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参加乾隆“千叟宴”的很多老人都被皇帝折磨死了?你怎么看?

柳侍墨


大清朝四次千叟宴

清代一共举行过四次千叟宴,第一次就是康熙六十华诞的时候,第二次也是康熙时期,是他六十九岁的时候,预祝自己七十华诞,后面乾隆皇帝举办了一次,这一年是乾隆五十年,嘉庆时期举办了一次,这一次也是为乾隆皇帝办的,这一年乾隆六十年。


这四次千叟宴都是大清时期最为顶尖的宴会,规模之弘大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千叟宴不只是为了庆祝,政治目的也是重点。

但是,千叟宴真的只是为了皇帝的诞辰,或者荣誉吗?其实不然,其中的政治意图往往也都不是那么的简单。

康熙开千叟宴数次,命群臣饮酒赋诗,均为笼络人起见。

这就是当时康熙皇帝举办千叟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那就是笼络人心。


我们都知道,大清朝打下这片天地其实不容易,即使到了康熙年间,四处依旧存有动乱,三藩问题,台湾问题等等可以说困扰了康熙多年,大清打下了天下,治理起来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为了得天下,得民心,守天下,收民心。康熙不容易。

乾隆时期,天下就可以说是比较安定了,国泰民安,歌舞升平,这个时候他作为皇帝,和康熙时期的目标就不一样了。他的这两次千叟宴,除了自己的虚荣之外,也是有着政治目的的:

尊老者,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千叟宴去世老人之看法

不过就千叟宴之后有着不少老人都去世了,这一件事应该可以说是确有其事。

其实分析一下也就可以知道了,千叟宴邀请的对象都是什么人?都是老人,面见了皇帝,三叩九拜,这可以说其实是一个挑战,还有就是见了皇帝的那一种心情,其实应该可以理解,还有就是觥筹交错,满汉全席的能量,其实都知道,老年人其实是要忌口的。再加上,他们确实是年龄大了,来回折腾,所以其实就一些老人回家之后去世了,其实还是可以解释的。





不过,其实就大清朝的政治目的,宣扬自己的正统地位,还有传达一些精神,用这种方式确实还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

后世的传承

其实即使到了今天,千叟宴也依旧存在,而且也是不乏有规模大一点的。这是对尊敬老人都一种很好的宣传,在现代的科技还有科学的规划下,其实千叟宴可以办的很好,对后代也是一种很好的启迪。


是阿维啊


乾隆12岁的时候,人们还喊他弘历。那一年在乾清宫,他参加了一场盛大的宴席,他爷爷康熙拉着十二岁的弘历给给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人敬酒,康熙皇帝举起酒杯,底下跪满了一群白发苍苍年近古稀的老人。


那场面年少的弘历不理解,和一帮老头喝酒有啥意思呢?一个漂亮的小姐姐也没有。

转眼他也到了爷爷的年纪他忽然理解他爷爷了,人生七十了,什么事情都体验过了,什么欲望都淡了,唯独想看看同龄人中是不是自己活的最好呢。


乾隆五十年弘历七十五岁了,他在当年爷爷举办千叟宴的乾清宫举行了第一次盛大的宴席,士农工商60岁以上的老人,都能来参加。


在这次盛会上,乾隆还看到了一位老寿星,105岁的郭钟岳。


这位郭钟岳就是和乾隆对了一副对联: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是民间传说活了141岁的老人瑞,不过在《乾隆朝上论档》清楚写着这位老人活了105岁,四年后的乾隆五十四年,他还活着,还准备赴京去恭贺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寿:


郭钟岳系福建莆田县人,现年一百九岁,饮食步履如常,并据郭钟岳告称,明岁赴京恭祝。万寿届期当饬令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等语谨奏。

从福建到京城,在乾隆年间算得上万水千山,那个年代,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道路不好走,虽然文中要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但是从边远省份颠簸到京城真的能要了这些老人的半条命。


乾隆第一次千叟宴邀请的是60~65岁的老人,到了嘉庆元年,乾隆皇帝八十六了,那些六十左右的老人比他小了整整二十岁,隔了一辈人,所以这次千叟宴提高了准入门槛,七十岁的老人才能参加,九十岁的老人才能在太上皇的御座前就坐,能获得六品顶戴。


