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接納力”,孩子才有“幸福力”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幸福,於是有的努力打拼為孩子積累財富,有些買學區房給孩子爭光明前程,還有的提前計劃送孩子出國……但是這些真的能保證孩子幸福嗎?答案是不一定。

父母陪不了孩子一生,卻想讓孩子一生幸福。這個願望好像成了一個難題。

細讀《接納力》時我從書中找到了關鍵線索。本書作者是著名家庭教育專家海文穎,“它完美融合了兒童發展心理學與十年親子教育實踐經驗,讓孩子成長與愛和善良之中,是一本讓中國父母釋放焦慮、接納幸福的成長之書。”

書中提出:孩子是否幸福並不一定取決於物質,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具有感受和生髮幸福的能力。 而孩子獲得幸福力的關鍵是父母擁有接納力,即做到虛、弱、柔。


讀《接納力》|父母有“接納力”,孩子才有“幸福力”


一、孩子幸福的關鍵,在於擁有幸福力

什麼是幸福?真正的幸福,往往跟物質、金錢、名譽沒有太多關係。幸福的關鍵在於擁有不論何種境遇都能持續生髮幸福感的能力。擁有幸福力的孩子才能更好的和自己相處,體諒別人的不易,看到生活的美好。

01 擁有幸福力,孩子會覺得我很好。

生活中,有太多的孩子是在自我懷疑和否定中長大,媽媽發脾氣肯定是自己做的不好,爸爸媽媽吵架肯定是自己做的不對,學習成績不好是自己太懶了,體育比不過別人是自己太笨了。錯誤的歸因方式會消耗掉孩子幸福的能力。

無論遇到什麼情況,覺得自己足夠好,不僅是一份自信,一份自我認同,更是孩子終生幸福的基石。知道自己足夠好的孩子就會擁有更強的正面心理能力,更樂觀更積極,

才能和自己平和的相處。


讀《接納力》|父母有“接納力”,孩子才有“幸福力”


02 擁有幸福力,孩子會覺得別人也很好。

人是社會群體性動物,沒有人能離開社會,只有當孩子對他人有正確的認知,不帶偏見,不推諉責任,看到別人的優點和善意才能更從容的和他人交往,人生更精彩。發生衝突在所難免,擁有幸福力的孩子,會聚焦在問題的解決,而不是別人有多壞,這是大多的自由和寬容。


讀《接納力》|父母有“接納力”,孩子才有“幸福力”


03 擁有幸福力,更能看到真、善、美。

我很好,才能發自內心不帶羨慕嫉妒恨的說你也很好。而我和身邊的你都很好,我會很容易看到周圍世界的真善美,會自覺自願的為了維護世界的美好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時不覺得受害,不覺得非要得到誰的認可和表彰。而這就會生髮出一種接納力,孩子會逐漸理解和接納生活。


讀《接納力》|父母有“接納力”,孩子才有“幸福力”


正如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在監獄獲釋時所說:當我走出囚室邁向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和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仍在獄中。”

擁有幸福力,幸福感才不會隨外界境遇改變。我們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而根植在他心中的持續生髮幸福的幸福力卻可讓他幸福一生。


讀《接納力》|父母有“接納力”,孩子才有“幸福力”

二、父母擁有接納力,孩子才有幸福力

魯迅先生在《我們怎樣做父親》一文中認為,教育孩子,首先要理解。“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其次要指導,絕不能用前人的“同一模型,無理嵌定,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再次是解放,培養他們自主的能力,使他們“成一個獨立的人”。

其實這與接納力的目的異曲同工,家長應該把孩子當作獨立人格的人,不按某一標準和要求,讓自己擁有接納的能力。超越自戀的理解和接受他人,才是一種生命對生命的理解和憐惜。

01 虛:給孩子空間

孩子的成長只能自己完成,沒人能替代。孩子的成長是不斷試錯的過程,給孩子空間和時間,讓孩子自主進行生命的探索。

現在太多的父母提到孩子寫作業都恨的牙根癢癢,氣的頭皮發麻。認為陪孩子寫作業是上輩子做了孽。更有段子說: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為什麼?家長們沒有給孩子獨立承擔學習責任的空間和機會。

