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先收回荆州,再北伐中原?

文新2005


据《三国志》记载,蜀国灭亡时,人口有94万,军队十万,军民比例为1:10,这应该是蜀汉时期的一个平均水平。如果军队人数超出这个比例,老百姓是负担不起的,以蜀汉的国力是很难支撑的。所以,蜀国并没有百万大军,维持15万军队应该是极限。

刘备带了数万人入蜀,诸葛亮张飞赵云援军也有数万,和刘璋打斗必然伤了人马,再加上刘璋的降兵,汉中之战也损失不少,那么,大约估计刘备撑死十万人,再加上关羽军团的几万人,刘备军最多不会超过十五万人。

要是真有百万人,夷陵之战还会失败?刘备直接强攻陆逊的营寨,反正兵马多,几万人来回作战,东吴如何抵挡?而实际上,刘备夷陵之战参战兵力小于八万。

三国的形势是很奇特的,一国的任何一个举动,必然牵动到另外的两国,所以史称三国鼎立。蜀国这一方,国力最小。当年刘邦以天府为依托,顺利还定三秦,是因为得到秦地百姓热切期盼的拥护。而刘备爱举一益州之力进而复兴汉室、北定中原,第一个条件就必须“联吴抗魏”,第二个条件就必须等待“天下有变”的有利时机。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其次诸葛亮不是想夺回荆州而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关羽兵败身死使得荆州落入了吴国人之手这导致了刘备的实力被严重削弱,所以从理智上来看最好的策略就是休养生息发展实力徐图荆州。从后来刘备贸然伐吴遭遇惨败可以知道当时迫切想要夺回荆州的想法是错误且冒险的。





Hai子君


1、荆州的地理优势

荆州对蜀政权而言一是天然的屏障;二是粮仓;三是除了益州和汉中以外的交通要道。

从此来看,确实荆州很重要。不该不收。

2、失掉荆州后的蜀汉政权。

关羽自负,失掉荆州,为吕蒙所得。获得荆州,就有了另一重压制蜀汉政权的把柄,岂可再轻易失去?

失掉荆州的蜀汉,主要只剩益州和汉中,实力大不如从前,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是蜀汉政权转衰的关键。

3、失掉荆州的时机。

先说说,诸葛亮,历史中的他,并不如三国演义中的那么神奇,有人评论他是一个好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但绝不是一个好的军事家。

失掉荆州后,蜀汉实力下降,并接二连三多名大将牺牲,且发生托孤事件。

此时的诸葛亮,若取荆州,胜算不大,且无功名;若取中原,胜算也可谓不大,但万一成功了呢?


理简


诸葛亮不先收荆州有两个原因:第一,恢复了和东吴的联盟,北伐时邀请东吴一同出兵攻击曹魏和自己在荆州出兵攻击曹魏的意义是一样的;第二,先取得陇右五郡之地,就截断雍凉二州和中原曹魏的联系,成果比取荆州要大。


荆州能起到的作用是可以代替的

刘备占领益州以后,荆州和益州之间虽然是一个国家管辖,但荆州的几郡之地都处于西蜀的天然屏障之外。按照诸葛亮的发展方向就是留一员上将在荆州伺机而动,配合益州的一切军事行动。

拥有荆州对蜀汉来讲是很好,益州军北伐曹魏要是遇到的军事压力过大,可以随时命令荆州军攻打曹魏宛洛地区来缓解益州军的压力,毕竟一国之间的军事配合是比较容易的;荆州丢失后刘备又败夷陵,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掌权,诸葛亮选择的是修复了蜀吴联盟,而不是收回荆州,这就说明可以利用联盟邀请东吴一起伐魏,以东吴的配合给曹魏施加压力,可以大大的缓解曹魏对蜀汉的军事压力,目的是一样的但是效果却更好。


平取陇右、蚕食雍凉更重要

诸葛亮即使率兵夺回了荆州的失地,按照当时武将的情况谁可以胜任荆州守军将领的职位。派遣武将的能力必须要具备独当一面的才能,不然荆州还会得而复失。当时的情况一是蜀汉没有合适的人选,二是蜀中尚且缺少大将。而且一旦收复荆州失地,还会把东吴推到曹魏一方这样蜀汉处境会更被动。

