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人真是紂王的後代嗎?

廬州山人歷紅塵


印第安人是商朝為躲避周人改朝換代發動戰爭遷徙過來的說法很居多,而且直接與紂王有關,他被奉為商朝末代君王,真實名字應叫帝辛,由於他和夏桀一樣因沉迷女色敗壞江山。封神榜恰恰把帝辛所寵的蘇妲己描寫的如此陰險毒辣,有目的性的先從大商將臣入手,炮烙,挖心,酒池肉林樣樣都用上派場,一件件將大商強有力的免疫系統給剝蝕掉,然後刺激西岐就犯,扣押周文王,殘烹殺其子伯邑考,竟然把做成的肉羹送給文王吃,文王見勢只有強忍吞下,這也為他以後反商埋下伏筆。

而妲姬殘忍不止如此,還陷害其父母蘇護家眷,小說巧妙利用蘇妲己以狐狸精為本性,無非就是想阻止六百年大商國運。由於帝辛本身殘暴,又被狐狸精和琵琶精迷得團團轉,加上姜子牙師兄申公豹不懷好意,只圖榮華富貴,想處處和他比,也讓大商在比試中,能者之士慢慢變少,以至於周武王姬發牧野大戰滅了商朝,帝辛沒辦法不想坐亡國君只有在朝歌鹿臺自焚,他卻沒料到自己由於好色,親天神女媧,還提齷齪詩,已至造成這樣後果。

其實小說歸小說,但事實還是帝辛本人問題,才導致的亡國。商朝一滅亡,自然被後起的周朝所替代,但有人要問了,在當時情況下,在不發達的海上航行條件下,商族人不可能越過全球最廣闊的太平洋無緣無故的去美洲,更別提會是印第安人,因為當時簡陋的社會水準不允許,原因商朝處在半原始的奴隸社會狀態。但有根據商朝一部分去了朝鮮半島這是有歷史記載的,是其兄弟箕子見大商國運日漸衰落,牧野之戰一敗塗地,不得不帶領商部分殘餘北遷化外之地保存實力,還帶了禮儀文化。

所以商朝如果滅亡真的去了美洲那應是假設命題,雖然假設話這麼說,但避諱不了事實,確實商與印第安人有所文化聯繫,尤其是雕刻物和文字,語言方面,這又作何解釋?更蹊蹺的事就是發現在新墨西哥州加州和亞利桑那州多個巖壁發現了雕刻的一些商朝甲骨文,這令考古學家深信不疑,最後探測居然比哥倫布早了2800年,算起來恰恰就是商朝。

而且據中國本身古書《山海經·大荒東經》載:“東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國”。《海外東經》也有記載:“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說明這個扶桑國的存在就是美洲的原型。

不止如此更有利的佐證就是美洲本土產的蜂鳥居然早在中古代飛到中原,這是有歷史記載的,肯定有人帶入。除了通往太平洋一說以外,還有美國北部阿拉斯加和俄羅斯阿拉斯加之間的白令海峽,這個亞洲與美洲分界線也許在4萬到1.8萬年以前曾結有冰形成長廊,也許當時從朦朧原始社會到商朝就已經對這條路所熟知,而且通過它知道有個美洲,所以就有他為什麼到商滅亡後極力去美洲尋求生存的原因,也許就是通過白令海峽抵達美洲。殷商滅亡後,徵東夷大軍突然消失,這也給佔據江山的周人一些謎底,所以商朝也有可能是渡過太平洋抵達了美洲。

在墨西哥奧爾梅克祭祀中心發現了16尊雕像和6片玉圭,玉圭上刻有文字,有學者破譯其上的刻的是:蚩尤、少昊、帝嚳、簡狄、多婦、契、等,很明顯。

由於印第安人有著很有情節的祭祀活動和一些祭祀所發生的活祭的行徑,一個典型奴隸制社會,也會同樣把人帶到商朝那段歷史,尤其是河南安陽商王大墓的發掘。哥倫布發現美洲時遇到印第安人,自稱殷地人,通過口音很容易讓人誤解為殷商人,他們也是黃種人,崇拜一種像龍的動物,也許是華夏原始的龍,所以這種文化共同性也是值得懷疑的。











