武年少時期,就是帶兵打仗的一員猛將,他並不懦弱,而且,也從不懼怕戰爭。

但是,他卻清楚地知道,現在的唐朝與隋朝不可同日而語。

“東北第一強國”是哪個國家?硬將隋朝拖垮,李世民也拿它沒辦法

唐太宗是一個厲害的皇帝,他的軍事才能有目共睹,而且,當時的大唐帝國,武將眾多,名臣雲集,周邊的邊患基本肅清。如果,這個時候,高句麗還不收斂,繼續“為非作歹”,那無疑是在自討苦吃,很有可能招來唐軍的瘋狂報復,一解前朝舊恨。如果,真到了那個時候,那高句麗便會面臨滅頂之災。

不過,人算不如天算,即使高建武的如意算盤打得再響亮,卻也難防高句麗內部的政變。政變的始作俑者是高句麗東部大人泉蓋蘇文,他不僅將高建武及其手下大臣殺得片甲不留,還讓自己登上了王位。泉蓋蘇文上臺之後,高句麗對待外國的政策,開始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高句麗先與百濟結成聯盟,並對新羅發起進攻。眼看新羅即將亡國,新羅使臣不得不跑到大唐求救。作為宗主國,在其它兩國交戰的時候出面調停的事情時有發生。唐朝照例給高句麗賜書要求其停戰,但與高建武不同的是,泉蓋蘇文可以說氣焰是極其囂張,他以東方盟主自居對於唐朝的調停置若罔聞。

不僅如此,高句麗還向漠北派去使臣,用“厚禮”挑唆薛延陀汗國與唐朝的關係,打算從北方對唐朝進行牽制。而且,他還企圖封鎖唐軍的水陸進攻路線,想要趁著唐軍糧草匱乏的時候對其發起進攻。

“東北第一強國”是哪個國家?硬將隋朝拖垮,李世民也拿它沒辦法

這樣的囂張氣焰,以及敵對行為,如果,唐朝還忍氣吞聲置之不理,想來大唐帝國在整個東亞地區都會顏面盡失。如果,這個還能忍受,那麼,周邊的小國們也可能因為看到了“唐朝”的軟弱,再度興風作浪。所以,對於高句麗此時的種種行為,唐朝顯然是不能容忍的。

再加上,中國與高句麗之間的前仇舊恨,兩國之間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針對於高句麗的戰略部署,唐朝開始行動了起來。唐太宗結合隋朝之前的戰況,吸取之前的經驗教訓,並針對之前戰鬥中出現的問題和弊端,制定了一些規避的方式方法。當年,隋煬帝討伐高句麗,最大的問題就是後勤保障。

所以,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唐朝隨軍攜帶了大量的食用牛羊。在行軍途中,不僅可以用來揹負軍需物品,還極大地減輕了士兵們在行軍途中的負擔。另外,所有徵討高句麗的士兵,都是採用募兵制徵集來的,是出於自願的性質前來從軍的。徵兵的詔令一出,竟然募得十萬大軍,且都是如假包換的志願軍。

其志氣之高,鬥志昂揚,是之前隋朝兵馬所不能相比的。因為,隋朝的士兵,基本上都是強徵入伍的,戰鬥力不強,士氣不高,在面對殘酷戰鬥的時候,很難形成向心力,與敵人殊死抵抗。而且,臃腫的軍隊規模,也讓後勤的補給壓力巨大。這樣的士兵,上沙場打仗,可以說,對國家沒有什麼好處。

“東北第一強國”是哪個國家?硬將隋朝拖垮,李世民也拿它沒辦法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準備御駕親征,並留下宰相、右衛大將軍、工部尚書等守護京師。通過一系列戰略部署之後,唐朝的兵馬,在高句麗四周做好了進攻準備,同時,新羅、百濟、契丹等國也紛紛從各路向高句麗挺進。正所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大唐與高句麗的戰鬥號角,隨時將被吹響。

對於高麗的戰略部署,唐太宗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因為,有隋煬帝的前車之鑑,使其在行事的時候格外謹慎,但是,也正因為太過謹慎,使很多地方有點矯正過度。比如:在派兵的數量上,討伐高句麗,只派了十萬兵力,顯然是不夠的。因為,高句麗畢竟是東北第一強國,軍事實力是非常了得的。

所以,僅用十萬兵力就想拿下高句麗,未免有點太過輕敵。除此之外,唐太宗這次征戰,沒有帶他的“老搭檔”李靖。雖然,唐太宗因李靖年事已高,沒讓他出來帶兵,是出於一片好意,但是,李靖作為我國曆史上少有的軍事將領,無論什麼樣的戰鬥,他都能打得得心應手。

所以,對付高麗李靖是一個非常合適的將領人選。而且,對外交國家的軍事實力及鬥爭局勢估計不足,忽略了百濟這個表面上臣服於大唐實則心懷鬼胎的國家。以至於,在後來的戰爭中,由於,百濟對高句麗的對抗非常不給力,使得唐軍整體的戰略部署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東北第一強國”是哪個國家?硬將隋朝拖垮,李世民也拿它沒辦法

自貞觀十九年三月底開始,唐軍與高麗的戰鬥正式打響,先後經歷了再圍遼東、血戰白巖、薛仁貴駐蹕山之戰等多次戰鬥,最後,唐軍征戰的步伐止於安市城。由於,聽從了長孫無忌先破安市,再取建安的建議,使得唐軍陷入了與高句麗正面作戰的僵持局面。

在拔出高麗“釘子戶”的過程中戰爭耗時過長,這就導致唐軍兵力不足的問題得以凸顯。最終,不僅沒能實現其進攻平壤的目標,還被困死在了安市城下。由於,守軍的殊死抵抗,使得唐軍最終未能將其攻克。時近深秋,唐太宗因為當地變冷早、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而且糧食將盡,所以,班師還朝。

唐太宗因為沒有徹底消滅高句麗,所以,他認為此次戰爭沒有成功,但唐軍的戰果遠大於損失。此次唐太宗徵高句麗,攻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座城,徙遼、蓋、巖三州戶口七萬人到了大唐。

不但如此,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消滅了大量高句麗軍隊,斬獲高句麗首級達到四萬餘級(通常殺敵數遠多於斬首數,例如平壤之戰明軍斬首就800百、但是,小西第一軍損失卻超過1萬),唐軍士兵死了接近兩千人,馬匹死了接近八千匹。可以說,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戰果遠大於損失。

【《新唐書·太宗本紀》、《資治通鑑》、《高麗史》、《三國史記·卷第二十·高句麗本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