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探寻齐桓公称霸不称王背后的政治谋略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周王室名存实亡,从一开始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到“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只经历了短短几代的时间,但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齐恒公虽然称霸天下,但是却不自立为王。

这种只称霸却不称王的现象在当时其实十分普遍,而齐国作为五霸之首,建立了其一套独特的霸权战略。齐国经过安四邻、攘外夷、制大国、震周室四个过程,达到最终称霸天下的目标,且利用战争和和平的思想核心,保证了国内相对和平稳定的飞速发展,建立了完整的霸权主义。那么齐国为何只称霸而不称王呢?接下来就随着我一起对齐桓公的霸权战略做一下详细的分析。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探寻齐桓公称霸不称王背后的政治谋略

一、 社会环境的促使,自身能力的雄厚

1、 有利的历史条件,是称霸的客观因素

在齐桓公时期,国内的条件对于其称霸是不可或缺的客观因素。自从平王离开之后,周王室对于全国的控制已经大大降低了,从而各个诸侯对于封地的控制相对加强了许多,实力因此也在逐渐扩大,而周天子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得不向诸侯借助力量,从而形成了“尊王”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促使霸权主义的萌芽和霸主的诞生。

另一方面,齐国发起了“攘夷”,即联合诸侯共同抵御外族入侵,这场战役直接树立了齐国在诸侯之间的威望,与此同时,“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四大强国之间,只有齐国拥有称霸的历史条件。

2、 自身能力的雄厚,是称霸的主观因素

齐国与其他诸侯国相比,优势主要体现在名义、地理、经济、政治、军事和人才上。这些综合优势又是齐国的综合国力,因此拥有如此雄厚的国家优势自然会起了称霸的念头。

在名义上,齐国拥有讨伐诸侯的借口。

据记载:“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

也就是说,如果齐国以周王室的名义讨伐诸侯,也是有正当理由的,所谓师出有名就是正义的一方,就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戴。

在地理上,齐国位于华夏东侧,濒海之地,属侧翼大国,因此齐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即海盐和海鱼市场,这不仅使其拥有丰富的资源以稳定国内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保证在发生战役时自身的安全,甚至在某些时候也可以作为制约其他诸国争斗的条件。

在经济上,齐国拥有非常多的资源,所以不愁发财无门。根据历史的记载:

“大公望封于营邱,地舄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

可见在齐国人人都有挣钱的本事,因此齐国的财富位于诸国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探寻齐桓公称霸不称王背后的政治谋略

在政治上,齐国实行的是国君集权制度。齐桓公将全国的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包括百姓的生死之权,地位的贵贱,甚至财富的多少都由他决定。根据记载,管仲曾说过:“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令重则君尊,君尊则周安。“也就是说,在齐国国君具有绝对的权威,而且命令必须由国君制定。

在军事上,齐国拥有管仲这个军事家,他制定了一些军事制度: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率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率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率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率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岛子之鼓。这就是所谓的“连五家之法”,它使得士兵隐藏在百姓之中,也就是让军事组织隐藏在行政组织中,这是一种最早诞生的将军事和政治联系起来的制度。这种制度使得齐国的军队更加有组织,有计谋,让其他国家不能得知齐国真实的军事力量。这种出人意料地制度安排,让齐国的军事力量大涨。

在人才上,齐国自上而下都具有非常的才能。上至齐桓王,他有着雄才伟略,治国才能,领导思维,下至贤能的将相,比如才华横溢,有治理国家之才的管仲,比如英勇善战,有领兵打仗之才的鲍叔、隰朋、高傒等。太史公曾评价管仲之才说:“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

正是由于齐国在这些方面的杰出,才使得齐国拥有称霸的能力和野心,同时这些都是齐桓王后来称霸天下的基础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探寻齐桓公称霸不称王背后的政治谋略

二、 称霸而非求王,可行而不可笑

1、 称霸而不是求王,是正确的选择

当时齐桓王已经有了十分雄厚的基础,而且人才济济,他也拥有不小的野心。在这个时候,摆在他面前有两条路可选,一个是自立为王,一个是以诸侯之名称霸天下。齐桓王选择了称霸而不称王,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明确的选择。

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虽然周王室已经无法丧失了完全控制地方的能力,而且统治也不得人心,但是在天下人的眼中,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这一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如果齐桓王想要称王的话,这一举动是不得人心的。

另外,如果当时齐桓王称王,那么其他的诸侯不会坐视不理,他们会群起而攻之,最后谁笑到最后虽不一定,但第一个起身的人必然会遭到更多的损失。在书中对此也有记载:“强国众,合强以攻弱以图霸;强国少,合小以攻大以图王。强国众而言王事者,愚人之智也;强国少而施霸道者,败事之谋也。强国众,先举者危,后举者利;强国少,先举者王,后举者亡。战国众,后举可以霸;战国少,先举可以王。”

因此就当前的形势而言,称霸才是比最好的选择。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探寻齐桓公称霸不称王背后的政治谋略

2、 称霸而不称王,是可行的战略

根据当时的史料分析,齐桓王称霸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他对于此行动的战略实施是十分合理且有效的。主要表现在战略实施有层次性、战略手段多样、保持谨慎的战略克制三个方面。

第一,齐桓王在战略实施时循序渐进,十分具有层次性的。他首先安四邻,让原本为敌国的鲁国成为自己的盟友,同时他实行“退还土地”的政策,获得了周边小国的支持。然后攘外夷,团结诸国的同时使本国的威信在诸国之间确立起来。

再次制大国,利用诸侯之力制约南方强国楚国的向北扩张,与体系外大国秦国合作共同干预体系内强国晋国的内政,使晋、楚不得不承认齐国在中央地区的霸主地位。最后震周室,让周天子承认并且依赖齐国,以此来确立齐国称霸天下。

第二,齐桓王十分善于将军事手段和外交手段结合运用。比如他在伐楚的时候,先是和楚国打了一仗,然后与楚国进行战略讲和,最后签订盟约,使得两国都有利可图。齐桓公就是主要靠战略手段多样化并且相互协调的方式,“九合诸侯”

,通俗点讲就是通过和诸国开会,从而签订盟约,建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秩序。

第三,齐桓王在扩张的同时也不忘战略克制。根据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的记载,齐桓王在攻打楚国的时候,明明可以压制过去,但是却克制住了自己,鸣金收兵,然后签订盟约,没有过度扩张。同时他虽然拥有称霸的野心,但是对于周天子还是十分尊敬的,这也是一种战略克制的表现。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探寻齐桓公称霸不称王背后的政治谋略

三、 霸权构建的思想,于今有何益处

实际上,齐国虽然称霸了天下,但是对于当时原本的秩序并没有多加破坏。他虽然野心勃勃,但没有改变周天子作为春秋的统治者的局面,反之,他依然十分尊敬周天子的威严。并且他善于利用建立威信的方式,维护自身的统治。

与此同时,他善于找到各诸侯的共同利益,并且以此签订合约,建立同盟,维持一个和平的秩序。最关键的是,他懂得控制自己战略扩张,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做到尊重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的局面不会再出现了,但是我们能从中学到许多思想,将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外交中都是不错的选择和成长。比如我们在平常和客户相处时,不仅要考虑到自身的利益需求,也需要尊重客户的利益需求,从而才有合作的可能性,找到共同利益所在才是长久合作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记·齐太公世家》 司马迁著

2.《管子》 管仲著

3.《左传》 左丘明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