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宋江的真实结局是什么?


宋江,很多人肯定都认为这是《水浒传》中虚构的人物。但是实则不然,他在历史上却是真正存在过的。

只是相对于《水浒传》中宋江的呼风唤雨,现实中的宋江并不是一股大势力,他麾下并没有108将,只有36将。在对宋的战争中,宋江也并不是百战百胜,且也没有太大的战绩,更没有生擒当朝太尉高俅。



当然,与小说中一样的是宋江后来是被招安的,但有别于小说中是胜而降,历史中是败而降。同时不一样的是在历史中被招安的宋江并没有出征辽国、田虎、王庆等,而只是充当征讨方腊的马前卒,且他的部队也不是主力军,宋江更不是统帅。

此外,与小说不一样的是,宋江在平定方腊后,并没有被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也并不是自杀,更不没有被宋廷立庙祭祀。在历史中,宋江在协助宋廷平定方腊不久,他就再次举兵造反,后不久被朝廷平分,宋江也因此兵败被杀。



说了这么多的不同点(当然还有很多的不同点,这点就不详述),那历史上的宋江他的一生到底是如何的呢?这里听澳古君慢慢道来。

宋江,山东郓城县水堡乡宋家村人。宣和元年(1119年)宋廷决定强制将梁山泊收归“公有”,之后周边百姓过梁山泊必须按船纳税。如此,沉重的赋税逼的百姓走投无路,最终只得造反。同年十一月,宋江等人揭竿而起,将造反的大旗插上了梁山。后,宋江他们每攻下宋朝一个县就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如此山东各地活不下去的百姓纷纷上山跟随宋江造反,宋江领导的起义军力量开始越变越大。



而最初山东的宋江起义并未受到宋皇和宋廷的重视。消息传到京城,宋徽宗就随意下了一纸诏书,说京东东路发生叛乱,让东西路提刑督兵捕杀。在宋徽宗的眼里,宋江等人只是一群小毛贼,不足为患,只要宋朝大军前往,这些人就可不攻自破。

但是,事实确是事与愿违,宋江等人并没有如同宋徽宗想的那般,碰到朝廷大军就一触即溃。相反,因宋朝将士久不征战,缺乏训练,战斗力是出奇的弱,而反观宋江,其麾下36将个个都是强悍猛勇,英雄威武之士,打战那是个顶个的,所以此时不是宋江军遇到宋军一触即溃,而是宋军遇到宋江军一触即溃。



如此,因宋江起义初期不受宋廷的重视,宋江开始做大,实力是越变越强。此后,宋江率领着麾下将士在山东境内是所向匹敌,逢州破州,遇府过府,先后将青州、济州、濮州、郓州等数州弄得是天翻地覆,并开始有了向河北发展的趋势。有文载:“宋江啸聚亡命,剽掠山东一路,州县大振,吏多避匿。”(《文定集.显谟阁学士王公墓志铭》)。

而就在宋江起义的第二年,也就是宣和二年(1120年),浙江发生了北宋史上最著名的农民起义,即方腊起义。此时,宋徽宗和宋廷终于开始慌了,徽宗急忙召见文武百官前来商议,并让全国官员提出平叛之策,这时一个叫侯蒙的监察御史就上书徽宗,道:“(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宋史.侯蒙传》),就是他认为宋江能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等地方,打的数万官军都避其锋芒,这说明他必定是有着过人的才智的,所以不如招安于他,让他率兵讨方腊,这样也许就能平定方腊之乱。



徽宗在得到这建议后,觉得可行,于是就命侯蒙为东平府知府,负责招降宋江,但是侯蒙还没就任,他就突然发病身亡,如此招安计划就不了了之,被搁置一旁。

同年在方腊搅得东南天翻地覆的时候,宋江又向南发动攻势,不过行至沂州时,因沂州知府蒋园指挥有方,宋江被击退。宣和三年(1121年)初,宋江又率领起义军挺进江苏地区,在这里他又被沭阳县尉王师心率领的军队击败。



此时,宋江虽然数战皆败,但是宋江的起义军太会逃,他四处出击弄的宋朝是疲惫不堪,再加上此时东南方腊已快占领东南半壁,于是招降宋江的计划被再次提起。二月,在宋江军进入淮阳军时,宋徽宗就急令海州知州张叔夜前往招降。史载:“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讨之。”(《宋史.徽宗纪》)。

