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很多人民都盼复国,为何刘邦能继续秦朝一般的统一帝制?

于帅历史与诗歌


说秦末人民盼复国不确切,应该是不适应秦王朝的苛政而盼望回到从前的生活状态。秦末农民战争之所以能够形成燎原之势,就是“天下苦秦久矣”,一旦改朝换代,只要不实行暴政,管他什么帝制还是分封制呢,民众都无所谓。


刘邦之所以能继续实行统一的帝制,是各种综合因素合力的结果。具体情况分述如下:

一、从历史宏观规律来看,集权的帝制替代分封的奴隶制是必然趋势

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进面发展到封建社会是一个客观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结果。

奴隶社会发展到西周达到了成熟和鼎峰。东周以后,开始走下坡路,奴隶制逐渐解体,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封建帝制,正式结束了中国的奴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导致这一重大社会制度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呼唤生产关系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大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铁的发现及冶铁技术提高,让中国进入铁器时代。铁在春秋中期已被发现,并开始被用于制作铁农具。齐桓公时代,为了称霸需要,管仲就建议向民间征收金属。青铜金属叫“美金”,主要用于制作兵器,因为那时青铜冶炼及铸造技术已经相当先进。铁因为刚被发现,冶炼及铸造技术不足,不能用于铸造兵器,只能用于制造农具。但随着鼓风技术的提高,先进的鼓风机能为冶铁炉提供更多的氧气,使得炉温升高,从而提高了冶炼技术及铸造技术,更高级的铁农具和兵器在春秋晚期开始大量出现,战国时就更普遍了。这是一次改变历史的生产力飞跃,使得中国正式迈入铁器时代,比西方早500年左右。


  • ——第二,“铁犁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铁农具出现以后,因为铁农具硬度比青铜高,耐用。另外锋利,土地可以深耕。土地深耕,农作物产量就能大幅提高。铁农具的进步又促进了牛耕技术的出现。以前的井田制里,耕种主要是人力,基本没有畜力,这些从事耕种的人力主要是奴隶及部分野人,一到农忙时,有上千人在井田里劳作,呈现了“千耦其耘”的场面,场面虽然大,也很热闹,奴隶的付出也多,但生产力不高。春秋中期以前,牛主要是祭祀用,并且主要是天子用“太牢”祭祀才用得上,诸侯及平民既不准养牛,也不准杀牛,更不能拥有牛。铁农具出现后,大概在春秋晚期,晋国的范氏、中行氏把牛代替人力,用于耕地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产量。自此“铁犁牛耕”逐步普及,到了战国时代,全面推广,“牛”这一原来处于高高庙堂地位的祭品开始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
《国语·晋语》: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而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 ——第三,“铁犁牛耕”促使了井田制的瓦解,更多的土地得到开发。“井田制”严格意义上讲,是属于诸侯国家的“公田”。“铁犁牛耕”技术推广后,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可耕田地数量就多了,原来的井田数量不足。因此,一些卿士或奴隶主贵族就主动去垦荒,这些新开垦的荒地就成为开垦者的“私田”,“私田”的拥有者逐渐就成了“地主”,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主”的数量越来越多,“地主”自身也越来越大,最终促使了井田制的逐步瓦解。


到了战国时代,商鞅变法直接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这一举措直接推动了秦国的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革,奴隶主直接转化为地主,再加上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秦国的地主阶层成为上层建筑的主导。而韩、魏、赵、田齐等国,本身就是“地主阶级”革了“奴隶主阶级”的命而登上历史舞台的。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呼唤“生产关系”变革,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历史的必然,这一历史规律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刘邦实行统一帝制,其实是占主导地位的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也不是刘邦想倒退就能退回去的。

其次,集权需求促进郡县制替代分封制。

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了防止奴隶主阶级复辟,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必然要减少分权,加大集权。而地主阶级的上位,又是踩着奴隶主贵族的尸体上来的,过程充满了血腥和不可调和的生死冲突与矛盾。

秦刚统一,奴隶主贵族的复辟是难免的。因此,常伴随着各种刺杀秦始皇的活动。最著名的就是张良代表的韩国奴隶主贵族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项羽之所以能号召江东子弟,也是奴隶主贵族复辟的需求。

刘邦从出生到称帝,正好经历了这一历史巨变时刻。他自己本身并不是贵族出生,而是平民,并逐渐由平民成长为新兴地主。他可以借着项羽复辟的旗号反秦,但是他打下天下后,肯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施政,而不会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施政。

