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接纳力”,孩子才有“幸福力”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幸福,于是有的努力打拼为孩子积累财富,有些买学区房给孩子争光明前程,还有的提前计划送孩子出国……但是这些真的能保证孩子幸福吗?答案是不一定。

父母陪不了孩子一生,却想让孩子一生幸福。这个愿望好像成了一个难题。

细读《接纳力》时我从书中找到了关键线索。本书作者是著名家庭教育专家海文颖,“它完美融合了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十年亲子教育实践经验,让孩子成长与爱和善良之中,是一本让中国父母释放焦虑、接纳幸福的成长之书。”

书中提出:孩子是否幸福并不一定取决于物质,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具有感受和生发幸福的能力。 而孩子获得幸福力的关键是父母拥有接纳力,即做到虚、弱、柔。


读《接纳力》|父母有“接纳力”,孩子才有“幸福力”


一、孩子幸福的关键,在于拥有幸福力

什么是幸福?真正的幸福,往往跟物质、金钱、名誉没有太多关系。幸福的关键在于拥有不论何种境遇都能持续生发幸福感的能力。拥有幸福力的孩子才能更好的和自己相处,体谅别人的不易,看到生活的美好。

01 拥有幸福力,孩子会觉得我很好。

生活中,有太多的孩子是在自我怀疑和否定中长大,妈妈发脾气肯定是自己做的不好,爸爸妈妈吵架肯定是自己做的不对,学习成绩不好是自己太懒了,体育比不过别人是自己太笨了。错误的归因方式会消耗掉孩子幸福的能力。

无论遇到什么情况,觉得自己足够好,不仅是一份自信,一份自我认同,更是孩子终生幸福的基石。知道自己足够好的孩子就会拥有更强的正面心理能力,更乐观更积极,

才能和自己平和的相处。


读《接纳力》|父母有“接纳力”,孩子才有“幸福力”


02 拥有幸福力,孩子会觉得别人也很好。

人是社会群体性动物,没有人能离开社会,只有当孩子对他人有正确的认知,不带偏见,不推诿责任,看到别人的优点和善意才能更从容的和他人交往,人生更精彩。发生冲突在所难免,拥有幸福力的孩子,会聚焦在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别人有多坏,这是大多的自由和宽容。


读《接纳力》|父母有“接纳力”,孩子才有“幸福力”


03 拥有幸福力,更能看到真、善、美。

我很好,才能发自内心不带羡慕嫉妒恨的说你也很好。而我和身边的你都很好,我会很容易看到周围世界的真善美,会自觉自愿的为了维护世界的美好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不觉得受害,不觉得非要得到谁的认可和表彰。而这就会生发出一种接纳力,孩子会逐渐理解和接纳生活。


读《接纳力》|父母有“接纳力”,孩子才有“幸福力”


正如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监狱获释时所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和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

拥有幸福力,幸福感才不会随外界境遇改变。我们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而根植在他心中的持续生发幸福的幸福力却可让他幸福一生。


读《接纳力》|父母有“接纳力”,孩子才有“幸福力”

二、父母拥有接纳力,孩子才有幸福力

鲁迅先生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认为,教育孩子,首先要理解。“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其次要指导,绝不能用前人的“同一模型,无理嵌定,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再次是解放,培养他们自主的能力,使他们“成一个独立的人”。

其实这与接纳力的目的异曲同工,家长应该把孩子当作独立人格的人,不按某一标准和要求,让自己拥有接纳的能力。超越自恋的理解和接受他人,才是一种生命对生命的理解和怜惜。

01 虚:给孩子空间

孩子的成长只能自己完成,没人能替代。孩子的成长是不断试错的过程,给孩子空间和时间,让孩子自主进行生命的探索。

现在太多的父母提到孩子写作业都恨的牙根痒痒,气的头皮发麻。认为陪孩子写作业是上辈子做了孽。更有段子说: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为什么?家长们没有给孩子独立承担学习责任的空间和机会。

而通常在不能给与足够空间的背后,一定有我们基于人生经验或信念而生发的恐惧。我们不敢让孩子自己写作业为什么?担心他们写不完,担心他们磨磨蹭蹭养不成好习惯。担心老师觉得孩子没人管。

那该怎么解决呢?监督并不是正解,我们可以做的是将我们的恐惧和担心陈述出来,以身作则,同时因地制宜的为他制造出一个稳定合适的成长环境。比如孩子写作业期间全家人不看电视。帮孩子习得相应的行为准则,自如的对事情负责。

“虚”的背后不是不管或放纵,还是一种信任和放手。在这份虚空里,孩子可以自主探索和成长,生发出对生活的热情。


读《接纳力》|父母有“接纳力”,孩子才有“幸福力”


02 弱:让孩子释放力量

有人说:太强势的父母,是一个孩子最大的灾难。

还记得那个拉黑父母的王猛吗?北大研究生,拉黑父母六年,还写了万字文控诉父母。

“每天穿什么样的衣服,要由父母决定,就算学校的演出服,父母都要控制。他的社交范围仅仅就局限于自己的大院内,和什么样的人做朋友,父母也要进行干涉。”

父母原本以为的爱,背后藏得都是孩子的辛酸泪。父母全能,孩子可能变得无能。父母强势,孩子可能只处于弱势。

作者认为“在一个家庭里,父母有充分的优势占据自己喜欢的位置,孩子是被动的,抢不过父母的,除非父母先让出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位置,孩子才有可能逐渐长成他自己。”

父母应该记得,在成长的路上,父母不过是孩子成长的环境而已,成长永远只能是孩子自己的事。若真正爱孩子,适当弱下来,让孩子有机会去释放自己的能力,领略生命的精彩。长出“力量感”的孩子才能更平等、更和谐的和他人相处。


读《接纳力》|父母有“接纳力”,孩子才有“幸福力”


03 柔:温和而坚定

“柔”是指在说话做事时用不着带着情绪,用不着以势压人,温和而坚定的表达自己的期待和要求。

为什么我们经常带着情绪和孩子说话呢?因为内心太用力,我们只接受和理解预期以内的结果。

关于爱存在的最大的误区就是“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实际情况是,孩子表达顺从、优秀往往才能获得家长的爱,更给予无条件的爱的家长有几个?

关于教育一个最大误区是“让孩子惩罚长点记性,他才能表现得更好。”事实并非如此,《正面管教》中提到“孩子在感觉好时才会做的更好。当孩子感受到鼓励和爱时,才更有动力合作,爱并尊重他人。”

所谓坚定,就是要有界限感,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树立起规则,让孩子顺利的走上社会。这往往需要父母树立榜样,发挥身教的作用。

怎么立规则呢?聪明的方法是问问自己,孩子长大以后,你希望他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便是内心认同的准则。

所以,停止吼叫,不要恐吓、打骂。找到内心的希望,树立起成长的准则,让孩子成长于爱和尊重之中。浸泡在爱里的孩子才能和自己和平相处,才能更好的感受幸福。


读《接纳力》|父母有“接纳力”,孩子才有“幸福力”


我想起纪伯伦的《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我想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如此吧,做一张稳定的弓,让孩子有力量像箭一样欢快的发射出去。

做到虚、弱、柔练就自己的接纳力,如坤为大地,承载和滋养,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成长。

让孩子在爱中,生发出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的幸福力。

#情感写作小能手#

作者:小丫,专注个人成长,爱阅读爱写作爱分享更爱宝宝的“护娃使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