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三院掏“家底”驰援武汉 救治天团在生命线上“抢人”

文/羊城派特派武汉记者 李斯睿 张豪 汤铭明

图/羊城派特派武汉记者 汤铭明

2月16日,大雪过后的武汉放晴,迎来蔚蓝的天空和灿烂的阳光。

30岁新冠肺炎患者林先生走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以下简称“光谷院区”)重症病区,经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医护人员诊治和护理,符合出院标准,于当日下午正式出院,他的心情和天气一样格外的好。

与疫情抗争,与时间赛跑。从2月8日元宵节紧急接到通知组建团队,到出发抵达武汉、前往光谷院区接管整个重症病区,再到50张床位收满,本次中山三院医疗队队长、中山三院院长助理杨扬用了三个“24小时”来形容“三院速度”:接到命令不到24小时,就出发到武汉;不到48小时,就开始接管病区,收治病人;72小时,病区50张床已经收得满满的。

中山三院掏“家底”驰援武汉 救治天团在生命线上“抢人”

中山三院医疗队队长、中山三院院长助理杨扬。记者 汤铭明 摄

千里驰援送希望,首例治愈患者喜出院

经过精心准备,133名医护人员于2月10日一早陆续进场,接管整个重症病区,当晚就接到指令开区收治病人,不到两天时间,50张病床就已收满。

随着救治工作紧张而有序的开展,他们迎来了一大好消息:首位治愈患者出院,也是17家国家级医疗队接管光谷院区后,第一位出院患者。

“24床患者林先生,30岁,在社区隔离疑似病例确诊后,收治到这里,我们经过四天的抗感染、吸氧、支持对症治疗等,加上前期的治疗,在没有其他基础病和并发症的基本上患者恢复比较快。”中山三院岭南医院综合ICU主任、此次救援队医疗组组长毕筱刚说。

中山三院掏“家底”驰援武汉 救治天团在生命线上“抢人”

中山三院岭南医院综合ICU主任、救援队医疗组组长毕筱刚。记者 汤铭明 摄

毕筱刚表示,该名患者连续三次核酸送检结果为阴性(第一次为院外结果),且复查CT提示肺部炎症病灶明显吸收,已达到出院标准。

对于自己能够顺利出院,林先生感谢广东医疗队的悉心照料,他说:“感谢这里的医护人员,很快就让我病愈出院,期望医务人员注意自身安全,也期望更多的人可以康复出院。”

而在重症病区中,也传来了好消息。经过一系列治疗,一位危重症患者病情逐渐得到控制。毕筱刚介绍,8床一位老人由于长期肾功能衰竭,收治前需要进行规律血透。然而,感染新冠肺炎后血透治疗受到了影响,入院后连续三天出现无尿症状。“一旦连续三天少尿,或者无尿时间太长,就会引起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甚至有生命危险。”在医护人员尽心尽力呵护之下,通过注射白蛋白、利尿剂,进行抗感染、加强营养支持等相关疗法,这位老人已顺利排尿1400毫升,肾功能逐渐恢复。

派精英,掏“家底”奔赴一线

此次驰援武汉,中山三院承接的是光谷院区重症病区,收治的基本都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所以出发前他们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毕筱刚表示,本次出征几乎把医院重症、感染和呼吸相关科室的骨干力量都派了过来,这些专家和医护人员很多都有与SARS斗争的经验。

据毕筱刚介绍,重症患者最后往往会累及多个器官,大多合并一些基础疾病。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综合优势和专家优势,只要是对病人有好处,所有能用的手段我们都用上。“我们还会涉及到病人的心理状态,病人的焦虑或躁狂也会对预后有一定影响,接下来医务科还会考虑进行心理干预治疗。”

十五台心电监护仪、五台无创呼吸机、一台有创呼吸机,一台ECMO(体外人工膜肺)……这是临床营养科主任卞华伟列出的中山三院带到武汉的部分设备“清单”。

中山三院掏“家底”驰援武汉 救治天团在生命线上“抢人”

中山三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卞华伟。记者 汤铭明 摄

“入驻院区原来不具备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相关功能,都是临时通过改造,很多仪器设备需要重新调试和完善。” 杨扬告诉记者,2月9日抵达武汉后,由于时间紧急,生活物资、医疗物资等都由自己队员完成搬运,直至第二天凌晨2时才搬运完成。

杨扬说,在克服衣食住行困难后,尽量给队员创造好的工作条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送餐、收垃圾、打开水、大小便,护士医疗生活一肩挑

医疗队队员、中山三院妇产科护士长孙珂打开手机微信,给记者看了一条短视频:护士把自己的一卷纸递给14床阿姨,并表示有任何困难都会竭尽所能解决。这位阿姨突然激动地留下了眼泪,并连声感谢。“阿姨的一条腿截肢了,此次疫情,她的丈夫和女儿一家三口都被隔离。医护人员尽自己最大努力的帮助和照顾她们,包括自己的生活用品,都毫不犹豫地拿给阿姨。”孙珂说,这样的场景每一天每一班都在发生着。

中山三院掏“家底”驰援武汉 救治天团在生命线上“抢人”

中山三院产科护士长孙珂。记者 汤铭明 摄

进入隔离病房以后,医疗护理、生活护理等工作都要护士亲力亲为。“送餐、收垃圾、打开水、大小便、擦身……。往往有些重病人,翻身都需要两至三位护士。虽然预案上要做到与病人距离一米以上,但我们都在床边近距离做护理工作。”

平时在病房看起来很轻松就能完成的任务,如今在密不透风的防护装备包裹下,医护人员的行动就显得有些笨拙。“在严密包裹下,视力和听力以及呼吸功能,都会受到影响,会出现胸闷和憋气等情况,甚至会有晕倒情况。”孙珂说。

对于这群“90后”的姑娘来说,蛮不容易的。“虽然这么难,她们都非常积极,没有一个人说苦说累,都争着去上班,争着照顾危重患者。提及前线尽心尽力护理病人的护士们,孙珂的眼泪不由地掉下,打湿了口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