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对待妇女的态度变化,决定了它由盛转衰的必然,你怎么看?

毋庸置疑,近300年的唐朝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均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并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大唐从强盛到衰败,正如其他朝代兴衰史一般,有着许多内部与外部的因素影响。唐朝,这个公认的朝代由盛转衰,似乎跟其统治者对待妇女的态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唐朝对待妇女的态度变化,决定了它由盛转衰的必然,你怎么看?

强盛时期唐朝的最大疆域版图

唐朝对待妇女的态度,大体可以归纳为有四次变化,而且其变化与唐朝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密切相关。如果说妇女地位的变化决定了唐朝的兴衰,你同意吗?

唐太宗:从令寡妇再嫁,到实现“贞观之治”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颁布了“劝勉民间婚娶诏”,要求适龄男女和寡妇及时婚配,诏令规定:

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令其好合。

另外,唐太宗还以婚姻是否及时,鳏(guān) 寡数量多少,户口增减等作为考核官员,决定升降的依据,明确规定:

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附殿失。

再往前的历史,可以知道中国古代在夏商周时期便已基本形成了父家长男权的的观念,奠定了男人在家庭、社会、国家的统治地位。而且,产生并形成了要求女子要服从丈夫、不许他人染指的妇女贞节观念,确立了父系嫡长子继承制及父权最终战胜母权的社会关系。

慢慢地,经过儒家的大力宣传,妇女贞节观念成为了封建社会历朝历代所提倡的正统观念。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隋文帝颁诏“九品以上妻,五品以上妾,夫亡不得改嫁”,仅过了30年,唐太宗便公开公开提倡寡妇再嫁,及其推行的一系列婚姻政策与传统妇女贞节观念都是相违背的。

唐朝对待妇女的态度变化,决定了它由盛转衰的必然,你怎么看?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所以,在最高统治者的提倡和鼓励下,唐朝前期的上层妇女到一般民间妇女都不再忌讳再嫁。允许和鼓励妇女再嫁,有什么好处呢?

隋朝末期,群雄并起,是一个战乱不断的时期。唐朝建立初期,全国经济一片萧条。《贞观纪要》中记载:

自伊洛之东,曁乎海岱,萑(huán)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唐太宗即位执政后,大力推行重农政策,然而劳动力却严重匮乏。《新唐书》记载:“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战乱后,战亡的兵士及因此毙命、外流的百姓数不胜数,使得人口减少十分严重。很显然,要发展农业,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是当务之急。要获得充足的劳动力进行农业生产,唐太宗采取了赎回外流人口、鼓励人口增殖的办法

从赎回外流人口来看,由于隋末战乱,流入突厥的人口很多。唐太宗即位后,便开始着手处理人口回流的问题。如贞观三年(629年)户部统计,“中国人自塞外来归及突厥前后内附、开四夷为州县者,男女一百二十余万口”;贞观五年四月,唐太宗“以金帛购中国人因隋末丧乱没突厥者男女八万人,尽还其家属”……5年间,唐朝赎回外流人口近200万人,此举对解决中原地区发展农业的劳动力缺乏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回流人口毕竟有限,并非长远之计,要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缺乏的问题,还是要靠人口自然繁殖增长。为此,唐的最高统治者要求男女婚配及时,包括战乱后大量丧期已过的寡妇也要及时婚配,然后生儿育女。

这一政策,使得唐朝在唐太宗统治时期人口迅速增加,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全国户数接近380万,保守地按每户5个人计算,全国总人口接近2000万。劳动力的充沛,使得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价格从武德年间的“斗米一匹绢”,跌至贞观八、九年的“斗米四五钱”

,再跌至贞观十五年的“斗米两钱”,百姓不愁吃不愁穿,国泰民安,政治经济繁荣,被后人盛赞此时期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一反前代所谓正统妇女贞节观,提倡和鼓励寡妇再嫁,要求适龄男女及时婚配,这种对待妇女的态度正是唐朝初期君臣务实进取、自信开放精神的最初体现。而且,正因这种态度的变化,才造就了“贞观之治”,开始了大唐盛世!