而后张叔夜在接到要招降宋江的诏令后,他并没立刻前往宋江处去直接招降他,而是进行了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张叔夜先是张贴出了榜文:“有赤身为国,不避凶锋,拿获宋江者,赏钱万万贯,双执花红;拿获李进羲者,赏钱百万贯,双花红:拿获关胜、呼延绰、柴进、武松、张清等,赏钱十万贯,花红;拿获董平、李进者,赏钱五万贯,有差。”(《居易录.卷二四》),就是只要用钱来收买那些亡命之徒,让他们去对付起义军,如活捉宋江就可得钱万万贯,借此来逼迫宋江撤军。



后张叔夜就派人去侦查宋江军的动向,当他得知宋江军要从海上突围的时候,他立刻就阻止了1000多人的敢死队前往阻击。然后张叔夜在与宋江的战斗中,依靠诱敌之策最终切断宋江的退路,宋江战败为了保命只得投降于宋廷。史载:“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 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宋史.张叔夜传》)。

当然宋廷为了让宋江替他们买命,徽宗也并没有亏待他们,在他们投降后,据《宣和遗事》载:“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诰勒,分住诸路巡检使去也。”,宋江及麾下36将都得到了高官厚禄,各受武功大夫等职。



而后,投降的宋江和麾下36将就被宋廷派往东南地区去平定方腊叛乱,《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载:“(征方腊攻帮源洞)王涣统领马公直并稗将赵明、赵许、宋江,既次洞后。”,此时宋江同刘延庆、刘光世等人以裨将的身份追随童贯征讨方腊。

不过在平定方腊叛乱不久,宋江就再次发动叛乱,不过这次叛乱不到数月就被宋将折可存给镇压下去了,而这次宋江就没有那么好命了,降而复叛,再加上方腊叛乱以平,宋廷显然以不再相信,也不再需要宋江,所以宋江兵败被俘后遭到了残酷杀害。



当然对于宋江到底有没有参与到征讨方腊的战争中,现如今还是有争议的。因为据《宋史》所载,宋江是在宣和三年二月投降的,而此时方腊已是节节败退,先是杭州失守,三月歙州、睦州、忂州等地也相继失守,到了四月方腊就被俘,显然根本无需宋江。

同时据1939年出土的《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可存)墓志铭》上记载,折可存在镇压了方腊反叛之后,曾奉命捕获宋江,说明宋江投降是在方腊平定之后,显然此时宋江更没有可能参与到平定方腊一战中。



所以部分学者就据以上记载断定宋江绝无可能参与到镇压方腊的战争中。但是又不可否认的是在其他一些记载中也的确是出现过宋江前往平定方腊叛乱的记载,如《三朝北盟会编》载:“宣和三年,方腊反,(刘)光世别将一军自饶趋衢、婺,出贼不意,战多捷。腊走入清溪洞。光世遣谍,察知其要险,与杨可世遣宋江并进,擒其伪将相,送阙下。”。

如此,对于宋江到底有没有参与到方腊一战中,现如今并无定论。不过也有人说提出另一个观点,那就是北宋宣和年间存在过两位宋江,一是流寇宋江,另一个是大将宋江。当然这种说法并未得到公认。



当然不管如何,总的来说历史上的宋江远远没有《水浒传》中的宋江来的那么风光。历史中的宋江起义相比方腊起义实在是逊色的太多了,而且这个宋江也没有那个实力去与方腊对抗,就更别说独领梁山军去平定方腊之乱啦。


澳古说历史


历史上宋江,真有此人,但真并没有水浒传描写的非常厉害,108将更是子虚乌有。

宋江是山东郓城人,世代生活在水边,以采莲采藕为生。宋朝政府财力紧张,决定加收税种。只要是上传捕鱼、采藕等,都要按照船只大小交钱。

百姓无法忍受过度的税负,于是宋江带领着36名好汉造反。以梁山为根据地,对抗朝廷。



宋江人缘比较好,豪侠仗义,附近的村民都加入他的山头,跟他大碗喝酒,大碗吃肉。

朝廷一开始并没有把宋江等人放在眼里,只是觉得一帮流寇而已,派出于军队攻打宋江,没想到被宋江击溃,军队的溃败,。引起了宋徽宗重视。正当想要在派出军队时,尚书张蒙的建议,对宋江进行招安。


