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王陽明為何能成為聖人,卻沒能進入明朝政治核心圈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也是心學集大成者。中國歷史學者將他與孔子一起評價為五千年來中國僅有的“兩個半聖人”其中之一,是真正將“立德、立言、立功”全部做到的人。可就是這樣厲害的一個人,終其一生都沒能進入朝廷的中樞,以至於長期遊走於政治核心圈之外,最後客死他鄉,那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結果呢?具體分析如下:

淺析王陽明為何能成為聖人,卻沒能進入明朝政治核心圈

王陽明畫像

一、王陽明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做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人,他有成聖的天賦和執著的追求。

首先,王陽明是一個絕頂聰慧的人,他之所以能被稱為聖人,其聰明的才智就是必備的條件之一。

一是王陽明有優良的家族基因。他出身官宦之家、書香門第,他的父親王華是明憲宗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的狀元,能在明朝科舉中脫穎而出,考取第一名狀元,可見王家的基因多麼的強大,而王陽明顯然也繼承了他們家族優良的基因和詩書傳家的家風。

二是王陽明有絕佳的記憶力。雖然王陽明五歲時才開口說話,據說因他的名字道破天機遭受懲罰,後來改名以後語言天賦才顯現出來,顯然王陽明是心有乾坤的。有一次他在祖父王天敘面前背誦了一篇文章,讓家人很是驚異,因為誰也沒有教他,據王陽明自己講,平時聽祖父誦讀,聽著自然就會了,可見王陽明的記憶力十分驚人。

三是王陽明有很強的學習能力。他詩書傳家,從小學習環境很好,又有家人的悉心教導,無論是經書子集還是詩詞文章,王陽明都能熟記於心,靈活運用,而且詩詞天賦很高,很早就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詩人。父親王華考中狀元之後,祖父帶他赴京團聚,途中祖父的朋友邀請他們在當地著名的金山寺遊玩,並提議以金山寺為題作詩。王陽明片刻間就寫出一首詩“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紗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眾人都誇讚王陽明有超人的才華,可見他在詩詞上的才能。


淺析王陽明為何能成為聖人,卻沒能進入明朝政治核心圈

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

其次,王陽明胸懷奇志,從小就立下成為聖人的志向。就像中國歷史上許多名人一樣,王陽明少年時就立下了宏偉的志向,可他的這個志向實在是太高光,一般人立志要麼成為詩詞文章大家,要麼成為經國濟世的名臣,要麼成為救死扶傷的名醫,要麼擁有富甲天下的財富,可王陽明不同,他的志向讓老師驚歎不已。

認識王陽明的人,都經常誇讚他有著超越常人的才華,而他卻對自己的文學才能不屑一顧,認為:“文章小事,何足掛齒。”那到底什麼樣的事才是王陽明心目中的大事呢,到京城以後,答案就顯現出來了。他的父親王華在京城給他找了一個名師教的私塾上學,他見到老師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把老師問蒙了,他問題是:“何謂第一等事?”老師認為這個問題很有深度啊,認真想了想便答:“當然是讀書考試做大官啊”。可王陽明卻看不上這個回答,他對老師說:“我要當聖賢”由此可見,王陽明與普通人的志向絕不相同,他的志向立在了世間的金字塔尖,別人只能望塵莫及。

再次,王陽明擁有治國平天下的軍事才能。要成為聖人,立德、立言、立功是必不可少的,怎麼才能實現它呢?北宋思想家張載先生的橫渠四句名言說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為王陽明指明瞭方法和路徑,王陽明要有為萬世開太平的能力,而這正是王陽明欠缺的。為此,王陽明遍覽《孫子》、《吳子》、《尉繚子》、《三略》、《六韜》《司馬法》、《李衛公問對》等兵書,認真學習和鑽研各類軍事知識,同時他還苦練騎術,不斷的組織戰術模擬和軍事對抗。十五歲時為了找到抵禦外敵的最佳方案,他還單槍匹馬私出居庸關,去考察蒙古人的生活習慣和軍事訓練方式,王陽明憑藉著對軍事兵法的極度熱愛,從而也練就了一身經略四方的本領。

然後,王陽明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毅力和追求。為了達到自己成為聖人的理想,王陽明不停的向大儒學習和請教,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在王陽明19歲娶親回鄉途中,他專門拜訪了大理學家婁諒,向婁諒請教成為聖賢的辦法。婁諒告訴他:“只有為萬事開太平的能力還不行,這只是外王,還要具有內聖的才能和德行,才能施行王道。所以你必須先成內聖後成外王,你要仔細學習朱熹格物致之的理論,然後通過各種實踐和知識把所有的疑惑全弄明白,你就有成為聖人的資格了。”

