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掃盲:關於《永樂大典》,這些常識必須知曉

數字描述的就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大的百科全書一一《永樂大典》

對於《永樂大典》這個名字,很多人既熟悉又陌生。它是中國古代體量最大的“類書”之一(類書,是一種大型的資料性書籍,輯錄各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以便尋檢、徵引),共計約3.7億字,22877卷,11095冊。


國學掃盲:關於《永樂大典》,這些常識必須知曉

魏文帝曹丕編撰《皇覽》開始,歷代不少統治者都會組織編寫類書。明成祖朱棣登基後,想編纂一部前所未有的大型類書,以彰顯大明王朝無與倫比的文化氣魄。1408年,這部囊括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各種百科文獻的《永樂大典》橫空出世。比《大英百科全書》的問世還早了300多年。這部曠世奇書的編修過程,卻並非一帆風順。

《永樂大典》背後的男人——解縉

明朝建國第二年(1369年),解家出生一男童。家中長輩取意為“做官者”的“縉”字為他命名。他們不會料到,解縉的官場生涯卻是道阻且艱,歷經三朝,起落浮沉,最終醉臥雪中殞命。

國學掃盲:關於《永樂大典》,這些常識必須知曉

解縉畫像

解縉的傳奇人生與《永樂大典》密不可分。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解縉向朱元璋呈奏疏《大庖西封事》,其中提出了修大型類書作為朝綱執政精要的建議,這一想法當時卻並未被採納。

國學掃盲:關於《永樂大典》,這些常識必須知曉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便任命當時人稱“大明第一才子”的解縉編纂一部類書,並召集147人加入編纂隊伍。全書於永樂二年(1404年)完成,朱棣賜名《文獻大成》

朱棣仔細翻檢後,發現該書採摘不廣、尚多未備。於是讓解縉、姚廣孝等人將編纂隊伍擴大到2196人,在原書的基礎上重修,還派人到民間大量購書。永樂六年(1408年),中國有史以來最浩大的文化工程終於竣工,朱棣用年號將這本鉅著命名為《永樂大典》

國學掃盲:關於《永樂大典》,這些常識必須知曉

《永樂大典》卷帙浩繁、包羅萬象。它還首創了“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的分類方法:韻以“洪武正韻”為主,按韻分列單字。每一單字下收錄該字的音韻、訓釋和字體,再依次將有關人物事件、制度名物、山川河流、天文地理、詩詞歌賦、號令文章等內容隨字收錄,方便查找

全新的檢索方式讓文字變“立體”

雖然成書於600多年前,《永樂大典》運用的檢索方式放在今天非但不過時,還被賦予了新的生命。

“中國古典數字工程”的靈感就來自《永樂大典》。學者們將一篇篇中國古典文獻逐字逐句錄入計算機,從而將其轉化為可供研究者查閱的

電子數據庫

國學掃盲:關於《永樂大典》,這些常識必須知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