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的力量系列專題】賦能綠色金融、踐行ESG投資: 私募基金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

【私募的力量系列專題】賦能綠色金融、踐行ESG投資: 私募基金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

【編者按】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科技創新競爭日益激烈,氣候變暖、資源短缺嚴重威脅人類生存,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課題。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面臨的發展形勢複雜嚴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常在的高質量發展,是時代與歷史的必然選擇。作為實體經濟的血脈與直接融資的重要工具,私募基金被賦予新的使命:適應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探索環境社會可持續、內部治理有效的發展路徑和投資路徑。

2月10日開始,《中國基金報》將每週刊發專版,從不同角度剖析私募基金如何支持創新,為實體經濟服務。第三版刊發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署名文章,解析ESG投資的內涵, 介紹私募基金如何探索本土化ESG投資。未來私募基金應充分借鑑國外先進經驗,準確把握ESG投資原則,積極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為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賦能綠色金融、踐行ESG投資:私募基金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

“綠色”理念引領

生態與生產共榮共生

從人類文明發展史看,農業文明時代,人類開始了對自然的初步開發,包括農耕和畜牧,對自然的駕馭能力有限,破壞力也有限,處於一種落後經濟水平上的生態平衡;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人類運用科學技術,進行大規模開採和機械化大生產,在取得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破壞、自然資源透支現象日趨嚴重,造成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生態失衡的長期性問題。自然生態對人類長期生存發展有根源性、制約性意義。在這一認識驅動下,人類生產與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和諧發展成為全球共同追求,生態文明應運而生。

【私募的力量系列專題】賦能綠色金融、踐行ESG投資: 私募基金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

ESG投資作用機制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我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和實踐不斷深化。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五位一體總體佈局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綠色”發展理念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建設內涵,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 的發展。在這一理論指導下,綠色發展成為社會生產生活實踐的普遍形態,綠色投資成為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融合統一的最佳實踐。

ESG投資高度契合我國高質量發展

與經濟轉型升級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金融行為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經濟效益取得的方式和結果。經過20多年的發展變革,各類資產管理機構蓬勃發展,行業規模迅速成長,成為不可忽視的金融力量。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底,包括公私募基金、資金信託、銀行非保本理財、投連險萬能險等全社會各類資管產品規模(不包含養老保險機構受託管理的企業年金、養老保障及其他委託管理資產)達到95.35萬億元。在可持續發展理念驅動下,國際資產管理領域逐漸興起ESG投資理念,即在選擇投資標的時,不僅僅關注其財務績效,同時還關注其社會責任的履行,考量其在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現。這一理念已日趨為我國資產管理機構所接受並付諸實踐。

從個體微觀角度看,ESG投資從實踐的角度提供了一個全面、統一的框架,評價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對環境的影響、為社會創造的價值以及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考察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相關風險因素,可以有效挖掘長期投資機會、規避潛在風險。ESG投資並不是對傳統金融投資財務分析框架的顛覆,而是在考察傳統財務“表象”基礎上,“穿透式”探究其機理,考察企業是否有價值可持續增長的內在動因;兩者結合,可以更好地認識企業真實面貌和中長期投資價值。

從中觀角度看,ESG投資把企業及其利益相關方視為一個有機體系,從時間和空間上拉長某一事項對企業的影響,進而促進企業的長期價值行為,樹立長期投資價值文化,實現投資行為與實體生產經營行為的良性循環與互動;在這個有機體系內,員工、消費者、投資者、供貨商等各方相互作用、動態平衡發展。例如,從財務視角,環境汙染或環保處罰只是對企業某一年度的利潤造成衝擊,但在ESG視角下,會直接破壞市場各方對企業品牌的認知,破壞企業原有均衡的發展環境,長期來看甚至會對企業正常經營產生重大影響。

從宏觀角度看,ESG可以從投資的視角,通過資本的力量,改善實體經濟血脈的效率和質量,倒逼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符合社會進步發展規律的新興產業壯大發展;同時,可以改善生產經營與生態環境的關係,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進而改善整個社會、經濟、金融系統運行的邏輯,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先行先試,私募基金勇於探索

本土化ESG投資之路

目前,私募基金在服務實體經濟、提高直接融資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已形成廣泛共識。私募基金的特性,使其能夠挖掘實體經濟中最具創新性和價值增長潛力的企業,在企業萌芽、生長、壯大、成熟過程中,發揮價值發現、價值創造功能,為實體企業提供承擔風險的創新資本,支持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整合升級,有效服務於國家創新戰略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截至2019年末,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存續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4471家,存續備案私募基金81739只,私募基金規模約13.7萬億元,是服務實體經濟直接融資的重要力量。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私募基金累計投資於境內未上市未掛牌企業股權、新三板企業股權和再融資項目11.2萬個,為實體經濟形成股權資本金6.4萬億元。2019年前三個季度,私募基金投向境內未上市未掛牌企業股權項目本金新增4492億元,相當於同期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的2.4%。互聯網等計算機運用、機械製造等工業資本品、原材料、醫藥生物、醫療器械與服務、半導體等產業升級及新經濟代表領域成為私募股權與創業投資基金佈局重點,在投項目5.5萬個,在投本金2.7萬億元。