而通常在不能給與足夠空間的背後,一定有我們基於人生經驗或信念而生髮的恐懼。我們不敢讓孩子自己寫作業為什麼?擔心他們寫不完,擔心他們磨磨蹭蹭養不成好習慣。擔心老師覺得孩子沒人管。

那該怎麼解決呢?監督並不是正解,我們可以做的是將我們的恐懼和擔心陳述出來,以身作則,同時因地制宜的為他製造出一個穩定合適的成長環境。比如孩子寫作業期間全家人不看電視。幫孩子習得相應的行為準則,自如的對事情負責。

“虛”的背後不是不管或放縱,還是一種信任和放手。在這份虛空裡,孩子可以自主探索和成長,生髮出對生活的熱情。


讀《接納力》|父母有“接納力”,孩子才有“幸福力”


02 弱:讓孩子釋放力量

有人說:太強勢的父母,是一個孩子最大的災難。

還記得那個拉黑父母的王猛嗎?北大研究生,拉黑父母六年,還寫了萬字文控訴父母。

“每天穿什麼樣的衣服,要由父母決定,就算學校的演出服,父母都要控制。他的社交範圍僅僅就侷限於自己的大院內,和什麼樣的人做朋友,父母也要進行干涉。”

父母原本以為的愛,背後藏得都是孩子的辛酸淚。父母全能,孩子可能變得無能。父母強勢,孩子可能只處於弱勢。

作者認為“在一個家庭裡,父母有充分的優勢佔據自己喜歡的位置,孩子是被動的,搶不過父母的,除非父母先讓出有利於孩子成長的位置,孩子才有可能逐漸長成他自己。”

父母應該記得,在成長的路上,父母不過是孩子成長的環境而已,成長永遠只能是孩子自己的事。若真正愛孩子,適當弱下來,讓孩子有機會去釋放自己的能力,領略生命的精彩。長出“力量感”的孩子才能更平等、更和諧的和他人相處。


讀《接納力》|父母有“接納力”,孩子才有“幸福力”


03 柔:溫和而堅定

“柔”是指在說話做事時用不著帶著情緒,用不著以勢壓人,溫和而堅定的表達自己的期待和要求。

為什麼我們經常帶著情緒和孩子說話呢?因為內心太用力,我們只接受和理解預期以內的結果。

關於愛存在的最大的誤區就是“每個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實際情況是,孩子表達順從、優秀往往才能獲得家長的愛,更給予無條件的愛的家長有幾個?

關於教育一個最大誤區是“讓孩子懲罰長點記性,他才能表現得更好。”事實並非如此,《正面管教》中提到“孩子在感覺好時才會做的更好。當孩子感受到鼓勵和愛時,才更有動力合作,愛並尊重他人。”

所謂堅定,就是要有界限感,讓孩子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樹立起規則,讓孩子順利的走上社會。這往往需要父母樹立榜樣,發揮身教的作用。

怎麼立規則呢?聰明的方法是問問自己,孩子長大以後,你希望他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便是內心認同的準則。

所以,停止吼叫,不要恐嚇、打罵。找到內心的希望,樹立起成長的準則,讓孩子成長於愛和尊重之中。浸泡在愛裡的孩子才能和自己和平相處,才能更好的感受幸福。


讀《接納力》|父母有“接納力”,孩子才有“幸福力”


我想起紀伯倫的《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我想我們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如此吧,做一張穩定的弓,讓孩子有力量像箭一樣歡快的發射出去。

做到虛、弱、柔練就自己的接納力,如坤為大地,承載和滋養,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成長。

讓孩子在愛中,生髮出愛自己、愛他人、愛生活的幸福力。

#情感寫作小能手#

作者:小丫,專注個人成長,愛閱讀愛寫作愛分享更愛寶寶的“護娃使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