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時期的兩次“黃袍加身”:看似是鬧劇,其實是歷史的必然

五代十國時期的兩次“黃袍加身”:看似是鬧劇,其實是歷史的必然

  • 題/五代時期的兩次“黃袍加身”:看似是鬧劇,其實是歷史的必然
  • 文/金色明月;一位熱愛歷史的,喜歡寫點東西的小人物
  • 圖片聲明/本文內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號。
  •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引言:

五代十國時期的分裂局面其實就是唐後期藩鎮割據的繼續與延伸,在這個以武定天下的武人專權時代裡,就相繼出現了郭威版和趙匡胤版兩次“黃袍加身”的鬧劇。

這兩起“黃袍加身”的政變都是打著“法堯禪舜”的旗號行“奪權篡位”之實。

從歷史發展的大角度看待,這兩次“黃袍加身”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都推動了社會前進的步伐。

五代十國時期的兩次“黃袍加身”:看似是鬧劇,其實是歷史的必然

(五代十國前期形勢圖)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早在秦漢時期,世人就對王權的“永不倒性”提出了質疑。在兵荒馬亂的的五代十國時期,往往決定政權更迭的力量是兵權,這是唐後期藩鎮割據的繼續與延伸的時代。

在這個“大頭兵”當朝的時代,絕不可能出現依文治國,以禮治國的長期政權、穩固政權,因此,在這個以武定天下的武人專權的時代裡,就相繼出現了兩次“黃袍加身”的鬧劇。

五代十國時期的兩次“黃袍加身”:看似是鬧劇,其實是歷史的必然

(五代十國後期形勢圖)

一、郭威版的“黃袍加身”

劉知遠建立後漢,僅僅過了一年就因病去世,死前託孤給郭威、蘇逢吉、史弘肇等輔助大臣。

“承佑幼弱,後世託在卿。”

950年,遼兵南下,前線告急,後漢隱帝即令大將郭威以樞密使出任鄴都留守及兼天雄節度使,並詔:

“河北諸州,應甲兵、錢幣、糧草一稟郭威處分。”

一心忠君的郭威在離京赴任之時,入宮向隱帝進言:

“親近忠直,放遠饞邪,善惡之間,所宜明審,······皆先帝之舊臣,盡多徇國,願陛下推心任之,必無敗失。”

可謂是語重心長,活脫脫的郭威版《出師表》。

五代十國時期的兩次“黃袍加身”:看似是鬧劇,其實是歷史的必然

(後周太祖郭威)

可惜的是,隱帝在郭威赴任後立馬就放縱起來,沉迷聲色,不理朝政。史弘肇驕狂囂張,迷信武力,目無君主,引起了隱帝的強烈不滿。

蘇逢吉為了大權獨攬,乘機挑撥朝中的君臣關係,誣告史弘肇私藏兵器,與外將郭威相互勾結,圖謀造反。

隱帝遂令親信在廣武殿伏殺史弘肇,抄滅史家,老弱奴僕,無一倖免。另派特使攜帶密旨前往鄴都,指派郭部將領擒殺郭威,已知京城事變的郭威將計就計,集合部下,宣佈真相,激起部下的憤怒。

隨後,郭威集結大軍南下汴京,隱帝出逃至城外被亂兵殺死,郭威控制京城後宣佈恭請李太后臨朝聽政。

後漢政局名穩實亂,忽報遼兵南來,李太后只得令郭威出征,行至澶州,已被汴京繁華迷戀得不得了的郭崇、曹威等將領極力鼓勵將士譁變,兵士將一面撕裂的黃旗披在郭威身上,擁戴郭威為帝,山呼萬歲,就這樣完成了郭威版的“黃袍加身”。

郭威在部下的擁護下回京,李太后只得在百官的“勸進”下,授郭威符璽,郭威即皇帝位,開創了後周王朝。

五代十國時期的兩次“黃袍加身”:看似是鬧劇,其實是歷史的必然

(黃袍加身)

二、趙匡胤版的“黃袍加身”

郭威稱帝后,僅在位4年就病故,妻侄柴榮即位,即為後周世宗,周世宗生前南征北戰,致力於統一,只在位5年就因勞病故,死前令王傅、範質、趙匡胤輔佐7歲的幼主。

五代十國時期的兩次“黃袍加身”:看似是鬧劇,其實是歷史的必然

(周世宗柴榮)