虽然失去了荆州,但是剩下的地盘均在天然的屏障之内,不必过多的分散兵力。这时可以集中力量攻打陇右五郡,一旦得手那么雍凉二州就是蜀汉的囊中之物。大军守住陇右五郡,稳定凉州、雍州两州之地休养生息几年,这能让当时的蜀汉翻身逆袭。凉州盛产军马,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骑兵,还切断了曹魏的一部分军马供应,这对曹魏也是一种削弱。

蜀汉拥有了三州之地,军事、经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再次北伐曹魏时效果肯定是不同的,只要确保东吴保持中立,有没有东吴配合也不那么重要了。


总结:取荆州势必会和东吴成为死敌,把东吴推向曹魏一方,这样即使收复荆州对蜀汉也没有多大的好处。而恢复和东吴的联盟,再取得陇右对蜀汉来讲可是有着天差地别的区别。权衡利弊诸葛亮不去收复荆州也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青梅煮酒品三国


1荆州位于现今湖北武汉省。地理位置特殊,四通八达,鱼米之乡所以说这么好的地方,在当时是阴谋家必争之地也叫作四战之地。这样一个地方就算得到也不长久。

2荆州当时属于孙权管辖,而荆州又和曹魏比邻,一旦发动对孙权的战争,曹魏必定来袭,到时不是连孙抗曹了,肯定会刺激曹魏与东吴的结盟,掉过头来攻打蜀汉

3荆州是块难啃的骨头,孙权知人善任加上多年的修养生息,国力雄厚不是最佳选择,想想一旦打下荆州,虽然粮道通了,但是一方面防止孙权这只猛虎,另一方面又要进军北上,一旦深入腹地,孙权在故技重施夺取荆州断了粮道,大军断粮,人心惶惶,不攻自破,谈何北伐。

4出师无名,原本荆州属于刘表管辖,刘备只是暂住,后来被曹操收复,再后来连刘抗曹时火烧赤壁,曹操百万大军一败涂地,刘备乘机夺取荆州,交由关羽掌管。这一举动另江东上下不满,原本火烧赤壁江东首功,荆州应由江东掌管,但是刘备借口暂时无处栖身,一旦有了地方必定归还。由此看出荆州理应由孙权管辖。因此诸葛讨伐荆州并无大义之名。

综上所述,由于诸葛亮谨小慎微,见微知著,看到如此后果,他断不会打完荆州再北上,那样就同时得罪了两个强大的敌人,结果可想而知。





全剧兄



关羽北伐试图在本应战略防御的时期将西线的胜利拓展到整个汉水流域,莽撞地冲破了曹孙刘三方在汉水、湘水地区形成的短暂战略平衡态势。关羽北伐,在招致以关羽为首的刘系荆州方面军全面溃灭的同时,也彻底击碎了隆中对战略实现的可能。

换言之,关羽北伐的错误扩大化,过早地把刚刚攻略益州、没有休整准备好的刘系荆益两方面军拖入了诡谲的变局之中。这种变局,已然不是北方敌对方天下的变局,反而是孙刘联盟十年矛盾总爆发的己方变局。

失去东线出征地荆州江陵、失去东线出征既定主帅关羽的局面,被刘备东征的失败进一步“强化”。夷陵战后,遑论全面沦陷的东线,就是一息尚存的西线也耗尽了大量主力。所以,在此时开始全面主政的诸葛亮,应该早已放弃当年充满革命理想主义的隆中对战略了,反而在其十余年的军政历练后,成为一个现实主义的政治家、战略家,一反刘备暮年的急进,采取了一种更加务实的渐进战略。

在短短的六七年间经历了益州争夺战、汉中争夺战、荆州争夺战三次大型战役且全无一个稍经修整大后方的季汉政权与益州军民,终于在诸葛亮主政的头三年迎来了首次较长时间休养生息。经过此番战略休整(222-225),以及之后的三路平南中(225-226),季汉政权终于获得了一个远比当年的荆南更有资源且稍经内部整合的基本盘。葛公在建兴初年的努力,挽回了在建安二十四年骤然恶化的形势。

在休养生息与南中平定之后,诸葛亮所开始的北伐(228-234)已然不再是隆中对战略下待北方有变的两路出击之一了,而是新形势下,尽量与盟国东吴形成配合,不断出击,主动制造变局,干扰魏国,从而避免本就北胜于南的资源格局在南北无事的情况下进一步拉大,进而在制造的变局中寻找扩大北伐成果的时机,得陇望秦,以图中原。其实,从诸葛亮数次北伐的出击线路上来看,更多地绕道陇西,而不是直取秦川,也说明了此时已不再遵循隆中对的基本战略。