安徽105岁的老人熊国沛在家人的照料下,也来到了宁寿宫,获得了太上皇的亲自接见。

千叟宴对于官员也许意义不大,尤其那些顶级官员,但是对于这些底层百姓来说,家里有人能参加千叟宴,是他们一辈或者几辈人的荣光,千叟宴是他们在地方上身份的象征。


所以只要家境殷实,家里有老人够格参加千叟宴,他们都会千方百计的送老人来参加,参加一次,就如范进中举一样,从此在自己家乡也可以是老爷了。


对于这些风烛残年的老人来说,千叟宴就是他们留给儿孙的精神和物质的财富,但是千里迢迢舟船劳顿,他们的身体未必能吃得消。


在千叟宴上就有老人晕倒、乐倒、饱倒、醉倒,大约有的老人这一倒就再也起不来了,参加完千叟宴还要千里迢迢舟船劳顿的回到老家,一来一回一些老人耗尽了他们的生命值。


不过为了自己的家族,大约这些老人不顾年老也愿奔波,这就是为啥郭钟岳109了还要给乾隆祝贺八十大寿的原因,他们的余生也许不再是为自己活着,他们在为自己子孙后代的福祉奔波。


那一代老人不是这样呢?


所以他们也许路上很惨,身体受尽折磨,但是心中大多无怨。


==============




薛白袍


我怎么看?

我又没参加过,我的祖上往上排多少辈也没福气参加千叟宴啊!

千叟宴一共举办过四次,康熙帝和乾隆帝各两次,至于问为什么后来的皇帝不举办了?


一方面后来的皇帝中只有嘉庆帝和道光帝活过了60岁,当然溥仪也活过了60岁,但毕竟不做皇帝很多年。嘉庆帝61岁驾崩的,按理说也能办千叟宴,但吸取乾隆帝的教训,没办。道光帝又是节俭著称,且当时内忧外患,国力不支,也没办千叟宴!

而乾隆帝一共举办过两次千叟宴,第一次举办确实死了不少人,但第二次千叟宴其实并没有死人!

首次举办千叟宴,乾隆帝75岁,这个皇帝有个毛病,好大喜功。他组织这次千叟宴既是为了给老人祝寿,同时也为了显示自己的寿命之高,显示皇恩之浩荡,以及全天下宣扬孝顺老人的风气,本是几全其美的事,怎么可能折磨老人呢?

而且他在宴会上还给一个141岁的老人做了首对子呢?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不过回过头来细细思索,举办这种宴会确实是劳民伤财,对于老人来讲并不全是好事:

首先,既然是千叟宴,那么参会者年岁越大,乾隆帝才越高兴。这样就导致各地官员费劲心机,把各地年岁最大的人装上驴车,拉往京城。过去的路又没有现在这么好,颠沛流离之下,很多老人受不了颠簸之苦,又不敢拒绝圣命,毕竟皇权社会,有机会跟皇帝亲密接触,这是一辈子的福气,只不过很多人没有等到这份福气就去世了。

其次,第一次千叟宴举办时间是正月,正月的北京还是寒风刺骨的。又摆了这么多桌,做的菜又讲究,所以好多热菜没来得及吃就凉了。即使凉了,对很多老人来讲,别说吃,听说都没听说过,当然也不放过这次机会,吃多了凉菜,拉稀,所谓“老来最怕三泡稀”,这话不假,三泡一过,撑不住,病逝了!

除了菜凉了之外,类似于水土不服,吃撑了,精神过度紧张,过度亢奋,以及天气寒冷等原因,也会导致老人的免疫力下降,最终死亡!


老人确实死了不少,但大都是参加宴会的寿命最高者,并不是乾隆帝折磨他们,而是确实经验不足,没有考虑那么全面,毕竟离上一次举办已经过了63年了。

这次千叟宴也受到世人的指责。

后来乾隆帝退位当个太上皇,又办了一次千叟宴,这次吸取上一次的经验教训,举办地点变成了宁寿宫皇极殿,要求也从60岁提升到70岁以上。

宴会中嘉庆帝还带着三千多老人给乾隆祝寿,山呼万岁,乾隆太上皇很受用,这次宴会他也是以“十全老人”著称,走上了人生的顶点!

这次宴会提前有准备,名册早就造好,而且吃的饭也改成了火锅,这下就解决了菜凉的问题,而且有了前一次的经验,这次老人们也不傻吃了,毕竟火锅这东西边烫边吃,避免了暴饮暴食。

千叟宴出发点是好的,但确实劳民伤财,之后的清王朝由盛转衰,再也没有举办过千叟宴了!


