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是如何对付李卫的?

徐雪丹


李卫是雍正时期三大宠臣之一,一度做到直隶总督的位置,到了乾隆继位时,李卫也就失去仪仗,不久就重病身亡。

李卫没多少文化,但是他家境殷实。在康熙末年,家里见他无所事事,就给他捐了个五品的员外郎。后来,李卫来到京城,认识了四皇子胤禛,那是胤禛还没参加争夺储君的位置。但是李卫慧眼识人,一直跟者胤禛,直到胤禛继位,李卫才真正发迹起来。

作为雍正的亲信,李卫先被雍正排到云南管理盐政。那时候盐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李卫能担此职位,足以说明他在雍正心中的地位。李卫做的挺有成效,不久就升任云南布政使,还兼管盐政。

李卫在雍正一朝,升官如坐火箭,一年一个级别,很快就做到一方总督。别看李卫大字不识几个,但是人家水平非常高,这种人天生就是混官场的。他让师爷给他念文件,他都能听出文章中写的文笔不通的地方,经他修改过的文件,师爷都自叹不如。

似然李卫很有能力,但毕竟还是个粗人,在管理上比较粗放,动不动就骂人爆粗口。为此,雍正没少批评他,但他也改不了。

李卫为雍正的财政事业做出巨大贡献,雍正十几年能攒下那么大的基业,与李卫是分不开的。这也是雍正一直护着李卫的原因。李卫说话非常直,而且很执拗,他认为对的他就要说。雍正就告诫他,说他这样在官场走不了多远,但李卫依然我行我素。

到了乾隆继位,乾隆对李卫就没那么待见了,虽然也没将李卫撤职,但是对于李卫的建议就没那个上心。李卫于乾隆二年上述弹劾诚亲王私圈农民土地,要求严惩。乾隆只是嘉奖李卫一番,并赐他四龙团补服,对诚亲王那边也就不了了之。李卫自此对乾隆失望,第二年病逝。

到了乾隆第五次下江南,走进了杭州花神庙,看见李卫夫妻排位居然在神位上。乾隆不由得大怒,下令将花神庙捣毁,另塑神佛。还乾隆还说,李卫就不是正经官员,就是靠着他父亲雍正的宠爱,就如此胡作非为。

其实此时距离李卫去世,已经过去了45年,乾隆没必要大发脾气。但他依旧耿耿于怀,可见当年他对李卫有多仇视。其实想想也能明白,这个自诩“古今天下第一人”的“十全老人”,都没资格接受天下人供奉。一个他向来都看不起的李卫,居然能被杭州人供奉,这让乾隆那颗脆弱的自尊心,怎么能受得了。所以才忍不住发作,其实还是嫉妒。


老虫


雍正时期,李卫为四大宠臣之一,也是唯一安稳过渡到乾隆时期的大臣。然而,其他三位就非常不幸了:年羹尧功高盖主、嚣张跋扈,被雍正所杀;隆科多结党营私、聚敛财富,死在大牢;田文镜身体虚弱,病死家中。然,乾隆对李卫并不感冒!

(李卫)

百姓眼中的李卫

李卫的家庭还是相对比较富裕的,只是文化程度不高。早期,李卫是靠捐钱出任朝廷命官,后被雍正赏识,平步青云。李卫为官清廉,体恤百姓,体察民情,深受百姓爱戴!

乾隆眼中的李卫

李卫是雍正时期的重臣,乾隆理应重视。但是,乾隆认为李卫对人民没有贡献,其性格倔强,不适合在朝中任职。

乾隆厌李卫之因

首先,李卫虽然能干,但没有什么文化。说得不好听的,如流氓地痞,跟刘邦差不多。然而,乾隆饱读四书五经,有一个成语就能说明问题:“物以类聚”嘛!

其次,李卫性格耿直,言语太直。雍正时期,李卫就因为说话不好听而被雍正警告过。而且,李卫在官场上,因办事公正得罪了不少大臣。雍正因为这个,让李卫改改,多年养成的习惯也改不了。到了乾隆时期,虽李卫在朝任职了,还是得罪了乾隆!