龍文說史


最近網上流傳著一種說法,美洲的印第安人是從殷商遷徙過去的,他們是紂王的後代,而且還列出了許多證據來加以說明,比如印第安人的頭髮硬直呈黑色,汗毛纖細,顴骨突出,膚色較深,和中國人極為相似。


還有,從印第安人的語言文字也可以看出端倪,他們的發音和中國話類似,比如你、我、他的發音與中國古語寧、內、伊非常相近,另外,美國的考古學家在加州等地發現了商朝時期的甲骨文,還有十二個玉人和兩塊玉圭,都是當時商紂皇室的遺物,商朝一共有十二個商王,所以十二個玉人就是每個商王的象徵。

也有很多人表示懷疑,中國跟美洲相隔著浩瀚的太平洋,印第安人怎麼就是紂王的後代呢?


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紂,牧野一戰,紂王兵敗自殺,但是,商紂王朝在東夷作戰的十餘萬精銳部隊卻是蹤跡全無,這就為殷人漂洋過海去了美洲埋下了伏筆。

紂王雖然已死,但他的家眷據說在這十多萬精兵的保護下,跨過大洋逃到了美洲,在很多人看來,根據已有的歷史,殷商時代根本不具備橫跨大洋的航海技術。


網上還說,殷商人在美洲都自稱是來自殷地安陽,因此就被稱為印第安人,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商朝人自稱是“大邑商”或“天邑商”,殷商只是周朝以後才有的稱號,因此商朝人是不可能自稱“殷地”的。

而印第安人這個稱號只是哥倫布稀裡糊塗的跑到了美洲,以為是到了東方的印度,就稱當地人為印第安人,即印度人,後來人們也將錯就錯仍然稱他們為印第安人。


再過,美洲的奧 爾梅克文明出現的時間比商朝滅亡要早幾百年,因此美洲本土的原住民也就早於商朝人。

所以說,印第安人並非是紂王的後代。


而那些失蹤的十多萬軍隊一路北上,遷徙到蒙古高原,與當地人不斷融合,隨著歷史的演變,他們的子孫以東胡、匈奴、鮮卑等角色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歷經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及隋唐一千多年的起伏演進,蒙古逐漸興起壯大,並最終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元朝蒙古出生的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他們的血統同樣來自華夏,都是純種的華夏人。


在印第安發現的象形文字和當時商朝的文字相似,但這些片斷性的材料還不足以證明印第安人就是商紂王的後代,而且這些推論僅僅只是具有猜測性,如果把這些作為證據就不太嚴謹了。


韓國棒子最喜歡佔這種小便宜,就把印第安人當作是韓國人的後裔罷了。





遺產君


扯淡的,認定印第安人是商朝後代,主要有幾點證據:一是印第安人是黃種人,二是“印第安”與“殷”諧音,三是瑪雅文明與商文明有相似之處。但是這幾點證據其實都不充分,首先說黃種人的問題吧,現代人類學更傾向於人種大遷徙是在原始社會就完成的,當時黃種人是從亞歐大陸穿過結冰的白令海峽走到美洲大陸的;然後是“印第安”與“殷”諧音,“印第安”的名字是哥倫布取的,他當時誤認為是印度,所以“印第安”其實是“印度”的諧音,這個也沒有任何問題。

最後說所謂的文明相似之處,其實人類早期歷史上,都有會一些類似的文化因素,所以才存在比較史學這一歷史學分支。但是這些相似因素都不能表明瑪雅文明對商文明有直接的繼承關係,商文明的真正繼承人還是周文明,這個應該也不會有任何爭議。而且以當時的航海技術,商朝的小船能否順利到達美洲,我想很多人憑直覺都不會相信的。如果真的這麼容易,秦漢的航海更發達吧,皇帝還想找仙山,為什麼就沒到達呢?