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可是没想到,张蒙在招安的路上病死了,招安只得暂时搁置。


宋江为了扩大地盘,开始转向南方,先后攻下沂州、江苏等地。宋江等人势头如日中天,引起了宋微宗恐慌,又派出张叔夜攻打宋江。


张叔夜是个狠角儿,虽然是个文官,但是喜欢研究兵法,他到了郓城之后,首先张贴告示捉拿宋江,从心理上给宋江等人来个下马威。
然后'
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
只好投降,没想到过了几年,宋江又,造反,但是这次造反很快就被被平息,北宋将领折可存帅军消灭了宋江的军队,宋江等人也被斩首示众。

束竹醉


宋江并非小说虚构人物,而是在宋朝历史上确有其人,不过施耐庵《水浒传》中的宋江事迹则多为虚构,在小说中宋江是接受招安后最终被宋徽宗毒死的,但是在史书上宋江却是被迫降的且没有交代其最终结局。

说起宋江,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形象,再加上现代影视作品的宣传,使得及时雨宋江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在小说和影视作品里,宋江是急公好义的大好人,却被腐朽的北宋王朝给逼上了梁山落草为寇,还最终排梁山108好汉中的龙头老大成为起义军首领。

在小说和影视剧里,宋江领导的起义军声势浩大屡次击败官军,好像有席卷天下建立新王朝的气势,但是宋江却始终忠于朝廷只是想要清君侧,替天行道帮君王祛除贪官污吏还天下人一个朗朗乾坤。因此宋江等人始终打的都是被朝廷招安的主意,全然不顾那些反对招安的兄弟们的意见,最终宋江等人果然如愿的被宋徽宗给招安了,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

宋江等义军被宋徽宗招安后,被当做炮灰参加了联金灭辽的征辽之事,还帮助朝廷镇压东南的方腊起义军等农民起义,结果梁山好汉死伤惨重所剩无几,最后宋江等人还被卸磨杀驴的宋徽宗等人给毒死了。而宋江在发现自己中毒后,竟然骗自己的好兄弟黑旋风李逵也喝下毒酒,因为怕李逵会再次聚众起义反抗朝廷替自己报仇,如此愚忠于昏君宋徽宗可见一斑。

这是小说和影视里宋江的形象,我们知道小说和影视里许多人都是虚构的人物,那么历史上真的有宋江这么一号人物吗?别说历史上还真有宋江这么一号人物,而且时间上也和宋徽宗时期对应属于北宋时期人物,同样也是梁山泊起义的起义军首领,只不过历史上的宋江可远没有小说和影视剧里威风。

历史上宋江起义的背景是,当时的统治者宋徽宗昏庸无道,为了自己纵情娱乐,大肆任用贪官污吏横征暴敛根本不顾百姓死活。在东南江浙一带大搞花石纲使得无数人家破人亡,终于激起了声势浩大的方腊起义;在山东梁山泊一带对入湖打渔采藕的百姓课以重税,最终激起了宋江等人发动起义。

宋江等36人聚众起义,很快就发展到数千人纵横周边十几个州县,多次打败了前来征讨的北宋军队,还真的震动了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宋徽宗等人,然而宋江等人的起义最终却戏剧式的结束了。原来当宋江等人乘船攻打当时的海州今天的连云港时,海州知州张叔夜一边引的宋江等人攻城,一边命千余人潜伏到后方将宋江等人的船只给烧毁了,结果宋江等人大败只得请降于张叔夜。

因此历史上的宋江不是被张叔夜招安了而是被他迫降了,宋江起义规模不过万余人充其量只是一场中等规模的农民起义,远不能和规模十几万几十万人的方腊起义相比,因此小说和影视剧其实夸大了宋江起义的影响力。至于宋江等人最后的结局,在《宋史》里其实并没有交待的很清楚,不过宋江等人确实很有可能被当做炮灰参加征辽和征方腊之事,至于是不是被宋徽宗毒死就不好说了。


执斧谈史说事


宋江确实在历史上存在过,但不是主角,只是一个过客,蜻蜓点水般存在。

关于宋江的人生轨迹,史书的作者没有去深入研究,除了《水浒传》这本著名的著作外,宋江在史书上的存在寥寥。可能是因为在正规士大夫看来,他只是一个不成规模草寇罢了,史家也不会愿意为这种小草寇多费笔墨。