(乾隆)

李卫得罪乾隆之因

在乾隆时期,李卫做事依旧不管不顾。乾隆二年,弹劾诚亲王与百姓争地。乾隆三年,弹劾大臣朱藻。这两件事,乾隆给予了肯定。但是,乾隆并不是雍正,其并不放心李卫。这就要从乾隆南巡说起了,乾隆在西湖花神庙,看到老百姓给李卫和他的妻子修建寺庙,并且供奉,乾隆大为恼火!于是怒言:“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说完,随即命令拆除捣毁百姓为李卫修建的庙宇。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的驾崩,代表了李卫的地位也成为了过去。众所周知,都知道李卫是一个好官,时刻都在为百姓着想,他担心的是,他会因朝中官员的斗争,而成替死鬼。

(雍正)

李卫:去之所幸,死之可惜

好景不长,乾隆三年之时,李卫身患重病,一蹶不振了!虽然,乾隆也曾派贴身御医前去治疗,但此时的李卫已经病入膏肓了,因此没多久之后,李卫便因病去世了,享年51岁。




感知历史


李卫得雍正的重用,乾隆上位之后并不待见李卫,所以李卫辞官回归故里,乾隆先是假装不答应,后来还是放李卫走了。乾隆三年,李卫病死,享寿51年。

不过,以前古代的君臣都是这一个套路,臣子说,“老了,不中用了,请皇上批准我退休吧!”皇帝就说,“先生不能退啊,朝中如果缺了你就不行啊!”于是,你推我让一番之后,留下了君臣相得的美名。

(李卫肖像)

说乾隆不待见李卫,也不完全对,在表面上来说,乾隆还是挺和气的,李卫病重的时候,乾隆还派御医去帮忙治疗过呢。但这仅仅是表面上的待见,就像刘表对待刘备一样,表面尊重到无以复加,背后干的都是“阴御之”的活。

从两位帝王的执政理念入手,就知道为什么李卫不遭乾待见了,看似一朝天子一朝臣,其实内里大有文章。

我们先来看看雍正是怎么治理国家的,然后乾隆是怎么治国的,比一比,就知道乾隆为什么这样对待李卫了。

其一,雍正没收贵族庄园,释放奴隶,增加国家的自耕农数量。

(雍正皇帝剧照)

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到处跑马圈地,这是肯定的。在多尔兖的传记中,就有多次提到,满人贵族在天下到处画地为牢,干的都是“划分庄园”的活路。

这么一干下来之后,庄园在贵族手里,不用交税。因此,在康熙朝,由于大量庄园、大地主的存在,国家损失了大量的自耕农集团,导致了康熙末年那么大的一个国家,实物税、银钱税仅仅800万两百银。

就这个国家态势而言,就充满了暮气沉沉,这才有了雍正铁腕改革的必须和必要。

其二,雍正打破“满汉壁垒”,重用汉臣。


(雍正重用汉臣)

在十二帝当中,也只有雍正才最自信地称自已为“中国皇帝”,其余的都是在防范汉人中度过的。雍正在位时,并不在乎什么满汉大防。他重用张廷玉、李卫等人,大胆地任用这些汉臣来帮他改革、集权和治理国家。

因此,李卫才会升官神速,李卫这个人,不认识几个字,但是他对于政务这一块,好像是天生的了解,办事能力特别强,所以说他是“不学有术”。

康熙五十六年,李家出钱帮李卫买了个员外郎,就此摸到了官场的一点点边缘。但是到了

雍正五年之后,他得到雍正的重用,当上了浙江总督的位置,平步青云吧,这可以这么讲!

其三,乾隆再抱祖制,反对雍正变革,严守“满汉大防”。

(乾隆剧照)

我们将几个事情并列在一起讲,大家看了之后,就一定会理解了!

第一件事情:张廷玉第一个遭到乾隆的打压,曾经对乾隆提起,雍正皇帝曾经恩许他配享太庙。

乾隆听到之后,一脸的不开心。张廷玉其实也不傻,他只是向乾隆投石问路而已,其意思就是“你还会跟你父亲一样敢于重用汉人吗?”当然,结果并不理想,乾隆不想重用汉人。

第二件事情:李卫在乾隆二年的时候,弹劾诚亲王的护卫与民争地。

诚亲王的护卫争地,看着简单,其实就是诚亲王在雍正这一位铁腕皇帝死了之后,开始尝试地又干起了“圈地”的活路了。

(李卫准备弹劾材料)

