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札記」唐初 TOP4,“初唐四傑”的開掛人生,令人扼腕

唐初少年才俊 TOP4,“初唐四傑”的開掛人生,令人扼腕

「語文教學札記」唐初 TOP4,“初唐四傑”的開掛人生,令人扼腕

“初唐四傑”的文學地位

“初唐四傑”,是指我國唐朝初年文壇上湧現的諸多詩人群體中四位才氣卓著的文學家的合稱。《舊唐書·楊炯傳》說:楊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詩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

“初唐四傑”,都是英姿勃發的少年天才,用今天的話說,都是學霸型的。駱賓王七歲即能詩,被稱為“神童”;楊炯十歲即應童子舉,第二年待制弘文館;王勃十六拜為朝散郎,盧照鄰弱冠,拜鄧王府典籤。但是,自古以來寫出好文章的都是命運不順的人,有才的命運不好,命運好的就沒有才。有時候年少出名,並不是好事。英才天妒,加上性格直率不會圓通,持續發展力不強,很容易遭到權貴階層的打壓。

中國詩歌史上,唐詩開啟巔峰模式,“初唐四傑”功不可沒,他們是這一巔峰模式——唐詩公司的創始人,沒有他們,就沒有唐詩。他們一改南北朝時期詩歌的宮廷綺靡之風,為唐詩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思革其弊,用光志業”,致力於改革六朝文風,擯棄那些哼哼唧唧、無病呻吟、沒有流量、沒有粉絲的無用APP,提出一些革新意見,無情的卸載。開始把詩文從宮廷御製馬屁詩引向反映市井現實,從臺閣無病呻吟轉移到江山社稷的謳歌和邊塞風光的描繪,創作的題材擴大了,唐詩整體風格開始變得清新剛健。“初唐四傑”以獨具特色的文風,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講中國文學史,尤其是唐代文學史,沒有不講到“王楊盧駱”的。

“初唐四傑”於初唐詩壇,是建設者、成功者;但在人生之路上,他們卻合奏了一曲仕途潦倒、英年早逝的悲歌。

“初唐四傑”的生命回放

「語文教學札記」唐初 TOP4,“初唐四傑”的開掛人生,令人扼腕

【王勃】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幼時聰慧,六歲能詩,構思巧妙,詞情英邁;九歲時,撰寫了《指瑕》十卷;十歲時,飽覽六經;十二歲至十四歲時,跟隨曹元學醫。龍朔三年(663 年)王勃寫《上絳州上官司馬書》,積極向政要推薦自己入仕。後來通過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獻《乾元殿頌》,通過李常伯上《宸遊東嶽頌》,接著應幽素科試及第,授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唐高宗見到《乾元殿頌》,歌功頌德,詞美義壯,驚歎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王勃當上朝散郎後,擔任沛王府修撰,與沛王李賢交好。一次,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鬥雞,王勃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討伐英王的鬥雞,為沛王助興。不料此文傳到唐高宗手中,聖顏不悅,讀畢則怒而嘆道:“歪才,歪才! 二王鬥雞,王勃身為博士,不進行勸誡,反倒作檄文,有意虛構,誇大事態,純屬挑撥離間,此人應立即逐出王府。”於是,王勃被逐出京城。

咸亨二年(671 年)秋冬,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的途中,順便拜訪了好朋友虢州司法凌季友,凌為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參軍之職。任職期間,王勃認識的一個官奴曹達犯了罪,他先是將曹達窩藏起來,又怕走漏風聲,索性殺死曹達掩埋,被人舉報犯了死罪。恰遇天下大赦,沒有被處死。

此事連累到他的父親王福疇,從雍州司功參軍被貶為南荒之外的交趾縣令,王勃雖放浪不羈,但是儒家的禮法是他立身處世的基本原則。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達了對父親的內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 辱親可謂深矣。誠宜灰身粉骨,以謝君父……今大人上延國譴,遠宰邊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東甌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矣。”文章表達出身為孝子的王勃內心強烈的羞愧與自責。

