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古代写实绘画

(在泛意识论中,写实就是“像”,更多人会说中国画是意像,暂且不论,当我们把这些“像”的放在一起时,看看,宋元和明代后也大致不一个样!有唐人论: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今天呢?)

明代的曾鲸曾波臣,擅长把西方写实技法融入中国绘画,甚至当时出现了以写实为特点的“波臣派”。

在凸显人物气质的时候丝毫没有遮掩人物面貌的实际情况:

且看古代写实绘画


且看古代写实绘画


且看古代写实绘画

虽然,有的“情况”可能太“实际”了一点:

且看古代写实绘画


且看古代写实绘画

我故意挑了那一拨红衣明代官吏肖像中最丑的几个,就是想表现当时这种画“写实”的程度——上面两位大人的相貌,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物画没有发展出根深蒂固的写实流派,可能写实的画家都活不长

在明代之前,非常写实的人物形象也不是没有,北宋李公麟《维摩演教图》之类,我举一个局部作例子:

且看古代写实绘画

胡人与马,都是写实的。还有我很喜欢的这幅,元代画家王绎和倪瓒合画的《杨竹西小像》:

且看古代写实绘画

人物是王绎画的,景物是倪瓒画的。人物的用线沉静干练,景物的用线虬劲见肌理,整体构图也很好。再看人物细节:

且看古代写实绘画

面部寥寥几笔,不仅显示了解剖结构,也表现了悠然的神情,胡子用线虽多却纹丝不乱,仿佛多一笔多余少一笔缺失,而且把脸围起来,更突出杨竹西先生的神态。

这个人物的脸部非常精彩,让我想起了达芬奇的那张自画像,虽然王绎比达芬奇早了一百多年。可以比较一下,异同之处:

且看古代写实绘画

再回到明代,说说两样东西。

一个是壁画,位于北京石景山区的法海寺,保留到今天还这么好真不容易,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且看古代写实绘画


且看古代写实绘画


且看古代写实绘画

上图仕女的脸还是传统画法,就像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初的那种千人一面的传统画法,但是她的手,已经在传统的基础上开始结合透视法了,尤其是举着花盆的那只手。

上上图的童子,整个人基本都是符合透视的,也比较写实。

明代的第二个事,还是回到曾鲸。他曾经试图把欧洲的光线明暗关系转移到中国画里,比如这个“观音菩萨”。我们很少见到这样的观音菩萨,其实这是基督教圣母和观音菩萨观念的结合:

且看古代写实绘画

当然,以这幅画论,这种“融合”是失败的,脸和手的框架过于传统,对光影明暗的理解也欠深刻。

但在这个失败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中西绘画的很多东西,在思维和工具和方法上,不仅有天然的不同,在历史上也有求同的努力。每种尝试都是可贵的,因为传统需要不断发展,固守不变并不一定值得骄傲。后来更成功的融合发生在20世纪更大规模的西学东渐过程之中,延续到了今天,这个就不论了。

人物画不很懂,只能说这么多。最后补几张写实的动物吧:

1.河蟹,元代 卫九鼎所绘:

且看古代写实绘画

2.宋代 黄荃的《写生珍禽图》:丝光椋鸟、鹡鸰、北红尾鸲、黄缘盒龟、中华乌龟等,宛如活物

且看古代写实绘画

3.宋代,无款,《落花游鱼图卷》:鲤鱼、鲫鱼、鳑鲏、黄颡鱼、河豚,生物特征都非常明显

且看古代写实绘画

4.宋代,毛松《猿图》,写实的一只猕猴

且看古代写实绘画

5.元代,陈琳,《溪凫图轴》,就是只公的绿头鸭,画得非常逼真

且看古代写实绘画

7.宋代,李迪,《雉鸡枫鹰图轴》局部,相比苍鹰,这个雉鸡更写实

且看古代写实绘画

唠叨半天想说什么呢?

我们的绘画传统是复杂的,存在着多个面向,多种可能性,多种风格和手法,可能看到的越多,越难以概括。

最好的办法就是抛去陈见,一心看看画而已。感慨至此,写下几句,就不更加妄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