林屋公子


在遠古時代,那時中國大陸必然地廣人稀。我想那時全國應該也沒幾個人。全國各地那麼多風景如畫四季如春的人間天堂不去居住,偏偏不遠萬里來到西伯利亞,他們的目的是什麼呢? 哥倫布回憶錄中都說過了,自從來到美洲大陸後,發現當地土著人每天都在舉行一種神秘的儀式,而且每個人嘴裡都不斷念誦著“印第安、印第安”。哥倫布疑惑莫非是來到了印度?因此,就叫他們為印第安人。後來才明白“印第安”是什麼意思。那是當地人懷念故土,祝福故土平安的意思。“殷地安”就是“家鄉好”的意思。

瑪雅文明和印第安人是一個複雜的歷史文化,亞洲殷人,西伯利亞人,蒙古人從基因分析都曾到達過美洲,只是殷人25萬比較集中,所以中原漢人的歷史痕跡就多一點,如語言稱謂你我他,小孩叫娃娃,小船叫舢板,河也叫河,等等,認為月亮上有兔子,日蝕是天狗吃了需要鳴金救月,信奉羽蛇朱雀,用玉器陪葬等等,至於史料,專家考證很多,有巖畫,甲骨文,玉器,和殷商刻有皇室姓名的玉圭等等,不一一細說了。

一萬多年前的中國大陸必定是地廣人稀,那些原始人為什麼不選擇風景如畫四季如春的人間天堂居住,而非要來到零下五十多度的西伯利亞並通過白令海峽的呢?不是商人也可能是同時其的亞洲人,學術界公認的數萬年前,世界上的歐洲和亞洲人都是從非洲大陸遷移過來的,為什麼非亞歐人種膚色不一樣,單獨美洲和亞洲原居民膚色一樣,難道僅僅因為地理環境嗎?據我所知數萬年前美洲氣候更像現在歐洲,為什麼不是白種人膚色。其實覺得印度安人應該是同時期北戎中少數民族的一個分支,不會冶銅不代表什麼,商朝北面很多敵國就不會冶煉,武器就是木棒綁上石頭。

武王伐紂時,筱侯喜正帶兵征討百越,到浙江時,聽到紂王已死,不願臣服大周,乃砍伐巨竹作大竹伐東渡,歷盡艱辛,到達美洲,確切說印第安人是筱侯喜的後裔!美洲遠古是亞非歐大陸一部分,有黃種人不奇怪,文明也一樣,只是後來板塊分裂,各自漂移去了。至於是否殷人後裔,尚待證實。文明相似性本就正常,仰望日月時,有誰不認為日是圓的月是彎的?古月未曾照今人?今月曾經照古人?何況渡海也是可能的,為什麼一定繞白令?上古美洲離我們並不太遠,且有島嶼相隔,又處西風一帶,碰巧或海難吹過去也未可知。當然我只是紙談未有證據,只作空談。

西方列強的學者總想貶低中國人對全世界文明做出的貢獻,就如文中所說印弟安人是蒙古人的一支,請問當時有蒙古民族嗎?我認為當時蒙古民族還沒有形成呢!我們漢族也只是在漢朝建立後形成的族群也並不由單一民族形成的漢族,漢民族是在歷史的長河中由不同民族形成的族群的稱呼而已,明明從攵字,飾物及風俗漢民族相似,特別與殷人同硬要說成其它民族。