宋江的出场实在宋徽宗年间,出场的地方就是小说中存在的梁山泊。根据史书记载,宋江是和35人占据梁山泊(共36人),招募义军,聚众起义。而起义的原因也和小说的背景一样,北宋末年,朝政腐败,对广大基层民众剥削繁重。

宋江起义波及的范围相对还是大的,史书记载“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起义波及宋朝的京东路(以宋州、兖州、徐州、曹州、青州、郓州、密州、齐州、济州、沂州、登州、莱州、单州、濮州、潍州、淄州、淮阳军、广济军为京东路)和海州等地,共计10郡之地,所到之处无人可挡。

宋朝方面也想采取招安的方法来解决宋江的起义,但是最终没有谈成。宋江从京东路转战淮南路,在海州遇到了当地知州张叔夜的伏击大败,宋江投降被俘。之后史书就没有记载其被俘后的经历。




《宋史·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頕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宋史·侯蒙传》:宋江寇京东,蒙上书曰:“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带志逐梦


历史上有真实的宋江,也有真实的三十六天罡。但是其中的故事却相去甚远了,宋江起义的原因,不是当着公差因为犯事而后上了梁山,而是因为当时的税太重。当时梁山泊附近大片区域,都被衙门划成了扩田所,这个扩田所就成了公家的,本来百姓就指望着这点地这点水域吃饭呢,一下全部归公,且出入打鱼,都要课以重税。这导致了好几次农民起义,其中,宋江就是其中一支队伍。

宋江当时拉了三十六人,《大宋宣和遗事》详细记载了当时参与起义的头领名单,包含大部分三十六天罡,其中有些名字的字有一点出入,但读音也是相似的。譬如建炎元年(1127年)在陕西兴州称帝的史斌,就是《水浒传》中的史进的原型。史斌起先是跟着宋江当部下的,此人非常勇猛,后来又跟着宋江投降,投降后又造反,因此进贡兴州而称帝。后来有一回终于吃了大败仗,被宋朝将领、四川宣抚使吴玠杀死。这个吴玠不是什么坏官,是著名的抗金将领,在当官期间与民同乐,为将又身先士卒,节俭而又爱民。

可见,好与坏,也不和《水浒传》上说的完全一样。宋江起义梁山泊,随后就开始往西打,因为部将骁勇有谋,故而各地无人敢挡。宋江打下城池以后,不进行抢掠,而是宣布贪官罪行,又杀富济贫,因此声誉越来越好。

朝廷得知这次起义后,决定招安。宋江没答应朝廷提出的条件,于是朝廷又命令官军前去讨伐。宋江逃到青州,南下临沂。又从临沂往江苏跑,被江苏的官军得知,于是追捕。宋江等人乘坐十多个大船下海,准备进攻连云港(当时叫海州)。这个动作被海州知州发现,于是放出小部分人,即上千人的敢死队员,去引诱宋江上岸。宋江上岸后直趋城池,结果半路遭受埋伏,船也被烧了。

这就是前进没门,后退无路。

死伤惨重,副将也被擒了。

不得已,宋江决定投降。

投降后的宋江,自然成了官军。你是官军,自然要听从朝廷派遣。至于他去没去出征方腊,这个有争论,但大概率是有的。还有一种可能,是根据宋朝将领的墓志铭以及太学生的记载推出,宋江等人都被封了官,但是后来又叛了。因为朝廷是假诱降,真扑杀,等着以后弄死宋江等人,这被宋江识破,于是复叛。当然复叛的力量是不如从前厉害了,很快就被扑灭了。

留在梁山的人们,赋税并没有减少,依然没法活。当时继续反抗,户部侍郎蔡居厚在青州,招降了五百人,随即全部杀死。后来这人背上长疮,很严重,要死的地步。他夫人痛哭道:“你招降了五百梁山泺的人,结果又将人家都杀了。我当时苦苦劝你,你不听,到今天报应来了!”此人旋即而死。


豆子人民艺术家


历史上宋江的结局还是存在一定争议。

过去一般认为宋江确实被招安征讨方腊了,在《水浒传》之前有《大宋宣和遗事》,就提到宋江三十六人被招安后征讨方腊,不过没有说宋江被毒死的事。不过《大宋宣和遗事》只是稗官野史,一般也不作为正史看待。但《三朝北盟会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也都提到有一个宋江参与征讨方腊。而且《宋史·侯蒙传》也说侯蒙建议招安宋江去征讨方腊。那么按照这个说法,宋江应该是被招安了,结局不明。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个征讨方腊的宋江并不是起义的宋江。因为在《东都事略·徽宗本纪》说的是方腊在四月被擒,而宋江在五月被擒;而在1939年出土了折可存墓志铭,折可存此人在1126年去世,所以这个墓志铭可以说是最早涉及宋江的史料。里面和《东都事略》一样,也是说宋江在方腊之后一个月不到被擒获。如果宋江真的征讨了方腊,似乎也没有必要又马上反叛吧!所以,还是认为存在两个宋江为宜。