李卫是雍正老臣,也是改革的主要推手。看到诚亲王这么干,立即上报给乾隆听,其意思也很明白,“圈地”这个事是违法的,就看你乾隆到底认同不认同雍正的改革了。

当然,乾隆褒奖李卫之后,并赐其四团龙补服,作为奖励,然后对诚亲王圈地的事件也就不了了之。雍正是他的父亲,连他的父亲治理国家的政策都不能延续的话,那雍正的“抛开祖制,不讲满汉大防,重用汉人”的这个核心思想也就玩完了。

所以,李卫就请求告老还乡了。

乾隆第五次南巡,在杭州西湖花神庙看到李卫和他的妻妾被供奉在庙里。大怒,命人将神像砸碎,并且说李卫不是什么“纯臣”,就是不想让李卫享得神庙香火供奉。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刚日读史


雍正四大宠臣,唯有李卫善终,为何乾隆却非常讨厌李卫?

众所周知,雍正皇帝有四大宠臣,分别是年羹尧、李卫、田文镜和隆科多。在这四大宠臣中,年羹尧因为功高震主、飞扬跋扈被杀,田文镜因年老体弱差点病死在任上,隆科多因结党营私、收受贿赂被囚死在狱中,只有李卫安稳的活到了乾隆朝。

李卫死后,乾隆最初还以总督例赐李卫安葬,并追赠谥号敏达。但过了几年,乾隆就突然开始讨厌起了李卫。乾隆不仅称:“李卫于督抚中并不是公平纯臣,在浙江无功德于民,闻其仰借皇考恩眷,颇多率性娇纵的地方。设使此时尚在,犹当究治其愆!”而且后来在南巡的时候,看到杭州百姓在西湖花神庙为李卫和他的妻妾立庙也怒不可遏,当即命人拆除了李卫的庙宇。

百姓为李卫立庙,说明李卫在民间确实深得民心,为老百姓办了实事,为何乾隆却变得如此讨厌李卫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李卫是能吏,但却没文化,乾隆耻与其为伍。李卫的办事能力毋庸置疑,不管是两淮查私盐还是江南捕盗,李卫都能干得得心应手。但李卫的出身却不太好。这里并不是说李卫出身卑贱,而是说李卫肚里没多少墨水。李卫家庭富裕,但却没多少文化,所以最后只能花钱买了个官。这在乾隆这种附庸风雅的人看来,李卫就是个文盲,能被他老爹重用只是走运罢了。所以在李卫死后许多年,乾隆收回了很多雍正赐给李卫的荣誉。

其次,李卫性格耿直,不善于拍马屁。早在雍正时期,李卫就因为太耿直而被雍正警告。李卫在直隶总督任上,因为办事公正、为官清廉得罪了很多人,遭人弹劾。雍正给李卫下谕旨:“近有人谓卿任性使气,动辄肆詈。丈夫立身行己,此等小节不能操持,尚何进德修业之可期?当时自检点,从容涵养。”

雍正是在提醒李卫,你可得稍微注意点啊!但李卫早已养成了嫉恶如仇的习惯,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改过来的,所以到了乾隆朝还那样。而乾隆是个比较虚荣的皇帝,最喜欢的就是和珅这种善于溜须拍马的大臣。所以李卫在他看来就是一根筋,冥顽不灵的典型代表。

最后,李卫在民间的声望太高,令乾隆很不爽。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对于父亲留下的几个老臣都不太喜欢,因为这几个老头都比较固执。李卫一个没文化的小流氓居然被老百姓“封神”,这让他实在无法接受。所以乾隆后期往死里贬低李卫。


送历史个救生圈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仅次于康熙的皇帝,他在位60年,而且活了88岁,他之所以在位60年,还是主动让康熙的,但乾隆退位后,仍旧把持朝政,嘉庆帝只是个摆设,其实乾隆是个非常自负的人,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他甚至不太看得起自己的父亲雍正。

乾隆继位后,就开始引导舆论,说什么自己的皇位不是雍正传的,而是当年爷爷在世时就看中了自己,而且雍正还是沾了自己的光才得的皇位,这些言论被乾隆加以引导,搞得好像真的一样,而他继位之后,就对父亲雍正做出的事情进行反对。