總之西方那些所謂學者只要與漢族有關的東西,他們心裡就不平衡了,這也不難怪他們,因為他們的文明史太短了,心裡有種無民的自卑感,只要聽到他們的東西在中國古己有之自悲得可憐,如中國的九九乘法表英國人到現在才在英國強行推廣執行,真覺得西方人好可憐啊,又如中國的珠算盤,是中國早己有的計算器,還有那些不用筷子吃飯的人還像原始人一樣用手抓著吃,特別是印度人一隻手用擦屁股,一隻手用來吃飯多原始呀!又如非洲有人連菜都不會種甚至還過著原始人的生活,那些西方磚家還流中國人是由非洲遷移過來的,這種認知真笑掉牙,那個地方的攵明越久遠人類更有可能從這地裡走向全球這個簡單道理都不懂還稱什麼學者,磚家,否則便是別有用心。

+

美洲大陸的土著民族印第安人到底是不是這個大陸的原始民族?這是首先要搞清的問題。不過,估計很難弄請。從面相上看,印第安人確實與東亞人或者說中國人的面相比較接近,但膚色要深很多。儘管似乎有很多證據證明,但是否二萬多年前東亞或中國人利用白令海峽冰封之際遷徙到美洲,也不好說。對於一個落後而失敗的民族,沒必要與自己掛上關係。


歷史深度揭秘


這個問題網上討論的比較多,有說印第安人是中國殷商後裔的,還有說瑪雅人是中國殷商後裔的。估計這裡麵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很少,大家都是靠著網上流傳的材料分析的。

既然這樣,我就把這些材料整理一下,分析給大家看看。

源起,殷商軍民東渡美洲的故事。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帶領大軍,在牧野這個地方,與商紂王的大軍進行了決戰。商紂王戰敗而死,商朝滅亡。但是在此之前,商朝有一支10萬人規模的軍隊,由大將攸候喜帶領,正在征討東夷。商朝滅亡,他們也失去了蹤跡。

有傳言認為,當時攸候喜被迫帶領25萬軍民,東渡美洲,在那裡住了下來,形成了古印第安人。

證據,那些相似和聯繫。

這些是從網上收集整理的,有些比較異想天開,有些是推測分析,孰真孰假,留給大家分析吧。

  • 印第安人不是白人,而是黃種人,從外貌上看,和中國人極其相似。

  • 一些印第安人的建築、圖騰,和我國的一些出土文物很像。

  • 在美洲發現的象形文字,和商代甲骨文很相似。

  • 據說印第安人見面互相問候“殷地安”,就是祝福家鄉安康;還有說“印第安”本身就是“殷地安陽”的簡稱。

  • 印第安人有一些古老的傳說,認為他們的祖先是跨海來到美洲大陸的。現代也有些印第安人自稱是中國人的後裔。

  • 《山海經▪大荒東經》應該就是描寫的美洲的山水地理情況。

  • 中國出土過大量的海龜殼,殷商時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航海能力。

  • 印第安部落裡有一種用涕竹治病的方法,說是幾千年前從遙遠的地方帶來的,很巧,這是中國古代的治療方法。

還有一些比較扯的想象,我就不列出來了。

思考,理性分析,合理假設。

印第安人確實是遷徙過去的,但是主流觀點認為,印第安人是2萬—10萬年之前,由古蒙古人通過白令海峽遷徙過去的。由於氣候原因,當時的白令海峽可以直通美洲,這是比較合理的解釋。

三千多年前的武王伐紂,假如真有殷商後人到達美洲,也只能成為印第安人的其中一支,而不可能是全部。

從人種和體貌上看,其實印第安人更像棕色人種,和現在一些太平洋島嶼上的人種更相像。

文字文物的相似,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證據,但是生產力不發達時期的文明,有著共性和相似性是很正常的。用少量的相似性無法確定來自同一個文明。

網上有一個很著名的報道:說是太平洋某島上的自認為是中國人後裔的勇士,利用最原始的獨木舟,只靠風力和洋流,經過四個月的漂流來到中國。證明原始航海技術可以橫跨太平洋。