秦王朝为了防止奴隶主复辟,废除了分封制,而以郡县制代替,把国家的管理自上而下都纳入中央政府的管理范围,把“分权”变为了“集权”。

刘邦打下天下后,完全是“汉承秦制”,除了废除秦王朝的苛刑《连坐法》以外,其它上层建筑的东西基本是照单全收,甚至连军功爵制度都按照秦的制度来。“集权”这一既符合他个人利益、又符合他所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做法,他当然也要继续效仿、继续推行,这是非常合理的。

其三,统一是大趋势,可以曲折,但不改方向。

春秋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是兼并及争霸。战国以来,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兼并和统一。周王朝分封制带来的其实就是长时间的分裂。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春秋以来,统一已经是大趋势,是历史前进的方向,这也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历史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统一的大趋势也注定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曲折甚至惯性倒退也是正常的,但不改方向。

项羽的分封其实就是惯性的倒退,刘邦如果走项羽的老路,必然也会重蹈项羽覆辙,这点刘邦是清楚的。

刘邦立国后,其实也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既总结了秦王朝的二世而亡的教训,更总结了项羽四年而亡的教训。秦王朝亡于苛政,法家替赢氏家族背了历史的黑锅。项羽亡于分封,亡于穿新鞋走老路。

刘邦既要防止秦的悲剧重演,因此,统一后与民休息。又要防止项羽的悲剧重演,因此,实现有限度的分封,并且所有封国都派中央政府人去管理,目的是限制诸侯王权力,防止诸侯作乱,条件成熟后又剪除异姓王、削藩,这也是加强集权、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统一需要。

二、从刘邦主观愿望来看,刘家天下不希望再被异姓替代

首先,家天下的观念让刘邦不愿意江山改姓。

刘邦出身平民,与父母四世同堂而住,因此,家庭观念重。当了皇帝后,就是家天下的观念,这是人的私心作祟,非常正常。

刘邦的天下是从秦王室手里、从项羽手里、从项羽分封的诸侯手里夺来的,刘邦非常担心到手的天下又再次被夺走,因此,必然会采取限制天下诸侯、功臣权力的行动。

而有限度的分封及实行统一的帝制,正是适应汉初天下形势的需要而采取的正确做法。不进行一定的分封,无法安慰功臣集团。放权太大,就会威胁皇权。刘邦才不会为了面子需要,大公无私地大封诸侯呢。

刘邦是汉五年即位当上了皇帝,汉六年才封了18个诸侯。后来封侯工作一直停滞下来,一直到死都没有完成。其实不是不能封,而是不愿意封。目的是巩固家天下的成果。

其次,项羽分封后的动乱让刘邦对分封心有余悸。

刘邦项羽共同灭秦后,经过鸿门宴化解了矛盾,项羽于戏下分封,一共封了18路诸侯。但是分封当年,齐地就叛乱,项羽去镇压齐地叛乱时,刘邦于当年8月,采纳韩信计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夺得关中之地,并一路打到彭城,端了项羽的老巢。

这就是项羽分封带来的恶果,当年就兑现。表面上看,是分封不公。而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分封逆历史潮流而动,注定是要失败的。只是刘邦、项羽都没料到,分封失败来得这么快,刘邦虽然夺得了天下。但好几次差点命丧项羽之手,刘邦是心有余悸的。既对楚汉相争的风险心有余悸,也对分封的后果心有余悸。

这也是刘邦建国后,迟迟不愿意痛快封侯的主要原因。这也促使刘邦坚定实行大一统的帝制,而不会去复辟已经被历史淘汰的分封制,更不会让六国复国。

其三,汉初分封异姓诸侯是被迫的,腾出手里就剪除异姓王。

西汉建国之初,刘邦分封了几个异姓王。主要是齐王韩信、梁王彭越、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藏荼、韩王信、长沙王吴芮。

这七个异姓王中,燕王藏荼、长沙王吴芮是项羽分封的产物,刘邦和项羽楚汉相争时,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就承认这个既成事实。韩王信则是照顾张良复国的愿望而封的。其余四个异姓王都是战时封的,完全是权宜之计。

张耳是刘邦的结义大哥,是刘邦最信任的人之一。刘邦彭城之败后,退到荥阳和项羽对峙,为了剪除其它诸侯,让张耳和韩信率兵北上,灭魏亡赵,为了巩固赵地统治,封张耳为赵王。张耳死后,张敖继任赵王,后来找个理由,夺了张敖王爵,贬为宣平侯,刘邦还把女儿鲁元公主嫁给了张敖。