雍正是个很勤快的皇帝,长年累月工作不休息,而乾隆却偏偏常常玩耍,还下江南去玩,这不是跟父亲唱反调吗?雍正当年打击过许多人,乾隆登基之后,就给这些人平反了,而对于雍正的心腹,乾隆照样看不惯,比如李卫就是这样。

看过《李卫》当官的朋友知道,李卫不太识字,但乾隆皇帝很喜欢他,因为李卫心思单纯,而且对乾隆忠心耿耿,李卫性格风风火火,做事不顾后果,所以他看到哪个官员做了贪赃枉法的事,他就要弹劾,雍正派他去搞盐政,李卫就猛烈抓捕盐贩子,完全是一副视死如归的模样。

因为李卫做事认真负责,所以得到雍正嘉奖,而且雍正本事也是个热血汉子的性格,李卫很对他的胃口,李卫因为功劳获得赏赐,他就把这些赏赐放进仪仗队里,经常上街招摇,雍正知道就批评他,说他太招摇,李卫反而解释说自己是在宣扬皇恩浩荡,雍正也就不予追究了。

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了,乾隆登基之后,李卫算是换了新主人,可他仍旧我行我素,乾隆二年他还上书弹劾诚亲王,说诚亲王跟老百姓争夺一块地,第三年他有弹劾大臣朱藻,对于这两件事,乾隆不置可否,可李卫偏偏是一根筋,脑筋不动转弯的,依旧按照自己的性子来。

乾隆三年,即1738年,李卫去世了,后来乾隆游江南时,发现在西湖花神庙中,竟然有老百姓跟李卫立了神像,还有百姓给他供奉香火,乾隆一看就生气了,批评道:"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于是乾隆下令把李卫的像拆除了。

其实李卫的像又不是自己立的,是他死后老百姓纪念他的恩德立的,这并不能怪在李卫头上,可乾隆就是看着李卫不爽,这或许是跟李卫的性格有关的,幸亏乾隆继位第三年李卫就去世了,否则的话恐怕李卫在乾隆手下吃不到好果子,你觉得呢?


一食之间


李卫可以说是个传奇人物,历经康雍乾三朝。在康熙五十六年,李卫家里给他买了一个员外郎的官做。李卫虽然官是买的,字有没认识几个,但是他办事能力强,人直爽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在雍正即位后,李卫平步青云,在雍正五年就坐到了浙江总督的位置。
李卫仅仅花了十年时间就从一个从五品员外郎成为朝廷的一品大员,封疆大吏。可见雍正对于李卫的信任以及器重。雍正十三年,雍正帝因为劳累过度暴卒,乾隆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即位后自然不怎么待见他老爹留下来的这帮臣子。比如对雍正朝重臣张廷玉,乾隆一上位就开始打压这位老臣,让他颜面扫地。要不是雍正有遗命要张廷玉配享太庙,估计张廷玉就要晚节不保了。


和对张廷玉态度不同,乾隆对于雍正的这个宠臣李卫还是非常重用的,因为他知道李卫确实是个能臣能办实事。李卫在乾隆二年的时候,弹劾诚亲王的护卫与民争地。当时因为这件事还得到了乾隆褒奖,并赐四团龙补服。但是李卫知道乾隆对自己并不是真的信任,李卫就请求告老还乡,但是乾隆不同意。
李卫在乾隆三年的时候病重,乾隆还特意派御医去帮李卫诊治。可惜李卫最后还是病逝了,乾隆当时非常的悲伤和惋惜(真的还是装的咱就不知道了),乾隆以总督的规格厚葬了李卫,并赐谥敏达。时隔多年以后,乾隆第五次南巡,在杭州西湖花神庙看到李卫和他的妻妾被供奉在庙里。盛怒的乾隆立马命人把李卫和她妻妾的神像砸了。并且痛批李卫“非公正纯臣”,一下就把李卫一生的功绩就给抹没了。

乾隆这个大独裁者,怎么会允许自己的臣下在民间被人民当神一样供养。可想而知,当时要是李卫活着下场要有多惨,还好李卫死的快,乾隆发现他的神像的时候,他已经死了四十来年了。


钱钱他爹


清朝年间,李卫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不但曾服务于康熙,且成为了雍正的宠爱之臣。当时雍正对四个大臣宠信有加,其中李卫便是之一。不仅如此,李卫后来又成功效力于乾隆。只不过,在乾隆朝的李卫似乎并没有继续雍正跟前那样的荣宠,甚至还让乾隆很是不爽,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李卫的出仕原因,乾隆皇帝一开始就不喜于他,后来又因其直言,近而产生厌恶

