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啟下的隋王朝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朝代。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於楊堅,北周覆亡。隋文帝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公元589年,隋軍南下滅亡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隋文帝勵精圖治,開創了開皇之治繁榮局面。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即位後,營建並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以紫微城為大朝正宮。又修建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因內外舉措過度消耗國力,引發隋末民變和貴族叛變。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死隋煬帝;李淵亦逼隋恭帝楊侑禪讓,建立唐朝。619年王世充擁立的皇泰主楊侗也被廢,隋朝徹底滅亡,享國38年。

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領域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政治初創三省六部制,完善於唐朝,鞏固中央集權,正式推行科舉制,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現象,另外建立政事堂議事制、監察制、考績制,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根據南北朝的經驗而改革政治,興建了隋唐大運河以及馳道改善水陸交通線。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完善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並改定賦役,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清查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

隋朝出現萬國來朝的局面。當時周邊國家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東突厥等國皆深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以日本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建立

北周武帝宇文邕於公元577年攻破北齊,統一北方後,南北對峙的天平已明顯向北傾斜,可惜他英年早逝於578年,年僅36歲。繼位的北周宣帝宇文贇奢侈浮華,沉湎酒色,政治腐敗,更是在繼位一年之後自稱“天元皇帝”傳位於不滿六週歲的太子宇文衍(後改名闡),史稱周靜帝,外戚楊堅乘機將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漸由他

大定元年(581)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於楊堅,楊堅改國號為隋,楊堅即隋文帝,定都大興城(今西安),北周覆亡。

南下滅陳

隋文帝意圖南下消滅南朝陳,採納高熲的策略,干擾陳的農業生產,破壞陳的軍事儲積,使陳損失慘重。隋文帝於隋與突厥之戰勝利後,開皇七年(587)十月廢除西梁。次年發動滅陳戰爭。

承上啟下的隋王朝

隋滅陳之戰形圖

開皇九年(589)二月,隋軍攻入建康,俘陳後主,陳亡。開皇十年(590)九月,隋派使臣韋洸等人安撫嶺南,冼夫人率眾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隋朝完成了全國統一。

開皇之治

隋文帝倡導節儉,節省了一定政府開支、廢除了一些不必要的苛捐雜稅並設置穀倉儲存食糧。楊堅成功地統一了歷經數百年分裂的中國,從此在大多數的世紀裡都保持著隋朝建立的統一。

承上啟下的隋王朝

隋文帝楊堅

政治方面,隋文帝統一後,一方面躬行儉 樸,一方面採取了許多有利於鞏固政權的措施。由於楊堅明白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躬行節儉,使人民負擔得以減輕,有利於各項措施的推行。任用官員不限門第,唯才是舉,通過考試以取士。

經濟方面,沿襲北魏的均田制,頒佈均田法。此外隋文帝下令重新編訂戶籍,開皇初有戶三百六十餘萬,平陳得五十萬,後增至八百七十萬(唐朝最強盛的“開元之治”時期,全國有戶八百二十萬,比唐朝的最高值略多)。為積穀防饑,隋朝廣設倉庫,分官倉、義倉。文帝又致力建設,在原長安城東南營建新都大興城;開鑿廣通渠,自大興引渭水至潼關,以利關東漕運。

學術文化方面,隋文帝大力提倡文教,廣求圖書。他鑑於前代長期戰亂,官書散佚,所以下詔求天下之書,凡獻一書縑一匹。經一、二年,圖書大備,整理後凡得三萬餘卷。為廣置人才,隋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也促進了教育、文學的發展。為明全國教化,恢復華夏文化之正統,下詔制訂禮樂,以提升國家的文化素質。

軍事方面,鑑於南北朝晚期,突厥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時侵擾北周、北齊。故隋立國後,隋文帝便派兵攻打突厥,後來更採用離間分化策略,促使突厥分為東西兩部,彼此交戰不已,隋則得以消除北顧之憂。

正由於上述措施的推行,在隋文帝統治的二十多年間,政治較為清明,人口顯著增加,府庫較為充實,外患較少,社會呈現繁榮景象,史稱“開皇之治”,該時期為隋朝的鼎盛時期。

由盛轉衰

隋煬帝在位前期國力仍然強盛,隋煬帝繼位之初便決定營建東京洛陽,並於同年[2] 下詔遷都洛陽,以洛陽為中心開鑿溝通中國南北的隋唐大運河,修馳道與築長城,帶動中原與南北各地區經濟社會文化交流與商貿發展,並對四周展開徵討,擴大了隋朝版圖。然而由於隋煬帝過於急功好利,這些舉措相反對社會造成了一定破壞。

