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日本二十年就發展成世界二號經濟強國,原因是什麼?

limuzi1966


說實話,我還真不是個“哈日”、“哈韓”的人,也沒有對日本人有多麼崇拜;但是,我還真的非常敬佩日本人善於學習、兼容幷蓄、為我所用的精神。

這麼一個孤懸海外、茫茫大海中的島國,要資源、沒資源,要地力、沒地力,人又多、底子薄,明治維新之前,基本就是一個不入流的三流國家、貧瘠地帶,通過明治維新,知恥而後勇,迅速崛起,民間傳說,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一下子派出3000多年輕人,世界各地去學經商、做生意,特別是通過學習西方,脫亞入歐,迅速走向了工業化的道路,然後,為了擴展力量、掠奪資源,

先後又打了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兩場大仗,擊敗了昔日兩個不可一世的強盛帝國大清、沙俄,從而奠定了自己世界列強的地位。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其實不僅是在文化上學習中國,在經濟、政治,在宗教、風俗上都是跟著中國走的。僅在公元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年間,日本就派出了十九批次的遣唐使到中國取經。這些蠻夷之人,如飢似渴地吸收了當時世界最為先進的工商業體系、最先進的文明基因,把個剛剛從原始部落脫胎出來的日本文化,脫胎換骨地改造提升到了一個非常發達的地步,不可謂不是盡攬中華文明精華為我所用。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日本文化的整體,其實就是整個照搬了華夏文明的衣缽、把中華文化的精髓完整地複製在荒蠻的日本土地上。

然後呢,中國至明清以後,自己走上了閉關鎖國的道路,西方那邊卻發生了改變整個人類進程的英國工業革命,蒸汽機出來了,電力使用了,大機器生產了,一兩百年的時間內,生產力水平大大解放出來了,比傳統的刀耕火種的農業、亦或交換為主的商業、手工製作為主的工業不知道先進了多少倍了,我們還沉浸在天朝大國、唯我獨尊的時候,外面的世界早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了,我們沒有搭理,我們還在昏昏欲睡,然而我們邊上的日本人卻沒有,日本人又像當年學習中國的經濟文化一樣,餓狼撲食般地投入了英美帝國的懷抱,如飢似渴地全盤照搬、學習利用西方的工業文明、商業精髓去了。特別是戰後這些年,日本完全就跟西方的龍頭美利堅融為了一體,美國也一直在幫助日本重建經濟,朝鮮戰爭爆發後,在日美軍的特別需要,更是大大激發了日本企業的生產和投資活動,日本工業在二戰前就積蓄了的潛在力量,迅速得到了恢復發展。坐穩了世界經濟強國的位置。

說日本文化上學習中國、科技上學習西方,有一定道理,但是也有以偏概全的味道,日本人是你什麼地方強,我就學你什麼地方,你對我有用的地方,我就拿過來,變成我的,我做了之後,我還要比你做得更好,做到極致,不成功,便成仁,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具體來說,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不僅是在文化上學中國的,在工商業方面、農業方面、人文社會方面,也從中國學到了不少東西,很多東西還比中國這個師傅保存得更好,堅持得更堅決,你像日本現在都到處都是唐代建築、唐裝改進後的和服、很多在中國都遺失了的字畫典籍、唐詩宋詞,你在日本還都能看得到,這次捐助武漢新冠役災,我們只知道武漢加油,別人信手就給你來了個“山川異域,風雨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些東西,其實都是唐詩、詩經裡面的詞句,我們做師傅的都不知遺忘到那個角落的記憶中去了,日本人卻記得,還隨機就用了起來,還真叫做師傅的羞愧難當呢?

學西方也是這樣的,汽車日本是跟美國學的,電器跟法國學的,機械跟德國學的,現在呢,日本的汽車比美國產量還高,電器比法國做得還好,機械比德國還實惠。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揚長避短、不恥下問就是日本人最大的特徵,很多時候。那些高手,經常就是教會了徒弟、餓死了自己的。日本人,真的很厲害的!


坐看雲起於此時


二戰後,日本用了20年就發展成世界二號經濟強國。原因是什麼呢?二戰時期日本的侵略行為,給亞洲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同時給自己國家的人民也帶來了巨大的傷痛,本土也遭到原子彈的轟炸,日本幾乎所有的城市都遭到了美國轟炸機的掃蕩。戰後的日本一片蕭條。滿目瘡夷物價飛漲,食物短缺。國家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日本又是為什麼能夠起死回生重振雄風呢?