杨角风发作


在真正讲述千叟宴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清朝时期,出现一个名叫李庆远的老人,他活了多少岁呢?根据当时的记载,有的人说他活了256岁,然而清朝历史也不过是三百年不到。古人也云:彭祖之智不出尧舜禹而八百。

据说他一生经历了清朝九个皇帝,先后娶过24个老婆,一生当中生育了180多个孩子。由于其非常的长寿,还自己悟出了一套长寿的秘诀,也有很多人前来巴结他。比如说在民国16年的时候,有一位大军阀杨森想要巴结蒋介石。

把这个老人请过来,让他给蒋介石提了一幅字,并且深得蒋介石喜欢。蒋介石在了解这个老人之后,为了让世界了解我们的人瑞,还把他推荐给时代周刊。当然也有很多人怀疑他的寿命作假,希望寻找出证据来证明他的真假。

有人拿乾隆时期的千叟宴来说事,当时乾隆广邀天下老人。而出生于康熙十六年的李庆元,乾隆年间举行的千叟宴他已经是118岁。古人七十古来稀,这已经算是人瑞了,为什么千叟宴上面的记载没有他?
有关于他寿命的真假,这里也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只是想给大家讲述下,乾隆的千叟宴到底怎么回事,最后为何有何么多的老者被折么死。清朝时期总共举办过四次千叟宴,乾隆的时候已经是第三、第四次了。

第一次在康熙五十二年,当时恰逢玄烨60大寿。他认为:自秦汉以降,称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绵长,无如朕之久者。就说从秦汉以来,皇帝有193个,但是像我这么长寿的没有一个。所以借60大寿的机会,他想举办一次千叟宴,这件事情当然交给礼部侍郎来做。

“今岁恭遇万寿六旬大庆,非寻常可比。”整个活动举办的场面非常的宏大,整个3月期间,所有的京官全部都是穿蟒袍、补褂,打破了只穿七天朝服的习俗。而且根据康熙的规定,只要是年满65岁的老人。不管是京官还是地方人员,全部都可以来到皇宫当中赴宴。
消息下发出去,一时间引起了全国的反响,毕竟这是一种天大的荣誉,可以近距离的接触皇上。结果等到宴会之时,90岁以上者33人,80岁以上者538人,70岁以上者1823人,65岁以上者1846人。10到20岁之间的皇子皇孙,全部都出来给这些老人发放食物。

而且年龄越高给的宠幸越大,比如说80岁以上的人,可以到康熙这边来喝酒。90岁以上的老者,可以来到宫门内就餐。80岁以上的在宫门外就餐,其余的就比较远了。但是不管怎么样,只要可以过来的人,全部都给他们赏了银子。据记载总共有老汉6600多人,老妇也有7000多人。可见女人的寿命自古以来就比男人的长。

第二次发生在康熙六十一年,也是康熙在世的最后一年。在这场宴会上面,康熙做了一首七律《千叟宴》,也算是终于给这场宴会起了名字。但是这一次不是宴请天下,主要是一些退休的老官员,杂七杂八的加起来刚刚过了1000人,所以才有的这个称号。


第三次是在乾隆五十年,于乾清宫在正月初六举行。之所以会举办这次盛宴,是因为在这一年乾隆添了五世玄孙。这在现在是很少见到的情况,除了古代这种结婚比较早的时候才有可能出现。这次前来赴宴的60岁以上老者超过3000人,其规模要比康熙年间举行的都要大。

最后一次千叟宴是在乾隆六十年,也就是嘉庆元年,因为他准备在乾隆六十一年把皇位传给十五子嘉庆皇帝。当时乾隆皇帝已经是86岁,所以要求也有所提高。前来赴宴的老人,年龄必须在70岁以上。宴会的时间定在正月初四,地点则是在宁寿宫的皇极殿。

这次宴会邀请了5000多人,然而真正赶过来的也只不过是3000多个。在这一次宴会上面,除了沿袭之前的赏金银之外。乾隆皇帝还给百岁以上的老人,赏了六品的官职。90岁以上的老人,则是给了七品的官职。然而乾隆年间办下来的两次宴会,实在是死了很多的老人。


古代说的七十古来稀,很大原因是因为古代的生活条件不好。有时候就算是简单的感冒发烧,也有可能最后引起重大的疾病。还幸亏是中国基数大,才幸存下来这么多年老的人。但是也别忽略了中国地大物博,这些老人真正的赶到京城,身子骨有几个能受得了?

