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期互聯網醫療“出圈”記:為80萬人義診,一個月長出兩年客戶量

疫期互聯網醫療“出圈”記:為80萬人義診,一個月長出兩年客戶量

疫情肆虐,卻讓“互聯網+醫療”出圈了。

以前大部分人說起“互聯網+醫療”可能還只能聯想到線上掛號、繳費等,而通過這次疫情,更多人體驗了在線問診、送藥到家、私人醫生等服務,“互聯網+醫療”的真正價值得以顯現。

我國醫生供需差異大,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一直存在,疫情又再次將這個問題赤裸裸展開,而透過疫情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問題,更看到了一批試圖觸達問題最根部,給出了一部分解決方案的企業。

疫情面前考驗的是企業家的社會責任,這次肺炎疫情也讓我們看到原本站在幕後的互聯網+醫療的科技公司衝到前線,成為“戰疫”期間的逆行者。

近期,小飯桌採訪了數家“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公司,它們在疫情來臨時展現出了企業的責任與擔當:全員放棄假期,連夜迭代產品,做義診為患者提供線上諮詢,做課程為醫生賦能,極大程度上緩解社會焦慮和醫療供需的不平衡。此為上篇,以饗讀者。

微脈

鏖戰3天上線義診平臺 為80餘萬人次提供免費醫療諮詢

1月中旬,微脈平臺湖北地區線上問診的數量大增,尤其是對於呼吸、發熱等問題的求診。

微脈成立於2015年,是一家“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第三方醫療健康服務入口平臺。其從三四線城市切入,以城市為單位,連接本地所有醫療健康資源,幫助醫院實現服務的互聯網化,向用戶提供互聯網預約掛號、報告查詢、全流程支付、醫生諮詢、健康檔案管理、處方外配、婦幼及專病管理等一系列精準服務。

立馬與合作的醫院聯繫確認之後,微脈團隊才意識到疫情的嚴重性。但隨著疫情的發展,醫療行業的問題也暴露了出來。

疫情爆發讓醫院成為了“病毒”的代名詞,很多人擔心在醫院會被感染,所以即便產生了一些新冠肺炎的症狀也不願到醫院就診。

這讓不同地區醫療資源的差距被迅速拉大:重災區醫院的病人排隊掛號就要幾個小時,醫護人員每天忙到只能睡三四個小時;而當地疫情並不嚴重的醫院,醫生每天診治的病人可能比以往都要少。

如何解決醫院交叉感染問題,讓用戶都可以“敢看病”,如何讓醫生資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成為了疫情對於整個醫療行業最大的考驗。

針對這些問題,微脈決定火速上線義診服務平臺。創始人裘加林第一時間對城市、運營、產品、技術等多個部門的員工排兵佈陣,成立了抗擊新冠冠狀病毒肺炎專項小組。100多人的團隊用了3天時間加班加點,在1月21日疫情開始普遍受到關注時,微脈與第一家合作醫院台州恩澤醫療集團共同推出了新冠肺炎義診平臺。

微脈之所以能夠這麼迅速上線產品,需要得益於其平臺上所積累的醫生和用戶資源,在疫情發生之前,微脈平臺上就已經集結了10萬餘名醫生,每天為超過50萬人提供各類醫療健康服務。

據微脈市場部負責人張樂回憶,微脈是當時國內第一家推出針對此次疫情的義診服務平臺。

有了基礎服務平臺之後,怎樣觸達全國更多其他地區的醫生與患者,也成了微脈所面臨的新問題。

儘管微脈平臺有一定的醫療資源基礎,但還是要與各家醫院挨個聯繫,尤其又要在短時間內聚集起大批量義診醫生,挑戰難度相當大。

“我們在全國的100多個城市的服務團隊從產品上線之後就沒休息過,每天都在線上週轉於各個醫院之間,除了以往合作的醫院,他們還拓展了很多新醫院,現在平臺上參與義診的醫生已經超過2萬、服務醫院近千家了。”

整個春節期間,微脈剩下的員工也沒閒著,都在盡其所能讓產品觸達更多患者與醫生,能做數據的做數據,能出內容的出內容,能找人的找人。現在微脈平臺上除了以往的在線諮詢板塊,內容還新增了全國疫情數據實時更新、最新諮詢推送、醫生科普課程以及謠言粉碎等板塊。

為了覆蓋更多人群,微脈還聯合今日頭條、騰訊看點、美團外賣、快手等100多個第三方互聯網服務平臺,開放更多義診諮詢服務入口。

截至目前,微脈已經累計為80餘萬人次提供了免費醫療諮詢服務。

也是隨著問診人數的增多,微脈團隊開始意識到,當初還是低估了疫情的擴散速度與範圍。

即便在義診服務平臺上,醫生也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單個醫院就達到數以千計的諮詢量,疫情嚴重的地區情況更糟糕,這讓微脈很難對每一個諮詢患者提供及時服務。