第一點:美國的戰略需求。二戰結束以後,美蘇之間的同盟關係瞬間土崩瓦解,美國出於國家戰略的考量。必須重新武裝日本抗衡蘇聯和中國。把日本變成美國的橋頭堡和耿耿忠犬。日本在1950年之前的經濟恢復也比較緩慢。然而在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之後,日本馬上成為了聯合國軍軍事行動的主要基地以及各種產品的重要來源。眾所周知的豐田汽車便是一個典型。在1950年6月,豐田的卡車產量總共只有300輛,幾乎到了關門歇業的邊緣。而戰爭的頭一個月,他們就接到了超過5000輛的軍事訂單,這直接使豐田公司起死回生。在朝鮮戰爭進行的三年時間裡,日本經濟從外部獲得了充分的注入資金,這要遠遠多於那些參與馬歇爾計劃的國家所獲得的援助資金數額。


第二點:日本自身的人才優勢。二戰結束以後,日本國內幾乎就是人間地獄,國內的醫院橋樑,鐵路,居民樓,學校工廠。都被美軍的轟炸機炸成一片瓦礫。但是日本先進的技術管理人才知識,根本沒有受到什麼傷害。大量的優秀人才還在。這也是日本重新崛起的關鍵因素。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突飛猛進主要原因就是爆發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縱觀歷史,每一次科技進步的高潮都能是經濟出現一次較高的飛躍。而戰後的日本也正是搭上了這趟“順風車”,很好的把科學技術於生產結合在一起,使其成為真正的第一生產力。


第三點:美國的保駕護航。二戰結束以後,美國解除了日本的軍事力量。只是保留了自衛性的武裝力量。國家的安全全權由美國負責,這為日本節省了大筆的國防開支。日本將全部的人力物力全部投到經濟建設上面。和平與發展在戰後是各國的主旋律。競爭的重點轉向經濟和科技, 科學技術已經取代戰爭成為最好的獲利方式,因此在這一段時間,各國都在積極調整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日本作為戰敗國,更是全心全意的謀求本國經濟發展。

第四點:政治體制的改革。戰後,日本新憲法將天皇專權的君主立憲制改為以世襲天皇為象徵的議會內閣制,實行三權分立,從而確立了資產主義民主政體。這種變革推動了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建立了適應當時資產主義民主制度,從而將國民蘊藏的勞動智慧和創造力激發出來,使其成為經濟飛速發展的根本動力。

當然日本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造就的。日本國小民少資源匱乏。發展成為當今世界數一數二的經濟強國。我們拋開歷史恩怨不談。日本還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個人觀點,歡迎討論。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廣元飛龍


日本是二戰中的戰敗國,經濟遭到極大破壞。但在戰後二十多年中經濟卻出現了奇蹟般的高速增長,令人矚目。那麼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當然有國內因素也有國際因素的影響。

國內因素

一、實行有利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方針,制訂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戰後日本堅持集中領導,實行國家干預和國家壟斷的管理制度,並在經濟發展的各個時期,根據不同階段的特點,確定了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實行循序漸進,由低級到高級逐步發展的戰略步驟。

二、長期保持政局穩定,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日本從1955年到1993年,一直是自民黨執政,沒有大的動盪和波折,基本上保持了國內政局的穩定。

三、日本企業實行嚴格而靈活的科學管理制度。在五十年代,日本許多大企業推行“終身僱傭制”和“年功序列工資制”。使職工利益和企業利益有機的結合起來,使職工感到有依靠,具有安全感;其次,拉大職工在報酬上的差距,使職工感到只有不斷競爭不斷創新才能得到高報酬,從而具有壓力感;再次,企業也十分重視對職工的“感情投資”,主動協調勞資關係,培養職工“以廠為家”的敬業精神,從而使職工又具有親和感。如此種種靈活多樣的管理方法,增強了企業內部的活力和凝聚力,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