就说是现在,你让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从安徽赶到北京。如果让他坐火车,估计到了北京身子骨都要散了架。更何况古代没有什么快的交通工具,最好的也是马车牛车。再加上路不好,赶到北京城还能活蹦乱跳的就没几个了。

再加上参会的人员实在是太多,在吃饭上面也是个问题。比如说乾隆年间的3000多人的宴会,等到宫女太监把所有的东西送到桌子上面的时候,很多的饭菜都已经凉了。更何况举办的时间还是正月份,天气还是非常的寒冷。不像是在康熙年间的两次宴会,举办时间都是在3月份,正是气温回升的时候。
幸亏在乾隆六十年举办的千叟宴,和珅给出了一个建议,让这些老人吃火锅。所以极大的减少了这种不必要的伤害,老人吃的饭也都是热乎的。虽然有着旅途的劳累,但是好歹宫廷里面的条件好,给的照顾也非常好。所以在第二次宴会当中,这种情况就大大的减少了。


史之策


千叟宴历史上一共有四次,康熙举办了两次,乾隆举办了两次,下面咱们重点看乾隆举办的第一次千叟宴。


乾隆50年,四海升平,天下富足,正月初六这一天,乾隆皇帝的五代元孙出生。


乾隆为了庆祝五代皇孙的出生,也表达他的皇恩浩荡,就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这是即康熙之后的第3次千叟宴,布席800桌,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盛宴,不但人数最多,花费也是最高的。



来自全国各地的60岁以上老人约3000余人,年龄最小的60岁,最长的141岁,齐聚一堂,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好不热闹。


这些老人来自社会各阶层的都有,有皇亲国戚,也有前朝的老臣,还有民间老百姓,只要是年龄符合都可以参加,甚至还有两个老年犯人带着枷锁也来了。


这次宴席共用了猪肉1700多斤,鸭子800多只,老母鸡800多只,猪后肘1700多个,鸡蛋300多斤,白酒400多斤,还有馒头,米饭,柴火等不计其数。



这800多桌酒席分为两种档次,一等桌和次等桌。一等座有火锅、猪肉片,羊肉片、烧卤肉、炖乌鸡、荤菜4碗、还有真实卤食,螺丝小盒,鲍鱼、枇杷大虾、千层蒸糕、肉丝饭等等。次等桌也不错,相对于头等桌来说只是少了录入羊肉和两碗荤菜。


一等座上坐的是王公大臣及国外使臣,次等座上坐的三品至九品的所有官员,乾隆皇帝和百岁以上的老人坐在首座。


这些菜品放到现在真的不算诱人,猪肉、鹿肉、羊肉,在一般的家庭都能吃到。但是在那个年代,一般的老百姓家庭,是很难见到这些美味的,更别说吃了。



千叟宴开吃之前要先三跪九拜之礼,要谢主隆恩,年纪再大即使行动不便也得跪下,而且正月初六天气还非常冷,这个活动是在户外。


跪拜礼节完毕,乾隆召集了一品大臣和90岁以上的老者亲自赐酒,皇帝亲自赐酒,这规格太高了,不管是谁都受宠若惊一饮而尽,两杯酒下肚,脚下已经站不稳,头也晕乎了。


乾隆又命令皇子皇孙们凡是年龄在10岁以上,20岁以下的都出来给所有的老人们敬酒,关照到每一桌每一个老人,敬完酒然后给每一个老人发放礼品,老人们都很兴奋。



这些老者很多都是第一次到京城,那时候的交通不便利,有路途远的行走两个多月,一路的奔波,舟车劳顿,加上水土不服,很多老者来到京城已经体力不支。


但是看到这免费的满汉全席和免费的公平酒水,很多老人一边念叨着乾隆的好,一边狼吞虎咽,大快朵颐。吃到了十二分饱,胃里早就承受不了了,但还在吃,吃到最后饭菜早就凉了。


一个小时以后有喝酒醉倒的,有闹肚子跑厕所的,有捂着肚子喊胃疼的,洋相百出,丝毫没有开始的斯文。



千叟宴刚刚以后,这些老人有不少生病的,胃肠病、高血压、心脏病等,还有去世的,为参加这次宴会付出了沉重代价。


1796年,乾隆六十年,禅让位给嘉庆。嘉庆元年正月初一乾隆作为太上皇又组织了一次千叟宴,这一年他已经86岁,把参与者的老人年龄提高了70岁。这次千叟宴接受了上一次的教训,减少了冷菜,加上了火锅。没有老人因为参加这次宴会而死亡,也是千叟宴最成功的一次。


校书郎工作室出品,凝时空


历史漫谈君


“千叟宴”是康熙和乾隆爷俩搞出来的,盛情款待全国65岁以上的老人,让他们免费吃喝玩乐,但这种宴会对老人而言不啻一种折腾,由此折腾死的不是没有。

千叟宴是康熙首创,他在位期间一共举办过2次,一次是自己60岁时,一次是自己70岁时。

举办千叟宴有多重目的,一是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氛围,提倡孝道;二是庆祝皇帝大寿,让皇帝热闹高兴一番;三是塑造皇帝关爱百姓的形象借以笼络民心。