那么《大宋宣和遗事》《水浒传》的宋江,很可能就是把起义者宋江和将军宋江两个形象合二为一了。要问宋江结局怎么样了?将军宋江的结局不详,而起义者宋江被招降了,这也有北宋诗人李若水的诗为证:“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不过这个时间比方腊就擒要晚一个月,所以很难说两个宋江是一个人。不过两个人结局确实都不太清楚。


林屋公子


宋江在《宋史》和其他文人著作中都有零星的记载,但是历史上的宋江却与《水浒传》中的大相径庭。在所有的记述中,他都是以“贼寇”“盗贼”的身份出现,并且他的结局也失去的《水浒传》中的悲壮。宋江是北宋的农民起义领袖,关于他的形象的演变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

历史中的宋江

鲁迅先生曾说:

“《水浒》故事亦为南宋以来流行之传说,宋江亦实有其人。”

宋江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南宋王偁的《东都事略》中,书中有这么一条记载:

宣和三年二月, 方腊陷楚州。淮南盗宋江陷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夏四月庚寅,童贯以其将辛宗与方腊战于清溪,擒之。五月丙申,宋江就擒。”

这里的记录和《水浒传》中的大不一样,方腊是童贯率领官军平定的,并且在平定之后,在京东、河北等地作乱的贼首宋江,惮于朝廷的压力举手投降了。

宋江就擒之后的故事见于另一处记录: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陈制贼计曰:“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其才必过人。不若赦过招降,使讨方腊以自赎,或足以平东南之乱。”徽宗曰:“蒙居间不忘君,忠诚也。”起知东平府,未赴而卒

这里的记录明显自相矛盾,但是这个记录符合水浒传诏安的情节。但是,宋江被任命为东平府的知府后,还没有上任就去世了

所以,看起来历史上的宋江应该是一个鲁莽的盗匪的首领,但是为什么宋江的形象在勾栏瓦舍中会是一个呼保义的形象呢。应该说

关于宋江的记载是远落后于宋江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的记录并不一定准确甚至会自相矛盾。在关于宋江的故事中,有一篇非常重要的论述,在这篇论述中“呼保义”这个名号第一次出现,这就是南宋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宋江之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虽有高如李嵩辈撰写,士大夫亦不见黜。余少年时壮其人,欲存之画赞,亦未见书信载事实,不敢轻为

可见关于宋江在历史上真实面目的模糊,但是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在当时宋江故事家喻户晓,甚至士大夫亦不见黜。在《宋江三十六人赞》的赞诗中有这么一句:

不称假王,而呼保义。岂若狂卓,专犯忌讳?

而这就是宋江在当时街头巷尾的形象,这也是《水浒传》的重要来源之一。

宋江似乎应该是和古代盗跖一样的悲剧人物。

《水浒传》中的宋江

《水浒传》的来源,最被认可的就是《大宋宣和遗事》和元代一些水浒故事的零散杂剧,《水浒传》中的情节也和这些杂剧相差不大。

《大宋宣和遗事》被鲁迅先生称为《水浒》的先声,全书记载了好几处关于宋江的故事,并且和水浒传中的主线大致重合。但是这里的宋江也是一个“

粗狂的强盗”。

在这些基础之上,《水浒传》诞生了,在正史和传说的结合中宋江的形象被塑造了出来,成为了“刀笔敢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的侠义之士

在水浒传的版本中最被人所熟知的,恐怕就是金圣叹的评点。金圣叹“宁恕群盗,而不恕宋江”,将宋江批评为下下之人。金圣叹的态度可能与他经历的国家动乱与个人的浮沉有关,他把自己的辛酸发泄在了诏安的宋江身上。

(金圣叹)

但是在水浒传的评点中,也有另一部非常著名的版本,那就是明朝大思想家李贽的版本,这个版本的名字很多,但几乎都是这个意思——《李卓吾评忠义水浒传》。他非常赞赏宋江,在序中他写到:

然未有忠义如宋公明者也。

只有读懂了宋公明才真正读懂了水浒传,关于《水浒传》中宋江的结局和形象,我们应该看看书中的态度。书中最后一回的诗中这样写:

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 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铁马夜嘶山月晓,玄猿秋啸暮云稠。 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在之前另一个关于宋江的回答中我曾回答过,为什么宋江是水浒传的主人公,为什么宋江是《水浒传》忠义的代表。

这是《水浒传》中对历史上真实宋江的延伸,它是作者在创作时的需要与依托。

正史中的宋江没有《水浒传》中的复杂,他应该是一个粗放的起义军首领。


坦坦荡荡的尚格


正史上,宋江可不如施耐庵笔下那般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星将拥护,这样一位在《水浒传》中作为啸聚山林的梁山好汉头目的孝义黑三郎,历史上却是被一个白面书生、小小的海州知府张叔夜就撂倒了,更不用说后来平定方腊的神迹了。



据《宋史.徽宗纪》载“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讨捕之。”

除此之外,对宋江记载大多言简意赅,并无详细叙述。

坊间多有传闻“宋江以海寇起于京东,一直流窜作案,人不过数千,多为求财乌合之众,也许北宋江山气数已尽,竟一路未遇敌手而窜乱至海州。


海州的知府张叔夜,表面白面书生,可腹有乾坤,颇有见底韬略,不像之前歪瓜裂枣坐等着被宋江砍瓜切菜之徒。他早早就收到了朝廷对宋江的缴文,早把宋江集团给吃了个透,认定他们不过草寇逞匹夫之勇,难有大智大勇,略施小计便可平之。于是张叔夜先派探子摸清楚了宋江集团情况,估摸着时间,在宋江賊传登陆靠岸处埋伏数千死士,又令几十个擅长水性的人带了油潜伏在岸边芦苇里,他命令城中部分军士故意作出大敌来临无心应战四处抢掠的样子,同时命令绝大部分兵壮埋伏城中,扎开口袋等着他们往里面钻,自己则故意在宋江探子前露出破绽假装要拖家带口收拾细软跑路的样子。当然,这一切都归功于张叔夜对此前失守城镇的了解,之前一路几乎不费吹灰之力攻城拔寨下来的宋江等早已有点自鸣得意又对眼前情景习以为常了,也没多做思量,甚至没来得及仔细揣摩张叔夜是何人。


果然宋江等沾沾自喜,见城中大乱,正是下去捡麦穗的时候于是引众匪下船。宋江一下船,后面埋伏芦苇地的几十人就分批偷偷的在登上了贼船并且在船上倒满了油,这时候,张叔夜则与城中众军在一起,等宋江等一入城门,岸边埋伏的数千人马上火把一甩把他们船点了,马上从外面以推土机般堵杀他们,城中兵壮里应外合,很快宋江他们就撑不住了,副手马上被抓,宋江见状只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投了降。”

这是对宋江比较详细的坊间记载,可是明眼人都知道宋江投降是逼于无奈并非心存实意的,于是在宣和三年五月,人家又反了,只是这次运气依旧欠佳,依据《折可存墓志》的记载“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既获!”简单粗暴到人家都没太把他宋江当回事,宋江被抓后,作为一个草寇起家,烧杀抢劫之后被招降又再犯的匪首,等着他的除了闸刀怕也没什么了。



值得肯定的是,有大量学者考究,此宋江从时间与能力上来看都绝不会是平定方腊的人,那应该是另一位北宋正儿八经的大将“宋江”,只是同名同姓罢了。


不书


我是@辰观历史 ,给你不一样的答案。


提起宋江,人们往往会在第一时间联想到《水浒传》中那位人送外号 “及时雨”的英雄好汉。

在《水浒传》中对宋江生平有如下描述:

宋江,字公明,因仗义疏财,扶危济困,讲究孝道,绰号呼保义、及时雨、孝义黑三郎。
他原为山东郓城县的押司,但后因生辰纲一事,私放了晁盖等人,又被小妾阎婆惜捉住了把柄,以至于一怒之下杀了阎婆惜后连夜逃走。
在逃亡期间结交了诸多英雄好汉,然后又辗转周折上了梁山。
后来,在晁盖死后,他继任了梁山的第三任寨主,同时也成为了梁山义军的领袖,为三十六员天罡、七十二尊地煞之首,稳坐一百单八将的头把交椅。
最后,宋江主导促成了梁山好汉接受朝廷的招安,带着一帮弟兄接连出征了辽国、田虎、王庆、方腊等,虽然屡立战功,但是最终还是被高俅等奸臣设计用毒酒害死。