李卫是出生在康熙二十六年的,但他没有走科举路线,而是在三十岁的时候,直接花钱买了个官。没办法,谁让人家家里有钱呢,这就叫任性。

事实上,李卫并不是家里人钱便纨绔的主儿,有才识,有能力,且为人缜密,办事牢靠。要不然到了雍正时期也不会那么受宠信。

但这对于乾隆却是个过不去的坎,他对李卫这样的三朝老臣,一点也不看好,其原因竟然是第一印象不佳:你官是花钱买来的,我看不起你。

为什么?人家乾隆按现在的话就是学霸,一个从小学习,满腹经纶的人,对你李卫这样一个用钱买官的人,那自然是一百个看不起了。

当然,这不是唯一让乾隆不喜欢李卫的原因。李卫这个人性格耿直,说的好听叫公正,说得通俗点那就是一根筋。对于自己看到的一些不好的事或者人就直接言语批评或向皇上劝谏,说的话也很不好听,所以任职期间得罪了许多大臣。

这还不算,皇帝面前你总要给点面子吧?他偏不,有不对,不喜欢,当面就给你指出来,而且说话一点都不转弯,那叫一个直接。

不过,李卫这个性深得雍正青眼,所以一路升官,仕途坦荡。但是到了乾隆这里就不一样了乾隆更喜欢说话有分寸的人,偏李卫又改不了耿直的习惯,如此让乾隆不爽也就在所难免了。

但李卫就是李卫,管你乾隆喜不喜欢呢,我就是我,动不动就弹劾一些行事不好的大臣,并积极为百姓谋取福利,为百姓做事,这虽然深得百姓爱戴,但是,这并不是雍正时期了,也没有那个信任他的雍正皇帝了。

不过,这个时候的乾隆时期不喜欢李卫,甚至有些讨厌李卫,却并没有做出什么有损李卫颜面的事。毕竟是三朝老臣,还是要保留一点资格的嘛。乾隆也算很给面子,哪怕心里不爽,但还真没怎么与李卫较过真。

李卫于民间受到百姓爱戴,为其夫妻建立寺庙,乾隆龙颜大怒,但事实上,乾隆对李卫保持了克制,甚至给足了面子

李卫虽然得罪大臣同僚,得罪乾隆皇帝而不自知,但对百姓的事还是很上心的。在他为官期间,没少为百姓争取权益。也正是因为如此吧,百姓们对李卫心怀感念。

有一年,乾隆南巡途径西湖花神庙,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地方竟然有一座寺庙,居然是他的臣子李卫与其妻的。百姓们不但为李卫夫妻建了寺庙,还香火不断。

这下乾隆忍不住了,于是龙颜大怒,说:“仰借皇考恩眷,任性娇纵,初非公正纯臣。托名立庙,甚为可异”。什么意思?你李卫仗着我父亲对你的宠信,就这样娇纵无礼,居然还敢借人之手为自己建寺庙,肯定是有什么想法!

说完这句话后,乾隆就下令让人将庙给拆毁了。这火来的有点异常,可能是心理不平衡了吧,毕竟乾隆觉得自己才应该是被百姓爱戴至此的人。

还好这时的李卫已经不在人世了,虽然乾隆对他的厌恶已经达到了顶峰,但奈何人已逝去,也没什么好掰扯的了。

其实,乾隆皇帝在李卫生前对他还是不错的,他对付李卫也只是在李卫死后。当年李卫病重时,乾隆曾亲自派了御医去给他看病,只凭这一点,就足以表明乾隆对李卫不薄。

而在李卫死后,乾隆同样给了李卫很大的面子,不但给按总督之职进行厚葬,还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

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今闻溘逝,深为悼念。

只不过,百姓出于爱戴而建立的李卫寺庙真正刺激到了乾隆,毕竟,在乾隆看来李卫就是奴才,乾隆自己都没有享受过百姓的供奉,区区一个奴才就登殿入庙了,那怎么能行呢。

虽然寺庙被拆了、烧了,可乾隆还振振有词:李卫是一个很不称职的官员,对百姓没有功劳,只是凭借着先皇的照顾任性跋扈,如果他还活着的话,我一定要将他狠狠治罪。

听听,多么严重的诋毁啊,要是李卫还活着的话,不定要被怎么惩治、折腾呢。果然是伴君如伴虎,不过,通过这件事也可以看出一个道理:一朝天子一朝臣,任何时候都是如此,不可能人人都喜欢,有人喜欢你,就会有人厌恶你,就如同雍正与乾隆。

