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回顧15年房地產發展之路(2)

2006年。“90/70”政策出臺


成都 回顧15年房地產發展之路(2)

90/70”政策出臺一出臺
  便在市場上引起軒然大波,開發商、建築專家、研究學者紛紛對此發表見解。“一刀切的做法不合理”、“居住品質的倒退”等反對聲此起彼伏,部分開發商則寄希望於地方政府出臺的執行細則能夠區別對待。
  開發商想盡辦法,拿出各種手段,為購房客服爭取各種福利,但是也促使了房價進一步走高,建設路,萬科·金域藍灣推出了89平方米兩室一廳雙衛,通過32平方米的贈送,戶型面積達到了121平方米。藍光地產開發的碧蔓汀、香境、凱麗美域等項目也將“可變空間”發揮到了極致,香境的得房率甚至達到了188%。就在這兩年,成都房地產市場上湧現出了“一房變兩房”、“兩房變三房”、“入戶花園”、“挑高空間”、“大露臺”等贈送新詞。首次進入成都的龍湖地產,推出以中小戶型為主打的龍湖三千里,更是創下了800多套小戶型“開盤即清盤”的銷售奇蹟。可以說,90/70政策開啟了成都房地產市場的戶型變革,當初這一被用作調控的政策,卻在如今成為了開發企業的市場主力需求。


成都 回顧15年房地產發展之路(2)


2006年4月央行全面上調各檔次貸款利率0.27個百分點,其中,5年期以上的銀行房貸基準利率由6.12%上調至6.39%。這是央行在加息後短短一年多時間裡再次上調利率,此次加息主要是為了抑制投資需求,進一步穩定房地產價格。

2006年7月 建設部聯合其他5部委下發171號文件《關於規範房地產市場外資准入和管理的意見》,被業內稱為“外資限炒令”,加強了對外商投資企業房地產開發經營和境外機構和個人購房的管理。

2006年7月 國稅總局發佈《關於住房轉讓所得徵收個人所得稅有關問題的通知》(108號文),宣佈從8月1日起,各地稅局將在全國範圍內統一強制性徵收二手房轉讓個人所得稅。

2006年上半年住宅供應量最大的區域是城東,城東在今年上半年供應量首次排名第一,其供應量達到98.64萬平方米,佔總量的36%。

 2006年隨著“中產城東”定位的明確提出,沙河改造、廠礦搬遷等居住環境的改善,地鐵利好消息的發佈,政府各項配套設施逐漸完善,萬科、融創、盛吉立等國內外知名開發商的入住,消費者認同城東區域的定位。城東擁有大量可利用的拆遷用地,預計未來幾年內,城東區域將逐漸成為成都住宅市場的供應大戶。

城東經過2005年的開發熱後,在06年也迎來了再次發展的時期,品牌開發商魅力之城,卓錦城,藍谷地等樓盤繼續上市。優品山東,千居朝陽,沙河明珠等項目也相繼推出。品牌開發商+大盤模式提高了整個城東的品質,也讓城東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這一年,相較於城西,城東,城南。北門好像不是成都的親兒子,發展緩慢,土地供應量少。

05年的北部新城計劃實施,蜀龍大道建成通車,北新高架開始動工,城北的環境也慢慢的在改善。但是城北的各種商貿市場多,交通運輸火熱,人員結構素質複雜,導致城北的居住舒適度低,雖然也有很多開發商在城北拿地,但是多在三環,所以2006年城北的發展較為緩慢。

 小高層和高層物業成為主流

 2006上半年小高層和高層物業供應量達到668.14萬平方米,佔總供應量的84%。隨著成都市今年不批別墅類項目,以及政府“向高向密”發展思路的指導,小高層和高層物業將會有一個激增,多層物業供應將進一步減少。

2006年2月四川新網發出報告:成都房價漲幅將保持在10%以內。


成都 回顧15年房地產發展之路(2)

從1999年算起,我國的房地產牛市已經延續了7年。在持續7年的牛市中,上海的房價已經漲了將近3倍。

同時2006年年中,有報道指出應當警惕中國房地產市場轉向(小心房價回落),篇幅較長,截取部分大家可以看看(本文摘自河南日報):

週期性低潮即將來臨?

  根據經濟週期理論,我們似乎可以這樣判斷:通過連續7年的高速增長,中國房地產將面臨週期性的低潮。2006年,中國房地產將迎來回落期,而且幅度還會很大。


  中國內地房地產業週期波動可劃分為4個時期:即1979年—1985年為復甦期,1986年—1990年為發展期,1991年—1998年為增長和宏觀調控期,1999年至今為高速增長期。


而居民目前的收入及接下來的收入增長水平所能支撐的房價水平明顯低於目前的房價,房地產開發商持續狂熱開發導致的供給量與居民剩餘的及自然增長的購買力之間供過於求的剪刀差將越來越大,居民在購買了一次房產之後,要等待10年—15年後才能夠積累起新的購買力。


投機資本即將撤離?