韩信、彭越、英布封王完全是权宜之计。英布封王是刘邦为了拉拢英布、把英布从项羽阵营中分化出来而承诺的。韩信、彭越是因为垓下之战,刘邦不敌项羽,需要韩信、彭越率领重兵加入战局,而这两人待机而沽、坐地起价,逼得刘邦不得不大放血,封王后两人才出兵围困项羽。

所以,汉初的异姓王完全是形势所逼,让刘邦不得不封,但是一旦消灭项羽,刘邦腾出手来就开始着手剪除异姓王,把投资的“血本”收回。韩信、彭越、英布、藏荼被灭族,韩王信被逼得跑到匈奴,张敖被夺爵,只有长沙王吴芮因为一直老实,刘邦让其善终。

刘邦剪除异姓王是维护刘邦家天下的必然举措,在刘邦临终前,甚至还与功臣们杀白马盟誓:非刘不王。所以从西汉建国到刘备的蜀汉灭亡,400多年大汉历史中,异姓称王的要么篡逆,要么像吕氏一样没有好下场。

其四,汉初分封同姓王也是权宜之计。

刘邦剪除异姓王以后,因为中央政府的管理能力不足,封了一批同姓王,主要是自己的除了太子刘盈以外的七个儿子,还有刘邦的兄弟及侄子,临时填补异姓王被剪除后留下的空间,同时也希望同姓王能发扬亲人互帮互助的作用,拱卫西汉王朝。

但是刘邦大封同姓王也是临时的权宜之计,对同姓王国的管理,刘邦同样让中央政府派人去管理,特别是国相的位置都是中央政府任命的,希望能对同姓诸侯王有所制约。

刘邦死后,汉代历代帝王对同姓王同样是打压,目的也是维护中央集权。到了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同姓王就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了。

三、从社会客观现实来看,六国贵族在汉初已经式微

随着奴隶制的消灭,奴隶主贵族也逐渐式微,到了西汉初年的时候,六国贵族其实已经不多了:

首先,秦始皇消灭了一大批。

秦国统一六国,统一的过程中,一大批奴隶主贵族要么在战场上被消灭,要么灭国后被清算,灭亡的都差不多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防止六国贵族复辟,把六国的贵族都迁到咸阳、以及西北边陲。这些贵族们在反秦的斗争中没有作为,存活下来的基本上也不被六国民众认可。

而残留在原来六国封地的贵族是凤毛麟角,以至于项梁起兵,要去找一个放羊娃做楚怀王,以号召楚人,而中原一带的韩魏赵燕六国后裔更少。燕国在项羽分封时根本找不到燕王后裔,只能封了其它人做燕王。

其次,楚汉相争时又消灭了一批。

这些残存的六国后裔,虽然在项羽分封时还有存在,但是楚汉之争时,因为他们摇摆,刘邦一怒之下,派韩信一个一个地剿灭。经过四年的残酷剿杀,六国后裔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六国后裔在这一过程中,上演的最后一幕悲情戏就是田齐的后裔田横及五百壮士集体自杀的故事。

《史记.田儋列传》:高皇帝乃诏卫尉郦商曰:“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雒阳。未至三十里……遂自刭,令客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高帝。高帝曰:“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哉!”为之流涕,而拜其二客为都尉,发卒二千人,以王者礼葬田横。既葬,二客穿其冢旁孔,皆自刭,下从之。高帝闻之,乃大惊,大田横之客皆贤。吾闻其馀尚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

其三,六国贵族遗漏者没有强有力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六国贵族的式微除了人数少以外,更重要的,贵族后裔缺乏强有力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像信陵君这样的高义之人已经找不到了。

在秦末反秦浪潮中,揭竿者陈胜吴广都是平民,刘邦是平民。项羽算是贵族了,但是项羽不是六国国君的后裔,只能算是卿士行列。

反秦战争结束时,魏豹、赵歇、韩王信都是平庸之辈,靠着大势和投机窍得复国封王,只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

因为没有强有力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出现,使得残存的六国后裔只能仰人鼻息的生存。而项羽刘邦在利用完这些贵族的影响力后,果断地把他们踢到历史的垃圾桶里。项羽诛杀了义帝,刘邦剪除了魏豹、赵歇、田齐。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其四,军功集团压倒六国贵族成为官僚主体。

刘邦经过艰苦的反秦和楚汉相争后,跟随自己的一大批功臣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功臣集团。这个功臣集团垄断了汉初的官僚职位,而官僚群体又主导了分封。

