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估值,一文讀懂價值投資的兩大疑難問題

股市中有一句諺語,叫:不能接下跌中的飛刀。

意思是說,當股價在快速下跌中,投資者不要出手進行買入操作,應該等到股價完全平穩之後,再行買入。

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祖魯法則》的作者、英國股神史萊特先生曾打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從摩天大樓頂層扔下一隻保險箱,你從三樓窗戶探出頭,想接住保險箱,一定會受到嚴重的傷害。

最好的辦法就是等到保險箱落地之後,再去撿拾,這樣才能確保安妥無恙。

但是問題來了:物理上的樓底地面一目瞭然,股市中的底如何判斷呢?

判斷股市中的底一直是個老大難的問題,尤其個股,更是如此。

如果股市底好判斷,股市投資就不會那麼難了——“一盈二平七負”的現狀就會大為改觀。

所以下跌中的飛刀不是能不能接的問題,而是如何選擇接的時機的問題。

時機是怎麼來的呢?

簡單地說,就是“品質+估值”。

品質好,估值不高,時機就來了。

為了更形象地說明問題,先講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投資案例。

2015年股災。

中國平安股價一路下挫。

在35元時,我開始買入。

當時可是股災期間呀,動輒千股跌停之後,市場人心惶惶。

我在買入中國平安的消息後,很多網友表示不解:這個時候買入,理由呢?

其實我的理由很簡單:

(1)平安足夠優秀,不會因股價下跌而改變經營模式、經營業績的優秀;

(2)35元的中國平安,靜態PEV約為1.1倍,動態PEV則接近於1,市盈率估值則只有10倍上下。估值足夠低,與每年20%上下的年化複合盈利增長相比,PEG數值則只有0.5!

因此,彼時彼刻,我判斷就是一個比較好的建倉、增持的時機。

為此,我在首次建倉後,又制定了一個更為詳細、大膽的增持計劃:

(1)股價每下跌5元,增持一次;

(2)每次增持,份額相比前次買入股數翻倍。

這樣,在30元、25元時,我均以較上一次翻倍股數的方式進行了增持。

這就是我說的“越跌越買”。

事實上,在最後一次買入時,平安的股價還沒跌到25元,我就把手中的銀子全部投入了。

從35到25,在外界看來,我就是在伸手接下跌中的飛刀啊。

但事實證明,我那時的投資,是正確的。

哪怕是第一筆投資,35元附近買入,經過4年多的分紅,每股已得現金股利5.45元。

品質+估值,一文讀懂價值投資的兩大疑難問題

中國平安2015年以來的現金分紅

而今股價81元,去掉分紅,則持有4年半的年化投資收益率約為24%強。

25元附近買入的最大額度的那一筆,去掉分紅,則持有4年半的年化投資收益率高達36.5%!

最重要的是,吃了這麼多現金分紅,股價又漲了這麼多,從估值上看,現在的中國平安跟當年35元首次買入時幾乎一模一樣。

35元時,PEV大約為1.1倍;現在81元,PEV還是差不多1.1倍。

就連市盈率估值,也驚人的相似!

品質+估值,一文讀懂價值投資的兩大疑難問題

中國平安近5年來的市盈率曲線

看上圖,左圈處是我15年股災期間首次買入平安時的市盈率估值,右圈處是當前平安的市盈率估值。

都在10倍上下。

順口說一句:用四五年後的眼光看,現價下的中國平安依然極其便宜!

這把飛刀,接得好,接得對。

我是怎麼做到的呢?

秘密就是“品質+估值”。

對優秀的企業,只要估值到位,價格不貴,不論趨勢如何,都應該大膽買入——估值不高了,就是買入時機!

所以,時機只跟品質和價值有關,跟市場的熱度、股價的趨勢無關

可能有朋友會說:你在平安上賺錢了,是因為你在決定買入的時候就制定了高明的“梯級翻倍增持計劃”,是“越跌越買”策略確保了你的勝利。

看起來這番話頗有道理。

實際上,它同樣是經不起推敲的。

我當時買入平安時,並不知道它會不會跌到30元,更不會知道它會不會跌到25元。

後來雖然如願買到了,但那並不是我預測的結果。

我的意思是說,我30元、25元買到平安的結果,不是因為我個人預測的高明,而是市場偶然性帶來的恩賜。

換言之,是運氣的成分使然。

事實上,我當時最真實的想法是:35元買平安,值了;將來有更低的價格買入的話,那就更值了。

平安的股價當時哪怕下滑到35元時止、後邊再也不往下滑了,我也是樂於接受的。

後續的下跌,只是市場對我調倉和調動資金能力的一種獎賞罷了。

為了說明這番道理,我再講一個我自己伸手接飛刀的案例。

2018年貴州茅臺的股價一度衝高到每股800元的高價——當時每股800元,那可就是40倍的估值了。

爾後,股價開始萎靡,然後陰跌。

在股價下跌到600多元時,我開始嘗試性建倉。

當年10月份,因為一個“糟糕”的三季報,業績被市場解讀為“不及預期”(實際上是上一個年度超高的業績造成了當年的同比增速下降),股價在三季報公告出來的次日就跌停了。

貴州茅臺股價跌停的那天,我正在福建爬五夷山。

看到跌停後,我馬上賣出了一部分銀行與一部分國投電力、雙匯發展、福耀玻璃、上汽集團等,果斷大幅買入。

直接把茅臺的倉位從略近於無提高到接近3%。

一把增倉近3%,對熟悉我的朋友來說,這是一個比較大的操作了——我平時的買入,動輒持有幾年、十幾年,只有在股災前後,市場特別瘋狂時,我才大幅操作,增減的倉位才可能超過20%、30%。

當時身邊跟我一塊爬山的同事,很不解地問我:現在股價550來塊,一手就得5萬多塊錢,這麼高的股價,買入合適嗎?