不過幾個人渡海,和25萬人渡海,是完全不能比較的。不僅僅是造船技術,還要包括食物以及淡水來源,25萬人四個月的海上供給,工程量太大了。這樣一看,從白令海峽遷徙更加合理一些。

至於“印第安”和“殷地安陽”讀音相似的聯繫,我就不解釋了,大家體會吧。

最後,我相信殷商時期有古中國人能到達美洲,但是數量上不會太多,很難在美洲形成大規模的印第安部落。

其實像這一類問題,大家都是分析推測,各有各的道理。真正的結論,還是應該考古學家以及人類學家,拿出科學合理的證據,才能說服大家。


七追風


是不是紂王的後代很難確定,但是是商朝人的後裔的觀點還是有那麼點道理的,因為關於直有“殷人東渡美洲”的假說存在了很久了。


因為在美洲大陸一直沒有發現人猿的化石,故會認為美洲人是外遷種族的後裔。而美洲出土的文物許多又跟中國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殷人東渡的假說就出現了。

從外形上看,印第安人還真有幾分像中國人。

在加利福尼亞州、新墨西哥州等地的一些巖壁上,發現了只有中國存在的象形文字;


美國曆史學家麥克耐爾在《人類社會的歷史》一書中說道,在美國、墨西哥出土的玉器和中國商周時期的玉器非常相似。

同樣是在一些陶器和玉器上面,出現了甲骨文符號。

美國的俄克拉瑪中央州立大學華人教授許輝,就認為墨西哥的奧爾梅克文明源自殷商文明;在被認為是美洲最早文明的奧爾梅克文明遺址中,找到了200多片玉圭,而且這些玉圭上含有146個符號。許輝請教了中國甲骨文專家,給的答案是這些符號屬於先秦古文字。

許輝並且認為奧爾梅克文明是西周發生的“三監之亂”後,失敗者被迫東渡到了美洲,創造出了奧爾梅克文明。

在1996年,《世紀日報》的一篇報道中,在墨西哥出土的玉圭中,也發現了上面有甲骨文,並且破譯出甲骨文的含義是:統治者和首領建立了王國的基礎。

墨西哥出土了與中國殷商時代非常相似的青銅器。

印第安人崇拜蛇形神,而商朝出土的器物上就有類似紋飾。

奧爾梅克文明遺址中,出土了許多玉器,可見奧爾梅克人跟中國人都有喜歡玉器的特點。

印第安人舉行祭祀的遺址,也符合殷商的祭祀制度。印第安人建立的金字塔不同於埃及的金字塔,跟中國的一些陵寢很像,比如位於吉林的將軍墓造型與中美洲金字塔造型高度相似。

再有存在的巧合是,商紂王在跟西周決戰的時候,主力部隊正在東面征討東夷,紂王武裝起來奴隸跟西周幹,奴隸臨陣倒戈,紂王敗自焚而亡;而在東線作戰的軍隊來不及返回救援,也沒有後來跟西周打仗的記載,就此莫名的消失了。有人就此推測這些人不願意歸順西周,極有可能是那些殷商遺民向東離開了東亞,通過白令海峽上的冰橋,進入了美洲大陸。而恰恰是這隻軍隊神秘消失的時候,美洲大陸卻突然出現了有著殷商文明痕跡奧爾梅克文明。

而提出殷人東渡美洲假說最早的是19世紀英國翻譯家梅德赫斯特,爾後一些國內外學者認同了這種假說。甚至還有學者認為扶桑不是指的日本,而是指的中美洲的墨西哥。對於殷人如何到達美洲,有不同的猜想,有的說是通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而有的人確認為是殷人乘船向東,遇到風暴,部分人漂到美洲的。無論怎麼到的,都認為殷人到美洲了。