刘邦的家天下既不会让那些没落的六国贵族来染指,强大的功臣集团们又不会让六国贵族们来分一杯羹。

刘邦和功臣群体更不会让寸功未立的六国贵族遗珠去裂土分封在居于自己之上,只会联合把他们绞杀。

六国贵族的代表张良非常清楚西汉建国后的现状,因此,即使刘邦让他在齐地自择三万户他也不敢要,只是要了留侯。到了吕后时代功臣排名时,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只排在62位。不是吕后在打压张良,而是功臣集团在打压六国贵族。

四、从民众微观生活来看,希望和平而不希望频仍战乱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其实,对老百姓来说,实行什么统治模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安居乐业,过个安稳日子,而不是战乱频仍,城头变幻大王旗。

秦始皇统一六国,是摧枯拉巧,原因是六国民众厌倦了战争,不愿意出死力挽歌抗了。

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苛政,大规模地搞基建。大量的青壮年被拉去修长城、修皇陵、修阿房宫、修驰道等等,原本安居乐业的奢望落空,巨大的心理反差、心理落差加上暴政、苛政逼得民众揭竿而起。

刘邦灭秦后,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仁义名声已经著于四海。西汉建国后,又实行黄老的休养生息政策,民众渴盼已久的安居乐业终于实现,对普通民众来说,自己的诉求已经达成。

至于你刘邦实行帝制还是周王朝的分封制,于百姓而言,已经不重要了。没有民心支持的分封制和六国复国梦,注定也是不会有市场的。

综上分析,从历史宏观规律、刘邦主观愿望、社会客观现实、民众微观生活来看,六国复国梦想既违背历史潮流,又违背刘邦家天下的心愿,还违背六国贵族式微的客观现实,更缺乏民心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刘邦也不会“沽名学霸王”,自己给自己找麻烦的。

汉家四百年历史也证明,刘邦的选择是正确的!


一叶碧云


其实普通老百姓并没有太大的感触,毕竟已被统一过一次了,再来一次也没有太大的抵触。而且秦始皇已经把天下一统的理念建立起来了,百姓们在思维上接受了大家都是一国之人,再不分什么齐楚燕韩赵魏秦。

真正想复国的是各国旧贵族,不复国,他们只是庶民,复国了,他们就是高高在上的贵族,享受人上人的待遇。刘邦建立汉朝后,这些旧贵族依然存在,那么为何刘邦还能继续秦朝一般的统一帝制呢?

(电视剧中的刘邦)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各国旧贵族在秦末动荡中受到极大损伤

秦始皇驾崩后,最先举起义旗的是陈胜、吴广的农民军,他们率先拉开了反秦的序幕。但给予秦朝致命重击的,其实是各自复国的旧贵族们,尤其是西楚霸王项羽。

巨鹿之战中,项羽击溃四十万秦军,并坑杀二十余万降卒,秦军有生力量几乎都毁于此战。之后项羽分封诸侯,威望达到顶点。诸侯们见到他时情不自禁的低下头,不敢直视他的目光。

(电视剧中的项羽)

但这样一位霸王,却被刘邦在垓下之战中打败了,乌江自刎。别管刘邦在打败项羽前输过多少次,也别管刘邦的父亲和老婆都被项羽俘虏过,更别管项羽是不是力拔山兮气盖世,反正看似不可战胜的项羽在刘邦面前败得一塌涂地。

诸国中最强的楚国项羽都败于刘邦之手,还有哪国贵族敢跳出来和刘邦争锋?况且,早在击败项羽前,复立的赵国、齐国、魏国、燕国已经被韩信打服了。

现在项羽再一败,旧贵族们的实力受到极大损伤,无法和刘邦对抗。他们别无选择,只能臣服汉室。这就好比老虎都被杀了,猴子不敢再乱蹦。

二、迁各国旧贵族于关中

但是,真正让各国旧贵族安分的,并不是项羽之死,也不是此前的战役中他们实力大损,而是刘邦采用了心腹刘敬的建议,迁各国旧贵族于关中。这才是治标也治本的办法。

“白登山之围”中,刘邦轻敌出战,险些被匈奴单于给杀了,认识到匈奴的可怕后,刘邦对待匈奴的策略改变了,从强攻改为和亲,这也是刘敬提出来的。后派刘敬出使匈奴,订立盟约。