當時微脈的創新和產品團隊已經發現了很多患者諮詢的問題都是重複性的,為了提高效率,抗疫小組總結了目前針對新冠肺炎問診的通用基礎問題,並請來了幾位專家進行審核和調整,於1月27日上線了“新冠肺炎健康指導量表體系”,進一步細分新冠肺炎義診服務場景,面向諮詢人群提供精細化的管理服務。

量表體系會在患者發起義診諮詢後會自動為患者推送,內容包含患者以前的病史、發熱史以及武漢接觸史等,患者填表後,結果會被髮送至醫生端。在量表系統的支撐下,平臺可以做到武漢接觸史和病史的雙重採集,降低了醫生工作負擔。

“在量表體系上線後3天內,填寫量表的諮詢15分鐘能完成的佔比近50%,相比以前諮詢時間大幅降低。”

小飯桌記者採訪得知,這兩天微脈還會將服務分類更加細化,包括針對居家隔離期、線上發熱諮詢期、愈後跟蹤管理期等不同階段的用戶。

為台州恩澤醫療集團開發的義診服務平臺上線不到10天,微脈就發現並引導住院的患者有5例,指導居家隔離並跟蹤約70例。

“這些患者中有些根本不相信自己會被感染,甚至刻意迴避前往醫院就診,但在通過線上諮詢和勸導後,去醫院檢查,最後確實確診了。”

一般醫生在線問診會自主定價,雖然此次上線的醫生大部分都願意做免費問診,但仍有一部分醫生選擇收費服務,微脈對這部分收費進行了全額補貼。

“按照疫情現在的發展速度,如果所有的線上諮詢全靠平臺補貼,公司很難長期支持,我們已經在考慮將問診人群做分類了。”

最初平臺上線義診產品時,考慮到在線上問診的人群除了與新冠肺炎相關的,還有一批人,可能患有其他病,但擔心被感染無法線下去醫院求診,比如突發的牙痛、頭痛等問題,還有孕婦這類特殊群體,需要定期做孕檢,所以義診對全部科室的醫生都開放。但這無疑增大了微脈的補貼範圍,也降低了醫生的分配效率。

2月2日,微脈上線了婦幼家庭健康服務,專門為嬰幼兒與孕婦群體在特殊時期提供專屬線上醫院,通過婦產科、兒科醫生的科學防護指導和線上諮詢問診服務,減少這兩類易感人群非必要的線下就醫。

其實早在兩年前,微脈就開始幫助公立醫院推出一些創新服務模式,讓患者就醫更便捷。“孕產一體化服務”就是其中的一個,針對的痛點是即便孕婦有足夠的支付意願可能也無法買到足夠優質的服務,很多私立醫院有各種服務分級體系來滿足不同需求的用戶,相對而言,三甲公立醫院醫療服務質量更有保障,但並不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務種類。

從2015年開始,微脈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打法,與全國20個省份,100多個城市(以三四線地級市為主)的近千家醫院達成合作。

在張樂看來,此次疫情讓互聯網醫療的真正價值得以真正顯現,網絡診療對於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價值逐漸被認可。從供給側來說,疫情之後,醫院自主建設和運營互聯網醫院的動力越來越強,由於疫情管控帶來的線上服務需求場景,已經讓醫院切實感受到了互聯網醫院的現實意義。接下來一段時間行業內可能會產生爆發式需求,這也在倒逼很多次發達地區的醫院快速建立起線上服務體系。

據悉,微脈的創始投資人為阿里、騰訊公司聯合創始人,在成立四年內先後獲得元璟、經緯、源碼、千驥、IDG等資本巨頭數億美元融資。2019年6月,微脈獲得IDG領投的1億美元新一輪系列融資。

杏樹林

肺炎疫情加速了國內醫療變革速度

1月4日,杏樹林CEO張遇升在武漢參加學術會議時,聽聞有一個本應在武漢舉行的會議因為不明原因的肺炎而被改在重慶舉辦。

在醫療行業從業十餘年,因為流行病而更換會議地點這樣的事情張遇升還是頭次遇到。這是張遇升第一次接觸到“新冠肺炎”的信息,當時的他還覺得很不可思議。

張遇升創辦的杏樹林是國內知名的互聯網醫療企業,旗下APP產品“病歷夾”和“醫口袋”為醫生提供專業內容和臨床工具,用戶覆蓋37%的中國醫生群體。同時杏樹林還打造了以病歷為核心的一站式全場景醫藥營銷雲平臺,致力於推動醫藥企業合規專業化營銷轉型,為醫藥產品提供基於病歷的全場景營銷服務,解決了醫藥企業合規、精準、有效學術營銷的訴求。