我答:動態市盈率已經20倍上下了,這個位置不算太低,但放長週期看,比如三五年的時間,只有賺多賺少的問題,而無虧不虧錢的問題。

品質+估值,一文讀懂價值投資的兩大疑難問題

貴州茅臺近3年市盈率曲線

同事接著問:明天或明天的明天,股價還再下跌呢?

我答:再跌再買——我希望能有機會讓我買到總倉位的20%或更高。

第二天,茅臺的股價果然在開盤後再次大跌8%以上。

見狀,我清倉國投電力,再減福耀、雙匯、上汽等,果斷把茅臺的持倉量增加到了總倉位的7%上下。

應該說,這一次對茅臺的操作,跟前幾年對平安的操作有著明顯的不同:當年我買平安時,整個建倉、加倉的過程,我手中都持有現金,直到25元上方最後一次加倉才全部打完;而這次買茅臺,我是在滿倉條件下操作的,買茅臺的資金全部來自於調倉換股。

因為我手中持有的股票都是精打細算並持有多年的,所以調倉賣出時,會承受更大的思想壓力。

隨行的同事實在看不下去了,好心地提醒我:你這樣搞,是不是太瘋狂了?

我說:不怕,我倉位中還有一些股票可以賣出,如果茅臺股價下跌,我還有操作的空間。

事實證明,519元,我基本上買到茅臺這輪股價下跌的最低點了。

我持倉20%的計劃並沒有落實完。

直到一年後,茅臺股價翻倍,它佔我總倉位的比例也不過15%、16%上下。

當然,中間股價上升時,我手中因為又有了一筆閒錢,亦曾追高增持過。

這一次對貴州茅臺的操作,我是在股價跌停和跌停次日後的再次大跌中,一把梭式加倉的。

能有的後續資金調動能力,也就只有調倉換股這一種方式了。

也是一次典型的伸手接飛刀的例子。

跟平安不同,它不是連續多日、甚至數月的下跌,才尋到底的,而是在一兩天急劇的暴跌中,即完成了探底的過程。

此後市場再未給我機會。

當然,我亦無所遺憾。

為什麼呢?

原因有兩點:

一是我在它估值窗口開合的那一刻,已經做到了我當時最大能力的買入;

二是我深知像當年操作平安時那樣的運氣,不可能永遠眷顧我。

對茅臺的這番操作,我亦堅持了“品質+估值”的時機把握,在確定品質的前提下,把估值而非股價作為了衡量和決定買入時機的唯一評判標準

我更沒有特別在意當時的股價趨勢如何——在機會窗口來臨的時候,我做的最大的、唯一的舉動,就是奮力出擊!

“下跌中的飛刀”這個字眼,本身是帶有誘導性的。

因為它設置的前提就是“下跌中”,很容易把你帶入對股價趨勢的關注中。

所以,“不要接下跌中的飛刀”這句話,是趨勢交易者的口頭禪。

對價值投資者來說,參考意義不大。

我今天為什麼寫這篇文章呢?

兩個方面:

(1)此言流傳甚廣,對股市新手來說,欺騙性極大,很多有志於價值投資的朋友,常受蠱惑而致拘束;

(2)每至股市不振,此言引用率就會攀升,此時寫作提醒,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另外,在寫作分析完“下跌中飛刀能不能接”這個問題之後,其反向的操作,即“上漲中的股票能不能追高”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劇透一下:上邊無論是操作中國平安,還是操作貴州茅臺,我都“追高”操作過。

比如平安,我在35、30、25元時買過,後來亦曾在40、50、60、70元買過。

今年2月3日A股開盤後,平安大跌,我又在78元附近加倉過500股。

對茅臺的操作,更有戲劇性和教育意義。

當年股災時,我除了低位買入過很多的中國平安,還曾分檔買入過不少的貴州茅臺,三檔買入價分別是220元、200元、180元。

在茅臺後來股價漲到470元附近時,我就全部清倉了。

但是,後來在茅臺股價從800元下挫到600、500元間——也就是上文詳細講述的那一部分——我不僅全部買回來了,而且持股數量要比當時第一次賣出時多得多。

從本質上講,我剛才講的這一次逢低建倉、加倉,對我整個的對茅臺的操作而言,是一次追高買入的動作。

這說明什麼?

價值投資,只要死死抓住“品質+估值”這個核心,無論是“下跌中的飛刀”,還是“股價上漲中的追高”,都是可以做的。

只要符合條件,都可以做——坊間流傳的“不要接下跌中的飛刀”和“不要追高買股票”,表述是不嚴謹的。

如果你聽到的這類告誡是出自短頻交易或趨勢交易者之口,那就更應該小心謹慎地予以分析和吸收!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