四、重視科技,發展教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戰後日本大力發展教育,長期堅持智力投資,不斷改革教育體制,為現代化經濟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技術工人和科技人才。 為了發展科學技術,戰後日本首先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即所謂“吸收性戰略”作為堅定不移的國策。五十年代平均每年引進二百三十件,到六十年代平均每年為一千件,到七十年代初每年引進達兩千件左右。日本為了在技術引進上有所選擇,抓的快,選的準,動員了很多第一流科學家和工程師搞情報工作,在世界各地設立科技情報組織。戰後以來,在購買外國先進技術方面,日本始終佔世界第一位。由於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縮短了日本工業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年限,爭取了時間,走了捷徑,並且使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短時間內在主要工業品的產量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日本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時,還注意與發展本國技術相結合,日本對引進的技術,一般並不是原封不動照搬,在國外技術後面亦步亦趨,而是進行仔細的研究,根據自己的經濟特點和本國的技術基礎情況加以改造、補充和發展,使之更加完善、先進,以便使其保持在國際科技發展的最高水平線上,並在此基礎上建立和發展日本自己的工業技術體系。因此,日本可以在引進國外技術設備不久,即能掌握研製新技術設備的專業部件以及成套設備的能力,甚至超過原有國家的水平,自己轉向技術專利出口。 為了建立自己的工業技術體系,日本十分重視本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日本的科學技術研究工作是由私營企業、國家研究機關、高等學校等三個方面進行的。其中私營企業和大學中的研究工作所佔比重最大。日本一般大中型企業均有科研機構,其人數約佔全國科技隊伍的一半以上。例如日本汽車工業,就有三十多家擁有大型汽車研究所,其中豐田汽車公司在靜岡縣佔地二百多萬平方米的研究所,是世界上設備最完善的汽車研究所。據統計,日本全國的科研經費,到一九七0年達到一萬三千五百五十五億日元,科技人員達二十八萬六千餘人。日本政府還搞了一座“筑波學術研究所”,把原屬於政府的九個部廳的四十多個研究機構遷到筑波,形成以筑波大學為中心的“頭腦城”,從事大型科學項目的綜合技術研究。 為了發展科技事業。日本對教育事業極為重視。他們認為,“只有教育才是重建日本的原動力”。戰後日本教育經費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增加。一九六0年為六千一百二十四億多日元,一九七0年增為二萬八千八百四十三億多日元。除了一般學校教育外,日本還非常重視職業教育和業餘教育,加強對技術工人的培養。教育事業的發展,為日本提供了有文化的工人,充足的管理人員和科技工作者。這日本戰後經濟發展迅速的原因之一。






五、日本長期實行低消費、高積累的政策。戰後日本經濟發展所需資金很大部分就是來自於居民的高額儲蓄。而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的勤勞,使個人收入不斷增長,又反過來促進了儲蓄的不斷增長,從而支撐著日本經濟長時間的高速發展。

國際方面

主要與美國的扶持分不開。

第一、美國對日本進行獨佔和政治改造。二戰後,美國單獨佔領日本,保持了日本領土的完整性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單一性,有利於日本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同時,美國對日本進行了以民主、法制為基礎的政治改造。雖然這一切都是按照美國自己的意圖去實施的,帶有某些不徹底的痕跡,但為戰後日本走上和平建設、集中精力抓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第二、出於“冷戰”的需要,美對日政策由“限制削弱”轉向“扶日反共”。二戰後,按照最初的設想,美國要對日本實行限制和削弱政策,以達到永久控制的目的。但是,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力量日益強大,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引起了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極大仇視和恐慌。為阻止共產主義浪潮的擴展,美國迅速改變了對日政策,扶日反共,對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給予大力支持,從而促進了戰後日本經濟的振興。

第三、日本鉅額戰爭賠款被取消。按照國際法規定的通行慣例,戰敗的侵略國要向被侵略的受害國賠償。二戰後,美國出於利用日本反社會主義的意圖,不僅沒有索要日本的戰爭賠款,而且還阻礙和反對別國向日本索賠。我國雖非迫於美國的淫威,但1972年中國政府為了中日友好和邦交正常化,宣佈放棄500億美元的賠款要求。這一切都大大減輕了戰後日本恢復經濟的負擔,成為日本經濟能迅速恢復和崛起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四、亞洲的兩場局部戰爭為日本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二戰後,美國先後發動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在戰爭期間,美國每年向日本發出幾十億美元的軍事訂單,把日本作為其生產軍需品的兵工廠和後勤供應的基地。這極大促進了日本經濟的發展。同時,由於美國忙於戰爭,其出口能力有所下降,這為日本商品打入世界市場提供了良機。



第五、美國的“核保護傘”戰略。二戰後,日本作為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盟國中的一員,被美國推向了亞洲地區“冷戰前沿”。於是美國從日本的“冷戰安全”和“制約日本”的雙重戰略考慮,為其撐起“核保護傘”,這不僅使日本大大節省了安全防務的費用,而且使其能夠集中資金和精力大力發展經濟。