康熙举办第一次千叟宴时,条件是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官民不限,都可以参加。

第二次举办千叟宴时,乾隆12岁,因为10岁以上20岁以下的皇子皇孙都要出来给老人斟酒,所以乾隆目睹了这次千叟宴的全过程,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康熙是一个大有为之君,但晚年好大喜功,喜欢给自己涂脂抹粉,他举办千叟宴就是其中一种方式,乾隆能力比不上康熙,好大喜功却更有过之,所以他到了晚年,也模仿康熙爷爷举办了2次千叟宴,而且规模更宏大,档次更高,满汉全席、皇家珍酒一律敞开供应。

与会的老人们欢欣鼓舞,大快朵颐,狼吞虎饮,乐不可支。

但千叟宴对很多老人而言,并非完全是一件好事,甚至有的老年人为了这顿“免费的午餐”失去生命,付出了惨重代价。

为什么会有老人因为千叟宴而死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是累死。千叟宴是面向全国范围的,有些老人听说皇帝亲自招待,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发誓排除万难、拼了老命也要参加,但古代交通不便,有些地区距离京城遥远,光是赶路就要费j几十天甚至好几个月的功夫,即便坐着马车也难免舟车劳顿,有的老人直接累死在路上了。

二是病死。由于机会难得,有些老人略有小病不当回事,带病赶赴京城参加宴会,但一路奔波,加上水土不菲,身体虚弱之下病情加重,直接就病死在路上或京城了。有的虽然参加了千叟宴,但宴会上很多饭菜都凉了,吃了也容易得病,只是回到家中才病死。

三是撑死。千叟宴的招待规格很高,这些皇家厨子做的饭肯定好吃,很多农村老人根本就没吃过这么豪华的饭菜,一旦开吃“就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暴饮暴食一番,而老人消化吸收能力很差,吃得太多,消化不了,很可能导致把人“撑死”,乐极生悲。

四是醉死。千叟宴上都是好酒,普通老百姓一辈子都喝不着,逮着机会必定是放开了喝,有的甚至喝的酩酊大醉,老人醉酒很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病疾病发作,一命呜呼。

五是激动死。有些老人心脏和脑血管不好,受不了太大刺激,一介草民突然见着皇帝,那个紧张加激动,“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我给皇帝敬杯酒”,一旦激动过度,就容易诱发脑出血和心脏病,不小心可能就活不过来了。

“千叟宴”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笼络民心,粉饰太平,也就康熙和乾隆喜欢,夹在中间最务实的雍正就没干过,即便雍正能活到60、70岁,估计也不会搞这种形式主义。

当前,也有一些地方模仿古代搞“千叟宴”,当然更多是为了凑个热闹,跟康熙、乾隆举办“千叟宴”的动机目的完全不同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千叟宴”是什么,顾名思义就能大概明白其意思。“千叟宴”算是清代的一个特色,总共办过四次,分别是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六十一年、乾隆四十九年,乾隆五十年。

千叟宴的配置

千叟宴分为一等桌和次等桌两种桌次,两种桌次都有火锅二个,煺羊肉片一个,猪肉片一个,炉食寿意一盘,蒸食寿意一盘,螺蛳盒小菜二个,乌木筋二个,肉丝汤饭。 不同的是一等桌还有鹿尾烧鹿肉、煺羊肉乌叉一盘,荤菜四碗。而次等桌则是烧狍肉。

千叟宴每次桌数也不少,就拿乾隆五十年的那次来说,除宝座前的御宴之外,还设宴八百桌,分为东西两路摆放,每路六排,每排少则二十二桌,多则上百桌,用画面呈现出来还是蛮壮观的。



千叟宴不好的地方

千叟宴虽然是给皇帝贺寿,是喜庆的事情,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古代的交通远没有如今这么便利,为了能按时参加千叟宴,有些路途远一点的老人得提前两个月就赶路,白天赶路晚上休息算是一路颠簸,这一路舟车劳顿下来,是很有可能发生意外或者突发疾病的。而且顺利到达参加千叟宴,先是三跪九叩,宴席中还得叩拜一次,参加完宴席离场又得一跪三叩,这对于年岁很大的老人的确是一种折腾。


而且千叟宴的消耗亦是巨大,又拿乾隆五十年的那次千叟宴举例,在当时那种生产力的条件下,一次千叟宴消耗猪肉一千七百斤,鸡、鸭各八百五十只,玉泉酒四百斤,烧柴三千多斤,煤三百斤等,这种消耗在当时来说算是不小了。这还不带其他方面的消耗,比如这些老人的来回路费和食宿费等。