在國內,國學大師羅振玉和王國維都認為有殷人東渡美洲的可能性;郭沫若對此也是持肯定看法。

對於殷人東渡的假說,也有反對的人在 ;主要的觀點就是殷商時代的人造不出可以橫跨太平洋的船隻,東渡也就不可能了。


不知是巧合還是就是,至少目前對於印第安人來源於中國人的觀點,只有假說和一些零星證據,沒有完整的證據鏈,仍需要學界不斷充實論據。


過去即歷史


支撐這個觀點的所謂論據,首先是“印第安”這個詞,有人將其解讀為“殷地安”,即中國周之前的商朝,因長期定都於殷,所以商朝有時候也被人稱為殷。

最早提出殷人東渡美洲假說的,是一個叫做梅德赫斯特的英國人,他的本業是做翻譯。當時他在翻譯中國的《尚書》,但因為文言文太難,一個英國人實在很難讀懂,在文言文的大海中迷茫之際,他便看到了一個“殷”字。

這個英國人其實不知道“殷”究竟是什麼意思,但他知道這個字的讀音和“印”是相近的。而且他想,既然美洲的印第安人是黃色人種,中國人也是黃色人種,會不會印第安人就是從亞洲大陸通過白令海峽抵達美洲呢?

這種異想天開的主張,隨後被一個旅居美國的中國博士發現,他趕緊去翻史記,讀了半天也沒讀懂史記講的是什麼,但他讀到“三監之亂”這一情節,於是就展開神奇推論: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在叛亂失敗之後,會不會有一部分殷商子孫,從白令海峽逃到了美洲大陸。

他又去翻有關印第安人文明的書籍報紙雜誌,發現中美洲的古印第安文明萌芽階段,曾出現一個名為“奧爾梅克文明”的文化,素有印第安文明之母之稱。他瞧了瞧該文明的一些雕塑,覺得這些雕塑居然長得有點像殷商人物——但實際上他根本就沒看到過真正的殷商人物,所謂印象只是封神榜而已。

由此,便誕生了所謂“印第安即殷地安理論”。

在這裡,我可以告訴大家,這種理論純屬虛構,一個人相信這種理論,他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毫無商周史基礎,對中國歷史一知半解(顯然,以上那個英國人翻譯和中國博士符合這一點)

2、毫無美洲知識,對印第安人的歷史同樣一知半解(顯然,以上那個英國人翻譯和中國博士也符合這一點)

為什麼這麼說?我來解釋一下:

首先,如果“奧爾梅克人”真是商民族的後代,他們就不會以“殷地安”自稱。因為“殷”,是商的敵人周對商的一種稱呼,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種貶義詞。我們目前已經發現了大量甲骨文,但這些甲骨文都將自己的國家稱為商,只有在周人的書籍如《尚書-盤庚》才有以殷人自稱的寫法。

所以,假如商人真的東遷去了美洲,他們也不會把自己成為殷人,而是正大光明的做商人才對。

其次,有人認為殷地安的是“殷地安陽人”,這就更沒譜了,安陽這個地名,出現在戰國時期,當時是趙國和魏國爭奪的地區。至少在商周更替之際,不可能存在類似安陽的稱呼。

第三,印第安這個稱謂,也不是美洲土著的自我稱呼,而是地理大發現之後西方人對他們的誤稱,印第安人和印度人,其實是一個單詞:“Indian”。

第四,美洲土著人,一般都有自己的稱呼,譬如瑪雅人自稱“玉米人”,但沒有一個部落,自稱為“商人”。

第五,美洲土著人的文明水準,事實上是很低的,尤其在冶金工藝方面,他們幾乎就是一無所知。而商朝,眾所周知他們擅長於青銅器的冶煉。但美洲土著人卻對此完全不懂。

那麼,是不是美洲沒有銅礦呢?不,世界上最大的24座銅礦,接近一半都分佈在美洲,墨西哥的已探明銅儲量甚至超過中國,還有需多露天銅礦,開採難度並不高——然而,美洲土著人壓根就沒想到幹這種事。他們的武器,直到阿茲特克時代,還只是木棒加石刀片。也就是說,印第安人不僅打不過持有火槍的西班牙殖民者,實際上也打不過擁有青銅武器的商朝。

