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唐軍前期與吐蕃交戰勝少敗多?

歷史的天空好精彩11


本人認為是唐軍與吐蕃交戰的經驗不足。

吐蕃在完成了高原各部落統一之後,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新生國家,從此開始了和各個國家全面開戰的局面。

東面和強大的大唐帝國開戰,西面和阿拉伯帝國開戰,要知道這可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兩個王朝了,不僅如此,吐蕃還與回紇、南詔等國家開戰。基本上能交上手的,全都打了個遍。

在歷史上有一個規律,一個新生的力量在一段時間內特別強大,尤其是軍隊在戰場上更是所向披靡,魏武卒如此,大秦銳士如此,蒙古騎兵如此,吐蕃軍隊也是如此。

在這時雖然大唐帝國極度輝煌,民風尚武,但是面對新生的高原王朝,開始依然敗多勝少。因為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國家,對於新生事物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剛開始沒有任何應對的經驗,只能慢慢摸索,然後才能坦然應對。

大唐對於吐蕃也是如此,新生的王朝已經不是從前一個個部落的烏合之眾,而是一支精銳之師了。

對於交戰雙方的勝敗,往往取決於天時、地利、人和。

  1. 在天時上,吐蕃的士兵早已適應了高原氣候,大唐的士兵很多根本無法適應,還沒交戰戰鬥力就沒了一半。
  2. 在地利上,吐蕃士兵自高原而下,大唐士兵由下而上,吃了很大虧。
  3. 在人和上,大唐民風尚武,吐蕃統一後本就民風彪悍的吐蕃人更加團結,一致對外。

唐軍對於和這樣統一的高原王朝作戰,在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對敵經驗太少。《孫子兵法》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所以對於這時沒有對敵經驗的唐軍來說,必然是敗多勝少的。


海洋望星空


導語:

盛唐時期,真的沒有幾個王朝是唐王朝的對手,甚至連縱深700多年的高句麗都被唐王朝給滅了,可就是吐蕃王朝,始終是唐朝的心腹大患。

唐朝多次與吐蕃發生過戰爭,不論歷史學家是怎麼下定論的,看結局我們就會知道。唐朝前後派遣了多位公主前往吐蕃和親。

如果真的打贏了,有必要犧牲公主的幸福嗎?所以這一系列所謂的勝利,都是中原王朝為了自身的面子意淫出來的,屈辱的失敗對強大的中原王朝來說,並不體面。

01和親是軍事失敗的象徵,顯然唐王朝不是強盛時期吐蕃的對手。

漢朝建立後的前七十多年,對匈奴一直採取的是和親政策。他們的勢力範圍始終都無法通過河西走廊,到達西域。因為這一塊地盤被匈奴牢牢掌控在手裡。

既而嘆大國服飾禮儀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與公主歸國,謂所親曰 :“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當為公主築一城,以誇示後代 。”遂築城邑,立棟宇以居處焉。公主惡其人赭面,弄贊令國中權且罷之,自亦釋氈裘,襲紈綺,漸慕華風。仍遣酋豪子弟,請入國學以習《詩》、《書》。又請中國識文之人典其表疏。---《舊唐書》