武则天:从女皇帝,到男尊女卑并非天经地义

公元690年,已年近七旬的武则天登上了大唐皇帝宝座,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奇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

唐朝对待妇女的态度变化,决定了它由盛转衰的必然,你怎么看?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和众人皆知的女皇帝。

武则天先是侍奉又是丈夫又是父亲的唐太宗(李世民),后改嫁又是皇帝又是儿子的唐高宗(李治),这已为传统礼法所不容了,更何况堂而皇之地当上了皇帝?

简而言之,武则天利用自己极其杰出的政治才能,加上唐朝前期所开创的相对开放的妇女观,并利用封建宗法社会所认可的“母后垂帘”这一给妇女从政留下的一线余地,成功地登上了皇帝宝座。

武则天当皇帝,使得唐朝的妇女观进一步开放,并直接地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传统观念造成有力冲击。据《李义山文集》记载,有一段宜都内人和武则天的对话:

武后篡既久,颇放纵,耽内习,不敬宗庙。四方日有叛逆,防御不暇。时宜都内人以唾壶进,思有以谏。后(武则天)坐帏下倚栏几,与语,问天下事。

宜都内人曰:大家(指武则天)知古女卑于男耶?

后曰:知。

内人曰:古有女娲亦不正是天子,佐伏羲理九州耳。后世娘姥有越出房阁断天下事者,皆不得其正,多是辅昏主,不然抱小儿。独大家革天姓,改去钗钏,希服冠冕,符瑞日至,大臣不敢动,真天子也。大家始今日能屏去男妾,独立天下,则阳之刚亢明烈可有矣。如是过万万世,男子益削,女子益专。妾之愿在此。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当上了皇帝,使得众多的大臣俯首帖耳听命于她,这是对自古以来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冲击。作为皇帝的武则天,理想的形象应该是“屏去男妾,独立天下”,具有“刚亢明烈”的阳刚之气。而“男子益削,女子益专”则是武则天时期的女人们希望男女平等的愿望。

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仍持续向前发展,说明即使在封建社会,冲破约束、限制的妇女也可以和男人一样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来男尊女卑只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陈旧腐朽观念,并非是天经地义的。

唐玄宗:从限制妇女干政,到丰富盛唐气象的内容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12年即位,在位时间44年,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唐玄宗决心

“改中宗之政,依贞观故事”,将武则天为妇女干政冲开的血路堵死。

唐朝对待妇女的态度变化,决定了它由盛转衰的必然,你怎么看?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唐玄宗起用政治经验丰富的老臣姚崇为宰相,姚崇针对中宗以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著名的“十事要说”,并成为唐玄宗开元初期的施政纲领。“十事要说”里,有两项关系到限制妇女干政的措施,一是

“武氏诸亲猥侵清切权要之地,继以韦庶人、安乐、太平用事,班序荒杂”,要求“国亲不任台省官,凡有斜封、待阙、员外等官,悉请罢停”。二是“吕氏产、禄几危西京,马、窦、梁亦乱东汉,万古寒心,国朝为甚”,请求“书之于史册,永为殷鉴,作万代法”

唐玄宗和姚崇在开元伊始,便采取了不允许国亲、外戚、幸臣干政的措施,实际上也就堵塞了妇女干政的道路。在骨肉相残的血腥中长大、登基的李隆基,对皇亲国戚干政的教训“刻肌刻骨”。但皇族的权利分配与伦理情感的冲突却始终存在,封建宗法制度试图通过嫡长子继承制和限制妇女干政来加以平衡,一旦二者被破坏,便会使得宫廷的权力争夺公开化、激烈化,从而导致一幕幕宫廷悲剧的发生和社会的动荡。

武则天死后,从神龙元年正月到开元元年七月,仅8年多的时间,唐朝廷便发生了七次政变,换了四个皇帝。宫廷动荡之后,历代统治者一般会把整肃妇女礼法、限制妇女干政作为稳定社会秩序的做法,但随之而来的是对妇女的过分苛刻,处处进行束缚。相比而言,唐玄宗对待妇女的态度相对开发很多:一方面,将妇女干政的道路堵死,实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另一方面,则在妇女婚姻、社交等社会生活方面顺应妇女的自然天性,未施以苛刻的约束限制。

如在婚姻方面,妇女可以较为自由地选择离婚、再婚,唐玄宗的女儿中再婚的就有8人、三婚的有1人。在社交方面,妇女也可以自由地参加社交活动,男女之间的交往也比较自由、公开。从盛唐时期“仕女衣胡服”、女子“著丈夫衣服靴衫”以及在壁画陶俑中妇女袒胸露怀的造型可以侧面看出,当时妇女的自由开放程度确实是比较高的。

