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结局较好的暗黑系小说


狄更斯结局较好的暗黑系小说

《艰难时世》

狄更斯的暗黑系小说,专门揭露英国民族的黑暗面,虽然是不顾当时国力上升的大趋势,完全不写英国民族智慧的积极的正面,但却也真实地揭露了英国人负面的、阴暗的那一面。这是狄更斯少年时期的贫困生活造成的,成长期的经历,决定了人的一生的思想风格,或光明,或阴暗。

《小杜丽》,发表于1857年,杜丽全家老少因经商失败,无力偿还债务,而先后被终身监禁于位于伦敦桥和乔治教堂南大街的中段的马夏尔西监狱,她的父亲被称为马夏西之父,小杜丽在牢房里出生长大,被人称为“监狱之女”。杜丽一家人最后在亚瑟的提携下,继承了巨额财富,重返上流社会。这部小说重点要写的,是杜丽无论谁身处逆境还是飞黄腾达,都如同白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始终保持着一份温暖。


狄更斯结局较好的暗黑系小说

BBC电视剧《小杜丽》

狄更斯笔下的英国社会,到处都充斥着势力、现实、计较与冰冷的气息,而小杜丽就是那个暗夜里的明珠。她不为自己身陷囹圄而彷徨,也不为拮据的生活而窘迫,更曾不泯灭内心的善良。

在小说里,狄更斯还描写了官员的懒政、怠政的一面,不过,实际上这绝非英国官员的全部,当时,英国国势蒸蒸日上,狄更斯本人也因此而能安心写作并且名利双收。

《董备父子》,发表于1848年,该小说写批发商董备冷酷、傲慢,除商业利益和金钱交易外,无枧人与人之间的其它关系,导致妻、子先后在阴森冷漠的家庭环境中去世,他续娶了妻子,但也与他无法相处,最终也离他而去,他的女儿也被他打了出去,最后公司倒闭,他这才感到孤独,小说的最后,结婚的女儿带着婴儿回来,父女和解。狄更斯专门盯着着英国人的黑暗处看,塑造了董备这一类型的英国人的形象,好在结尾还比较好。


狄更斯结局较好的暗黑系小说

《董备父子》

《艰难时世》,发表于1854年,狄更斯写作此书时是四十二岁。小说描写某工业城市的生活,狄更斯又盯上了英国社会的劳资关系紧张的一面。

在小说中,退休的五金批发商、国会议员兼教育家葛来恩,纺织厂厂主、银行家庞得备,两人是好朋友,他们一起控制著市里的经济体系与教育机构。他们注重实利,不讲情义,以功利主义作为生活原则。

葛来恩的子女,在学会走路时,就被赶进教室,终日和数字打交道,不允许阅读诗歌和故事。葛来恩把年轻的女儿露意撒嫁给了年龄比她大得多的庞得备,最后婚姻破裂。


狄更斯结局较好的暗黑系小说

《艰难时世》

葛来恩的儿子汤姆,被迫协助庞得备工作,他生活放荡且负债累累,偷了庞得备银行的钱逃跑,躲到马戏团里,扮演一名小丑的角色。经过了一连串的惨痛教训,又受到马戏团的女孩西丝·朱浦的感化,汤姆逐渐改变了生活态度,但最终被葛来恩送往美洲,于途中病故。

五年后,庞得备中风,在市区的街道上突然去世,妻子露意撒寡妇再嫁,结局算是有一点光明的转折。

《孤星血泪》,又名《远大前程》,是狄更斯晚年写成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860年至1861年之间,该小说自1860年12月到1861年8月连载于周刊《一年四季》。故事背景为1812年圣诞节前夕至1840年冬天,主角孤儿皮普,以自传式手法,叙述从七岁开始的三个人生阶段。该作品百年来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舞台剧。

《远大前程》,写于狄更斯生活中出现危机之后。他刚与妻子凯瑟琳分手,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同时,他开始了与年轻的演员爱伦·特南的婚外情,这一段感情给他带来的痛苦多于幸福。

这一时期,由于对英国人黑暗面的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加上年龄的增长,个人婚姻爱情生活方面的不幸,狄更斯的抑郁症更为严重,反映在创作中,乐观的基调大大削弱。作为对社会弊端的反映和对人情世态冷暖的写照,狄更斯的叙事中,对于人生的疑虑,进一步增长。

小说名字的实际意思,是说所谓的“远大前程”的幻灭,小说总体来说是悲剧,因此有人将其译为“孤星血泪”。

小说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记述了孤儿匹普在乡间的质朴童年生活。他生活在姐夫、姐姐的家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一名逃犯,并偷了家里的东西帮助他。匹普受邀,到老小姐哈维沙姆的院子玩耍,爱上了美丽却冷漠的女孩埃斯特拉,开始为自己的家庭出身感到害臊。虽然老小姐仇恨男人,性格古怪,但是美丽女孩使得匹普很爱去那个院子。

被男人抛弃过的老姑婆,利用收养的女孩埃斯特拉向男性复仇。她先让匹普爱上埃斯特拉,但却让他不能得到她,还将埃斯特拉嫁给了一个坏蛋。


狄更斯结局较好的暗黑系小说

少年匹普

匹普突然受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资助。被送到伦敦接受上等人的教育,他为此欣喜若狂。

第二部分主要描写了匹普在伦敦接受教育的经历。由于受到上层社会势利习气的传染,匹普过着奢靡堕落的生活,道德品质也变得低下。

第三部分,记叙了匹普保护那位资助他上学的流放犯马格威奇的经历。虽然马格威奇最终难逃被捕的结局,但是在一系列的变故中,匹普最终回归仁慈、诚实的高贵人性,深切地体会到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小说的结局还算是光明的,在小说的结尾,已经恢复单身的埃斯特拉与匹普重逢,一同前往英属澳大利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新生活。

狄更斯毫不关注当时英国在世界上的强大的霸主地位,他始终纠结难忘的是他少年时期对他刻薄冷漠的那些势力的英国人,因此,他要把他们写出来,以发泄仇恨。

值得一提的是,狄更斯的小说中,很注重描写英国的少儿,实际上就是他少儿时期的感受,比如,匹普少儿时期,在姐姐、姐夫安排的循规蹈矩的生活以外,自己认识了逃犯,并资助他,自己还可以去老姑婆的院子去交往美丽的女孩,这些多少带点探险性质的少儿经历,实际是在世界各国以及各个时期都有的,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忆,这是狄更斯小说的一大可贵之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