在宴席的过程中是有宦官盯着御医待命的,本来就是喜庆的贺寿,若是有人在宴席上死亡是很不吉利的事情,皇帝的脸面也不好看,所以能来参加千叟宴的亦是平日身体比较健康的那种。不过虽然不用风餐露宿,但是一路颠簸总有意外,所以有人在赶路途中或者归途中发生意外或者突发疾病亦不是没有可能。不过这个问题所说的很多来参加千叟宴的老人都被折磨死了则是一种夸张,参加千叟宴的名单是皇帝亲自敲定的,路途太远的赴宴者年岁就没有那么大,一般年岁大的都会是就近的原则。所以说虽然参加千叟宴的老人可能有在赴宴途中或者归家途中发生意外或者突发疾病导致死亡的情况发生,这也算是一种“折磨”,不过并不会很多,很多的话对皇帝是一种秽气。


淡看天上月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60大寿。作为皇帝,康熙的享国时间已经远超历代君主中的任何一位,如此清廷为康熙举办了一场隆重的生日庆典。刚过新年,各地的致仕官员和富裕民众就从百里、千里之外陆续来京,给康熙庆寿。



此时,康熙为了表示皇恩浩荡,遂于三月十七日下诏:“今岁天下老人,为朕六旬大庆,皆从数千里匍匐而来。如何令其空归。欲赐伊等筵宴,然后遣回……著查……年逾六十五岁者……在本月二十二、二十三两日内,择定一日赐宴,预为奏闻,便于备办。内有艰于动履、不能前来者听之,其能来者俱令之来。即不能来者,朕另行按分颁给……今时渐炎热,赐宴后,即令回籍耕种。……年七十以上老妇,亦著奏闻,俟老人赐宴后,再定一日,送至皇太后宫赐宴。……再敕宗人府诸王以下,宗室子孙内二十岁以下、十岁以上者,选择聪明堪供任使者六七十人,令于耆老前执爵,即朕子孙皆令之出。宗室外,不用他人也。”。



就是举办一场宴席,凡年龄65岁以上者,不论官民,皆可按时到京城参加阳春园的聚宴。

《千叟宴诗》

百里山川积素妍, 古稀白发会琼筵。

还须尚齿勿尊爵, 且向长眉拜瑞年。

莫迓君臣同健壮, 愿将亿兆共昌延。

万机惟我无休息, 日暮七旬未歇肩。

而在举行这场宴席的时候,康熙写了这首《千叟宴诗》,如此“千叟宴”始得名。“千叟宴”是清时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皇家御宴,它在清朝一共举行过4次,第一次是在康熙五十二年,第二次是在康熙六十一年,第三次是在乾隆四十九年,第四次是在嘉庆元年。



按理说作为皇家御宴,作为皇帝亲自举行的宴席,这关乎着大清朝的脸面,那些老人们肯定是能吃好、喝好、睡好的,所以又怎么会出现被皇帝折磨死的这种说法呢?

其实呢,清朝皇帝举办“千叟宴”的初衷是很好的,目的就是为了普天同庆,与民同乐,同时弘扬中国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但是清朝的皇帝似乎忘记了,他们宴请的对象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在那个医疗条件不发达的年代,能活到65岁实属难得,已算是高龄了。



让这些已是古来稀,甚至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在清朝这个交通不便、物质条件相对匮乏、医疗保障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从千里之外,甚至是万里之外长途跋涉的从全国各地进京赴宴,这无疑是在玩命。

即使放到现在我们让80几岁的老人长途跋涉的从千里之外坐动车赶赴北京,老人也是经不起这样的折腾的,更何况是清朝呢?清朝可没有动车,只有马车,而且清朝也没有高速公路,只有颠簸不已的官道,从千里之外赶到北京,最早也要半月,让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颠簸半月,试问谁受得了?



