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三院掏“家底”馳援武漢 救治天團在生命線上“搶人”

文/羊城派特派武漢記者 李斯睿 張豪 湯銘明

圖/羊城派特派武漢記者 湯銘明

2月16日,大雪過後的武漢放晴,迎來蔚藍的天空和燦爛的陽光。

30歲新冠肺炎患者林先生走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以下簡稱“光谷院區”)重症病區,經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三院”)醫護人員診治和護理,符合出院標準,於當日下午正式出院,他的心情和天氣一樣格外的好。

與疫情抗爭,與時間賽跑。從2月8日元宵節緊急接到通知組建團隊,到出發抵達武漢、前往光谷院區接管整個重症病區,再到50張床位收滿,本次中山三院醫療隊隊長、中山三院院長助理楊揚用了三個“24小時”來形容“三院速度”:接到命令不到24小時,就出發到武漢;不到48小時,就開始接管病區,收治病人;72小時,病區50張床已經收得滿滿的。

中山三院掏“家底”驰援武汉 救治天团在生命线上“抢人”

中山三院醫療隊隊長、中山三院院長助理楊揚。記者 湯銘明 攝

千里馳援送希望,首例治癒患者喜出院

經過精心準備,133名醫護人員於2月10日一早陸續進場,接管整個重症病區,當晚就接到指令開區收治病人,不到兩天時間,50張病床就已收滿。

隨著救治工作緊張而有序的開展,他們迎來了一大好消息:首位治癒患者出院,也是17家國家級醫療隊接管光谷院區後,第一位出院患者。

“24床患者林先生,30歲,在社區隔離疑似病例確診後,收治到這裡,我們經過四天的抗感染、吸氧、支持對症治療等,加上前期的治療,在沒有其他基礎病和併發症的基本上患者恢復比較快。”中山三院嶺南醫院綜合ICU主任、此次救援隊醫療組組長畢筱剛說。

中山三院掏“家底”驰援武汉 救治天团在生命线上“抢人”

中山三院嶺南醫院綜合ICU主任、救援隊醫療組組長畢筱剛。記者 湯銘明 攝

畢筱剛表示,該名患者連續三次核酸送檢結果為陰性(第一次為院外結果),且複查CT提示肺部炎症病灶明顯吸收,已達到出院標準。

對於自己能夠順利出院,林先生感謝廣東醫療隊的悉心照料,他說:“感謝這裡的醫護人員,很快就讓我病癒出院,期望醫務人員注意自身安全,也期望更多的人可以康復出院。”

而在重症病區中,也傳來了好消息。經過一系列治療,一位危重症患者病情逐漸得到控制。畢筱剛介紹,8床一位老人由於長期腎功能衰竭,收治前需要進行規律血透。然而,感染新冠肺炎後血透治療受到了影響,入院後連續三天出現無尿症狀。“一旦連續三天少尿,或者無尿時間太長,就會引起水電解質平衡紊亂,甚至有生命危險。”在醫護人員盡心盡力呵護之下,通過注射白蛋白、利尿劑,進行抗感染、加強營養支持等相關療法,這位老人已順利排尿1400毫升,腎功能逐漸恢復。

派精英,掏“家底”奔赴一線

此次馳援武漢,中山三院承接的是光谷院區重症病區,收治的基本都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所以出發前他們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畢筱剛表示,本次出征幾乎把醫院重症、感染和呼吸相關科室的骨幹力量都派了過來,這些專家和醫護人員很多都有與SARS鬥爭的經驗。

據畢筱剛介紹,重症患者最後往往會累及多個器官,大多合併一些基礎疾病。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綜合優勢和專家優勢,只要是對病人有好處,所有能用的手段我們都用上。“我們還會涉及到病人的心理狀態,病人的焦慮或躁狂也會對預後有一定影響,接下來醫務科還會考慮進行心理干預治療。”

十五臺心電監護儀、五臺無創呼吸機、一臺有創呼吸機,一臺ECMO(體外人工膜肺)……這是臨床營養科主任卞華偉列出的中山三院帶到武漢的部分設備“清單”。

中山三院掏“家底”驰援武汉 救治天团在生命线上“抢人”

中山三院臨床營養科主任卞華偉。記者 湯銘明 攝

“入駐院區原來不具備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相關功能,都是臨時通過改造,很多儀器設備需要重新調試和完善。” 楊揚告訴記者,2月9日抵達武漢後,由於時間緊急,生活物資、醫療物資等都由自己隊員完成搬運,直至第二天凌晨2時才搬運完成。

楊揚說,在克服衣食住行困難後,儘量給隊員創造好的工作條件,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送餐、收垃圾、打開水、大小便,護士醫療生活一肩挑

醫療隊隊員、中山三院婦產科護士長孫珂打開手機微信,給記者看了一條短視頻:護士把自己的一卷紙遞給14床阿姨,並表示有任何困難都會竭盡所能解決。這位阿姨突然激動地留下了眼淚,並連聲感謝。“阿姨的一條腿截肢了,此次疫情,她的丈夫和女兒一家三口都被隔離。醫護人員儘自己最大努力的幫助和照顧她們,包括自己的生活用品,都毫不猶豫地拿給阿姨。”孫珂說,這樣的場景每一天每一班都在發生著。

中山三院掏“家底”驰援武汉 救治天团在生命线上“抢人”

中山三院產科護士長孫珂。記者 湯銘明 攝

進入隔離病房以後,醫療護理、生活護理等工作都要護士親力親為。“送餐、收垃圾、打開水、大小便、擦身……。往往有些重病人,翻身都需要兩至三位護士。雖然預案上要做到與病人距離一米以上,但我們都在床邊近距離做護理工作。”

平時在病房看起來很輕鬆就能完成的任務,如今在密不透風的防護裝備包裹下,醫護人員的行動就顯得有些笨拙。“在嚴密包裹下,視力和聽力以及呼吸功能,都會受到影響,會出現胸悶和憋氣等情況,甚至會有暈倒情況。”孫珂說。

對於這群“90後”的姑娘來說,蠻不容易的。“雖然這麼難,她們都非常積極,沒有一個人說苦說累,都爭著去上班,爭著照顧危重患者。提及前線盡心盡力護理病人的護士們,孫珂的眼淚不由地掉下,打溼了口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