漢高帝劉邦曾經與匈奴打過一仗,結果差點把自己的老命丟在那裡。從此漢朝即使有與匈奴決戰的勇氣,也並不具備相應的實力。所以漢王朝前七十多年一直用和親解決邊疆問題。

一直等到漢武帝把匈奴打得載歌載舞以後,和親政策徹底廢除。強大的軍備力量,成為漢王朝昂首挺胸的資本,他們再也不需要用女人的幸福,換取王朝的和平。

當然了,從王朝統治者和天下百姓的角度來說,用一兩個女人的幸福來換取和平,似乎是穩賺不賠的買賣,可是如果把你家的女兒拿去做這場政治交易,你願意嗎?誰都不會願意。

  1. 同樣的道理,唐王朝和吐蕃之間,打了不少仗,而且基本上集中在強盛的唐太宗時期。結局我們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打贏了吐蕃,並且大度地將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
  2. 此後唐中宗李顯又將金城公主嫁到了吐蕃,這看似是強大的唐王朝,對吐蕃的一種恩賜。是吐蕃打了敗仗以後,唐王朝可憐對方。
  3. 可事實上真的如此嗎?我們可以來看看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身份,那就能曉得統治者們是什麼心態了。這兩位所謂的公主,全部都不是皇帝的親生女兒,甚至在和親之前,連養女的身份都不具備。難道唐太宗和唐中宗就沒有女兒嗎?當然不會。

唐太宗有記錄的女兒就有21個之多,而唐中宗李顯再不濟也有兩個女兒。

為什麼他們不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吐蕃呢?那可是親生的女兒,他們才不會讓自己的女兒去吃這份苦。

所以說統治者們發自內心的是覺得,和親是下下策,不到萬不得已的地步,是絕對不會採取和親政策的。而軍事上的失敗,導致了這種下下策的出現。

02吐蕃異常強大,這是唐王朝始料未及的。

中國有春秋戰國的亂世、魏晉南北朝的亂世、五代十國的亂世,其實吐蕃在松贊干布一統吐蕃以前,也是一樣的模樣,各大宗教國家互相比拼,誰也不服誰。

  • 松贊干布雖然是吐蕃王朝第33位贊普,可是他卻是大一統吐蕃王朝的建立者。他上臺以後,遷都拉薩,努力發展當地的畜牧業和軍事力量。
  • 吐蕃的勢力範圍也不斷在擴張,如今的青海、新疆、四川等部分地區和西藏全境,都在松贊干布的控制範圍之內。
  • 松贊干布也是一位成熟的外交家,他對外不斷尋求盟友,比如說與尼泊爾結成聯盟,與藏區豪族結成聯盟,先後迎娶了他們的公主。此後又與唐王朝議和,迎娶了唐王朝的文成公主。

當松贊干布將手伸向四川的時候,其實唐王朝是做出過強烈反對的。唐太宗為此派遣了侯君集帶領20萬大軍前往四川,力爭將吐蕃主力全部消滅。

結果很有意思,侯君集還沒到那邊,左武衛將軍牛進達已經將吐蕃大軍給擊敗了。按道理這一場大戰是唐王朝勝利了,為什麼唐王朝還是要主動和親呢?

弄贊大懼,引兵而退,遣使謝罪。因復請婚,太宗許之。弄贊乃遣其相祿東贊致禮,獻金五千兩,自餘寶玩數百事。貞觀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節送公主於吐蕃。弄贊率其部兵次柏海,親迎於河源。見道宗,執子婿之禮甚恭。---《舊唐書》

其實他們所消滅的,壓根就不是吐蕃的主力。吐蕃有自己的戰略方針,唐王朝要向松州進兵就必須要勞師遠征,長期駐紮在這裡也要消耗大量錢財。

而吐蕃出兵四川就顯得非常輕鬆,畢竟距離相對較接近。所以當唐王朝的主力撤退以後,吐蕃還是會發起總攻,到時候吃虧的反而是唐朝。

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唐王朝要麼就是花重兵駐紮在四川地區,因為少量人馬不足以成為吐蕃的對手。要麼就是和親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唐太宗選擇了後者。

03文成公主在松贊干布的三個妻子裡,地位最低。

我們現在大為讚揚文成公主和親的事情,那麼當事人願意嗎?我認為打死她都不會願意,要真的是好事,唐太宗為啥不把自己的女兒嫁過去?他可是有21個女兒的男人。

帝伐遼還,使祿東贊上書曰 :“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並臣治之。高麗恃遠,弗率於禮,天子自將度遼,隳城陷陣,指日凱旋,雖雁飛於天,無是之速。夫鵝猶雁也,臣謹冶黃金為鵝以獻 。”其高七尺,中實酒三斛。二十二年,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使西域,為中天竺所鈔,弄贊發精兵從玄策討破之,來獻俘。---《新唐書》