那次學術會議之後的十幾天,張遇升發現,杏樹林旗下的“醫口袋”與“病歷夾”兩個平臺上醫生數量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大量醫生到平臺上試圖尋找與新冠肺炎相關的醫學資料。

2011年張遇升創立杏樹林時就看清了中國醫生供需差異較大而且質量不一的痛點,於是“醫口袋”與“病歷夾”成為平臺最先推出的產品,主要面向醫生群體,滿足其線上醫療知識的學習以及病歷儲備等需求。

近十年的時間過去了,這次來勢洶洶的新冠疫情再次將這些問題赤裸裸暴露出來:提高醫生的專業素養以及工作效率迫在眉睫。

疫情之下,杏樹林針對醫生的To C產品價值得以顯現。

醫口袋主要為醫生提供各個病種最前沿的醫學資料,臨床指南、藥典、檢驗手冊、計量工具、圖書、病例庫,大咖課程等。病歷夾則通過雲端OCR(光學字符識別)技術、語音識別引擎幫助醫生快速收集病例,並隨訪管理患者。利用這兩項工具醫生可以提升專業素養與工作效率。

不僅是C端,杏樹林面向B端的業務也在疫情期間有了明顯的變化。

針對藥企的數字化營銷是杏樹林2017年推出的服務,當時國家為壓低藥物售價相繼推出了兩票制、集中採購等政策。傳統以醫藥代表為核心的銷售模式因合規性差、成本高等問題面臨挑戰,杏樹林藉助平臺上的醫生資源,形成了一套公開透明的標準化營銷流程。

在這套流程中,杏樹林可以根據藥企需求,觸達平臺上特定的醫生,並將傳統的學術推廣從線下搬到線上,讓醫生在平臺上講課、聽課、分享病例以及做病例相關的數據的收集等。這種模式以更專業實用的內容代替了以往醫藥代表機械式的介紹,讓醫生對藥物或器械瞭解更生動,藥企獲取醫生更精準。

“在數字化營銷這塊,杏樹林用了兩年時間合作了40多家藥企,然而就在最近這一個月的時間裡與我們合作的藥企就新增了幾十家。”因為疫情,醫藥代表無法與醫生進行線下交流,這讓很多藥企將目光投向了平臺上擁有上百萬醫生資源的杏樹林。

但張遇升也坦言,“就我們所觸及的業務板塊而言,疫情並沒有讓它們產生新的變革,只是加速了以前的變革速度。”

在張遇升的感知中,醫藥行業中的數字化營銷是大勢所趨,而這次疫情更多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而杏樹林的企業私人醫生業務,在疫情期間也有了較大增長。當時創業幾年之後,張遇升發現行業內存在的另一問題是,醫生受醫院管控無法自由流動,而患者對於醫生的需求又非常大,在非市場體系下,很難將醫生“物盡其用”,實現醫生與患者的最高效匹配。針對這個問題他提倡引進國外私人醫生體系,並集結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醫生,成立了杏樹林互聯網醫院。

“短時間內很多企業找過來合作,比如龍湖地產、大唐集團等,這讓我們整個團隊連春節都沒怎麼休息。”

2月6日,杏樹林為龍湖社區推出了在線問診服務,龍湖業主可以通過龍湖的APP報名領取免費線上問診服務。在這項合作中,杏樹林團隊中的幾十名醫生,要從8:00-24:00不間斷提供在線問診。

這批醫生是杏樹林2018年從醫口袋上百個醫生中挑選出來的,他們之中有的是具備哈佛、霍普金斯學院等專業背景的醫療專家,有的則在協和醫院、301醫院等三甲醫院有過工作經驗。

除了在線問診,基於以前互聯網醫院的基礎,杏樹林還能夠完成藥物的配送。在內容上,杏樹林製作了一些培訓課程。內容涉及HR如何在企業中進行科學防疫,企業如何以最低成本保障全員安全等。

在張遇升看來,經過這次疫情,企業醫生、家庭醫生的理念會受到更多人的認可。這種認可並不只是因為線上服務的模式更方便,更是因為有跡可循的病史讓醫生診治更高效,醫生高流動性讓整個行業更高效。

2016年1月,杏樹林完成3200萬美元C輪融資,投資方為健康元、開物投資;2014年6月,杏樹林完成1000萬美元B輪融資,投資方為雙湖資本、開物投資;此前其曾還獲寬帶資本CBC與藍馳創投投資。

明天,小飯桌還將推出互聯網醫療企業“戰疫”日記下篇,敬請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