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宿命?契約精神?《項鍊》還有另外一個主題

莫泊桑《項鍊》的主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比較主流的觀點有悲劇論、宿命論、契約精神論等等。

但如果我們遵循小說這種文體的特徵去解讀,抓住小說的差異性或矛盾性,即“馬蒂爾德的愛慕虛榮與她的十年艱辛”和“小說結尾”這兩組矛盾,從人性的角度去解讀小說,關照人物,或許我們能接近作者真正的創作意圖,從新的角度解析出小說的成長與抗爭主題。

悲劇?宿命?契約精神?《項鍊》還有另外一個主題


關於小說主題的主流觀點

對《項鍊》主題的解讀很多,比較正統的觀點有以下幾個

一是認為它是一出悲劇,因為丟失了借來的項鍊,馬蒂爾德夫婦就失去了全部的存款並且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耗費十年的辛苦勞作才還清了債務,從小康生活倒退到貧困的窮人生活。

二是從宿命論的觀點出發,認為當時的法國社會,只有上流社會的人們才能過著衣食富足的奢靡生活,像馬蒂爾德夫婦這樣的小資產階級,只能過著相對安穩的生活。如果生活中發生點偶然的變故,就會徹底改變他們的生活,而他們卻只能默默地承受。

悲劇?宿命?契約精神?《項鍊》還有另外一個主題

三是認為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社會奢靡成風,各個階層的人們都在不同程度的追求奢侈的生活,而馬蒂爾德作為小資產階級的婦女,也有貪圖享樂、追求奢侈生活的本性,只是愛慕虛榮是要付出沉重代價的。

除此之外還有多元解讀,有人讚美馬蒂爾德夫婦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難,有人認為小說磨練了馬蒂爾德的心理承受力是一出喜劇,有人認為小說是路瓦栽夫婦愛情的頌歌,也有認為是講契約精神。通過分析也都有道理。

從差異性或矛盾性解讀小說

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很多作品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每個人的解讀都不一樣,如果非得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那就是苛刻。但解讀小說要有一定的方法,只有遵循了小說這種文體的特徵去解讀,才能靠近作家寫作目的。

著名學者孫紹振教授在《如是解讀作品》中提出:“所謂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統一的對象加以剖析,根本就不應該從統一性出發,而是應該從差異性,或者矛盾性出發。”解讀小說也該抓住差異性或矛盾性。


悲劇?宿命?契約精神?《項鍊》還有另外一個主題

就《項鍊》而言,我們可以找出幾個矛盾性來。

(一)第一組矛盾:馬蒂爾德的愛慕虛榮與她的十年艱辛。

小說開頭有很多關於瑪蒂爾德愛慕虛榮的描寫:

“她覺得自己本是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華的事物而生的”,“她夢想著那些靜悄悄的接待室,如何蒙著東方的幃幕,如何點著青銅的高腳燈檠,如何派著兩個身穿短褲子的高個兒侍應生聽候指使,而熱烘烘的空氣暖爐使得兩個侍應生都在大型的圈椅上打盹。”

但我們不能忽略為了償還那串項鍊,她經歷十年的艱辛,她“亂挽著頭髮,歪歪地繫著裙子,露著一雙發紅的手,高聲說話,大盆水洗地板”。

如果只看之前的描寫,我們可以下結論她是一個愛慕虛榮的人,但結合後面的付出,我們就能看出,她並非是一個純粹的愛慕虛榮者。

悲劇?宿命?契約精神?《項鍊》還有另外一個主題

試想如果她骨子裡就是這樣的人,她完全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莫泊桑筆下道德淪喪的醜惡婦女形象太多了,有金錢戰勝一切,棄親情於不顧的《一家人》;更有為金錢出賣靈魂和信仰,親自孕育並出售畸形兒的《怪胎之母》。