王陽明受到指點之後,便認真的研讀朱熹的經典理論和文章,同時還將各類理學大師的著作進行深入的瞭解和學習。因為明朝系統科學知識的欠缺,朱熹宣講的“一草一木皆有自己的道理”就無從理解,給王陽明在成聖的道路上埋下了重重心結和障礙。

淺析王陽明為何能成為聖人,卻沒能進入明朝政治核心圈

王陽明講學圖

從15歲到36歲的二十一年間,王陽明不斷的在程朱理學、詩詞文章、兵法理論、佛家思想、道家養生中探尋成聖的方法,雖然前路迷茫、困難重重,可王陽明依然憑著他堅強的毅力,都始終不渝的追求自己的目標,終於讓他等到了

“龍門悟道”的到來。王陽明頓悟了,悟出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道理,得出了“知行合一”的施行方法,“陽明心學”從此橫空出世。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最後,王陽明有一顆光明正大的仁心。王陽明不論是教授心學、或是對抗閹黨專權,或是治理一縣,或是平定匪亂、或是掃平寧王叛亂,還是總督兩廣,王陽明始終都秉持著一顆仁心。孟子說過:“勇者無懼,智者無惑,誠者有信,仁者無敵”。在朝廷閹黨專權打壓內閣之時,只有王陽明不懼危險仗義直言,在治理一縣時他也會因過重的苛捐雜稅向當權者抗爭,在平定匪亂時他也甄別釋放逼上梁山的窮苦百姓,在平定寧王叛亂後他也將主要功勞都讓給了皇帝和他的親信,以避免朝廷大軍對地方百姓的壓榨和欺凌。在平定廣西匪亂之後,王陽明已經走在了成聖的康莊大道上,他的弟子已經遍及了大明的各個角落。此後不久王陽明病逝於江西南安府大庚縣青龍港舟中,臨終遺言: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他把功名利祿視作浮雲,不把得失放在心上,這是仁心,是致良知,也是王陽明心學的最終目標。

王陽明:志於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於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

二、王陽明的性格和創建的學說,決定了正德和嘉靖兩位皇帝都不喜歡他。

首先,性格耿直的王陽明,得罪了愛玩的正德皇帝。

大家都知道明正德皇帝朱厚照,雖然聰明,但不喜約束,不喜朝政,卻對軍事十分痴迷,重用太監,喜歡玩樂,是一個超級能作的皇帝。他剛當皇帝半年,就在太監八虎的引導下,在宮中置店鋪、妓院,弄得後宮烏煙瘴氣,沉溺於逸樂之中不可自拔,把朝政一概扔在腦後,置之不理。

由於他的胡鬧,惹怒了以謝遷、劉健為首的內閣成員,於是他們就帶領清正廉潔的大臣向正德皇帝進諫,要求處決干政的太監,正德皇帝不但不處罰以劉瑾為首的太監集團,還把謝遷、劉健趕出內閣,並讓他們致仕,太監集團的氣焰更是囂張,抓了一大批正直進諫的大臣。

王陽明作為一個有良知的臣子,看不慣皇帝和太監的作為,就挺身而出,仗義直言,最後得罪了正德皇帝和宦官集團,被免去官職,在監獄裡關了三年。雖然僥倖從牢裡放了出來,還是被正得皇帝貶到了貴州龍門驛當一個小小的驛長。

淺析王陽明為何能成為聖人,卻沒能進入明朝政治核心圈

王陽明圖片

後來王陽明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後,正德皇帝認為這都是因為自己的的優良德行,才會這麼快平定叛亂,於是他寫了一個上聯: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讓大臣們去對下聯,這上聯的意思就說自己是個有作為的明君,眾大臣都知道是怎麼回事,無人應答。

可王陽明那耿直卻有良知的性格,根本不管皇帝的自吹自擂,他認為皇帝做的不對,就出了一個下聯:“流連荒亡為諸侯憂”,意思是古代的明君根據不會沉溺於遊樂,皇上你這樣肆意出遊,朝廷官員們很憂患。群臣都非常佩服王陽明的膽量,可這又有什麼用,還是掃了正德皇帝的興致,使正德皇帝更加厭惡王陽明,也不想重用他。