綜上所述,二戰後,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如此迅速恢復和發展,除其自身的努力外,其有利的國際環境,尤其是美國的扶持政策,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總之,是國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limuzi1966


日本的經濟奇蹟,再一次雄辯證實了一個真理:人的因素第一。戰爭只是擊敗了日本的軍事力量與炸燬了大量的工業設備主要城市建築物。但日本的科學技術實力、工業技術人力依然保持基本完整,她的工業水平實際己達到的水平:能夠建造世界上最先進的巨型戰航大和號(能將數噸重的高爆炮彈射到45公里之外)、最先進的航母、最先進的戰機(三菱重工在二戰臨近結束開發出的最新型零式戰機每小時飛行九百多公里,創造了至今沒有打破的鏍旋漿飛機的世界紀錄,請注意音速為每小時一千兩百公里)。這樣強大的科技實力與工業技術力量,為日本戰後,帶來了人類的三波工業革命。一、家電工業革命。幾乎所有家電:彩電、冰箱、空調、洗衣機、音響、電腦、手機…無一不外地首先出自於日本企業的發明,這場工業革命極其深刻改變了人類的傳統生活方式,極大的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完全可以說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家庭婦女之解放。二、汽車工業革命。先進的整體日本汽車工業,使得日系車佔居世界汽車首位已達近四十年之久,而且近期連德國汽車實力被日本進一步拉開距離,更不用說美國了,日本汽車的心臟:發動機,包攬了世界的前六位…。三、日本的新幹線革命,引發了全世界,也包括了祖國的高鐵迅猛發展,使得人類的陸地交通,高度發展到了嶄新的水平,日本東京至大阪的商業運行懸磁高鐵(設計時速六百公里),已經歷史性的開工了,計劃2025年通車…大量現實與事實表明:日本的工業水平,依然領引全球,日本的光子芯片巳經投入市場商業…日本這個國家與民族,總是低調與埋頭實幹,總是先做起來,用起來…別人去評論,市場佔有率去證明自己的實力,比如說:日本的芯片原材料與製造設備在世界市場的佔有率高達80%,韓國被日本經濟制裁得很慘…大量祖國的工業產品,如華為手機中的關鍵件,都受制於日方企業…在性能與價格上,還根本無法做到完全國產化…日本從面積與人口而言,僅僅只是祖國的一至兩個大省,不能不說是日本奇蹟,以人為本,強化國民素質,帶動國家整體實力強大,足以說明:日本在二戰中的失敗,僅僅只是軍事方面的,而在科技與經濟上,並沒有真正的失敗過…所以日本的戰爭反省,只是永遠不再走戰爭之路了,在精神上始終不敗,今天擁有了世界第二大金融實力的日本,世界最大債權國,最大資金資本工業技術輸出國,又何需再走戰爭之路?


高友峰1


日本能再度崛起,這其中美國的因素最大。美國佔領日本後,推行改革,幫助日本剷除了國內的封建殘餘勢力與軍國主義,為發展經濟掃清了障礙。由於被解除了軍隊,國家的安全防衛由美國負責,日本人節省了很大一筆軍費開支,這些錢可以投入到國家的經濟建設中來。

由於朝鮮戰爭與越南兩大戰爭的爆發,日本承接了大量的軍事訂單,合同金額累計達到了610億美元。這筆天價鉅款,讓瀕臨倒閉的日本軍工企業起死回生,各種相關企業也趁機大發橫財。日本的許多知名企業,如豐田、松下電器、三菱重工、三井等等,都因此發了一筆大財。到了1953年,日本的國民經濟就超過了二戰前的水準。

除了外部原因外,從日本自身角度而言,多種因素交合下,促成了日本的重新崛起。一是日本沒有戰爭賠款,經濟發展輕鬆上陣。二是倚靠二戰期間從中國還有東南亞搜刮來的財富,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

優秀的科技人才儲備為日本經濟發展提供了智力上的支持與保障。

最後,日本這個民族,很能吃苦耐勞,員工對公司的依附性很強,在一家公司一做就是幾十年,甚至是一輩子,很少變動。而且日本盛行加班文化,九九六工作制那都不叫事,當年的日本人一個月加班八九十個小時是再平常不過。

說得好聽一點,日本勞動者通過延長工作時間,支撐了日本戰後經濟的復興,將日本再次找回到"先進國傢俱樂部"的位置。到了1960年,日本已經趕上了西歐國家,1968年一舉超越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二號大國,直到今天!


