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為你做嫁衣,看你一統天下,觀如何給自己挖坑跌落神壇的魏國

要說秦國統一天下,魏國真是功不可沒。在戰國時代的前期,魏國是軍隊實力,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

和當時士兵還沒有盔甲穿的秦國相比,不管任何方面都天壤之別。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正式冊封為侯,從國土上它西鄰秦國,東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雖然國土面積不大,但是魏文侯為保國泰民安,增進國力,便開始廣納人才,禮賢下士,大膽啟用一批士人的能臣干將,大膽的進行變法和改革。


願為你做嫁衣,看你一統天下,觀如何給自己挖坑跌落神壇的魏國

魏國

魏文侯在位的時間前後五十年,他任命李悝、翟璜為相,變法由貴族社會走向官僚社會;用樂羊、吳起為將,震服四方,開創了魏國百年霸業。當時魏國向西攻佔了秦國的河西地區,向北攻滅了中山國,向東打敗齊國大軍,向南多次打敗楚國,在中原橫行一時!魏惠王時,魏國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毀滅韓國申不害變法成果,要不是齊國的齊威王攪局,魏國幾乎可以憑藉以一己之力攻滅趙國和韓國。


願為你做嫁衣,看你一統天下,觀如何給自己挖坑跌落神壇的魏國

魏文侯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到了魏惠王時期,形式就開始逆轉。魏惠王魏罃是魏文侯之孫,公元前370年繼位,他並沒有和他的爺爺魏文侯一樣繼續廣納人才,反而開始默默的排擠沒有身份背景的士人。其實戰國時期的人的想法都非常現實,基本都沒有國家榮譽感,只注重個人才能是否可以得到發揮。就這樣魏惠王斷送了很多能為國家帶來一錘定音,統一中原的帥才。


願為你做嫁衣,看你一統天下,觀如何給自己挖坑跌落神壇的魏國

魏惠王

首先是孫臏,傳說孫臏和龐涓都是鬼谷子的門下,龐涓在魏國任職之時,嫉妒孫臏的才能。於是在魏惠王面前捏造孫臏莫須有的罪名,導致孫臏被處以臏刑和黥刑。後孫臏逃回齊國,在馬陵之戰大敗魏國。那一仗之後,魏國實力大耗,再也沒有精力去蠶食秦國,給了秦國很長的休養生息,發展農業的機會。

再來是商鞅,商鞅原本是魏國宰相公孫痤的門客。公孫痤去世之前,和魏惠王閉門舉薦商鞅道:王,此人可擔大任,若王不想用此人,便請殺了此人,萬萬不能讓他去到別國。由於那時候商鞅還只是一箇中庶子,魏惠王也根本沒有把公孫痤的話聽進去,既不想用他,更別提殺了他。於是商鞅就去了秦國,並且親手造就了一個實力碾壓魏國的戰鬥機器。

接著是張儀,又是一個因為身份被排擠的神才。張儀是魏國公族庶出,在魏國看不到任何希望,也輾轉到了秦國任宰相,為秦國制定了破縱連橫的戰略。他曾憑藉三寸不爛之舌,遊說魏王將十五縣土地獻與秦國。更是以六里地騙得當時強大的楚國背棄齊楚聯盟,削弱了楚國。

緊跟著范雎,最開始是魏國中大夫須賈門客,胸有雄心大志。被懷疑通齊賣魏,差點被魏國相國魏齊鞭笞致死,後易名張祿,潛隨秦國使者王稽入秦。在見到秦昭襄王后,范雎便提出了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這個政策主張將韓、魏作為秦國兼併的主要目標,同時應該與齊國等保持良好關係。魏國的國土就這麼被一點一點的蠶食而盡。

還有公孫衍,原本也是魏國人的他在商鞅死後被秦惠文王任命為大良造,積極謀劃,向魏國發起攻擊。公元前333年,公孫衍任大良造後,很快率領秦軍向魏國發起了進攻。此時的魏國既缺精兵,又缺良將,根本抵擋不住秦國的強大攻勢,只好割地求和。


願為你做嫁衣,看你一統天下,觀如何給自己挖坑跌落神壇的魏國

人才輸送

這裡只是舉例了出口到了秦國的一部分人才,至於去了其他五國的也是數不勝數,有一句趣話叫做“戰國十個人材有八個來自魏國”,最要命的還是大部分的良才都去了老對頭秦國。本來魏國大有可為,可惜魏國的貴族路線一直都沒變法的很徹底,對草根出身的士人不夠重視,很多人才都是在魏惠王手上流失的,如果魏國幾任國君都有魏文侯那麼賢明,能留在這些頂級人才,魏國何愁霸業不成!時也命也,如之奈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