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小学数学教育要分除和除以的区别?

kuaineinv


乘和乘以可以不分,因为有乘法交换律:

7乘以3列算式是:7×3=21.

3乘以7列算式是:3×7=21.

2×3=3×2.

除和除以是两回事,因为没有除法交换律。

比方说:

21除以3和3除21相同,列算式是:21÷3=7.

21除3和3除以21相同,列算式是:3÷21=1/7.

也就是说:21÷3≠3÷21.

课堂上,老师提问:3乘7得多少?

一学生回答:得22.另一个学生回答:得20.又有两个学生回答:得23,得24.还有两个学生回答:得19,得18.

老师气得面如土色,强压怒火问:为什么不答21呢?

学生异口同声说:不管三七二十一!

老师气的瘫倒在讲台上,没气了!

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转身就走。

如果不分除和除以的话,那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了。


创新数


除和除以,我们好分,孩子们难分。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必须解决这个歧义。它的毛病是两个词接近,太象了。


这个问题已经折磨了几代人了。我现在已经是爷爷了,在我小时候,就受这个折磨,听说现在的孩子们还在受这个折磨,我很震惊!

这个问题可以用中国的语言来彻底解决。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是科学基础的基础,是学生,是人都要学。而且学了就要用,可以受用终生。这个问题,对大人来说,问题不大,关键是孩子,不好学,难理解。不就是一个用词的事吗?我们改一改,不就完了吗?

原来的乘和乘以也有区别,从六十年代开始,就有讨论,但后来改了,都叫乘以,因为,有“乘法交换律”,不管怎么乘,谁在前,谁在后,其结果都一样。但除法就不同了,两个数,谁在前?谁在后?大不相同。特别是有关百分数的计算。所以出现了除和除以,这很相近,又难分辩。我们可以不用这样的说法,比如,我想了两个备用词,“被分”或者是“等分”,用来代替“除”!

举例如下,8除以4等于2。反过来,可以说,4被分8等于0.5;4等分8等于0.5。或者更方便的说法,就是把除以反过来用,如,8除以4等于2;2以除8等于0.5。除以,以除,用这两个说法最简单明了,没有歧义,一听就懂,一讲就清,一记就牢,何乐而不为?



我希望有老师,数学老师,或课本,教材,教育界的有关人员能看到我的意见,並引起重视,把数学教学的这个难点,用聪明的方法拔除掉,攻克掉!


盛广学杂家杂论


“除”和“除以”的区别:

“除”,是除数在前,被除数在后;“除以”,是被除数在前,除数在后。

这个大家都知道,题主想问的应该是,为什么要这么区分。

那么,这个问题,数学老师并不能回答。他们只知道,教材上就是这么写的,像公式和定理一样,规定好了的,不需要质疑。

其实不是这样。

我们先弄明白“除”和“除以”这两个词的意思。

“除”,本意是指土石工程的非正体部分、附加部分,引申义是改变,变换。

举例:一块1000斤重的石头,要将它平均切分为10块。必须对它进行切割,也就是对它进行改变。可以写作:1000÷10;可以读作:10除1000,意为,用10来改变1000。

“除以”这个词中,“除”的意思同上,只需理解“以”何意。

此处,“以”可释为“用”。

仍然用上面那个例子:1000÷10;可以读作:1000除以10。为便于理解,调整一下词序,即“以10除1000”,意为,用10来改变1000。

用语文的叙事方式来表达就是:“1000除以10”属于状语后置,应调整语序为“以10除1000”。

这样,“除,是除数在前,被除数在后;除以,是被除数在前,除数在后。”就比较好理解了。

————————分割线——————

为便于大家理解,再举两个耳熟能详的例子:

“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屠惧,投以骨。”——《狼》

和“除以”用法一样,都是状语后置。

即,“除以”是承继了古汉语的用法。没想到吧?


毫米


关于“除”和“除以”的区别,前面的几位高手的回答已经非常清楚了,且引经据典,令人信服。

不过,这使我想到另一个问题。

以前数学教材中有“乘”和“乘以”的区别,让人很难分清,使得学生以及家长乃至教师头疼不己,却没有人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类似于“历史遗留”问题。

据说,有一天,一位重量级的领导人难得休息在家,其孙子遇到这样的难题无法解决,于是求助于爷爷。爷爷看了这个问题之后十分不满,认为没有必要用这种无聊的字面游戏折磨人!于是召集相关的部门领导人提出来:取消“乘”与“乘以”的区别,至此,从教材中取消了这个问题。

但是,关于“除”和“除以”却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在乘法中,前后两个数交换,不影响计算的结果,也就没有了“乘数”与“被乘数”两个概念了。而在除法中却必须要分清被除数与除数,怎么办呢?聪明的人想到了“淡化”的方法!在数学教材上一般不再出现“除”了。现在只有在一些不够规范的书中才会出现。

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除”和“除以”也许会统一吧。


江涛89650


我并不赞同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区分除和除以。

作为初中老师,经常遇到学生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出现以下错误:4x=2,两边除以4之后,结果是x=2.