佐鄰佑社


二戰以後,日本經濟快速發展,很快就坐穩了世界經濟第二把交椅的位置,是什麼原因讓一個戰敗國迅速恢復並發展強大呢?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二戰後日本實行了經濟非軍事化

二戰以後,日本軍隊發展被條約限制,全國全力進行經濟建設,主要精力和政府開支都投入到經濟發展上,使得經濟發展成為當時日本全民目標。

二、朝鮮戰爭讓日本快速積累第一桶金

新中國成立後,美國組織的聯合國軍發動了朝鮮戰爭,朝鮮戰爭期間,日本成為美國的主要軍事物資生產基地,極大得促進了日本戰後經濟恢復,日本就是在那時候得到了第一次大回血。

三、侵略戰爭使日本獲得大量財富

日本在東亞地區發動侵略戰爭,獲得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和黃金,而戰後日本基本沒有進行戰爭賠償,比如中國當時由於內戰沒有向日嫩索賠,很多東南亞國家也沒有索賠,所以日本基本沒有揹負戰爭賠款,但是戰爭卻讓日本收穫了大量黃金,成為戰後日本迅速崛起的重要支撐。

四、大力發展科學技術

戰後日本利用已有的底子,大量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同時加強自身研發投入,在沒有完全被清除的軍國財閥基礎上發展了日本本國的大型企業,同時因為日本屬於美國的盟國,冷戰的需要使得美國很多先進技術並不對日本進行封鎖,使得日本可以最大限度利用當時的西方技術,日本抓住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機會。

五、注重教育和培養高學歷人才

1950年,日本的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率就已經達到99%;1970年,高中學生考進大學的已達23.6%。教育的發展,為經濟現代化提供了高素質的人才,也為日本科技創新長期提供人才支撐。

綜合以上幾個原因,日本有技術基礎、有人口基礎、有人才基礎、有美國輸血、有良好的國際環境、國內政局穩定、自身注重技術創新,所以日本在戰後能夠迅速恢復經濟,並且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嶺南通途


二戰結束之後,日本僅用了二十年就成了世界二號經濟強國,原因是什麼?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國際形勢加上大發戰爭橫財。

二戰結束之後,日本被美國的轟炸機與核彈給炸成了平地,自此以後日本變成了一片焦土,不僅國內經濟一塌糊塗,就連外交軍事權利,也被美國人託管。本來已經變成了一盤死棋,但愣是讓日本自己給活下來了。

由於自己國土被夷為了平地,過去的軍國主義餘毒也被肅清,再也沒有人會因為一句天皇萬歲就昏了頭,去打仗去發瘋了。二戰後期的日本民眾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賺錢去過更好的日子,而正是因為全民上下都有這個信念,所以日本開始了從零起步,在焦土上重新建立日本。而就在這時,日本迎來了第一個重生機會。

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需要在東亞地區設立一個後勤基地,而這個後勤基地當仁不讓的落在了日本頭上。由於日本距離南朝鮮較近,而且又隔著海防止後勤基地遭到破壞,所以在朝鮮戰爭時期,大量的美國軍事物資被放到了日本,負責南朝鮮戰場的補給。

如此多的戰略物資被放在日本,日本國內不可能不眼紅,在朝鮮戰爭期間,大量美國戰略物資被日本政府私吞販賣,而這些被挪走的戰略物資,為日本重建做出了不小貢獻,在朝鮮戰爭之後,得益於戰爭財發跡,此時日本有了一定資金底子,接下來的第二個機會令日本得到了快速騰飛。

在朝鮮戰爭結束之後,世界進入了冷戰時代,而為了能夠快速介入東亞局勢,美國需要在東亞地區建立一個擁有強大工業力量的地區,而最好的地區自然是日本,首先日本四面環海,不會受到外敵入侵,再加上日本內部美軍基地眾多,製造出來的軍工品可以快速的通過空運與海運送達戰場。

自此之後美國便將大量的工廠搬到了日本,並且將汽車製造業和其它製造業的技術交給了日本,接手美國這些東西的是三菱與川崎。隨著十年的努力,日本成為了新興工業化城市,也成就了三菱重工與川崎重工的誕生。

有著工業能力託底,日本又開始涉及金融行業與高科技電子產業,經過第二個十年的奮鬥,在七十年代中期日本迎來了最大的鼎盛繁榮期。直至上世紀80年代,日本變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盛極而衰,之後等待著日本的將是無法停止的衰落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