李卫,一个为官清廉,不畏强权,体恤百姓,体察民情,不管任何职位都尽职尽责,深得百姓爱戴的好官。然而李卫的时代,在雍正死时就已经过去了。李卫的地位,也在雍正死后一落千丈。并且在乾隆期间还要处处提防,担心自己死于官员斗争之中,死后也因乾隆嫉妒而惨遭侮辱,这是让人何其悲哀、叹息的结局。


汗青正浩


李卫在清朝的官员里,是个特殊的存在。他不是科举正途出身,不仅没有多少文化,而且还时常表现出些“匪气”,所以办差很有成效。这种行事风格固然对了雍正的脾气,但却难入自命文雅的乾隆法眼。更出格的是,乾隆居然发现民间有李卫的神像,这也让皇帝不爽到了极点。


和影视剧中不同的是,李卫不是叫花子出身,也没有在雍亲王府当差。他的家境比较富裕,李卫是个典型的“富二代”,只能花钱买官。出身决定性格,李卫和正常通过科举入仕的人完全不同,他身上少了读书人的瞻前顾后,多了些市井无赖不管不顾的“匪气”。性格决定命运,李卫的“匪气”让他处理公务如鱼得水,在官场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存在。

康熙末年之时,土地兼并严重官场乌烟瘴气,雍正登基后面临着这样的局面,如果不花大力气进行整顿,就难以扭转局面。锐意改革的雍正,看中了李卫身上的“匪气”,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而事实证明,雍正的眼光没错,李卫的确完成了很多高难度任务。


李卫之第一次表现出“匪气”,是在康熙末年。他入仕之后在户部供职(户部郎中),负责催收天下钱粮(类似于收税)。当时主管户部的亲王规定,各地要在缴纳一千两银子的钱粮时,同时多缴纳十两银子的“库平银”,这个库平银表面上是为了充盈国库,说白了就是公开的多摊派,最后都落进了亲王的腰包。

李卫看不惯这种做法,几次反应问题都没有结果。如果是瞻前顾后的文官遇到这种情况,估计只能心里生闷气,或者继续向上级申述,不敢做出过激的举动。李卫则不然,眼看着自己反应的问题没落实,“匪气”发作之下,直接在户部办公室立了一个装钱柜子,上面贴上“某王赢余”,明白滴告诉大家,这是那位亲王多收的好处。搞得那位亲王(估计是雍正的哪个兄弟)十分难堪,只能收手。


李卫就是因为这件事,才被雍正纳入了视线,即位后马上对其进行重用,让他去云南担任盐驿道,李卫在这个职位上仍然表现出色,没过多久就升任浙江巡抚监管盐政。

盐是国家专卖之物,全部由国家统一调配售卖,但因为有的地区产盐有的地区却只单纯地用盐,就造成了各地区盐价差异太大,也就催生了私盐贩子。这些人有的单干有的成群结队,势力大的盐贩子暗中勾结官府,一般人都不敢轻易得罪他们。

李卫在各地打击盐贩子时,做法同样也是破具“匪气”,他挑动盐贩子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互相攻击,等到盐贩子们互相伤害得势力大损之后,他才出来收拾残局,从水陆两方面严防死守,让盐贩子断绝最后的贩卖渠道。不得不说,李卫这一手十分阴险,但效果却是杠杠滴!