这种开放对待妇女的观念,虽以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作为物质基础,但作为政策的一方面来推行,极大地丰富了盛唐气象的内容。

唐宣宗:从男尊女卑是天经地义,到加速唐朝的衰败

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统治的100多年中,大唐表现出一种务实、开放、不拘传统及勇于进取的时代精神,由此带来了唐朝经济、政治、文化全方位的迅猛发展,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发展达到了极盛。

然而,755年到763年的8年安史之乱,严重挫败了唐朝的发展进程。巨大的社会动乱给唐人留下了惨痛的教训和深刻的追悔。安史之乱后,尽管有几个比较有理想和有作为的皇帝想振兴唐朝,但终究只是徒劳。直到唐朝灭亡,始终被藩镇割据、外族入侵的问题所困扰。

唐宣宗李忱就是这样的一个皇帝,想振兴正在走下坡路的唐朝,而且算是不可多得的明君,在位期间国家还尚且相对繁荣。可是,其对待妇女的态度,不无体现了唐朝前期那种开放、自信、勇于进取的精神已经流失,宣宗“大中之治”后,成为盛唐正式开始走向衰败的转折点。

唐朝对待妇女的态度变化,决定了它由盛转衰的必然,你怎么看?

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 ),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繁荣,直至唐朝灭亡,百姓仍思咏不已,称李忱为"小太宗"。

据《唐语林》记载:有个地方官员向唐玄宗进献了一名美人,简直漂亮无比,宣宗起初对她是十分喜欢。可是一天早晨醒来后宣宗闷闷不乐,对左右人说:“明皇帝(唐太宗)只一杨妃,天下至今未平,我岂敢忘。”于是左右人便建议把美人送回家吧,宣宗却说:“放还我必思之,可赐鸠一杯。”可见,宣宗把安史之乱及后来的动乱都归罪于杨贵妃,并引以为戒,赐毒酒毒死了无辜的美人。这不仅说明了其皇权、男权的极端专制、残忍与狭隘,更说明了唐朝后期最高统治者的自卑、封闭心理。其总结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女祸”,从而把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丢掉的部分正统礼法重新拿来当法宝,并希望通过对妇女的礼法控制,提高唐朝皇室的威望和振兴唐朝。

然而,事实证明,让宣宗失望了。尽管他勤于政事,但始终没有阻止唐朝走向衰败,原因很多,但对待妇女的态度变化,导致整个社会没有活力,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唐后期有两部广泛流传的著作,分别是《女孝经》和《女论语》。《女孝经》强调男尊女卑是天经地义的,就如天尊地卑一样,所以

“男有重婚之义,女无再醮之文”,男的可以娶三妻四妾,女的一生只能侍奉一个丈夫,即便他死了,也要坚守贞节。《女论语》则对妇女的言行作严格规定,与唐前期的妇女靓妆露面、男女自由交往简直是天壤之别。

不得不说,唐朝后期对妇女的苛刻束缚,大大削弱了社会的活力和生气,严重阻碍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同时也在加速了唐朝走向衰亡。

提倡男女平等,方得天下太平

从唐太宗令寡妇再嫁突破正统妇女贞洁观的限制,到武则天当皇帝冲击正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再到唐玄宗限制妇女干政,但又给妇女在婚姻、社交等方面的自由,无不显示了唐朝盛世自信开放、务实进取的精神,使得整个社会充满了活力与生气。

唐后期以唐宣宗为代表的统治者加强对妇女正统礼法控制,对妇女的束缚已远远超过了稳定封建秩序的实际需要,势必会阻碍发展,处处显示出自大、自卑又封闭的气息,百姓怎能安居乐业?天下如何得太平?

唐朝对待妇女的态度变化,决定了它由盛转衰的必然,你怎么看?

只有提倡男女平等,让妇女的天性得以发挥,整个社会的才能充满活力,天下岂能不太平?

我想,古今,都一样。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我是小城历史君,欢迎评论、转发、关注,谢谢!】


参考文献:

1、《全唐文.令有司劝勉民间嫁娶诏》

2、《新唐书.食货记》

3、《通典.食货.历代盛衰户口》

4、《李义山文集》

5、《唐语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