再者,即使老人忍受得了这样的颠簸,然后赶到北京参加宴席,恐怕在参加宴席的过程中老人也会疯掉。

开宴前,内外王、贝勒、贝子、公、台吉、一二品大臣等于殿外左右阶下,按翼序立;文武官员和各国使臣及兵民匠艺人等,预行入班等候。预宴人员全部序立后,宫殿内外鸦雀无声,专等太上皇及皇帝驾到。嘉庆皇帝陪同太上皇来到时,奏起《中和韶乐》。太上皇和皇帝升座,乐止,鸣赞官赞排班,奏《丹陛大乐》,管宴大臣引内外王、公、大臣,由左右阶进至丹陛,按班序立,行三跪九叩礼。各国使臣及众叟随行礼。乐止,内外王公大臣等入殿内,各于坐次行一叩礼,皆坐,进茶。尚膳官员举起太上皇帝和皇帝的果筵,展开宴幕,奏起《丹陛清乐》。内务府掌仪司官执壶爵,由中路进至殿门阈外,西向立。进爵大臣就案前正中跪,掌仪司官跪受爵,进爵大臣接受,跪进于皇帝,皇帝受爵捧诣太上皇帝宝座前,北向跪进爵,行一叩礼,王以下及众叟都行一叩礼。皇帝在太上皇帝宝座前跪受虚爵,立授进爵大臣。太上皇帝为表示“嘉悦万民”,召入宴王公、一品大臣及众叟中一百六岁至九十岁者,至宝座前,手赐卮酒,命皇子、皇孙、皇曾孙、元孙等,行殿内王以下大臣酒,侍卫等于各官众叟宴次行酒,并承旨分赐果食于各席。 进馔开始,奏起《丹陛清乐》,接着演剧,食毕,馔撤,王公以下及众叟都在坐次行一跪三叩礼。

以上是嘉庆元年举办的“千叟宴”的一整套流程。

开宴前,文武百官及参加宴席的所有人员,包括老人,他们都要进行排序,“内外王、贝勒、贝子、公、台吉、一二品大臣等于殿外左右阶下,按翼序立;文武官员和各国使臣及兵民匠艺人等,预行入班等候。”,想想看数千人的排位,这花费的时间得多久,而在这过程中,老人们只能站着,等待礼官的安排,让一个老人站数小时,试问谁受得了?



“预宴人员全部序立后,宫殿内外鸦雀无声,专等太上皇及皇帝驾到。”,在排位完成后,老人们还得接着站着,因为皇帝还没来,你不能做,只能站着等他们来。后皇帝到来,他们还得等待鸣赞官赞排班完毕,及礼乐演奏完毕,再之后“管宴大臣引内外王、公、大臣,由左右阶进至丹陛,按班序立,行三跪九叩礼。各国使臣及众叟随行礼。”,等待王公大臣的觐见完毕,然后行三跪九叩大礼,随后那些老人紧跟其后再行三跪九叩大礼。



之后在完成以上的流程后,老人们才终于可以坐下,而这期间已过数小时。当然这个时候老人们还是没有饭吃,因为还要进行酒器的安放,在这过程中,老人们还得再行一叩礼,之后还要拿着酒器去到皇帝的面前,有皇子、皇孙等龙子龙孙为他们倒一杯酒。到了这里,老人们才能开始吃饭。

想想看,让一个人站立数小时,还要时不时磕头,就是这般折腾恐怕连年轻人都受不了,更别说是那些老人了。老人经过数月长途跋涉的折腾,身体本来就是已经虚弱不已了,可是到参加宴席时却还要这般的折腾,之后折腾之后还要经过数月的长途跋涉回家,你说就是这样反反复复的折腾,那些老人怎能受得了呢?



如此,“千叟宴”的举行,早就已经偏离了康熙初次举办的想法。此时“千叟宴”并不是用来与那些古稀老人同皇帝一起享受这盛世繁华的,而是在快速消耗着这些老人近剩不多的寿命。


澳古说历史


“千叟宴”望文生义,便是上千个白叟聚在一起举办的大型宴会。“千叟宴”作为宣扬仁孝之风的公关窗口,笼络汉族民心,主要意图便是为践行孝德,搭建一个天伦之乐、尊老爱幼的渠道,加强中央皇权与百姓之间的关系,彰显太平盛世帝王的亲民形象。

在清朝,一共举办了四次这样的宫廷盛宴。创始在康熙年间,昌盛于乾隆年间。乾隆五十年(1785年),第一次举办千叟宴,六十岁的老者都能够参与,皇家列席八百桌,预宴者三千九百余人。

乾隆六十一年(1796年),乾隆宣布退位为太上皇,内禅礼成,即嘉庆元年,第2次举办千叟宴于宁寿宫皇极殿。这时,乾隆皇帝已经86岁高龄,所以提高了参与人员的年纪门槛,七十岁以上的才能够参与。

有人说参与乾隆的“千叟宴”许多白叟都被折磨死了,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可是的确有许多白叟由于参与“千叟宴”抱病而亡,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参加“千叟宴”的白叟们年纪太大。

“千叟宴”一个“叟”字,就现已表明晰参加宴会白叟的年纪规范极高,达到了六十岁。

60岁高龄的白叟在古代的医疗、交通条件下,还要翻山越岭抵达北京是一个极为严峻的检测。古代路途与现在的柏油、水泥路根本没有办法相比,木制马车的减震功能更是差强人意。

