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柴榮的成名之戰

周世宗柴榮的成名之戰

文|冷月無聲

前言

在五代歷史上,北漢是一個偏居山西一隅的割據小國。在強大的契丹國的支持下,北漢屢次挑釁中原王朝後周、北宋,猶如破褲子纏腿。對於此等無賴小國,除了迎頭痛擊,還真沒什麼好辦法。公元954年,北漢乘後周政權交替,再度興兵來犯,周世宗柴榮在剛剛登基、立足未穩的情況下,果斷御駕親征,在高平之戰中痛擊北漢,遂一舉成名。

乘火打劫

954年正月,五代最後的王朝後周的開創者,太祖郭威病死了。由於郭威的兒子們都在政權交替的血腥屠戮中被殺,因此郭威選擇了33歲的內侄柴榮繼承帝位,是為周世宗。

為確保柴榮順利繼位,郭威苦心孤詣做了一番安排,清洗、調換了禁軍將領,為柴榮上臺掃除障礙。直到郭威臨死前,還將不放心的大將李重進召入宮中,命他拜見柴榮,以確定君臣之間的名分。做完這些,郭威才閉上雙眼。透過這些細節,我們不難發現,柴榮由於並非郭威血親,功績、威望不足,一時難以服眾,執政的根基並不是十分牢固。

柴榮繼位不到10天,北漢見後周政權交替,主少國疑,內部不穩,立馬前來乘火打劫,企圖聯合契丹攻滅後周。此前,北漢對後周的挑釁、侵擾就接連不斷,這次動作更大,北漢主劉崇親自統帥三萬人馬,契丹亦派出武定節度使、政事令楊袞率領萬餘騎兵助戰,意圖一舉攻滅後周。954年二月,兩軍會師晉陽(今山西太原)後,即合兵南下。

力排眾議

北漢軍南下,直指戰略要地潞州(今山西長治),後周大將李筠迎戰大敗,部將穆令均陣亡,“筠遁歸上黨,嬰城自守”(《資治通鑑》)。潞州位於太行之脊,據高設險,形勢險要,戰略位置極其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慘烈的潞州爭奪戰幾乎貫穿了五代爭霸的全過程。一旦潞州有失,則北漢軍可以據此俯視廣袤的河北平原,汴梁、洛陽等中心城市將受到直接威脅。

繼位伊始的柴榮認識到形勢的嚴峻性,打算親征,但以宰相馮道為首的朝臣多認為不妥,反覆諫阻,“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日,人心易搖,不宜輕動,宜命將御之。”柴榮則認為:“崇幸我大喪,輕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來,朕不可不往”;“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嘗不自行,朕何敢偷安!”馮道顯然未把柴榮放在眼裡,竟來了一句“未審陛下能為唐太宗否?”令柴榮十分不悅(《資治通鑑》)。這時唯有大臣王溥支持柴榮的意見,於是周世宗力排眾議,決定親征。臨行前,柴榮命馮道護送太祖的靈柩前往山陵,把這個討厭的傢伙趕出了決策中樞。

初戰不利


周世宗柴榮的成名之戰

954年三月十一日,柴榮親自率軍由汴梁出發,行軍途中,禁軍將領趙晁派人向周世宗進言,勸阻親征。周世宗大怒,將其囚禁,這說明後周軍內部並不穩定,不少將領存在畏戰、避戰情緒。而此時,北漢軍則已乘勝逼近潞州城。北漢主劉崇並不知道周世宗柴榮竟敢親自出徵,初戰告捷令其輕敵急進,竟繞過潞州不攻,揮軍直指後周國都汴梁(今河南開封)。

三月十九日,兩軍的前哨部隊在高平(今山西晉城)猝然遭遇。經過試探性交鋒,北漢軍退至巴公原列陣。巴公原是一個開闊的平原,非常適合大兵團會戰。北漢軍列出一字長蛇陣,劉崇親自率領中軍,大將張元徽率部居東,契丹騎兵則在楊袞的率領下居西,軍容極盛。

後周軍由於前鋒推進過快,河陽節度使劉詞率領的後軍尚未跟進。面對敵重我寡的局面,後周軍將士頗感畏懼。不過周世宗柴榮十分鎮定,他也命令後周軍列成三陣與北漢軍對峙,白重贊統率左軍在西,樊愛能、何徽統率右軍在東,向訓、史彥超率領精騎在中間列陣,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率領禁軍護衛皇帝。此外,周世宗還派李彥超(李彥超曾擔任過澤州刺史,熟悉此地地形)率兩千兵馬埋伏在北漢軍的後路,準備等北漢軍敗退時,伏擊全殲。從這番佈置來看,周世宗的軍事素養頗高。而周世宗本人也全身披掛,跨馬到陣前督戰。雙方都嚴陣以待,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北漢主劉崇看到後周人馬不多,而且騎兵偏少,便愈加驕傲輕敵,竟認為不用契丹軍也可以擊敗周軍,“吾自用漢軍可破也,何必契丹!今日不惟克周,亦可使契丹心服。”北漢諸將也“皆以為然”。倒是契丹將領楊袞比較謹慎,他在陣前觀察了後周軍的陣勢和軍容後,指出“敵也,未可輕進!”不料劉崇竟不聽勸阻,執意決戰,“時不可失,請公勿言,試觀我戰。”楊袞乃五代名將,見劉崇如此輕敵,心知不妙,“默然不悅”。(《資治通鑑》)