刘敬从匈奴回来后,就对刘邦说,匈奴在河套的白羊、楼烦两个部落,离长安最近的只有七百里路,轻骑一日一夜就可以到达关中,而关中因为连年战乱,人丁太过稀少,不能对匈奴形成有效防制。对于大汉来说,这实在太危险了,应该从内地迁人过去充实当地。同时还可开垦良田,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国库收入。

迁谁呢?就迁各国旧贵族,《史记》中的记载是:“臣原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後,及豪桀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彊本弱末之术也。”

这是一箭三雕之计。第一,用各国旧贵族在长安与匈奴间设立屏障;第二、繁荣关中地区;第三、分化及控制各国旧贵族。

就这样,十万多各国后裔被迁移到了关中,并且打散开来,不许他们同族而居,连姓都不许姓同一个。比如第一、第二、第三直到第八这种姓氏,就是齐国田姓的后人,因族大人众,以门第顺序被分为第一至第八氏,分到不同的地界。

其他各族也照此处理,从此多出了许多姓氏。而各国旧贵族就此分化,家族凝聚力被打破,再也翻不起什么浪花。

这种手段,比秦始皇简单粗暴的把各国豪富迁到首都咸阳要高明得多,所以汉朝也比秦朝长久得多。

总之,刘邦也许不是英雄,却是个很厉害的帝王。开局一个小亭长,竟然被他打成了最后的大赢家。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亢六世之余烈,方有天下一统。统一之战,经过了将近六代君王的努力,才获得的成就。都说创业比守业难,可想而之,守住大秦千秋万世,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事情。秦始皇为华夏民族融合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书同文 车同轨,统一思想统一规范,让国家内部很快达成一致并成共识。帝制,在当时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没有人走过多少会比较艰难。跟周得天下封尽百千诸侯的相违背,况且周天下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发展趋势,思想在当时被刚刚灭国的军民当中算是根深蒂固,想要一时半会抹去,这个也需要几代人的成长。帝制,秦始皇在世时,被灭国的人民虽盼复国,但终究无人能领袖。如果秦始皇能在世时,合理安排好继承人,让公子扶苏上位,至少秦国不会二世而亡。等到胡亥即位后,赵高把持朝政,一手遮天,经过几年的胡吃海喝,奢靡铺张,导致大秦帝国盛世一去不复返。这个时候,胡亥也被架空,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六国世族皆已复国,自己也被赵高杀死。刘邦生于布衣,深知民之所想入咸阳后,约法三章,得民心。项羽则不然,生于世贵,父亲,爷爷都是死在秦人手中,和秦国有仇,入咸阳后,一番报复,再加上坑杀秦卒,民心近失。又经过了几年战争,汉胜楚,项羽亡。刘邦借用的是秦国昔日留下来的实力,相当于秦国在此扫六合,统一天下。顺利登上帝位,在当时帝制中央集权和王天下也是争论不止,迫于无奈,先有异姓王,后来发现异姓靠不住,这才有了白马之盟,非刘氏不得为王。刘邦的帝制也是建立在王天下的基础上升级一下,真正达到巅峰的时候,经过了三四代人的不懈努力,才稳定下来。也就是汉武帝的推恩令,让同姓诸侯王的实力越来越小,中央越来越大。



明小柒


秦王朝便是在六国遗民的复国运动中轰然倒塌的。

灭亡秦朝后,由于项羽只是楚王熊心手下一名将领,而六国皆有各自兵马,项羽是联军盟主。于是项羽主持分封,但由于分封不公,导致战端重启,最终刘邦胜出。

刘邦建汉后,因为一些将领拥有由自己组建的私人军队,刘邦被迫将这些将领封为异姓王,为了尽快控制地方,刘邦又将自己的子侄分封到各地为同姓王。

此后,刘邦的主要工作便是削除异姓王,在刘邦驾崩前,这一任务基本完成,但又导致同姓王坐大。削除同姓王这一重任,后来由汉景帝与汉武帝来完成。

秦国统一六国不久,战国尚武之风仍存,六国遗民尚在,秦法残暴,六国遗民奋起推翻暴秦。

但是,汉朝建立后,原来六国遗民逐渐老去,由于战乱造成了人口大量死亡,客观上减少了人地冲突矛盾,经历战乱之后,人心思定,此为汉朝能够存在的基础。

刘邦先封异姓王稳定他们,再逐个击破,使汉朝立于不败之地。

刘邦与民休息,努力恢复生产,使民众看到了希望,民心所向。

刘邦掌握天时地利人和,汉朝因此得以存活。而此三点,秦朝与项羽皆不完全具备。



当代曹植


老子云“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其中一层含义就是天下群雄不死,则天下不宁;反过来说,英雄人物死得差不多了,天下也就太平了。刘邦能再次统一全国,推行帝制,主要原因在于战国七雄的精英人物在反秦战争、楚汉战争中损失殆尽,汉帝国的异姓诸侯王被刘邦诛杀殆尽。能割据一方的枭雄差不多都死了,因此帝制得以推行,诸侯制名存实亡。