如果说,刘备时期的孙刘联盟是汉末州牧诸侯之间的幕府联盟,那么诸葛亮以来的吴汉联盟则是两个王朝之间的国际联盟。区别在于,在孙刘联盟中,刘备可以伺机利用汉室宗室远属身份,取得对孙权在大义上的领导权,至少形成刘邦与汉初诸侯王之间的关系。而吴汉联盟,则孙刘两家只有可能是东西朝、东西帝式的平等配合关系,不再有哪一方领导另一方的可能。所以,从这一外部环境上看,隆中对战略不仅没有了季汉方面两路出击的可能,甚至没有了名份上压制江东的可能,“东连吴会”不再能与“西通巴蜀”相等同,“结好孙权”从原来的幕府交往升格为国际交往,即便刘备刘禅称王称帝也再也调不动成为“魏朝吴王”与“吴朝皇帝”的孙权。

从曹魏一方看,隆中对所设想的天下有变,应当是指,曹操称帝引发的汉臣反抗甚至北方诸侯对曹操势力的颠覆。然而,曹操暮年的疲于奔命,不仅打地鼠式地消灭了北方的主要反曹势力,反而越玩越溜地在曹丕执政后完成了平稳的汉魏革命。北方似乎已经不再有足以对抗曹魏的造成变数的势力,这种情况是隆中对做出之时,诸葛亮所没有预料到的。至少,隆中对时,曹操新定的河北、未能归附曹操的关中诸军阀、汉中的张鲁都是对曹操的有力牵制,且南方的刘表、刘璋、孙权尚且占有着未经战乱影响的长江全流域,再加上曹操仍旧面临着强大的拥汉势力,诸葛亮所期盼的天下有变,是有迹可循、有机可乘的。但, 随后曹操虽然赤壁大败,但在北方却风卷残云般实现了稳定的统一,南方则荆州三分、益州虚耗,局势的发展逐步消融着隆中对战略所赖以生存的形势土壤,关羽刘备相继失败只是给隆中对战略所面临的形势画上了一个句号而已。

综上,隆中对战略所能应用的形势,在荆州争夺战(襄阳-麦城-夷陵三战)后一去不复返。新的形势,需要诸葛亮在休养生息、内部整合后,调整战略。虽然补上了本该在汉中之战与荆州之战之间就斡旋出来的休养生息,但休整之后,面对新朝新气象的北方,则需要季汉与东吴不断骚扰,以期诱发北方新的变局,进而乘隙而进。奈何,天不假年,葛公殒命。且吴汉两国在古代的通讯条件下叠合上各种内政幺蛾子,始终无法步调一致,再加上吴国后期的高层乱局,使得吴汉两国既错失了在曹魏前期英主每每早卒带来的进攻时机,又在曹魏后期的司马氏作家门时(已是219年三十年后的249年),因南北差距拉大而军力衰退,无法乘隙而入,终致灭亡,时与?命与?


阳明悟行学宫


先说观点,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规划中,荆州是极其重要的战略支点。但是在刘备夷陵之战失败之后,如果为了荆州,长期与东吴处于战争状态,并不符合蜀国的战略利益。这也是诸葛亮不先收回荆州的根本原因。

一、攻击荆州,失去大义

蜀汉政权建立的道义根本是匡扶汉室,讨伐国贼。这也是刘备作为皇室宗亲,身上必须承担的责任。此时的天下,曹丕已经代汉自立,建立魏国。为了延续汉室正统,刘备也自己称帝,建立蜀汉,而东吴此时并没有称帝立国。从道义上来说,这时候蜀汉的敌人应该是曹魏,而不是割据一方的诸侯孙权。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虽然是打着为结义兄弟关羽报仇的名义出兵,但是已经在蜀国内部形成极大的争议。如果在夷陵之战失败之后,还不依不饶地与东吴争夺荆州,那么蜀汉的军事行动就变成了诸侯之间的地盘之争,不再具备汉室正统的地位,失去大义的制高点。

对于这一点,曹魏、东吴可以不在乎,但诸葛亮不能不在乎。如果失去大义,就将推翻之前蜀汉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割据势力,不能代表汉室。因此失去民心,这对于诸葛亮匡扶汉室的远大目标,将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二、孙权比曹丕曹睿更难缠