以上就是我们从名著《水浒传》里面得知的宋江,但是我们都知道,小说毕竟是虚构的,有很多演绎的成分,只是因为它太过于深入人心了,所以大家的印象会这么深刻。

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宋江这个人。


我们不妨翻看一下历史文献中有关的记载:

《宋史·侯蒙传》:“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宋史·江几传》:“梁山泊多盗,皆渔者窟穴。几籍十人为保,使晨出夕归,否则以告辄穷治,无脱者。”
《宋史·任谅传》:“梁山泊渔者习为盗,荡无名籍。谅伍其家,刻其舟,非是不得辄入。他县地错其间者,刻名为表。盗发则督吏名捕,莫敢不尽力,迹无所容。”
《宋史·徽宗纪》:“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讨之。”


从这些史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历史上的的确确有宋江这个人!并不完全是施耐庵的杜撰。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历史上,宋江兄弟只有三十六人,可能就是《水浒传》中三十六天罡的原型。

而且他们应该是在谋生无望或者在其他利益驱使下,先是聚众为寇,而后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形成一股起义兵势力,与朝廷抗衡。


那么我们再来看,宋江到底有没有被诏安,有没有去征方腊呢?


《宋史目》上对宋江的事迹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宋江起为盗,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转掠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知亳州侯蒙上书,言江才必有大过人者,不若赦之,使讨方腊以自赎。帝命蒙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又命张叔夜知海州。江将至海州,叔夜使间者觇所向。江径趋海滨,劫巨舟十余,载卤获。叔夜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这段文言文不太友好,让我们一句一句的进行分析:

“宋江起为盗,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转掠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

从这句可以知道,宋江聚集团伙成为贼寇之后,团伙总人数是三十六个人。

而且宋江他们是在河朔一带横行,在十个郡县内流窜作案,到处劫掠。

可以说正史上的宋江比小说里还要厉害,就三十六个人,官军都不敢缉捕他们。

河朔是哪里呢?大致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地区。

《宋史.地理志》记载:

“河朔幅员二千里,地平无险阻。”

就是说河朔一带主要是平原,而在宋代,平原通常是比较富庶的。

所以,也难怪宋江一伙人会在这里四处劫掠,毕竟要有油水才能够抢到东西嘛。

另外,宋江团伙是流窜作案的匪帮,是流寇,剿灭的难度相对较大。

这也是宋江等人“横行河朔”的重要原因。


“知亳州侯蒙上书,言江才必有大过人者,不若赦之,使讨方腊以自赎。帝命蒙知东平府,未赴而卒。”

从这两句可以得知,宋江这伙人在河朔一带的劫掠,闹出的动静可不是一般的大,就连皇帝都能够惊动了。

这时候,有一个大臣叫侯蒙的,就向皇帝上书说,宋江既然能够率众横行河朔,那么一定是有了不起的过人之处。

所以,与其花费大把力气和金钱去剿灭他们,倒不如直接赦免了他们的罪行,对他们进行招安,然后让他们去征讨方腊狗咬狗,来一个将功赎罪。

皇帝当时应该是同意了侯蒙的建议的,并且让侯蒙去亳州做知州。

可惜的是,侯蒙还没赴任就死了。

这可能就是《水浒传》中宋江受招安并征讨方腊这一艺术构想的最初来源。

但实际情况是,这一策略并没有来得及实施,该策略的提出者侯蒙就死掉了。


“又命张叔夜知海州。江将至海州,叔夜使间者觇所向。江径趋海滨,劫巨舟十余,载卤获。叔夜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从这七句可以知道,皇帝又派张叔夜去海州当了知州。