秦朝在反秦战争中,皇族或死或逃,没有一个具备复国号召力的,因此没有了领袖人物;秦朝的文臣武将也在反秦战争中陨落殆尽。因此秦人选择了刘邦集团来安身立命,进而恢复秦政。韩国在反秦战争中韩王韩成没有成就,汉朝立国后,韩王韩信很快被废黜。魏国王子魏咎在反秦战争中身死,西魏王魏豹在楚汉战争中被汉王杀死。赵国国王赵歇在楚汉战争中被韩信诛杀,赵国权臣张耳归汉,陈余战死。

楚国贵族景驹、秦嘉被项氏家族歼灭,项氏家族在反秦战争、楚汉战争中失败,仅剩项伯一脉降汉。楚国王室被项氏家族扶立,反秦战争胜利后,被项氏家族诛灭。齐国公室后裔田儋在反秦战争中战死,田荣在楚汉战争中被项氏击灭。齐国王室后裔田市、田都、田安在楚汉战争期间被田荣攻灭。燕国王室早无人才,在反秦战争中韩广恢复燕国,后被部将臧荼攻杀,燕王臧荼在汉朝建立后被刘邦攻灭。

战国七雄精英尽亡,在战争中新起的诸侯王多数被刘邦攻灭。齐王、楚王、淮阴侯韩信被吕高后设计乱棒打死,梁王彭越被吕高后砍成肉酱分食给诸侯,淮南王英布被汉军击败后遭百姓群殴而亡。赵王张敖(张耳之子,刘邦女婿)因过被废除封国,赵国分封给刘邦爱子刘如意。燕王臧荼被攻灭后,燕国分封给刘邦发小卢绾,后来卢绾被逼反逃至匈奴。代国陈豨被刘邦攻灭,代国分封给后来的汉文帝刘桓。异姓诸侯王中,仅势力最弱的长沙王吴芮得以幸存。


大秦铁鹰剑士


天下大事,总是久合必分,久分必合。秦之所以能建立大统一的王朝,除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之外,还有就是东周末期分崩离析的局面,以及秦六代君主的厚积薄发。当年秦朝通过商鞅变法,国力日渐强盛,在各个割据势力中迅速脱颖而出。

国力强盛后,又有了雄心勃勃的君主,对外扩张也是理所当然的事,自然法则就是肉弱强食,秦王嬴政就是经过十年的努力,消灭了六国,建立了大秦帝国,秦王嬴政也因此功成千古,自称始皇帝。秦始皇是靠武力征服世界的,被灭的六国人民肯定都不愿意成为亡国奴,但秦始皇统治时期,秦势力实在太强大了,虽有反抗,但始终因力量悬殊,无法撼动秦朝统治的根基。



秦始皇统一后,开始迷恋仙士,寻丹问药,幻想长生不老,让自己建立的大秦政权千秋万代,没想到秦始皇只活了49 岁,就病逝于东巡途中。他的离世,让赵高、李斯等人钻了空子,把不无学术的胡亥扶上了皇位,即秦二世,胡亥根本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又驾驭不了赵高等人,赵高指鹿为马,独断朝纲,秦朝统治残暴腐败,国力日渐衰落,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掀起了反秦的大幕。后楚人项梁和侄子项羽也竖起了反秦的大旗,在如此纷乱时期,本为秦小吏的泗水亭亭长刘邦也顺势而为,加入了反秦的大潮中,除了他们,各地还有很多反秦势力出现。不过在这些势力中,慢慢形成了以项羽楚军势力为中心的反秦联盟。



秦灭亡后,项羽虽然没有称帝,但却是当时实际的最高统治者。各诸侯势力不断削弱,只有一个人还在默默的奋斗,暗暗的同项羽较劲,这个人就是汉王刘邦。有句叫‘’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刘邦一直在准备着。秦灭亡后,也就随之进入了楚汉之争,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争斗,在楚汉之争初期刘邦的势力明显弱于项羽,因此他们之间的争斗基本上是刘邦挨打,刘邦是屡败屡战,就是不服。不过刘邦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特别会笼络人,手下有一帮为他赴汤蹈火的兄弟,还有谋圣张良,就连秦人也让他哄得团团转,愿意为他效力。使得刘邦占有人和的优势,这与项羽的残暴嗜杀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楚汉之争拉锯一段时间后,刘邦的势力不断增强,韩信、彭越、英布等都成了他得力的干将。战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垓下之战刘邦在韩信等人的协助下,逼得项羽走投无路,自刎乌江,楚军被彻底瓦解。刘邦争得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