诸葛亮开始北伐是在公元228年,此时魏国的君主已经换成曹睿,二十出头的年纪,没有太多的威望和资历,正是主少国疑的时候。论个人能力而言,曹睿并不如他的父亲曹丕,比他的祖父曹操更是远远不如,加上魏国早期的文臣武将纷纷故去,此时的魏国正好处于一个虚弱期。

东吴方面的君主依然是孙权,这时候四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地位稳固的时候。论战绩,孙权在赤壁之战挡住了曹操,又在夷陵之战战胜了刘备,用事实证明东吴绝不是一个软柿子,与东吴争夺荆州难度极大。

因此,从诸葛亮的角度出发,选择年轻的曹睿进行北伐,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三、夺取关中可弥补荆州的损失

荆州对于蜀汉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隆中对之中看出来: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隆中对》

可见荆州的战略位置极佳,能够同时向北、向东攻击曹魏和东吴。而丢失荆州,让诸葛亮的战略部署出现一个巨大的空白,蜀国从此不能从许昌、洛阳方向攻击中原地区,失去了双线出击的战略主动权。

但换一个角度看,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拿下西凉和关中地区,那么同样能夺回战略优势。蜀汉将拥有关中平原的产粮区和西凉的战马,到时候可以从长安出发,经洛阳进攻中原,可以完全弥补失去荆州的损失。

由此可见,诸葛亮选择先北伐中原,是符合蜀汉当时的战略形势的,能够让蜀汉保持汉室正统的身份,向着匡扶汉室的目标前进。

欢迎关注【历史步行街】,您的点赞、评论、转发都是对笔者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历史步行街


荆州处于魏蜀吴交错地带,地理位置实在太重要了,任何一方都不想放弃荆州,魏蜀吴三家就像牌桌上的三方,荆州是各自手中重要的一张牌,吴蜀谁先失去荆州,就意味着可以离开牌桌了,从此将与争霸无缘,而魏国牌多本大,没有荆州还可以继续玩下去。赤壁之战后,荆州三家分而食之,曹魏控襄樊,扼汉水上游,守荆州之门户,其余部分吴蜀分据。后来关羽走麦城,蜀尽失荆州,东吴占有荆州大部。荆州夹在魏蜀吴三国间,对蜀来说是一个十分方便北上中原和顺流而东的据点,可以直击魏国,威胁东吴,有之则恢复中原在望,但无之却不致命,因为基本盘在益州。对于魏来说,有之可伐吴锁蜀,无之则有割肉之痛,却无筋骨之伤,但绝不能让蜀国所有,蜀国占有荆州将对魏大不利。但荆州对于东吴来说却是性命攸关之事,蜀魏有之都可以对其造成战略上的巨大威胁,长江之天险不复有,将寝食难安。鲁肃曾告诉孙权,荆州是东吴的西面门户,一定要好好守住,才能保证东吴的安全。陆逊也曾这样说过荆州: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魏占之,灭国之祸在眼前,蜀有之,如芒在背,如虎在侧,亡国迟早之事。

综上所述,东吴绝不容荆州有失,而蜀国对荆州必垂涎,但是蜀欲收荆州在军事上有三不可:

一是东吴对荆州志在必得,生死攸关,假如蜀欲荆州,则东吴将拼死相抗,以蜀之国力无法善了。

二是蜀国取荆州有山水之遥,高山之阻,道路颇为不便,前出不畅,后路易断,而东吴坐以待敌,夹长江之两岸,可举国之力,蜀不可为也。看荆州地形图就明白了。

三是魏不可能坐视蜀取荆州,蜀收荆州后能两路夹击魏国,从荆州直指宛洛而刺魏腹心,从汉中剑指陇右关中,于魏大大不利,所以魏必不能坐视,有魏插手,蜀必败,甚至有亡国之祸。

蜀取荆州在政治上也不可行。北伐中原,恢复汉室是蜀汉的法理所在,决定了魏与蜀是死敌,蜀有北伐之必然。联吴抗曹是蜀的基本战略,也是蜀国生存之道,以弱蜀之力与吴国争战,则魏必抄后路,是蜀必亡之局。