原因便是那个除和除以混淆,为了弄清是否在小学阶段普遍存在这个问题,我专门询问了隔壁小学数学老师,回答是在小学,除法讲授过程中,的确要区分这两个词,至于为什么,他也没能让我明白。

七年级时,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时,这类现象通过强化训练后,情况会稍好一些,但是到应用题文字理解时,它又出来闯祸了,例如“a是b的一半”,就有学生错误写成0.5a=b,如果同时再来一个“a的一半是b”,学生彻底糊涂。

我认为,数学文字理解,和语文中的阅读理解不同。

数学文字理解,需要将文字转化成数学语言描述,即用数学符号表示文字信息,而语文中的阅读理解更强调文字转化成形象,这二者本质不同。

而且从初中阶段的使用来看,基本不会用到小学中的“除”,而全部用“除以”,高中更是如此,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保留那个“除”,人为增加学生学习困难呢?


爱数学做数学


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分除和除以的利弊

谢荐。我是锕銰,过渡元素锕系的锕,未来原元素銰系的銰。为往圣续绝学,为新世界开天。

  • 数学语言重于咬文嚼字

学数学先学好语言,不管汉语英语。在古代汉语里,除以是两个词,除是动词,分、分配、分割,以是介词,被、用。如100苹果被50人分(100除以50),或50人分100苹果(50除100)。

日常生活用不到五人除十果这种文言表达。英文divide在生活中表分、分割,divide 100 apples by 50 men,或divide 100 apples into 50,或者50 men divide 10 0 apples.中国小学数学区分除和除以,是因中国语言文字富有多样性而博大精深,是因小学数学教材编辑都偏爱语文,白话文兴起不久,数学又是西洋人的发明和发现,所以那时才搞那么复杂,显得水平高还要随大流。

现代小学数学教材已降低难度,逐渐淡化咬文嚼字类问题了。如乘法运算不再强调乘数和被乘数区分,直接乘数。除法运算则被除数和除数,无论教材怎么修改都不混淆。所以除和除以,无论例题还是习题都规避不谈。

♦高斯代数论包括加减乘除

这主要是古代文言用法问题。除,除数在前,被除数后;除以,被除数在前,除数后。花哨说法,意思一样。文言文使用习惯和传承导致这个麻烦,除和除以,当初有必要区分。现代文明进步及与世界接轨密切,这种语言文字麻烦继承被抹去。数学不是语言文字游戏,数学运算文言表达徒增教学难题。

现今小学生幸福了,学习数学再没了除和除以。新版小学数学教材,已不提不考这晦涩难懂点,完全按国际通用版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规则设置,简单易学还很实用。

♦四则运算云状态图

例如51单片机数据存储空间有限,所以不能开辟过多数据空间,C语言处理四则运算代码无法直接通过改写、编译烧录。故实验可采用状态转换式实现计算器简单四则运算。使用数据空间3个(a, b, c)即可实现。在这个实验中如果用除以和除来混淆,极不便程序代码设计。

♦天竺数字和代数论四则运算

  • 四则运算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法则:加法和减法,同单位数相加减单位不变,单位个数相加减。

整数、小数: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加法中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减法中不够减时,就从高一位借1当10.分数: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则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乘法:求两个数的乘积的运算。法则:一个数乘整数,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小数,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乘分数,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整数:从个位乘起,依次用第二个因数各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位上的数;用第二个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位就和第二个因数的那一位对齐,最后把各部分的积相加。小数:先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看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分数:分数与整数相乘,用整数与分子的积作为分子,分母不变;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为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法则整数: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不够商1,被除数就多看一位后再试商。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都必须比除数小。小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除数变成整数,同时把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添0补足),然后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分数: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四则运算概念图

任何学科都有本质语言,要学好必须掌握好语言。加和积交换律的a十b及b十a,都统一念成a加b或a与b的和。减和除无交换律,a一b与b一a读式应有区别,前者念a减b的差,不能统一念成a与b的差。

数学语言思维灵活,逻辑严谨,读懂数学语言就能很快提高数学成绩。比如B在以AC为直径的圆上,如用直径AC去验证B则愚昧中计了,且不易求出来。读懂题目语言了,就轻而易举:AB垂直BC