刘邦能够建立大汉,也是经过了一番艰辛的。建立大汉后,他分封了有功之臣,其中有不少异性王,但这些异性王很快就被刘邦以各种借口和理由给清除了。汉朝初期虽说很多制度沿袭了秦朝的,但刘邦却实实在在的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当时已经没有任何势力可以与他抗衡。这就是刘邦为什么能继续秦朝一样的帝制的原因。


一本夏


数千年而徒劳无益之争论,郡县制也。所谓“郡县制”,并非诸侯割地自立,列国各自为政的春秋战国,而是天下定于一尊,四海归于一统的君主专制。自秦开创郡县制以来,历经数千年以至于如今而上下恬然,四海安定。是亦足以知郡县制之优越与非凡。

一:郡县制是统一帝制的基础,封建制是君主专制的毒瘤

都说“得民心者的天下”,可谁又知道,百姓最关心的是什么呢?就数千年历史发展轨迹而言,天下苍生并不在乎谁家做皇帝、谁来治天下。他们在乎的是能不能有一个太平稳定的社会环境,让他们能够衣服温饱、子子孙孙的延续发展下去。

就此而言,金字塔模式的封建制并不利于天下百姓的成长与发展,因为层层累积的贵族阶级和完全封闭的上升通道会不仅会眼中阻碍社会的发展,而且还会重创天下百姓对生活和生产的积极性。所以,只有尽可能的取缔大量的、尸位素餐的寄生虫式的封建贵族,才能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有限的“名位”空缺。以此来激发迫切希望改变自己世代耕农、累世奴隶的低贱地位和悲惨命运的黎民百姓的积极性。而这也就是秦朝之所以能够从大乱之世中脱颖而出,并最终完成包举宇内、席卷天下的宏图伟业的根本原因。

换言之,正是秦国由“世爵世禄”到“唯才是举”的政治改革,给秦国带来了无上的辉煌与荣誉。若不是后来频繁的徭役和沉重的税赋,强大的秦王朝完全有可能实现万世一系宏图伟业。基于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反秦之战的兴起本身就是失权失势的贵族为了重返昔日的荣光,于天下百姓实际上并无本质的关联。

二:秦国是亡于严刑酷法而非郡县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完全意义上解决了五百余年的战乱时代,并随后在被征服的诸侯故地施行郡县制。如此一来,原本盘踞在黎民百姓之上的,并不会因亡国而有所影响的世爵世禄的贵族统治也随之被彻底终结。秦国的这一举动,从根本上而言,固然有益于政权的稳定于统治的持久,但却也因为动了数百年培育起来的世家贵族蛋糕而数量庞大且实力雄厚的地方贵族和诸侯遗族所仇视。虽说为了消弭权贵阶层的地方影响力和政权隐患,秦始皇曾下达过大规模的迁徙活动。

但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种由此及彼的迁徙运动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王朝隐患。原本就已心怀异志的贵族权贵纷纷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或就地潜伏下来,或改头换面的从事着反秦运动。而对于这一切,雄才大略的秦始皇自然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为了王朝的稳固和世袭的绵长,他不得不大肆征发徭役,兴建各式各样的基础设施。这对刚刚安定下来、疮痍未复的天下而言,自然是伤筋动骨的活动,故此,在六国遗族与地方权贵的煽动与诱惑之下,天下百姓自然也因此而对秦国心怀怨愤。之所以一直迟迟不动,无非是摄于秦始皇的威势罢了。

公元前209年,千古一帝的猝然崩逝终于给了心怀异志的陈胜、吴广以及其他遗族、贵族揭竿而起的机会。换言之,从本质上而言亡秦之战,不过是失势丧权的六国遗族和世家贵族为了恢复旧日荣光,而借着秦法苛暴(当然,秦法确实严苛,这这种“以法为教”的国策和六国所谓“以礼为教”的国策自然是背道而驰,相互抵牾的)的由头兴起的战争而已。至于蜂从蚁聚的百姓不过是在习惯了原来的六国统治之后。猝然更换的政策法令使他们产生了极其强烈的不适应,所以在有人起而反秦之后也就顺势而为。很有一些“民之从太守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何乐也”的感觉。