承上啟下的隋王朝

隋朝疆域圖(隋煬帝時期)

由於長安地處偏西,糧食供應困難。大業元年,隋煬帝派楊素、宇文愷等人於洛陽興建東京,以掌控中原與江南經濟,在洛陽周邊的洛口、回洛等地興建國家糧倉以備荒年時所使用,洛陽宮城(紫微城)建成後,同年遷都洛陽。 由於每月要役使民丁兩百萬人,隋煬帝又注重洛陽都城的完善奢華,因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即便如此,以隋煬帝為中心的政治集團,大部分時間是四處巡遊,不在洛陽。

為了溝通江南經濟地區、中原政治地區與燕、趙、遼東等軍事地區的運輸與經濟發展,隋煬帝以洛陽為中心推動了隋唐大運河的建造,大運河帶來許多益處:將中國眾多水系連接起來,形成貫通南北的運輸網絡;帶動沿岸城市的發展,興起了許多工商業城市,其中江都發展成為隋朝的經濟中心之一;促進各個地區的文化發展與民族融合,這使得中華文明加速成為有機體的整體東方文明。

然而,由於隋煬帝急促興建大運河,消耗大量人力財力,為人民帶來很多負擔。掘河的民夫,經久不息地勞動,加上疾病侵襲,死亡人數佔全部一半以上。

隋煬帝在位時有志於開疆闢土,經營西域。大業五年(609),控制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門戶。但與此同時,隋煬帝為了向“諸蕃酋長”炫耀自己的顯赫地位,又不惜一切代價,大肆揮霍,浪費難以數計的人力和財力。在東方,隋煬帝於大業八年(612)到大業十年(614)三徵高麗,更成為隋末農民起義爆發的直接原因。

在政治制度上,隋煬帝改革官制與租調製度,並開始設進士科,最終形成科舉制, 這些都屬創新的典章制度。[52] 但與此同時,隋王朝政治腐敗,“官吏貪殘,因緣侵漁”,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反抗已經不可避免了。

群雄並起

隋煬帝多次發動戰爭勞民耗財,最終引起隋末危機 。大業七年(611年),山東、河南大水成災,漂沒四十餘郡,王薄率眾於長白山(今山東鄒平)發動叛變,抵制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當時民變範圍大多集中在山東地區,不久被隋軍鎮壓。大業九年(613年),劉元進據吳郡,自稱天子,向海明也在扶風稱帝,但他們沒堅持多久,同年就被剿滅。直到楊素的兒子楊玄感於黎陽(今河南浚縣)舉兵起義,達官子弟踴躍參加,帶動全國各地紛紛發動叛變,隋朝統治集團也開始分裂。

河南有翟讓、李密的瓦崗起義軍。

承上啟下的隋王朝

瓦崗寨起義舊址

河北有竇建德的起義軍。

江淮地區以杜伏威、輔公祏較強。

走向覆亡

隋朝在此局勢下迅速土崩瓦解。早在616年,隋煬帝命越王楊侗留守東都洛陽,自己率眾前往江都(今江蘇揚州)。他下令築丹陽宮,計劃遷都丹陽(今江蘇南京)。跟隨他的大臣衛士多是關中和中原人,不願意長居江南,加上江都糧盡,人人都想逃回中原。義寧二年(618)4月11日,宇文化及、司馬德戡與裴虔通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擁立隋煬帝侄子楊浩為帝。

不久宇文化及又殺楊浩自行稱帝,國號許。隔年被唐將李神通與夏王竇建德聯合剿滅。義寧元年(617)5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於晉陽起兵,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隋煬帝第三個孫子代王楊侑為帝[66] ,改元義寧,即隋恭帝。李淵自任丞相,進封唐王。

義寧二年(618)6月12日,李淵逼迫隋恭帝禪位,6月18日,李淵正式稱帝,國號唐,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69] 洛陽都城留守“七貴”在得知隋煬帝死訊後於6月22日擁立隋煬帝次孫越王楊侗為帝,改元皇泰,即隋末帝,次年(619)5月23日,王世充廢黜楊侗,兩個月後弒之,隋朝亡。 唐並之崛起。