如果說印第安人不好戰,那麼日常運用的技術又如何呢?譬如商朝常見的馬車,他們居然也完全不懂,他們的輪子只是實心輪,沒有馬車,甚至也沒有手推車。

實際上,如果說印第安人真的與亞洲有那麼一點關係,相對靠譜的說法就是,在數萬年前,走出非洲的黃種人,一部分抵達東亞,另一部分則穿越當時的白令海峽,進入美洲。

但要注意,這裡的時間是數萬年前,而不是數千年前的商周更替之際。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別說,還真有點瓜葛^_^美洲印第安族的血統是Q1a3,而中國有3%的Q1a1血統。

那麼,中國的Q血統,有哪幾個來源?——

①4萬年前,血統Q從印度北上,到蒙古狩獵猛獁象,導致丹尼索瓦野人滅絕。到1.5萬年前,猛獁象減少,印第安族Q1a3血統,就追蹤猛獁象,跨越到美洲去。剩下的Q血統,算是匈奴族群,聚集在葉尼塞河,包括五胡亂華時的羯族。再到1萬年前,猛獁象真滅絕了,部分Q1a1血統,滲透到華北中原^_^

②5千年前,燕山的商朝先祖「帝俊」南下,裹挾了C3s滿蒙南支、Q匈奴先輩,向南遷徙到山東泰山南麓,3500年前建立商朝。孔子就是商朝後裔,山東曲阜的孔子後裔,C3s佔50%、Q1a佔25%。商紂王的血統,估計也跟孔夫子差不多,不是C3s、就是Q1a。所以說,非要說美洲印第安族跟商紂王有血緣關係,那也是可以的^_^

③漢武帝時,西漢創立鹽鐵國營政策,當作北伐匈奴的後勤,終於封狼居胥、驅逐匈奴。其中,南匈奴休屠王投降,內附漢朝,安置在寧夏河套。這也是中國Q1a1血統的來源之一。


醉哪吒


這是一個牽強附會的說法,起因於印第安人和我們中國人相似的長相。

實際上全世界和中國人長相相似的,並非只有印第安人,遙遠北極的愛斯基摩人,北歐的芬蘭人,傳說中的埃及人蘇美爾人,都有中國人相似的面貌。這是因為根據人類基因圖譜,全世界的人都起源於東非智人,相貌出現相似毫不奇怪。但我們中國人的人類分子學基因圖譜和印第安人差十萬八千里遠。中國人是O系基因,印第安人是Q系基因。在世界基因圖譜中,Q代表美洲基因,O代表黃種基因中的遠東基因。



記住,人類分子學是目前人類起源最權威的學說,那些牽強附會,莫名其妙的證據不值一駁。根據人類基因遷移路線圖,印第安人早在15000年前就由西伯利亞經白令海峽進入美洲,中國人的祖先大約是在12000年前經帕米爾高原進入東亞,進入美洲時間人家比我們進入東亞還早,怎麼會是我們的後代呢。而且印第安人的祖先是第一批走出非洲的C基因智人,中國人的主體基因是第二批走出非洲的F基因智人,C基因在中國人的比例非常少。和印第安人相比,北歐的N基因芬蘭人和我們的基因親緣關係更近。而印第安人和日本人的關係更近。日本人是D基因的棕色人種。


鐵馬冰河戍輪臺


不完全是。雖然至今國際學術界沒有完全理清印第安人的起源,但綜合已有的數據看,商紂王,或者商朝人,應該是美洲印第安人的先祖之一,他們或多或少貢獻了一部分基因與文化。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商人不是最早一批到達美洲大陸的移民,也不是最後一批,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印第安人第一批先祖——石器時代的亞洲人