【私募的力量系列專題】賦能綠色金融、踐行ESG投資: 私募基金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

私募基金管理人綠色投資情況


【私募的力量系列專題】賦能綠色金融、踐行ESG投資: 私募基金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

樣本私募機構ESG流程及制度設計情況

私募基金踐行ESG投資,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乘數效應。雖然我國ESG投資起步較晚,政策環境及規則體系建設存在一定滯後性,但私募基金管理人已經開展諸多ESG投資實踐。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1月底,已有35家境內機構正式簽署加入聯合國支持的負責任投資原則組織(UNPRI),包括基金管理公司、資產管理機構、第三方服務機構等,其中,私募基金管理人12家,有10家為近三年新增簽署,ESG投資被越來越多的私募投資機構認可並應用。

2019年,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在《綠色投資指引(試行)》(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於2018年11月發佈)框架要求下,開展了首次綠色投資自評估調查,得到來自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和證券期貨資管等會員機構的積極響應。在378份有效樣本數據中,私募投資基金有效反饋296份,佔比78%。在綠色投資產品運作方面,超過25%的私募基金樣本機構建立了投資策略,43%的私募股權、創投基金會督促被投資企業改善環境績效並提高披露水平。環境風險控制方面,多數機構有效避免投資於出現環境違規標的,對環境風險的厭惡更為明顯。

為進一步瞭解行業踐行ESG投資情況,更好服務於行業ESG實踐,協會面向全行業開展了2019年度ESG投資問卷調查,共有324家證券投資類、129家股權投資類市場機構參與,其中,近80%的樣本機構為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與2017年調查問卷結果相比,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佔比明顯增加。問卷結果顯示,有47家、13%的私募機構採取了ESG相關實踐。開展相關實踐的47傢俬募基金管理人中,85%的機構指定了投資決策委員會、總經理或董事會級別的高層負責ESG投資事務,機構自上而下對ESG投資的重視程度普遍較高;在相關流程和制度設計方面,47家開展實踐的私募樣本機構中,超過68%的機構開展了相關ESG研究,55%的機構制定了在投資決策中融入ESG因素的方法和流程,40%的機構建立了ESG投資盡職調查標準,34%的機構建立了ESG投資指標體系,32%的機構建立了ESG投資數據庫,28%的機構在公司層面建立了ESG投資定期評估報告機制,21%的機構建立了ESG信息披露標準;ESG投資實踐從研究、流程、盡職調查、指標體系、數據庫建設再到信息披露標準,隨著難度和複雜程度的增加,實踐依次減少,但已有機構探索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

在信息披露不足、配套基礎設施不健全的情況下,私募基金的綠色與ESG投資實踐為全行業提供了寶貴經驗。

多方合力

夯實ESG應用的基礎環境

雖然部分私募基金已經開展了ESG實踐,但仍然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根據協會調查,機構投資者當前發展ESG投資的主要障礙,依次集中在缺少完整統一的ESG信息披露、缺少ESG投資實踐的方法和工具、市場對ESG投資認知不足等方面。

從成熟資本市場的發展經驗來看,ESG投資以市場自發力量為主,在經濟金融相關政策的鼓勵和監管規則的要求下,逐漸規範,形成了核心價值觀統一、分工明確、多元競爭又相互補充的有機生態體系,涵蓋了從政策到投資實踐、從經濟到金融、從生產型企業到金融投資機構的多方決策,以及各方主體在同一個理念框架和政策目標下,專業分工、協同作戰。同時,基於不同經濟體的文化差異、經濟結構和資本市場發展特點,ESG投資理念在應用中展現出很多獨特的特點,三大類因素的具體內涵和投資標準具有顯著的地域差異性,並不斷動態發展。因此,在充分借鑑國外成熟實踐經驗、準確把握ESG投資原則與內涵的基礎上,行業應當多方合作,探索符合我國市場特質的ESG投資路徑。

對機構投資者而言,要提高自身專業性,堅持價值投資、長期投資,對企業長期價值發展和核心競爭能力進行定價、風險評估、投資,而不是追求短期內的熱點企業;要勇於探索,切實找到與傳統財務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和工具,將ESG因素真正納入投資決策全流程。

對第三方服務機構而言,要明確分工、立足定位,提供完整的ESG數據、評價、評級服務,發揮專業服務價值。對政策制定及監管者而言,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制定標準化、統一化、系統化的ESG信息體系,有效引導各方市場機構健康發展。

私募基金作為金融體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促進創新發展、支撐我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力量。私募基金當牢記使命,積極貫徹五大發展理念,踐行ESG投資,為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