而吐蕃這邊對文成公主怎麼樣呢?其實松贊干布除了迎娶文成公主以外,在明面上還迎娶了尼泊爾的尺尊公主以及藏區的蒙薩妃。

這只是松贊干布的三位有記錄的夫人,全部都是政治聯姻。而這三個人裡面,尺尊公主的地位是最高的,這是為什麼呢?

  1. 首先尼泊爾跟吐蕃的距離非常接近。從戰略角度來說,吐蕃和尼泊爾之間,必須要處理好關係,否則兩者爆發戰爭就不是局部戰爭了。
  2. 其次尼泊爾的宗教文化和吐蕃基本相同。兩者都是非常著名的古老佛國,信仰相同的情況下,感情也會更加好。
  3. 再者尼泊爾在名義上是吐蕃的附屬國。這讓吐蕃有了宗主國的感覺,而唐王朝是吐蕃的宗主國,吐蕃人總覺得有些恥辱。

此外蒙薩妃是其中最受寵的一個,她給松贊干布生了一個兒子繼承了松贊干布的王位。所以是文成公主不僅地位不高,而且與松贊干布沒有生育任何子孫,在藏區孤獨終老。

總結:吐蕃和唐王朝幾乎同時強盛又同時衰敗。

  • 唐王朝在唐玄宗以後,爆發了安史之亂,結果導致唐王朝內亂不斷。朝廷從此失去了對地方的絕對管轄權。
  • 而吐蕃王朝其實也是一樣,在唐太宗時期,松贊干布將吐蕃推向了一個絕對的高度。可是到了後期,吐蕃逐漸開始衰弱。

唐肅宗時期,郭子儀等將領可以秒殺吐蕃軍團,可見當時的吐蕃已經不堪一擊。此後吐蕃更是與中原王朝類似,再次淪落到了割據分裂的狀態。

《舊唐書》

《新唐書》


江湖小曉生


首先,初唐時的吐蕃已經完成了對青藏高原的統一,整個地區都被政治清明的政權領導下,為吐蕃對外征戰提供了基礎。

當時吐蕃所處的地區海拔較高,唐軍征討時高原反應嚴重,非戰鬥減員比較多,而且青藏高原地區地廣人稀,補給不便,得從後方源源不斷輸運,導致補給線漫長。

最後一個是貧苦的高原地區鍛鍊了吐蕃人的體魄,合格戰士眾多且戰鬥力較高,稍一訓練便成精銳軍隊。


六等三侯


  吐蕃人是唐朝幾百年的敵人,他們這幫人不好好在高原待著,非得和唐朝爭奪西域,河西,乃至妄圖滅掉唐朝,統一中原。

  確實,在唐朝和吐蕃大大小小一百多場戰鬥中,唐軍敗多勝少,武周時期,吐槽也多次擊敗武周軍隊,一度奪取安西四鎮,甚至還攻陷唐都城長安並佔據十五天之久。但是最終滅掉吐蕃的,還是垂暮之年的唐朝。

 吐蕃在高宗朝開始對唐朝佔有軍事優勢,在此之前。吐蕃和唐軍交戰,侯君集,牛進達五萬人就將吐蕃二十萬人打敗。打的松贊干布和親求和。這次是唐朝大勝,但是往吐蕃送了個文成公主。松贊干布也學起了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藉著文成公主帶來的唐朝各種先進的技術,文化。改良吐蕃,富國強兵。

  高宗時,吐蕃開始反攻,為了吐谷渾和青海高原的歸屬,雙方在大非川,青海湖打了幾仗,唐軍全部戰敗。武周時期對外軍事比較弱,就連已經衰弱的突厥和尚未強大的契丹都敢和武周叫叫板,吐蕃更是把武周軍隊吊打,在素羅汗山,吐蕃殲滅武周軍隊十餘萬。後來因為吐蕃內部不安,武周政權才得以修養。