因为这个时候,宋江团伙又已经快要流窜到海州了。

于是,张叔夜就派手下的探子去侦查宋江团伙的动向。

他查到,宋江团伙现在正在直奔海滨,而且劫夺了十余条大船,船上装载着他们劫掠的金银财宝。

于是,张叔夜一共招募了近千人的死士,在靠近海州城的地方提前设下埋伏,并且派出轻装简从的士兵,隔着大海引诱宋江出战。

这一战,张叔夜先是在海边暗中藏匿了很多健壮的死士,然后等到宋江团伙和兵士开始交战之后,就让这些埋伏的人趁机出来,放火把宋江劫掠的大船给烧了。

这样一来,宋江团伙的人都丧失了斗志。

毕竟钱都没了,打仗也没有啥意义了。

这时候,埋伏的士兵乘机向前进攻,生擒了宋江的副手。

在这种情况下,宋江不得已被迫投降了。



对于投降之后,史书上并没记载。

但有些地方志上有些记载,基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枭首正法了;另一种说法是朝廷宽恕了他的罪行,还给他封了官。


不过,在海州城处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据说在城南处有一座小山,这座山上遍布青石,像一只白虎蹲伏在那里,人称白虎山。

而在白虎山北有座坟墓,人称“好汉茔”。

海州当地人代代相传,当年宋江其实并没有投降,而是随同梁山好汉一起被张叔夜所杀害,尸体就埋在这座坟墓里。

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首诗:

“白壁虎山阴,坟冢草木青。问是谁家墓,梁山好汉莹。”

辰观历史


宋江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生卒年代约1074-1122年,是山东郓城县水堡乡宋家村人。

他是北宋末年一名农民起义军首领。在一次作战中被朝廷军队打败,无奈才接受了招安;后来,又起兵反叛,被抓住后杀害。

这与小说中的那个天天想着招安、最后被毒酒害死的宋江形象大相径庭。

宋江义军活动于山东、河北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朝廷强令将梁山泊收归"公有"。于是,靠打渔采藕为生的百姓,必须按船纳税,苦不堪言。官逼民反,宋江这才率领36人起义,并非和什么“生辰纲”有关系。

宋江的义军,主要活动于山东、河北一带,经历十郡,官军数万莫敢抗拒,曾在梁山泊设营扎寨。一生深明大义,知人善任,一身正气,深受士卒及百姓拥戴,为后人所敬仰。

而且,就连朝廷官员都称赞宋江。据《宋史·侯蒙传》载: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这个侯蒙,是第一个向皇帝提出要招安宋江等人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官军讨伐方腊,起一个以“贼”制“贼”的作用。

宋江被俘后才接受招安

但是,宋江是硬汉子,是要对抗到底的,只是因为力量不够,才被俘投降。

本来,东平府知府侯蒙奉命招安宋江,但是没有达到目的就病死了。海州知州张叔夜又接过了接力棒。

《张叔夜传》记载: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

张叔夜首先是悬赏捉拿宋江等人,在各地张贴榜文:

“有赤身为国,不避凶锋,拿获宋江者,赏钱万万贯,双执花红;拿获李进羲者,赏钱百万贯,双花红;拿获关胜、呼延绰、柴进、武松、张清等,赏钱十万贯,花红;拿获董平、李进者,赏钱五万贯,有差。”(王士祯《居易录》卷二四)

张叔夜招募了1000多人的敢死队,在城外设伏,又让伏兵烧了宋江的战船,这才把宋江等人围住了。为了保存实力,宋江就率众投降了。

张叔夜仅用千人就打败了宋江,可见宋江实力微弱,并非如《水浒传》描述那般厉害,更没有能力去征讨方腊。

宋江接受"招安"后,朝廷对起义军各将领都封官笼络。

《宣和遗事》载:“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诰勒,分住诸路巡检使去也。”

宋江重举义旗兵败被杀

后来,宋江重新举起了义旗。但这次起义很快就失败了。宣和四年(1122年),宋江起义被宋将折可存镇压下去。

据1939年出土的《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可存)墓志铭》记载,折可存在镇压了方腊反叛之后,奉命捕获了宋江。

宣和初元,王師伐夏,公有斬獲績,陞閤門宣贊舍人。方臘之叛,用第四將從軍,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將兵。奮然先登,士皆用命,臘賊就擒,遷武節大夫。班師過國門,奉御筆捕草寇宋江,不踰月,繼獲,遷武功大夫。

随即,宋江等人遭到残酷杀害。

宋江是农民起义英雄应该被铭记

据考证,"水浒拳"就是宋江众义士在练兵作战中创造出来的。至今在大洪拳中,还保留着"钩镰枪"、"双斧"、"方天画戟"等套路,并保留着"李逵拽旗"、"宋江穿靴"等术语。

山东好汉宋江可谓烈士,青史留名,应当铭记。

至于《水浒传》故事,乃小说家之言,不可相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