 北京平均房地產價格是北京家庭平均收入的13倍,是世界主要內陸城市的2倍;北京的購房者40%是外地人,上海的相關數據與北京類似。

目前,房地產業擠壓泡沫已經是當務之急,甚至是本輪宏觀調控中一系列手段和措施中的重中之重。

  得出這一推論的主要依據是:第一,政府希望通過宏觀調控抑制經濟過熱,實現軟著陸。


  第二,房地產價格已趨近頂峰。相關數據顯示,上海的房地產價格在2001年至2004年間上漲近70%,其房地產建設規模只佔全國5%,但2003年至2004年的房貸總額卻佔到全國的近20%。


  第三,房價收入比過高。房價收入比(即一套住宅的總價格與家庭年收入的比例)是被世界廣泛使用的判斷房地產價格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標。世界銀行的標準是5∶1,聯合國的標準是3∶1,美國目前的比例是3∶1,日本則是4∶1,而在我國這個比例是10∶1至15∶1之間。香港房地產在1997年跌落之前,房價收入比大約是14∶1。


  第四,房屋空置率超過警戒線邊緣。目前全國空置率已達到26%,大大超過國際公認的10%警戒線。按照國際通行慣例,空置率在20%以上為商品房嚴重積壓區,國家就應該採取一系列措施,甚至是強制措施,以使商品房空置率在一定時期內降到比較合理的區間,否則將給國民經濟發展帶來一系列的嚴重問題。


  目前的房地產市場情況特殊,其中最大的特點是,全球性的流動性氾濫在推動期貨和股票價格上漲的同時,也推動了房地產價格的上漲。這就產生一個讓人感到擔心的問題,即已經獲利頗豐的遊資難道不會同時撤出房地產市場嗎?


  全民房地產熱即將終結?


  這一次,中國房地產終於達到狂熱程度的時點基本上起始於2003年,由此晚一點在2006年或2007年,中國房地產應該明顯步入熊市。




2006年10月24日,亞洲最大地產公司——新加坡嘉德集團正式挺進成都,並啟動了它的西南攻略。由嘉德全資子公司凱德置地攜10.9億元巨資進入成都


成都 回顧15年房地產發展之路(2)


成都 回顧15年房地產發展之路(2)

這一年中海、萬科、融創、華僑城、綠地、龍湖等等,他們憑藉良好的融資渠道,強大的品牌優勢,以及豐富的開發經驗,給成都市場帶來強烈的震盪。

2006年12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5.4%,漲幅比上月高0.2個百分點;環比上漲0.6%。結合之前發佈的各個月份數據可以測算出,2006年全年,全國房價平均上漲5.5%。  

據統計,2006年成都市商品房成交均價為4472元/平方米,同比上漲9.5%,其中住宅成交均價為4256元/平方米,同比上漲12.9%,漲幅較2005年回落了3.4個百分點。而2007年成都市新開住宅的整體均價為每平方米5152.2元。根據數據顯示,2007年成都一手住宅年成交均價為5394元/平方米,環比上升24%。當年12月,成都一手住宅市場成交均價創下新高,達6129元/平方米。  

房價穩步上漲的同時,成都房地產市場的供應量也在同步上升。2007年成都市新開住宅樓盤419個,其中主城區新增樓盤239個,佔到總體供應量的57.17%;郊區新增住宅樓盤在數量和體量上均小於市區,郊區新增樓盤180個。隨著主城區土地的稀缺,郊區市場所佔比例份額越來越重。與2006年相比,2007年整個成都市房地產市場供應增加239.58萬平方米,增長14.59%;主城區新增供應量增加157.33萬平方米,郊區住宅新增供應量達到81.25萬平方米。  

不難看出,2006-2007年的兩年之中,成都房地產市場在房價上浮的同時,其供應量也逐漸增大,且增幅水平相當大。



由四川省建設廳、四川省國土資源廳主管,四川省房地產協會、《四川房地產年鑑》編輯委員會主編的《2007四川房地產年鑑》中,官方認可的評語。

“市場用瘋狂都不能言盡,價格是好一個漲字了得,市民買房就如買白菜一樣,唯恐買不到;到後來,不管是不是自己的意向房源,都想搶一套……”

2007年的成都樓市,可以用<strong>“瘋狂”兩字來形容。


成都 回顧15年房地產發展之路(2)


成都 回顧15年房地產發展之路(2)


2007成都商品房市場供銷都在漲。

2017年1-10月五城區商品房供應量達到1088.5萬平方米,增幅69.5%。五城區銷售量1016.5萬平方米,增幅58.1%。

2017.1-10月,商品房住宅均價達到4819元/平方米,同比增長14.2%。

這一年,除了成都北門以外,東、西、南們都發展迅速,建設路商圈成為最火的商圈,萬科金域藍灣”、“龍湖三千里”、“首創愛這城”、“高地”、“頤和家園”等品牌項目爭相在此亮相。


成都 回顧15年房地產發展之路(2)