蜀收荆州无疑大大有利于北复中原,将取得战略上的巨大优势,不是不想,但实在是无法也无力收荆州,不可为,不能为。





雁77


蜀汉从建立之日起,就一直打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曹魏代汉自立,才是蜀汉真正的敌人,诸葛亮北伐魏国就是为了维护了汉室的正统、师出有名。夷陵大败之后,蜀汉实力大损,而东吴也在夷陵之战中消耗实力过半,如果此时再向东吴用兵,坐收渔翁之利的只能是曹魏,无疑是自取灭亡。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向刘备阐述了自己对东吴的看法“孙权占据江东,已历经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所以,在诸葛亮当丞相时期,蜀汉已经没有能力夺回荆州了。

赤壁之战后,荆州被魏蜀吴三家瓜分,刘备入川,留下关羽镇守荆州五郡,刘备得到蜀川之后,迫于东吴的压力,被迫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了孙权。后来关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区,于是孙权派吕蒙偷袭了荆州三郡,至此荆州完全失陷,而且关羽守卫荆州的战役中被吕蒙斩杀。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同东吴展开了生死殊途的消灭战,最后以刘备的失败而告终,这一战争,蜀国不仅仅没有夺回荆州,而且国力大伤。

刘备死后,诸葛亮已经无力拯救蜀国走向衰弱的局势,诸葛亮选择北伐,而不是按照原计划先夺荆州再抗魏,也不是守益州,与魏划江而治,原因有三点:

一、当时蜀吴还处于联盟状态,蜀吴的敌人是魏国,而此时的魏国一直想要消灭蜀国取代汉室,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北伐有理有据,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而如果按照原计划,在舆论方面就已经占了下风。

二、蜀国能够一直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孙刘联盟,如果此时蜀国再与吴国发生战争,这样只能加速蜀国的灭亡,不是明智之举。

三、夷陵之战结束后,蜀国的实力已经大损,相反吴国的实力却大增,想要在吴国手上再次夺回荆州已经不可能了。

于是诸葛亮决定与其被动的防守任人宰割,还不如主动出击,搏得一线生机,所以他才决定北伐。


海洋说历史


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给刘备制定攻取天下的统一战略图。第一得荆州,联吴抗曹,第二得益州,继续联合东吴虎视中原然后,顺应民心,借机兵分两路攻打曹魏,然后南下过江攻取东吴,一统天下!刘备继位以后,不听诸葛亮的劝阻,发动错误军事行动,七十万攻伐东吴夺回荆州吞并东吴,结果被陆逊火烧联营,损兵折将!自己病死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诸葛亮辅佐刘禅按照自己昔年三分天下给刘备制定的战略步骤,北伐曹魏,在诸葛亮看来曹魏篡汉,讨伐曹魏乃正义之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正是这个道理。






作家鹰扬城主


首先说说刘备为何会失去荆州。赤壁之战后,荆州被魏蜀吴三家瓜分,刘备入蜀,留关羽镇守荆州五郡,刘备得到蜀川后,迫于魏吴两国的压力,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了孙权。后来关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区,孙权派吕蒙乘虚偷袭荆州三郡,导致荆州三郡失陷。而在关羽守卫荆州的战役中,关羽被吕蒙所杀。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向吴国发起进攻,但刘备大军还是被吴国大将陆逊给打败了,这一战蜀国不仅仅没有将荆州夺回,反而元气大伤。在这个时候,蜀国的实力在三国中绝对是最弱的,吴魏任何一个国家来攻打蜀国,蜀国都没有绝对的胜算,如果两国一起攻打蜀国,那么蜀国必将成为砧板上的鱼肉。

刘备死后,诸葛亮再怎么殚精竭虑也没办法阻止蜀国走向衰弱,诸葛亮选择写出师表进行北伐,而不是按照原计划或者夺荆州再抗魏,也不是守益州,与魏划江而治,原因大概能分析出三点:

首先,此时蜀吴已经联盟,蜀国的敌人便是魏国,而此时的魏国紧逼蜀国,想要取代汉室,在这个时候北伐蜀国站在舆论的上风向,能得到更多支持,而如果按照原计划,不利于在这方面占优势。

其次,现在的蜀国还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吴蜀联盟,如果此时蜀国要与吴国为争荆州而大战,那么只会加速蜀国的灭亡,决不是明智之举。

最后,现在的蜀国在实力上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折损,相反,吴国实力却大增,想要在吴国手上夺回荆州几乎不可能。

所以诸葛亮决定,与其被动的防守,任人宰割,倒不如主动出击,搏得一线生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