朝廷在王勃出獄後一年多宣佈恢復他的舊職,但是他已視宦海為畏途,拒絕接受職務,並於上元二年(675 年)的秋天從洛陽出發,在上元三年(676 年)春夏到達交趾縣,看望了生活窘困的父親王福疇。在探親路上,登上了滕王閣,並寫下千古名文《滕王閣序》。踏上歸途後,正值夏季,恰遇南海風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驚悸而死,年僅27歲。

「語文教學札記」唐初 TOP4,“初唐四傑”的開掛人生,令人扼腕

【楊炯】

  楊炯(約650—約693),華州華陰(今屬陝西)人,幼時聰明博學,文采出眾,唐顯慶四年(659年),應弟子舉及弟,譽為神童,唐顯慶五年(660年),楊炯11歲,待制弘文館,待制十六年。滿十六年後,楊炯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在京應制舉,補秘書省校書郎。

  永隆二年(681年),經中書侍郎薛元超推薦楊炯為崇文館學士,永淳元年(682年),楊炯被擢為太子(李顯)詹事司直,充弘文館學士,掌太子東宮庶務,開始了仕途上的一大騰躍。

  永淳三年(684年)九月,楊炯伯父楊德干的兒子楊神讓,跟隨徐敬業在揚州起兵討伐武則天。楊炯受到株連,被貶到四川梓州(今四川三臺縣)擔任了司法參軍。

  天授元年(690年),楊炯秩滿回到洛陽,武則天詔楊炯與宋之問分直習藝館,掌管教習官人書算之類的工作。他雖因官職不高,心中抑鬱,但卻對武則天仍盡情頌揚。如意元年(692年)冬,楊炯出任盈川(今浙江衢州)縣令。約如意二年(693年),楊炯卒於任上。

楊炯赴盈川令時,張說贈有《贈別楊盈川箴》,因後人對《贈別楊盈川箴》的理解不同,造成楊炯任盈川令後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楊炯為政殘酷,另一種說法是楊炯親政愛民。

「語文教學札記」唐初 TOP4,“初唐四傑”的開掛人生,令人扼腕

【盧照鄰】

盧照鄰(約635年-約685年),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自幼聰穎,讀書刻苦,10歲就拜曹憲、王義方為師學習,學問精進,才華展露,名聲大振,17歲時被李元裕看重並委以重任。

可惜的是,他在鄭王府一直沒甚起色,一直熬了11年,年齡28歲了,還是一個小小的典籤,自感落魄,請求離去。三年後,唐高宗李治即位,為人盧照鄰擔任四川新都縣尉,不幸患上了疾病,離職辭官,告別仕途。

盧照鄰很早就有詩名,他的詩既大氣磅礴,卻又有情感細膩的一面,最大的特色是想象豐富,很有時空穿越感。給他帶來榮耀是七言歌行《長安古意》,這也是他的代表作。其中一句“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被認為是譏諷當時不可一世的武三思,他因為是武則天的侄兒,當時被封為梁王,朝野想晉階之人都巴結他,於是就有小人進讒言,悲催的盧照鄰被投進了大獄。

好在武三思不願意為難盧照鄰這樣的小人物,時間不長便將他放了出來。經此一難,盧照鄰悲傷與失落相伴,心痛和病痛緊隨,身體更加孱弱。

他先到太白山居住,求醫問藥;後到少室山靜修,但已是貧困之極,無以為繼,靠一幫文人朋友的贊助苟活,後來又遷到了具茨山,用朋友贊助的銀子購置了田產,修了房屋,準備長期在此隱居。但是病情加重,痛不欲生,自行修墳,寫下《五悲文》,並告之親朋好友自己的現狀,與之訣別後,遂投穎水而死。

「語文教學札記」唐初 TOP4,“初唐四傑”的開掛人生,令人扼腕

【駱賓王】

駱賓王(約638—684),字觀光,生於義烏(今浙江金華義烏),名和字取於《易經》中的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出身寒門,七歲能詩,號稱“神童”。據說《詠鵝》就是此時所作。