接著,又一個利好的消息發出:2007年6月9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公佈,成都市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獲國務院正式批准,成為繼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之後又一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隨後7.20號,40餘家房企參加土地競拍活動,當天有9宗土地成交,總成交面積達535309平方米,總計803畝,總成交金額達到883204.7萬元,而其中外資比例為77億元,佔比高達88%。

其中,信和御龍山成交金額41億元(1130萬元/畝),也被當時稱作“天價”。

廣州合景泰富刷新了城南副中心土地價格,南部新城樓面地價超越7500元/平方米。

藍光以1385萬/畝單價拍下的錦江區琉璃某地塊,樓面地價4155元/平米,遠超東三環其它樓面價。


成都 回顧15年房地產發展之路(2)

現在的信和御龍山

7.20日的拍賣打破了多項以往的記錄,同時也被載入了成都房地產的史冊,但是你以為這就完了,絕不可能,就在隨後的2個月,另一個超級房企‘九龍倉”以72億的總價拿下了春熙路口的“ifs”,算下來每畝價格8000多萬。當時的這個價格是如此的高,如此的不敢想象。房企拿地的瘋狂,誰也理解不了。


成都 回顧15年房地產發展之路(2)

房企買地,民眾買房在瘋狂進行著,但是突然襲來的政策,止住了這一瘋狂的“買賣”行動。

2007年9月27日,“第二套房首付提高至四成”的房貸政策出臺,嚴格住房消費貸款管理。在個人貸款利率的提高和貸款門檻的抬高的雙重作用下,成都房地產市場進入了‘理性觀望期’,市場成交量明顯下降。

同年12月11日,關於第二套房的補充細則出臺,新政的影響面波及到了各個角落,大部分購房者擔心接下來還有政策出臺,基本上進入了觀望階段,07年最後一季度,成都樓市成交一直下滑。

來看看一些數據(網上摘取):

這一年,成都一共供應土地398宗,共計面積約29015畝。成交土地316宗,交易面積約23124畝。其中,主城區供應土地數量111宗,面積約5561畝,成交土地107宗,面積約5413.7畝。僅2007年8月,成都就供應了5017畝土地,這個數據甚至接近後面好幾個年份的上半年供應量,更是2017年整個上半年供應量的1.7倍。

供應增加的同時,2007年的主城區土地交易價格也大幅上漲,來到842萬元/畝(不含紅星路廣場地塊),和一年前相比,上漲了77.3%——2006年的土地交易價格還只是475萬元/畝(不含華僑城地塊)。

這種漲幅並不僅僅只體現在主城區價格上,郊縣土地交易均價的上漲幅度也達到了74%。實際上,這也是成都郊縣土地價值飛躍的年份——不僅供地規模迅猛增長,土地交易均價也實現了大幅攀升。2007年,成都全年供應土地398宗,其中287宗來自郊縣,相較上年的124宗增長超過一倍,供應面積達到23454畝,佔全年供應的81%。成交209宗,共計面積約17710畝,土地交易均價為146.2萬元/畝。

  炒房團
  2007年在成都購房置業的人群中,近四成用於投資。“炒房團”在2007年的中國房地產發展過程中佔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
  物權法
  2007年10月1日,《物權法》正式施行,明確規定了住宅用地70年以後自動續期,公民的財產保護從此有了法律保障,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進一步加強。
  龍湖入蓉


  被業界譽為“中國地產西南王”的龍湖地產進入成都,並帶來一號作品“龍湖·晶藍半島”。龍湖進成都,讓成都人首次感受了龍湖物管“善待你一生”的“龍民”生活。


成都 回顧15年房地產發展之路(2)


總結:

作為成都房地產史上房價飛漲最為明顯的兩年,2006-2007年也伴隨著密集的樓市調控。儘管2006年成都住宅成交均價僅為4256元/平方米,但同比上漲了近13%。而2007年,成都住宅成交均價則升為5394元/平方米,短短一年時間,這一數據就上漲了1000餘元。無論是從成交價格,還是上漲幅度來看,這兩年的樓市絕對可以用“狂飆”兩字來形容。

  在房價飛奔的年代,樓市調控政策必不可少。就在這兩年,為了給狂飆中的樓市“急剎車”,國務院先後出臺了“國六條”及“國十五條”,對調控細則作出了一系列的量化規定:購房不足5年轉讓須交營業稅、個人住房按揭貸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於30%、“90/70”政策等等,而2007年,央行從3月到9月短短7個月時間內5次加息。9月27日,央行、銀監會發布《關於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通知》,這就是後來讓全國樓市瞬間降溫的“9·27房貸新政”。

  回顧這兩年密集的樓市調控,儘管並未扭轉樓市大熱的趨勢,但卻成為了2008年樓市拐點形成的基本因素。與此同時,這一系列的樓市調控政策不僅僅對2008年的樓市形成約束,更對未來幾年樓市的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諸如90/70政策、購房不足5年轉讓須交營業稅等,深刻影響了未來幾年的成都房地產市場發展。

<strong>隨後的2008年,成都樓市也進入了“冰點”

感興趣的可以點個關注,不迷路。

下一篇寫2008年。

上一篇2004-2005年可以點開頭像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