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昆陽之戰王莽敗於用人不當

前幾天寫了《劉秀機智戰王邑,九千綠林軍大敗王莽四十萬大軍》一文,說的是公元23年,綠林軍進攻宛城,王莽派王司空王邑率40萬大軍解宛城之圍,並試圖殲滅綠林軍主力的故事。

寫完此文,總感覺意猶未盡。這一仗王莽也打的太“虧”了,明明佔著絕對優勢,卻被綠林軍打的一塌糊塗,全軍覆滅,並最終導致江山盡失。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昆陽之戰王莽敗於用人不當

這場戰役敗就敗在王邑身上。

綠林軍想進攻洛陽,但進攻洛陽必須首先佔領宛城。宛城是個兵家必爭之地,佔領宛城便可南通荊襄,西圖長安,北略洛陽。面對這種形勢,王莽一面讓宛城守軍固守待援,一面派王邑、王尋率40萬大軍前去支援,並試圖以壓倒優勢殲滅綠林軍。這個戰略戰術沒有問題。

但問題就出在王邑從洛陽至宛城的路上。

在洛陽至宛城之間還有一個城池——昆陽,昆陽是宛城東北的屏障,洛陽到宛城的要衝。因此,綠林軍為保證其主力攻取宛城,已經派王鳳和劉秀率一萬多兵馬先期北上,打下了昆陽、定陵等城池,此刻,昆陽城就是王鳳和劉秀手裡。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昆陽之戰王莽敗於用人不當

然而,王邑率兵南下時並沒有直取宛城,而是決定首先進攻昆陽。首先進攻昆陽是王莽的意思還是王邑自己的主意,這裡不太清楚。但從是年2月綠林軍發起旨在奪取洛陽的進攻,到6月劉秀從外面搬來援兵,至少攻了三個多月,在久攻不下的情況下,就這樣一次次失去了為宛城解圍的佳好機會。

戰爭是勇猛之戰更是謀略之爭,沒有勇猛之氣不行,有勇無謀更不行。驍勇善戰的楚霸王項羽,在反秦戰爭中所向披靡,一往無前,但在成皋之戰中卻因有勇無謀最終自刎烏江。

昆陽之戰,雙方指揮官在戰術運用方面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劉秀的作戰方針是,“堅守昆陽,遲滯和消耗王莽軍的兵力,並伺機內外夾擊敵人”,而王邑呢,只是憑藉兵多將廣武器精良的優勢,整日在昆陽城下搞的旌旗蔽日,殺聲震天,卻拿不出任何有效的攻城戰略。雖然也試用過“挖地道”“造樓車”的辦法,但都不能湊效,然後便在昆陽城下“老虎吃肉—死等”。

這個時候,假如王邑稍微改變一下思路,情形也許有所好轉,但這是不可能的。這期間也曾有人建議繞過昆陽先攻宛城,他不聽。也有人建議網開一面,趁城內綠林軍向外突圍時伺機殲滅,但驕傲狂妄的王邑還是不聽,他就是堅持先拿下昆陽再考慮救宛城的問題。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昆陽之戰王莽敗於用人不當


這使我想起了拿破崙兵敗滑鐵盧的故事。在滑鐵盧戰役中,拿破崙本想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普英軍,但做夢也沒想到,他的一軍團卻在半途迷了路,正是因為這一小小失誤而斷送了拿破崙及其帝國的前程。

昆陽之戰王邑失誤很多,最後一次機會是在劉秀搬來援軍的時候,但這個機會同樣與王邑失之交臂。

面對王邑的圍困,王風派劉秀突出重圍去搬援兵。劉秀本來搬了1萬多名援軍,但為了儘快救昆陽之危,他先率千餘人馬急速趕回昆陽。假如這時王邑趕快派重兵將其殲滅,歷史也許會重寫,但可惜歷史沒有假如,歷史更沒有反轉。

在王莽40萬大軍面前,劉秀帶領的千把援軍的確顯得微不足道,因而王邑和王尋根本沒把劉秀和這千把援軍放在眼裡,只派幾千人出面攔截,結果讓劉秀率軍殺得鬼哭狼嚎,一塌糊塗,並最終讓綠林軍內外夾擊將其40萬大軍大部殲滅。

王莽的這個新”朝“,就這樣毀在了一個無能之將手中。然而,用人大權始終攥在王莽自己手中,這又能怨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