所以终身之中都很少出远门的白叟,此次北京之行无异于一个存亡难关。

更何况不服水土在古代是一个极为巨大的检测,而这些60岁白叟身体在皇命之下千里迢迢赶赴北京,却哪里能接受的住这巨大的环境变化。

突然改变饮食,白叟们身体接受不住。

“千叟宴”听着好听,吃的也确实是山珍海味,宫殿御制的“满汉全席”,可是乾隆的生日正月初六,对于白叟们来说实在不是一个好日子。

寒冬腊月天寒地冻,就算是皇宫御膳房想要供给几千名白叟的饮食,还要兼顾朝廷、皇帝的面子也是非常困难,不可避免的满汉全席的珍馐美味,变成了残羹冷炙。

十分困难皇帝请吃饭,在寒冬腊月里面这些白叟吃的却仅仅“残羹冷炙”,就算是健康的成年人也受不了啊。

所以乾隆第二次大办“千叟宴”的时候,由和珅专门发明晰特制的小火锅,热火朝天的得到了白叟们的交口称赞,这也算是和珅办的少有的几件功德吧?

所以“千叟宴”虽然被当时的文人交口称赞,“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实在过于夸张,为了自己的局面折腾这些白叟,实在是不应当啊。





国易儒释道学堂


这个问题,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 一、什么是千叟宴

  • 二、为什么被这么致死以及我的看法

什么是千叟宴

千叟宴是清朝宫廷举办的大型宴会之一。有清一朝,千叟宴一共举办过四次,主要集中于康熙、乾隆时期,分别发生在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六十一年、乾隆五十年、嘉庆元年。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农历三月,为了庆祝自己的60岁大寿,康熙皇帝在畅春园举行了第一次千叟宴,他邀请全国超过65岁以上的老人来参加这次宴会,身份不论,无论官民,一律平等,全国各个社会阶层的老人都有,共计7000多位老人参加。

同样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正月,为了庆祝自己的70大寿,又举办了一次千叟宴,这次宴会参加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宏大。这两次千叟宴给年幼的乾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即位后,也举行了两次千叟宴。

一次是在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正月初六,为了庆祝四海升平,治国有道,特别是乾隆皇帝喜添五世孙,这次宴会共邀请年过60岁的共计3000余人参加。其中年龄最大的是来自福建的百岁老人郭钟岳,据说当时已经有141岁。

第二次是嘉庆元年,此时乾隆皇帝已经贵为太上皇,这次宴会共邀请全国70岁以上的老人共计3056名,此时的乾隆已经86岁。这次盛宴是四次千叟宴中最隆重的一次,也标志着康乾盛世的高潮的落幕。

清朝皇族昭梿在他的《啸亭续录·千叟宴》中记录了康熙、乾隆时期千叟宴的盛况:“康熙癸巳, 仁皇帝六旬,开千叟宴于乾清宫 ,预宴者凡一千九百余人;乾隆乙巳,纯皇帝以五十年开千叟宴于乾清宫 ,预宴者凡三千九百余人,各赐鸠杖。丙辰春,圣寿跻登九旬,适逢内禅礼成,开千叟宴于皇极殿 ,六十以上预宴者凡五千九百余人,百岁老民至以十数计,皆赐酒联句。”

为什么被这么致死以及我的看法

千叟宴本来是庆祝的宴会、喜庆的宴会,本来是一件大喜事。其本质是满清统治者为了笼络人心的权宜之计。民国时期的革命党人邹容在其《革命军》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本质:“康熙开千叟宴数次,命群臣饮酒赋诗,均为笼络人起见。”

但是这些盛宴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意外,那就是很多老年人被折磨死了,其实深入思考一下,这些意外是很有可能发生的,我的看法如下:

  • 1、体力不支。当时全社会平均年龄只有40多岁,试想一群六七十岁甚至年龄更大的老人,从全国各地赶到北京参加盛宴,古代路途遥远,舟车劳顿,肯定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和精力,影响身体。到了皇宫后各种礼节的繁缛,都会消耗大量的体力。

  • 2、情绪激动。这是一场盛大的宴会和令人激动的大会,一群超高年龄的人参加这样的盛会,又是在皇宫中举行,这么盛大的场面,肯定会情绪激动,这样就往往会产生很多意外。


  • 3、饮食意外。在千叟宴中,老人们往往享受着最高端的饭菜、最丰盛的佳肴,这些老年人一生往往是清贫的,尤其是老年人更以清淡饮食为主,突然连续几天吃上这么好的美食,往往也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影响。

结论:

为什么有人说参加乾隆“千叟宴”的很多老人都被皇帝折磨死了?你怎么看?

于情于理来说,按照我综合以上三点分析,有很多老人被折磨死是正常的,也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