當時東北風很大,突然又轉為南風,北漢樞密直學士王得中扣馬阻諫,認為風勢不利,不宜出擊,但劉崇已驕橫至極,“吾計已決,老書生勿妄言,且斬汝!”令左軍張元徽率騎兵猛攻後周軍右翼。張元徽乃北漢第一驍將,接到軍令後,他即身先士卒,以四千名鐵甲騎兵逆風而進,直撲周軍右翼。

後周軍右翼主將樊愛能、何徽為前朝宿將,見北漢軍來勢洶洶,十分畏懼,接戰未幾就引騎兵率先逃跑,上千步兵解甲投降,後周軍右翼迅速崩潰。

力挽狂瀾

周世宗柴榮的成名之戰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危急時刻,周世宗“自率親騎,臨陣督戰”,“馳騎於陣前,先犯其鋒”(《舊五代史•周世宗紀》),這大大鼓舞了後周軍士氣,稍稍穩住了陣腳,但形勢依然非常危急。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此時為禁軍騎兵將領,見形勢危急,乃大呼:“主危如此,吾屬何得不致死!”又對另一禁軍將領張永德說:“賊氣驕,力戰可破也!公麾下多能左射者,請引兵乘高出為左翼,我引兵為右翼以擊之。國家安危,在此一舉!”(《資治通鑑》)。

於是,趙匡胤和張永德各率兩千精銳騎兵分別向左右翼發起反擊,周世宗也將護衛禁軍盡數派出,僅留五十騎護衛!趙匡胤“身先士卒,馳犯其鋒,士卒死戰,無不一當百,北漢兵披靡”(《資治通鑑》)。見此情景,後周軍無不熱血沸騰,捨身奮戰,藉著愈發猛烈的南風,向北漢軍發起反攻。同時,後周軍左翼白重贊也率部力戰,迅速形成對北漢軍的夾擊之勢。

北漢主劉崇得知周世宗親自出戰,便命人嘉獎張元徽,催促張元徽率軍再戰。有道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重新上陣的張元徽剛衝到周軍陣前,坐騎就中箭摔倒,張亦死於亂軍之中。張元徽是北漢有名的猛將,其陣前殞命令北漢軍士氣盡失。“時南風益盛,周兵爭奮,北漢兵大敗,北漢主自舉赤幟以收兵,不能止。”前來助戰的契丹名將楊袞“畏周兵之強,不敢救”(《資治通鑑》),又痛恨劉崇的輕慢驕狂,竟率軍撤退。

失去援手的北漢軍愈發方寸大亂,餘部萬餘人只得收縮陣型,憑藉山澗全力抵抗。正在此時,周世宗後軍劉詞所部抵達,“復與諸軍擊之,北漢兵又敗,殺王延嗣(北漢樞密使),追至高平,殭屍滿山谷,委棄御物及輜重、器械、雜畜不可勝紀”(《資治通鑑》)。後周取得了高平之戰的決定性勝利。唯一遺憾的是設伏的李彥超見到樊、何兩將的敗軍,誤信了全軍潰敗的消息,撤離了設伏地點,使劉崇的敗軍得以逃回太原。

後記

大戰結束後,周世宗獎賞了趙匡胤、張永德等有功將士,更從嚴懲處了作戰不力的將校,立即拘捕樊愛能、何徽以及所部軍使以上的軍官七十多人,面責說:“汝曹皆累朝宿將,非不能戰;今望風奔遁者,無他,正欲以朕為奇貨,賣與劉崇耳!”(《資治通鑑》)隨即將其全部誅殺。“由是驕將墮兵,無不知懼”(《舊五代史•周世宗紀》),有效地整頓了軍紀,提高了戰鬥力。

高平之戰直接關係到後周的存亡興衰,在右翼已經被擊潰的危機情況下,周世宗柴榮指揮果斷,身先士卒,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戰局。反觀北漢主劉崇,錯誤估計形勢,貿然挑釁,而且小勝驕縱,決戰不察虛實,差點丟了卿卿性命。

高平之戰後,周世宗率軍乘勝直抵太原,北漢政權危在旦夕。儘管契丹出兵施以援手,迫使周世宗撤軍,但高平之戰深重打擊了北漢政權,此後,北漢老實了許多,輕易再不敢挑釁生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