  玄宗繼位後,唐軍復盛,重新打通西域,數次擊敗吐蕃,佔領青藏高原西北部,對吐蕃呈現出包圍之勢,眼看吐蕃就要完蛋,安史之亂爆發了。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節點,朝廷為了平叛,把各鎮駐軍不斷往回調,安西北庭等都護府的軍力不斷削減,給了吐蕃可乘之機。

  “萬里一孤城,滿頭白髮兵”這個可歌可泣的故事就發生在那個時候。

  後來吐蕃完全佔領西域河西等地,對唐朝虎視眈眈上百年。雙方在此期間征戰不斷,吐蕃甚至還攻陷唐都長安,但是終究被唐朝擊退。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節點,朝廷為了平叛,把各鎮駐軍不斷往回調,安西北庭等都護府的軍力不斷削減,給了吐蕃可乘之機。

  “萬里一孤城,滿頭白髮兵”這個可歌可泣的故事就發生在那個時候。

  後來吐蕃完全佔領西域河西等地,對唐朝虎視眈眈上百年。雙方在此期間征戰不斷,吐蕃甚至還攻陷唐都長安,但是終究被唐朝擊退。

晚唐時,吐蕃內部分裂,國勢驟衰。唐朝也徹底解決了回紇問題,開始和吐蕃算賬。宣宗出兵收復河潢三關七州,張義潮帶著河西人民大起義,奉十一州地圖歸唐。河西走廊重歸唐朝。緊接著唐朝聯合回紇,南詔,大食合圍吐蕃,吐蕃潰敗,最終分裂崩潰。吐蕃最後的大相論恐熱被唐軍斬殺,傳首長安。

  當時的唐朝內部藩鎮林立,政治腐朽,已然垂垂老矣。但是依舊能奮起一搏,報此百年大仇。

迴歸題目,吐蕃之所以能多次戰勝唐軍,一來,吐蕃人是從上往下打,越打越精神,但是這氣候確實是真的難為唐軍了。

  二來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吐蕃卻連佔北庭,安西兩大都護府。勢力達到頂鋒,風芒太盛,唐朝避之不及。

  三來唐朝國力不濟,盛唐可以憑藉強大的國力遠征萬里,但是一但國運衰頹,就只能被動防守,唐朝最最重要的領土始終是長城以南,河西以東的地方,這些地方在,唐朝就有還重新崛起的一天。

  





七色海棠


首先吐蕃最重要的優勢就是它的地理位置。它建立在青藏高原上,所以這就意味著在當時那個年代,唐朝軍隊想要去討伐他們的話,所面臨的自然環境必然非常惡劣,這些唐軍士兵大部分都是來自關中,河北,中原地區,去了那邊,短時間內戰鬥力要大打折扣。在高原地區而且,補給困難對於唐朝軍隊來說也是一個非常難以解決的問題,對於吐蕃來說,搶一波就走,而對與大唐來說,長達千里的運輸補給更是對國力的巨大壓力,這注定了與吐蕃難以打持久戰。

另外,吐蕃本身也具有足夠的實力,自松贊干布後,青藏高原統一,文成公主和親以後,又從大唐不斷的輸入先進的文化,技術,其實力不斷增加,具有足夠的與大唐爭鋒的實力。


清風拂面cf


高原作戰加上兵力不足,成為唐軍勝少敗多的主因。


平頭哥vvip


不得地利,不得人心


回籠大包子


說的好像唐軍跟誰作戰不是勝少敗多一樣。 唐朝對外戰爭總體就是勝少負多,表面強大實則外強中乾罷了


竹杖芒鞋怕打滑


地理優勢,馬匹優勢!


子牙後人


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錯誤的對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