李卫还擅长打击盗匪。雍正年间江南一带盗匪横行,而当地的地方官员却打击乏力,雍正于是任命李卫统管江南七府五州盗案。李卫得了差事之后,采取深入盗匪内部的办法,明察暗访之下,不仅分化瓦解了盗匪组织内部,更将和盗匪有关联的官员都一扫而空,江南的治安情况短时间内就得到了改观。

甘凤池就是这些盗匪中的典型人物,他从小习武又到处结交豪强,在江湖人物中很有号召力,后来还暗中从事反清复明的串联,这对李卫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于是“卫遣诇察,得其党甘凤池、陆同庵、蔡思济、范龙友等私相煽诱状。”,大概意思是李卫对他们进行了诱捕。据说李卫假称请甘凤池给儿子当武术老师,甘凤池不知是计,结果被抓住。


通过观察李卫的做法,不难发现他和传统的文官做法迥然不同,机变百出注重实效,更处处散发出“匪气”。

李卫的“匪气”发作时,他自己都不受控制。他因为识字不多,所以喜欢从评书里面汲取智慧,但听书听到自己兴奋或者愤怒时,居然会大喊大叫发泄情绪,甚至有时候还拔出宝剑乱砍一通;雍正给他赏赐东西,他就高兴地刻上“钦命”的牌子招摇过市。这样的李卫无疑是让人喜欢的,但在官场中却显得十分异类。

雍正深知李卫之能,但在用其才能的同时,也时刻对他进行警示,防止他严重跑偏。雍正在给李卫的诏书中,经常出现“俱当检点”、“尔其谨慎,毋忽”、“勤修涵养,勉为全人”、“当时自检点”等话语,可见其对李卫性格了解之深,更可见雍正对其爱护之情。也正因为如此,李卫在雍正一朝恩宠极盛,短短几年就成为两江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

乾隆登基之初,对于李卫这个先朝重臣,仍然十分重用,但重用归重用,这并不代表乾隆喜欢李卫的行事风格,尤其是乾隆以文雅自诩,估计对李卫的“匪气”还是很不以为然的。让乾隆更内心不爽的是,李卫居然在民间有了神像,这世界上除了皇帝,居然还有人被如此崇拜,让乾隆情何以堪?



李卫和他妻妾的神像,被立在西湖花神庙里,现在已经搞不清这究竟是谁所为,但李卫对浙江的读书人的确有莫大的恩惠。雍正年间屡次发生文字犯禁之事,雍正一怒之下停了浙江士人参加科举的资格,后来还是李卫调节矛盾舒缓众人情绪,同时向雍正求情,最后浙江士人才重新有了科举当官的机会。浙江乡绅士人感激李卫,为其立像以为纪念,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也有可能是李卫的“匪气”又发作了,给自己和大小老婆们立像,在死后过过神仙瘾,那也是说不定的事儿!

但乾隆显然不这么认为,在南巡看到神像后,乾隆说:“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后来命人毁掉了神像。

但这件事发生在李卫去世之后,在李卫生前,我们没看到乾隆因为这件事处罚李卫的记录,反而是在李卫病重期间,派医生给他诊治,又派人进行慰问,在李卫死后给他赠了谥号,可谓是做足了表面功夫。

纵观李卫一生,足可称为能臣,而雍正能够独具慧眼重用其才,可算知人善用。相比之下乾隆的气度胸襟和眼光,都比他老爸差不少!


李飞叨


城府颇深的雍正皇帝最后突出重围,在“九子夺嫡”的巨大阴谋旋涡中大获全胜离不开号称四大臣子的帮助。雍正皇帝用人可是颇有一套,官场晕染已久的隆科多、拥有过人才华的年羹尧、一心为民的李卫、聪颖过人的田文镜四人为他出谋划策、保驾护航。

不过这四人的最终境地确是天壤之别。隆科多因自身的触犯法律(结党营私、收受贿赂)犯了大忌,被囚禁至死。年羹尧恃宠而骄、功高震主,被赐死。田文镜一生操劳,奔波于赴官途中,差点因为体弱多病而死。只有李卫一生无虞,平静安稳地活到了乾隆一朝。如此迥异,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说起李卫,此人其实文化程度不高,才能也只是平平无奇,不过好在家里殷实,可以供养的起。李卫从小就不像同龄的孩子一样读书,只对吃喝玩感兴趣,一事无成,直到三十岁就像突然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他想要做官,但是他大字不识一个,走正常的科举道路获取官位显然行不通,于是家里为了满足他的愿望,花钱给他买了个官位。

他到任上后,也确确实实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雍正登上皇帝宝座后,他也埋头苦干,官位一路向上。也就是因为他这份不问世事、只管做事的洒脱心形使一向敏感多疑的雍正皇帝对他放下了疑心,这也就是为什么李卫能够在雍正一朝幸免的原因。