  駱賓王之父官青州博昌縣令,死於任所。父死後,他流寓博山,後移居兗州瑕丘縣,在貧困落拓的生活中度過了早年歲月。650~655(唐高宗永徽)年間,為道王李元慶府屬,道王叫他陳述才能,他恥於自炫,辭不奉命。後拜奉禮郎,為東臺詳正學士。因事被謫,從軍西域,久戍邊疆。後入蜀,居姚州道大總管李義軍幕,平定蠻族叛亂,文檄多出其手。

678年(儀鳳三年),調任武功主簿、長安主簿,又由長安主簿入朝為侍御史,武則天當政,多次上書諷刺,得罪入獄。次年,遇赦得釋。680年(調露二年),出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棄官遊廣陵。

684年(嗣聖元年),武則天廢中宗自立,這年九月,徐敬業(即李敬業,李勣之孫)在揚州起兵反對。駱賓王為徐府屬,被任為藝文令,掌管文書機要。他起草著名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鬥平,暗鳴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氣吞山河。武則天讀至“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皇然問:“誰為之?”或以賓王對,武則天感嘆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十一月,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資治通鑑》說他與李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

“初唐四傑”的坎坷人生

王勃是初唐時代第一天才,卻在27歲的年紀溺水而死;駱賓王7歲詠鵝,卻在反對武則天的起義軍失敗之後被滅族,也有人浪漫地認為駱賓王失蹤後成了高僧;盧照鄰17歲即進入鄧王李元裕幕府,並被鄧王稱之為自己的司馬相如,卻仕途坎坷中年染病不堪折磨投水而死;楊炯9歲應神童舉,長期在邊塞軍隊生活,後長期做縣令之類的基層官員,這個邊塞詩的早期開創者,卻在43歲的壯年去世。

“初唐四傑”是喜劇與悲劇的綜合體。喜劇是說他們都是受到上帝寵愛的人,他們是年少而才高的神童,他們的青春與初唐一起成長,昂揚壯闊的時代精神折射在他們身上,從而讓他們的詩歌帶有一種衝破一切藩籬的力量。他們帶著建功立業畫像掛上凌煙閣的青春夢想登上人生的舞臺,登上尚處在六朝遺韻和上官體統治之下的初唐詩壇,用他們的青春和自信,破壞舊世界,建立詩歌的新秩序。

悲劇是說他們“官小而名大”,建功立業的強烈自信與他們實際遭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在文學上,他們備受上帝的寵愛,給了他們五彩筆,讓他們引領並改造初唐詩壇迎接盛唐之光,而在仕途上他們備受上帝詛咒,他們沒有一個人實現人生理想,而且生命短促淒涼而慌張。

“初唐四傑”們引領了時代,卻最終被時代所傷害。然而,他們卻創造了一個詩歌的新時代。誠然,“初唐四傑”的人生並不如意,但他們的詩歌噴湧出了熾熱的情感。他們的生活有太多不平,但並非晚唐詩人那樣的絕望;他們有過失路失志的悲傷,但仍然懷抱向上的力量;他們也有鄉關之思與離愁別恨,但他們的詩歌中卻完全不見小兒女般的悲悲切切。

「語文教學札記」唐初 TOP4,“初唐四傑”的開掛人生,令人扼腕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於易水送人》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從軍行》

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劉生》

盧照鄰

劉生氣不平,抱劍欲專征。

報恩為豪俠,死難在橫行。

翠羽裝劍鞘,黃金飾馬纓。

但令一顧重,不吝百身輕。

初唐四傑在初唐向盛唐過渡的過程中,留下了寶貴的文學遺產。王勃有《滕王閣序》的千古流芳;駱賓王有《討武氏檄》的萬代絕響;盧照鄰有《長安古意》的快意文章;盧照鄰有《從軍行》《戰城南》的氣勢昂揚。

“四傑”齊名,原是詩文並稱的。他們的駢文在才華豔發、詞采贍富之中,寓有一種清新俊逸的氣息。無論抒情、說理或敘事,都能運筆如舌,揮灑自如,比起六朝後期堆花儷葉,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風,有著明顯的不同。

縱然他們的生命如流星般短促,但畢竟在初唐的天空中劃過了一道耀眼的亮色;縱然在初唐四傑的身後,留下過“輕薄為文”“浮露淺薄”的非議。但正如杜甫所說的那樣: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