再者,創立心學的王陽明,被崇尚道教的嘉靖皇帝視為異端。

王陽明通過二十年的努力,將自己所學的儒釋道三教思想合一,並拋卻了朱熹的理學,建立了自己的心學。王陽明一生都在追求成聖的道路,也一直與佛道思想和儒學正統的程朱理學作鬥爭,尤其是程朱理學“格物致知”理論上的弊端,讓王陽明苦苦思索了十幾年,在“龍門悟道”

以後,王陽明創立的“心學”直接、徹底的背叛了程朱理學,這在當時社會上引起了強大的爭議,被大多數的文人視為異端邪說,受到了傳統儒家學派官員的群起攻之,他們在嘉靖皇帝面前搬弄是非,打壓王陽明的學說。

與此同時,王陽明創造的“心學”也讓剛愎自用、崇尚道教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厭惡,嘉靖皇帝追求長生不老,而王陽明的心學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是聖人,要“存天理滅人慾”。嘉靖皇帝追求長生的作為在王陽明看來,就是一個徹徹底底追求“人慾”的過程,所以他的學說直接否定了嘉靖皇帝追求長生的願望,這樣的學說怎麼會讓嘉靖皇帝喜歡。另外皇帝身邊還有許多的奸臣小人嫉妒王陽明的才能,生怕王陽明搶了他們的風頭,始終對王陽明持否定態度。

淺析王陽明為何能成為聖人,卻沒能進入明朝政治核心圈

王陽明雕像

三、王陽明雖然文治武功皆能,卻始終進不了朝廷核心圈。

首先,王陽明正直而有良知的性格,還有他所創立的學說,不但得不到皇帝的認可,反而讓皇帝十分的厭惡,從而使王陽明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十分的尷尬。兩位皇帝都認可王陽明帶兵打仗的才能,因此王陽明成了正德、嘉靖兩朝的救火隊長,哪裡有兵禍匪害,朝廷就將他派到哪裡,兩位皇帝即愛他,又厭惡他,即用他,又不想重用他,雖然王陽明當了南京兵部尚書,但始終進不了治理國家的核心圈子。

其次,王陽明是派系黨爭的犧牲品。整個正德朝,只有兵部尚書王瓊最欣賞王陽明,他知道王陽明的能力,也認可王陽明的心學,於是在他的極力推薦下,王陽明可以數次帶兵剿匪平亂,立下了奇功,應該說王陽明就是王瓊的最得力的盟友。即使王陽明不這麼認為,和王瓊勢同水火的內閣首輔楊廷和也會這樣認為。

明朝的黨爭異常的殘酷,若說楊廷和不認可王陽明的能力,那肯定是不對的,但因為王陽明是王瓊一黨,所以楊廷和數次阻礙王陽明的升遷。楊廷和致仕之後,其後接任內閣首輔的蔣冕、費宏、楊一淸都瞭解王陽明的能力,即使這樣,在眾多官員推薦王守仁入閣時,幾位內閣首輔皆不支持。特別是楊一淸因個人私利,始終阻擋王守仁的晉升,即使嘉靖徵詢王陽明能不能重用,楊一清也沒替王陽明說話。

《明世宗實錄》:“禮部尚書席書奏薦致仕大學士楊一清、南京兵部尚書王守仁文武兼資、才堪將相。今一清已督三邊,守仁當處之內閣秉樞機,無為忌者所抑制。”


淺析王陽明為何能成為聖人,卻沒能進入明朝政治核心圈

王陽明雕像

再次,王陽明的政治路線,決定了他入不了政治核心圈。

王陽明雖然是進士出身,當的是文官,但由於他出色的軍事能力,許多時候他任的職務都是與武將有關。在明一朝,只有進入翰林,才是正兒八經的進入內閣的條件,所以即使王陽明能力超群,也打破不了這個傳統,進不了內閣。

最後,王陽明已經在朝堂上形成了自己的派系,為理學派系所不容。許多崇尚心學的在朝官員都不遺餘力的推薦王陽明入閣,這就讓理學派系的人想方設法的阻止王陽明進入核心決策圈。而且歷任內閣成員都知道王陽明的能力和影響力,他們擔心王陽明入閣以後,自己的地位將不保,因此始終將王陽明阻擋在內閣之外。

綜上分析,即使王陽明能力再強,受到皇帝、內閣、宦官以及派系等因素的影響,王陽明也不可能進入明朝政治的核心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