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是如何收藏书画的呢?

L-鹏


历代帝王重视甚至痴迷书画收藏的不胜枚举。收藏的方式也各具特色。汉武帝设置秘阁以聚图书,汉明帝雅好丹青别开画室,隋炀帝“又聚魏已来古迹名画,于殿后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古迹;西曰宝迹台,藏古画。”

一代名君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不惜金钱,甚至不择手段,将《兰亭序》“赚”到了手,死后还让陪葬昭陵。由于历代帝王的推崇,宫廷书画收藏一直占据书画收藏的主导地位,甚至新政权建立之时,接收前代宫廷庋藏的书画成了惯例。

帝王书画收藏,最常见的是接收前朝旧藏。东晋桓玄败亡时,他收藏的书画,继任者刘裕“先使臧喜入宫载焉”,宋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在统一全国时,便把各地小朝廷的书画集中于汴京。灭掉南唐小朝廷后,太祖派苏大参搜访书画,得到南唐内府名迹千余卷,这些战利品,除了一部分赏赐大臣,都进入了北宋的皇宫。

南宋灭亡前,元军兵临城下,焦友直急奏皇上:“临安秘书监内,有乾坤宝典,并阴阳一世禁书,及本监应收经籍图书等物,不教失落……”元帝欣然支持;攻克临安后,元军立刻封管南宋府库,“括宋秘书省禁书图籍”,用了整整11辆“站车”押送进京,交付秘书监收藏。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搜救,是帝王收藏书画最大的便利。从唐代的李隆基到宋代的赵佶,一直到清代的乾隆皇帝,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书画搜访活动,法书名画,聚于宫廷。乾隆的征集,甚至使民间的书画收藏活动陷于停滞,再加上文字狱的兴起,雅好收藏的士大夫只好将兴趣转向金石碑帖,这种状况直到末代皇帝将书画盗出宫外,珍品流散民间之后,才使民间书画收藏活跃起来。

抄家、纳贡、购买,帝王收藏书画的手法多种多样。历史上的巨贪往往把书画做为财产,搜刮方法无所不用其极。南宋宰相贾似道,为了得到书画作品,甚至采取刨坟掘墓的下作手法。清代巨贪和珅搜罗的法书名画,不计其数。这些贪官登台后,收藏的书画作品作为赃物,收入皇宫,成为帝王的专藏。而一些大臣们,为讨得帝王欢心,把书画作品作为贡品,恭请帝王笑纳。如康熙时的高士其、宋荦,都有向帝王呈贡的记录。乾隆皇帝也曾用金钱购买书画作品,甚至把富春山居图的赝品花大价钱收入宫廷。


侃侃收藏兮


帝王不用收藏吧。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的东西都是他的,他还要收藏。


你的就是他的,他的还是他的。完全没必要收藏。帝王什么都不缺。你没看乾隆都说自己是十全老人。

所以呀,你不要在那想帝王怎么收藏,你只要看好自己家的,别被帝王给收藏了就行了。就别说这些字画。弄不好家里边儿人都会被帝王收藏了。看看那个谁,杨玉环。


还是唐玄宗的儿媳妇呢。公公喜欢照样把你收藏了。你就别提老百姓家的字画了!

所以这个心你就甭操了。帝王的字画不用收藏。高兴了帝王还把字画赐给你。

关注行者,享受问答的快乐,我们不一样。开阔别样的视野!


行者视野


中国古代帝王中,有很多是收藏家,因为帝王的身份特殊,他们不但是权利的拥有者,也是财富的拥有者和支配者,所以,他们可以拥有很多收藏品,其中,书画就是其中一大项。



远在宋朝,徽宗皇帝自己就是大画家,他建立了宫廷画院,养了很多宫廷画师,创作了很多作品,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就是画院学生王希梦的作品,作品完成之后,存入宫廷的博物馆,供皇帝和大臣赏玩,有的作品被皇帝赐予有功的大臣,这些作品就间接流向了民间。徽宗皇帝还在画院组织画家编制了当时的书画巨制《宣和图谱》,体现出国家对文化艺术的重视,所以,宋徽宗时代,是国家对画家最重视的时代之一,也直接推进了中国画走向成熟的脚步。



虽然宋徽宗是以悲剧收场但是他对后世还是有影响的,后代政治稳定的年代里,皇室大都比较重视文艺美术,皇帝也大多是大收藏家,他们在宫廷供养一批画师为皇家服务,作画,教皇家子女学画,学书法,这种现象在清代的前期到中期尤为普遍,当时还有很多外国传教士进入宫廷,把西方绘画传入中国,传入宫廷,代表人物是郎世宁,王至诚等人,康熙,雍正,乾隆都是鉴赏家,书法家,特别是乾隆,对书画的收藏有着特别的爱好,他不但养了很多宫廷画家,还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民间名家的作品,还主持著录了书画典籍《石渠宝笈》,收集了宫廷中的大多数藏品在内,为后世研究宫廷收藏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古代帝王收藏书画作品是一种常态,他们的收藏直接或间接地保护了书画作品,使很多作品得以留存,并且成为今天故宫博物院,世界各大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展品的主要来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