960年,宮中忽傳遼兵和北漢聯合進犯,王傅、範質連忙讓作為禁軍統帥的殿點諸軍都點檢趙匡胤率軍北上抗敵。

大軍行至郊外的陳橋驛,趙光義、趙普等人按預先部署,一方面派人回京通知石守信、王審應作內應準備,另一方面指示軍中將士將已準備好的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

據《宋史》記載:

“宣言策檢點為天子,或止之,眾不聽。遲明,逼寢所,太宗(趙光義)入白,太祖起,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時,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

一番“表演”後,趙匡胤親率大軍浩浩蕩蕩南下汴京。範質、王傅被迫認同“已變天”的事實,趙匡胤隨後“應天順民,法堯禪舜”,改國號為宋,登基為帝,由此開創了趙宋三百年的基業。

五代十國時期的兩次“黃袍加身”:看似是鬧劇,其實是歷史的必然

(宋太祖趙匡胤)

三、看似“鬧劇”實為必然

十年之間就發生了兩次“黃袍加身”的鬧劇,若從儒家思想的角度來看,這是有違“忠君”原則的政變,雖然史書都把這兩次“黃袍加身”的鬧劇定性為眾望所歸,人心所向,主帥是違心從命的不得已。

但是我卻認為這是為尊者諱的曲筆,在五代時期,擁有兵權的主帥利用部下貪求榮華富貴的貪念發動政變而奪取政權的例子是普遍現象。

“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爾。”

在當時可謂是一語中的,在五代十國時期的各位開國皇帝,無一不是統兵帶軍的將領或有軍旅生涯經歷的權貴。

在亂世之中,據有兵權者想奪取皇位可以說是易如反掌。因此,在短短十年中,發生兩起“黃袍加身”的鬧劇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看似偶然實為必然。

五代十國時期的兩次“黃袍加身”:看似是鬧劇,其實是歷史的必然

(趙匡胤劇照)

我把這兩起“黃袍加身”的政變認定是“鬧劇”,是因為都是打著“法堯禪舜”的旗號行“奪權篡位”之實。郭威從鄴都起兵南下,隱帝被殺後,恭請李太后臨朝。

可是,從苦寒之地來到繁華的汴梁,郭威部下已經不再滿足已有的富貴,謀求更上一步的郭崇、曹威等人在大軍北上之際就連忙發動“黃袍加身”“鬧劇”,政變由於過於匆促,以至於以黃旗代替黃袍。

等到陳橋兵變時,趙家班卻是經過精心準備的了,事變成功後,趙匡胤在馬上訓斥諸將:

“我有號令,爾能從否。”眾人下馬,跪曰:“惟命是從。”

於是,大軍迅速轉向南方,直奔汴梁。

五代十國時期的兩次“黃袍加身”:看似是鬧劇,其實是歷史的必然

(宋太祖趙匡胤劇照)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從歷史發展的大角度看待,這兩次“黃袍加身”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都推動了社會前進的步伐。

沒有後周,那來的周世宗?沒有周世宗,那有趙都點檢?那有大宋?

周世宗的“三個十年”(十年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

是走向統一的先聲,趙匡胤對全國的統一和改革也是周世宗事業的拓展和繼續發展,可以說這兩次“黃袍加身”對於趙匡胤結束五代分裂局面都產生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更為後來趙宋的三百年的基業奠定了基礎。

從這個角度上分析,“黃袍加身”都是歷史的發展,更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都推動了社會前進的進程,對此應該予以肯定。

五代十國時期的兩次“黃袍加身”:看似是鬧劇,其實是歷史的必然

(北宋形勢圖)

在這兩起“黃袍加身”的鬧劇中,趙匡胤都參與其中,對於兵變的手法早已十分熟悉,所以很快就用“杯酒釋兵權”的方法收了手下將領的兵權,瓦解了部屬的勢力範圍。

正是趙匡胤的斷然決絕,才徹底將各路將領的兵權收歸己有,杜絕了大宋版的“黃袍加身”的發生。當然這是後話了。



更多【<strong>不易君子】精彩內容請參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