优秀师长善于教辅孩子,不良善于师长累赘孩子。注重学科语言,养成良好习惯。欢迎补充,以求真知。


锕銰


没那么复杂。小学数学课本和老师都已经说的很清楚了:除号左边是被除数,除号右边是除数。那么,算式21÷7,就是”21被7除”,翻过来说是”7除21”,也就是“21除以7”,三种说法是很和谐的。这个很好理解,比如说苹果个数是被除数,小孩人数是除数,对于算式“21÷7”,就可以解说为:“27个苹果被7个小孩均分”、“7个小孩均分21个苹果”或“21个苹果均分以7个小孩”。在文字语言表述中,由于“21除以7”是最符合算式21÷7的书写次序的,所以成为最流行的表述法。多说几句,其实乘号也是这样的,左边是被乘数,右边是乘数,只不过由于两者的顺序不影响运算结果,所以经常被人们混淆。严格来说,3x7和7x3的意义是不同的。咱再拿苹果和小孩举例:如果说苹果个数是被乘数,小孩人数是乘数,那么,“3x7”(三乘以七、七乘三)是7个小孩每人吃3个苹果,“7x3”(七乘以三、三乘七)是3个小孩每人吃7个苹果,虽然吃的苹果总数一样,但是意义是不一样的。


微风238165951


我也班门弄斧,来谈谈“除”和“除以”的区别。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说简单点,在运算中,“除”就是等分的意思,仅举一例:3除12,就是3等分12。国际通用的算式把3除12表示为12÷3。在这个算式中,被等分(或被除)的12在除号前,而表示要等分的份数的3在除号后,这样,如果读成“3除12”,显然不符合从左到右依次阅读的规则;读成“12被3除”虽然也没错,但仍然是把除数和除号的阅读顺序打乱了。

为了解决读除法算式遇到的麻烦,聪明的中国人便利用文言句式的读法,用“除以”表示“被等分”,如12÷3这个式子读成“12除以3”,这样,就完全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句子,不会再有障碍了。

总而言之,“除”和“除以”千万不可搞混。只要给学生讲清楚“除”的意思就是“等分”即“平均分”,“除以”就是“被等分”的意思就行了。在最初学习除法时,应当多强调遇到除号一定要读成“除以”,而不能读成“除”。


松鼠快乐翁


首先,中文里,说“A除B”是“A改变B”的意思,A是施动作者,B是受动者,发生改变的是B。例如,“小明除四害。”,小明使四害发生改变(从有到无)。当然,A 和 B 可以有关联,例如,“小明除掉的自己的恶习”,小明改变了自己(恶习没了)。

回到除法运算本身,考虑算式 5÷3=1余2,可以有两个解释:

◆3 使得 5 变成 1余2;

◆5 使得 3 变成 1余2,

因为,5=1×3+2 且 3 ≠1×5+2,所以 第一种解释是正确的,即,3是施动者A,5是受动者B,于是该算式翻译成中文应该是:“3除5得1余2。” 也可以是: “(某人)用3除5得1余2”,即,“5除以3得1余2”。

乘和除类似,“A乘B”是“A改变B”,发生变换的是B。除的改变一般是解构,乘的改变一般是建构。同样考虑 算式 2×3=6,有两个解释:

◆2使得3变成6;

◆3使得2变成6,

由于 乘法满足 交换律,所以上面的两个解释都可以,于是该算式的中文翻译可以是:

①“2乘3得6”

②“3乘以2得6”

③“3乘2得6”

④“2乘以3得6”,

①④、②③说明乘和乘以语用相同。

①③、②④说明 主3宾2 和 主3宾2 的语用相同,进而说明:主宾顺序 和 算式顺序 无关。

减和除有区别,“A减B”是“A的B改变引起A发生改变”的意思。例如“小明减肥”,小明的肥发生变化(减少)于是小明变瘦了。考虑算式 3-2=1,可解释为:

◆3的2消失,3变成1;

◆2的3消失,2变成1;

根据 3=2+1,显然第一个解释正确,即,3是A,2是B,算式翻译成中文是 “3减2得1”。“减去”和“减”是同一个意思,如果想让主宾反序可用“去减”,“A去减B”就是“A改变B” 和 “A除B” 类似。

加和减的情况类似,加、加上、去加 对应 减、减去、去减。注意:虽然加和乘一样具有交换律,但加和去加语意不一样。


思考思考的动物


后面这么多“神”回答,反复解释“除”和“除以”的区别,这还用你说吗?!题主难道不知道这区别吗?人家问的是“为什么形成了两种说法,来表达一种数学关系?”

其实,之所以形成“除”和“除以”两种表达方式,来表达同一种数学关系,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系。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数学符号,都是用文字表述来表述数学关系和计算关系,以及过程。于是,类似于说话的表达方式就出现了,例如,你爸爸“叫你儿子”,你“尊称你爸爸为父亲”,这样子的来回倒的车轱辘话,到处都是。100÷2=50,西方数学上就这一种简洁的表达。而用汉语言文字表达,则100可以在前,2也可以在前。于是一百除以二等于五十,和二除一百等于五十,两种说法就出现了,两种话说的是一件事。当然,中国话一贯标榜是一种优秀的语言,还有许多其他说法,比如一百被二除等于五十。。。等等,换着法子说一件事,例子比比皆是。

再者,中国人总是希望自己表达与众不同,老是和人家说话不一样,其实说的一件事。不信,仔细观察周围的人,很多这样说话的,其实很讨厌。

这就是中国文化在数学关系表达上的折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