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助菲尼克斯捧得奥斯卡最佳男主,“恶魔的自白”发人深省

凭借为DC漫画大反派小丑“树碑立传”的同名电影,戛纳、威尼斯、金球奖拿到手软的杰昆·菲尼克斯,实至名归的捧得了表演类含金量最高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小丑》助菲尼克斯捧得奥斯卡最佳男主,“恶魔的自白”发人深省

就像为了贴合角色急速增(减)重,而被观众戏称为好莱坞“弹簧人”的克里斯蒂安·贝尔,杰昆·菲尼克斯“入戏太深”的名声,也常常被影迷们提起。此番,身上总有一种沧桑、颓废感的他,将“小丑”这个经典的病态化角色推上了新的巅峰,“希斯莱杰之后再无小丑”的魔咒也随之被打破。

《小丑》助菲尼克斯捧得奥斯卡最佳男主,“恶魔的自白”发人深省

如果说,诺兰的《黑暗骑士》三部曲塑造了“完整人格”的蝙蝠侠,那么,《小丑》便是这位超级英雄的老对手,最令人信服的起源故事。

独立电影《小丑》几近完美的解答了一个问题,小丑是谁?

《小丑》助菲尼克斯捧得奥斯卡最佳男主,“恶魔的自白”发人深省

以往,人们很自然的认为,他DC漫画中最臭名昭著的超级反派,哥谭市最大的“毒瘤”,激进疯癫、深谙人性、冷酷无情的他,是超级反派中少有的没有任何超能力的凡人,却驾轻就熟的控制着DC世界中最强大恐怖的犯罪集团,与武装到牙齿的蝙蝠侠打得有来有往。

《小丑》助菲尼克斯捧得奥斯卡最佳男主,“恶魔的自白”发人深省

电影《小丑》中的“小丑”最令人着迷的地方是,它并未完全“忠于原著”。小丑这个人物更像是一个“符号”,代表了被放弃、被践踏、被逼迫的社会最底层的无辜者,因此,剧中人物的“成疯成魔”,才会引发欧美观众这么广泛的精神共鸣。

《小丑》助菲尼克斯捧得奥斯卡最佳男主,“恶魔的自白”发人深省

与“只要努力就能过上好日子”的国内不同,发展了两百多年的欧美发达国家,“高福利、高税收”的社会制度早已定型,两极分化、阶层撕裂的大背景下,富人与穷人之间从生存环境到教育条件的巨大差异,决定了阶级跃层是一件常人难以想象的事。

片中,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男主亚瑟·弗莱克,生于一个缺少父爱的单亲家庭,除了善良的母亲这个“精神支柱”,他得不到任何关爱与温暖,哪怕同为底层,他依然是那个被欺负、被排挤的人。

《小丑》助菲尼克斯捧得奥斯卡最佳男主,“恶魔的自白”发人深省

本质上,亚瑟是一个向往美好、心地纯良、希望表现自己的人,也是阶级跃层(成为演员)最忠实的践行者,除了安身立命之外,这也是他选择扮小丑这个职业的主要原因。

然而,不认命的自信心与面对现实的自卑感相互叠加,让亚瑟承受着无以复加的精神压力。日复一日的踏实工作难以温饱,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毫无意义,期待中的改变还未降临,身心状态就已经每况愈下,边缘型人格催生出不由自主发笑的“怪病”。

《小丑》助菲尼克斯捧得奥斯卡最佳男主,“恶魔的自白”发人深省

《小丑》中,亚当之所以成为代表黑暗、暴力、丑陋、毫无人性的“小丑”,看起来因为他的“不正常”让人不无法理解,被亲生父亲侮辱、被福利机构漠视、被同行排挤、被最崇拜的主持人玩弄,连最后的精神支柱母亲也撒手人寰,绝望的他是被那些冷漠的人“逼疯”的;

《小丑》助菲尼克斯捧得奥斯卡最佳男主,“恶魔的自白”发人深省

实际上,是西方社会制度造成的不公平、不自由、不透明,为小丑这个符号化病态人物创造了巨大的舞台,他是整个社会的“牺牲品”,也是人们顶膜拜的“反叛者”。当没有秩序、道德和法律的“束缚”,极端的自由主义必然变得如致命病毒般危险、诡异。

《小丑》助菲尼克斯捧得奥斯卡最佳男主,“恶魔的自白”发人深省

当笑声都成了强迫与痛苦,“以暴制暴”似乎成为一种必然,怪胎般的小丑固然是亚瑟个人的悲剧,但更多的还是贫富严重分化的西方社会制度下必然的产物,这真相充满丑陋,却令人不由得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