不过顺利活到了康熙一朝的李卫却显然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乾隆皇帝和雍正皇帝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人,甚至可以说对立,于是颇得雍正心的李卫在乾隆这却处处碰壁。

其实刚开始,乾隆对父亲旧朝的臣子还是十分敬重和倚重的,只是有些事情和李卫自身的性格导致乾隆看不上李卫了。据传说,乾隆在一次微服私访中发现某地居然供奉着李卫和他妻子的塑像,却没有自己的,这令乾隆大为恼火,自己劳苦功高,居然还比不上一个小小的臣子。

乾隆发现李卫根本就是胸中毫无半点墨水的文盲,这对满腹经纶的文人皇帝来说可是不得了的事情。乾隆认为赐予李卫的荣誉,他根本担不起,于是,他慢慢收回了许多前朝给予李卫的荣誉。

李卫虽然没有文化,但是真心实意为百姓办事,这样单纯的人有一个官场上无法容忍的“性格缺陷”,那就是耿直,夸张点说就是冥顽不灵。乾隆又是个喜欢听好话的人,于是针尖对麦芒,乾隆对李卫更加深恶痛绝。有一次,李卫负责收缴钱粮(当时他在户部任职),有位亲王与他共事,私自要求每收一千两就要多收十两,称之为平余,即各地在征收赋税的过程中以加派、加征的份额上交给户部。

李卫认为这是增添了百姓负担,肯定会引来祸患,但是自知人文言轻,于是便采取了将这件事弄得满城风雨的方法,弄了一个大柜子,上面写着“某亲王赢余”,亲王很被动,于是只能善罢甘休。乾隆皇帝听闻这件事情,大为恼火,觉得李卫此举实在是抹黑朝廷,但又无可奈何。

于是李卫去世之后,一切矛盾喷涌而出。乾隆皇帝按照总督的样式赐予李卫厚葬,谥号安达,还亲自撰写评价

“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今闻溘逝,深为悼念。”

但是不久,在南巡途中发现李卫及其妻妾的塑像,乾隆大发雷霆,下令烧毁全国所有的李卫及其妻妾的塑像。由此可见,乾隆其实早就对李卫不满。

伴君如伴虎,李卫的遭遇其实也是皇权至高无上、皇帝一人独揽大权的真实写照。乾隆对李卫的诋毁反映的是皇帝在没有人约束的情况权力滥用的情况,其实任何权力都需要制约,独断专行只能换的不良局面,其后果也不可设想。


无笔


雍正去世以后,乾隆接了班。而雍正时期有三位极受宠爱的大臣,李卫算是期中之一,乾隆是如何对待他的呢?

其实说“对付”并不恰当,因为乾隆还没怎么出手,李卫就倒下了,史载李卫在乾隆三年就去世了,这以后,李卫不再出现在乾隆的视野之中,更谈不上“对付”二字。



那李卫在乾隆时期是如何生存的呢?

  1. 继续担任地方大员,贡献自己的余力!乾隆上台以后,虽然说有自己的想法,但继任之初,对待老爹的旧臣们还算客气,并没有马上就痛下杀手。而李卫继续做自己的直隶总督的职位,他在任上也是尽心尽责,干好自己的事情,可惜,好景不长在,他在乾隆三年的时候,就因为疾病发作,医治无效而亡!
  2. 仗义执言,不畏权贵!虽然说,李卫只在乾隆时期干了三年,但是这三年的过程中,他不仅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尽心尽责,而且不畏权贵,仗义执言,并且在乾隆二年的时候,上疏诚亲王的护卫侵占普通百姓的土地,他秉公执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到了乾隆三年,他又弹劾了另一个官员,上级也治了罪。在李卫死后,乾隆还命人按总督的规格安葬了他!


  3. “人走茶凉”,乾隆撤掉李卫的神像!据传,李卫死后过去了几年,一次乾隆下江南游玩,来到了杭州,看到在西湖边上的花神庙里百姓们供奉着李卫和李卫妻子的神像,乾隆突然气不打一出来,说李卫借这雍正的名头在装神弄鬼,就命人捣毁了神像,可见,李卫并没有乾隆的尊敬,也所幸,李卫死的早,要不然,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形。

俗语讲,“一朝天子一朝臣”,李卫还没有等到乾隆开始更换的时候,就去世了,是不幸也是幸运,保住了自己的名声,也免受屈辱的打压!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