美洲大陸目前發現的最早人類化石是四萬八千年前,他們從何而來呢?學術界基本認可,他們是從亞洲大陸遷徙而來,眾多考古資料也支持這一觀點:

1927年,人們在加利福尼亞州出土了4萬多年前的人骨化石,在其附近,有一石矛,矛頭插在一條野牛肋骨上,經測定發現,這是一頭來已滅絕的亞洲野牛;

1968年,在華盛頓地區一個山洞中,發現一些史前石器,它們的形制與亞洲東北端楚科奇半島的人類器物一致;

1947年,在洛基山山脈,發現一具一萬多年前的黃種人化石。

種種考古資料都指向:史前時代的美洲人是從亞洲多次遷徙過去的,其時間從4萬年前到1萬年前不等。並且通過對這些出土文物的時間順序,可以畫出這樣一條遷徙路線:東亞——東北亞——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其主要方式,就是通過東西貝利亞和阿拉斯加之間的白令陸橋。


二、印第安人的第二批先祖——3000年前的商朝人

約1.4萬年前,氣候變暖,冰川融化,白令陸橋逐漸被海水淹沒,所以,亞洲人通過陸路到達美洲大陸的歷史大概結束於1.1萬年前。


在陸路連接斷絕後,人類的遷徙在此後的數千年中基本斷絕了,直到8000年前(中國跨湖橋遺址),渡河工具——獨木舟的出現,才使得美洲與亞洲大陸的溝通有了新的可能。當然,人類最開始也只敢在河中渡船,誰也不會閒著沒事跑去大海冒險,尤其對於遠古人類而言,更是如此,所以,直到3000年前,東亞一次巨大的歷史變革,引發了一次海洋冒險,這就是著名的“武王伐紂”。


據記載,武王伐紂前,紂王曾派十萬人馬東征(山東地區),在紂王兵敗滅國後,這支軍隊不見蹤影,其實這也很好理解,樹倒猢猻散,國家滅亡了,作為正規軍與將領最有可能的選擇無非三種:一、投降;二、復國;三、另闢新路,自立為王(秦末的趙佗選的就是第三種)。


我想,三種都可能發生了,其中一部分融入周朝,一部分可能參與了周初的武庚之亂,還有一部分,選擇逃離周朝統治範圍,最後遠洋東渡,一路漂泊到達美洲。


在美洲,有哪些證據可以支持這一觀點呢?

其一、在美國加州帕拉斯維德半島附近海域發現來自中國的石錨(其材質只有中國海岸沿線才有),據錳積聚率檢測,其年代距今3000年。


其二、在美國境內發現多處刻有甲骨文的巖畫。

其三、在墨西哥梅克文化遺址的一座祭臺上(距今2900年),發現6片玉圭和16具玉人,玉圭上面也刻有甲骨文!最重要的是,人們在玉圭上還發現“妣辛”、“蚩尤”等名字,其中一片上寫著“尹入三,石三磬用”幾個文字,這與殷墟出土的一些記錄朝貢清單的甲骨文如出一轍,比如“虎入百”、“竹入十”,顯然不是巧合!

其四、在印第安傳說中,流傳著一個關於先祖Hosi王的傳說,巧的是,印第安人祖傳的草藥,一種產自福建的涕竹,也是Hosi王在3000年前帶到這片土地上的。而紂王東征軍裡,有一位高級將領的名字叫做攸候喜,其名字發音與Hosi非常相似,讓人不禁懷疑兩者的關係。


除了以上幾點,其實在印第安人的習俗、語言和傳說等各方面,都能找到與商人的相似點,在此就不一一例舉了。


總之,從史前東亞人遷徙到商朝人移民,數萬年間,從亞洲,或者東亞、東北亞地區先後有無數人到達美洲,他們都是印第安人的先祖,商朝人,或者商紂王,只能算是其中之一,無論如何,印第安人與中國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