莫泊桑通過她們有力地揭露和鞭撻了虛榮勢利和金錢帶來的罪惡,以及因金錢引發的世態炎涼。

但馬蒂爾德不是這樣的,她是一個有夢想的女性,文中寫道:“但是有時候她丈夫到辦公室裡去了,她獨自坐在窗前,於是就回想從前的那個晚會,那個跳舞會,在那裡,她當時是那樣美貌,那樣快活。”

悲劇?宿命?契約精神?《項鍊》還有另外一個主題

可知即使是生活艱難,但她依舊為那天晚上光彩的自己而陶醉。一個女人愛美,追求生活的品質,無可厚非。項鏈丟失後,她沒有逃避,沒有迷失自我,而是勇敢地承擔起償還的義務。在這組矛盾下,我們下結論說她純粹愛慕虛榮,實在是講不通。

(二)另一組矛盾:小說結尾

另一組矛盾就是小說結尾。小說完全可以在馬蒂爾德十年艱辛後的任何一個地方結束,但為什麼作者還要在最後寫下那段對話呢?為什麼她的好友還要告訴她那串項鍊是假的呢?這是作家有意而為之的。

悲劇?宿命?契約精神?《項鍊》還有另外一個主題

十年的艱辛讓馬蒂爾德變得成熟,內心變得更強大,她對自己這十年的付出是肯定,也是自豪的。所以她看到伏來士潔太太,並肯定地告訴自己要去把事情的真相告訴好友,莫泊桑這樣描寫她:“說完,她用一陣自負而又天真的快樂神氣微笑了。”

十年前面對項鍊丟失的慌亂的她,現在變得如此的坦然自若,甚至是自負而又天真快樂的。這就是十年艱辛給馬蒂爾德的禮物。得知項鍊是的假的後,莫泊桑並沒有再寫什麼,戛然而止。

悲劇?宿命?契約精神?《項鍊》還有另外一個主題

可我們可以想象,馬蒂爾德會驚訝會失落,但應該是沉穩的,不會哭也不會鬧。這個結尾主要就是展現馬蒂爾德的心理變化,她雖然還是小人物,可內心已不再似以前。

有人抓住文中這句:“生活多麼古怪!多麼變化莫測!只需微不足道的一點小事就能把你斷送或者把你拯救出來。”認為十年的艱辛是斷送了還是拯救了馬蒂爾德呢?

我覺得理解有問題,這句話其實與項鍊有關,它只是作家全知視角下的一句感嘆而已。另一個版本的翻譯,我覺得比上面的要好,“人生真是古怪,真是變化無常啊。無論是害您或者救您,只消一點點小事。”這句話其實就是講了人生無常罷了,並沒有太多的意思。

悲劇?宿命?契約精神?《項鍊》還有另外一個主題

《項鍊》主題的新探討

那麼,《項鍊》想表達什麼?我覺得不是諷刺瑪蒂爾德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進而揭露資產階級思想意識對人們的侵蝕毒害,這種說法實質上是將虛榮心作為唯一的原因來研究誇大了它所能起到的社會作用。

“在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小資產階級根本沒有能力擺脫資本主義社會為他們所規定的歷史命運和生活道路。”所以即使瑪蒂爾德沒有丟失項鍊,即使她努力地工作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改變自己的機會,她可能會在其他方面遭受打擊和不幸,也很難改變命運。

以道德批判的標準作為評價小說的唯一尺度是偏頗的,而應該站在人性的角度去關照人物形象。首先是尊重人的個體,尊重人的本性,小說中的馬蒂爾德是一個豐滿的人物形象,有正常人本該有的追求和幻想,也有正常人擁有的缺點和不足,她展現了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悲劇?宿命?契約精神?《項鍊》還有另外一個主題

莫泊桑表達了對她人生命運的關懷,對她不幸遭遇的同情,還有對她勇於面對災禍的誠實美德發出讚歎。作者的目的之一是想要告訴讀者的是人生之路並不是平坦一帆風順的,當底層人面對命運遭際的時候,要有一種敢於直麵人生的勇敢精神,這是小說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從人性的角度重讀《項鍊》,我們才會從底層人的成長曆程中讀出人的偉大來,一種與命運的博弈和抗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