三:楚汉之争中,旧贵族的复辟政权大多被消耗

人性往往喜新而厌旧,但在新的东西用者不顺手或者不容易被消化之后,人们又往往会开始怀念旧的东西。所以,在亡秦之战伊始,稍具实力的六国遗族和世家贵族以及地方黑势力往往趁势建立旧日的封国体制,试图一举回到七国并立,各自为政的时代。

但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的,任你英雄盖世也终究难当时代的洪流。所以,在项羽攻占咸阳之后,他和刘邦马上就抛开兀自酣宴不已的旧贵族集团,在郡县制的基础上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形成大范围封建制,封国内郡县制的政治架构。

所谓“百战身死无非为了名利”在权势和利益受到侵犯之后,六国旧贵族集团马上奋起反抗,群起对抗以项羽为首的新兴贵族集团。但在勇力千古无二的项羽面前,试图挑战其权威的六国贵族纷纷被挑落下马,而限于自身能力的不足,他们又将希望寄托在实力强悍的刘邦身上,妄图达成“驱虎吞狼”为我所用的阴谋。但 素来精明干练的刘邦又岂是易于之辈?这些心怀异志,一心想着借刀杀人的诸侯王终究还是逃不过被刘邦消化、残杀的命运。

换言之,就刘邦收服、消化六国诸侯的行为来看,刘邦本人并不倾向于封建诸侯的做法。甚至于身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还曾专门指出“封建”的弊端,提倡刘邦施行郡县制。而西汉初年之所以会有郡国并行的现象,则无非是刘邦迫于当时时势而做出的不得不如此的选择罢了。故此,在汉室天下逐渐稳定之后,帝制自为的刘邦亦随之着手剪除分封各地的异姓诸侯王;而到了文帝、景帝、武帝时期,为了限制势力日益强大的同姓诸侯,汉武帝于是颁下“推恩令”。如此种种举措的背后,无一不再说明一个问题——没有哪位皇帝喜欢封建制!!!

 汉三年,项羽急围汉王荥阳,汉王恐忧,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具以郦生语告,”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狐笔春秋


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灭亡都会有王国遗老想要复国,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当时的六国遗民很多都想复国,不过在秦始皇面前,他们一点机会都没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也很明白六国中很多人想要推翻他的大秦帝国,所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迁六国的贵族到咸阳王城附近,这样便于控制。还收集天下的兵器,融化掉铸成十八个金属巨人,这样连兵器都没有了,拿什么造反,毕竟拳头硬不过铠甲啊。

经过秦始皇的一番削弱,六国遗民的实力严重受损,再加上后来项羽重新分封诸侯,天下势力重新洗牌,很多人再想要复国就更难了。

最后楚汉相争,四年的兵荒马乱,原本六国的遗民就更没有机会复国了。


海洋望星空


一,秦始皇实行政治文化统一在秦末期已经有一定基础了,普通民众对于这个其实已经没有多大抵触了。

二,经过秦末楚汉战争,六国贵族能折腾的都出来折腾了,而且大部分都死光光了。

三,仇恨都被秦吸引了,对汉的仇恨就被忽略了。

四,汉初实行休养生息,天下民众接受度高。


不过北关


虎狼之秦以暴力统一了中国,取消分封制而郡县天下,六国贵族的利益受损,所以他们是主张反秦的,反秦的火炬虽然是陈胜首先举起,但是他并没有掌握全局,六国残余势力纷纷推戴各自的首领响应,天下分崩离析,百姓流离失所,所以百姓是反战的。经过角逐,最终形成了刘邦、项羽为首的两大势力,他们俩只是类似于盟主性质的人物,现在说刘代表统一派,项代表分封派,其实不然,刘邦也是分封的,在当时分封是历史的传统,秦一反这个传统,所以二世而亡。最终刘邦战胜了项羽,成为天下共主,作为一个非常羡慕秦始皇的君主,没有学周朝称王,也没有学商朝称帝,而是学秦始皇称皇帝,但他实际统治的地方不大,还有大量的分封的异性王。刘邦想学秦始皇,诸侯王却只想把他看作周天子,所以刘邦一个个地灭了异姓王,改封自己的儿子侄子,但是体制并没有改变,直到汉武帝初年,汉朝廷有效管辖的地方还是不大,所以刘邦几乎称不上统一了中国,等到汉武帝才算统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