隋朝國土範圍

隋朝滅陳後,疆域東起遼河、北抵大漠、西至敦煌、南據交趾,大業元年(605)又吞併林邑 ,國土面積達427萬平方公里[72] ,不久林邑復國,大業五年(609)時隋朝一度吞併吐谷渾、伊吾 ,疆域達到極盛,國土面積達到467萬平方公里。

承上啟下的隋王朝

隋朝極盛版圖

政治制度

隋文帝即位後,廢除北周附會《周禮》六官所建立的官制,代之以新的職官制度:“置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等省,御史臺、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國子、將作等監,左右衛、左右武衛等府。”以強化中央集權和恢復漢族王朝官制的傳統。尚書、門下、內史三省制是隋代中央官制的核心。三師、三公雖然地位崇高位居一品但實際上只是榮譽。隋代尚書省的地位很高,《隋書·百官志》說“尚書省,事無不總”,反映了它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的地位與權力。

承上啟下的隋王朝


三省六部制

隋煬帝圍繞封爵勳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勢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來實施的“關中本位政策”,通過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勢力和影響,以整飭吏政,加強了中央集權,擴大了統治的社會基礎。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盡成熟及過急的推進,未能與建立民生順遂、團結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結合起來,最終爆發嚴重的統治危機。

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順應了歷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的要求,緩和了他們和朝廷的矛盾,使他們忠心擁戴中央,有利於選拔人才,增強政治效率,對中央集權的鞏固起了積極的作用。[16]

法律制度

隋文帝即位後,於開皇元年(581)命高熲等人參考北齊、北周等舊律,制定法律。開皇三年(583),又讓蘇威等人加以修訂,完成了《開皇律》。《開皇律》以北齊《河清律》為底本、參考北周和南朝梁的律典,簡化律文,博取南北法律優點而成。史稱“刑網簡要,疏而不失”,規定對十惡者要嚴懲不貸。《開皇律》分十二卷,500條,刑罰分為: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五種二十等。廢除了鞭刑、梟首、裂刑等酷刑,是唐代及其以後各代法典的基礎。

手工業

隋代是中國瓷器生產技術的重要發展階段。其突出的表現是,在河南安陽、陝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白釉瓷。沼帔白瓷,胎質堅硬,色澤晶瑩,造型生動美觀,這是中國較早出現的白瓷。隋代青釉瓷器的生產則更廣泛,在河北、河南、陝西、安徽以及江南各地皆有青瓷出土,並發現了多處隋代窯址,江南為手工業發達地區。隋朝瓷器的發展也帶動了當時經濟的發展。

承上啟下的隋王朝

隋代獸紋鑄字銅鏡

開建運河

隋朝的政治和軍事中心位於關中和中原地區,在平定南朝陳期間,為了運兵南下,開始修建運河。平定陳後,隋廷為了提防之舊有勢力及將江南的糧食運送到政治、經濟中心的中原地區,又以洛陽為中心開鑿了貫通南北的隋唐大運河,並且在兩岸築御道,種植柳樹護岸。所開的運河大部分是利用自然河道,或是疏濬前代業已乾枯的舊溝,只有一小部分才是真正以人力開鑿的。最終形成以洛陽為中心,首尾相連的幾條運河。

承上啟下的隋王朝

隋朝大運河-南運河

隋唐大運河為經濟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建成後六百餘年時間之內成為溝通南北雙方的重要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紐帶。

隋煬帝營造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工程——隋唐大運河。

隋與突厥之戰

突厥沙缽略可汗因其妻為北周千金公主,以為北周復仇為藉口,聯合原北齊營州刺史高寶寧,於十二月攻佔臨榆鎮。並聯絡各部,準備大舉攻隋。開皇二年(582)春,楊堅調整部署,於幷州置河北道行臺尚書省,以晉王楊廣為尚書令;在洛陽置河南道行臺尚書省,以秦王楊俊為尚書令;在益州置西南道行臺尚書省,以蜀王楊秀為尚書令;並不斷調兵遣將加強北方各要地守備,以御突厥。在元景山部擊敗陳將陸綸水軍,攻佔損口、沌陽,南朝陳被迫歸還胡墅、遣使請和後,又詔令高熲撤軍,與陳朝結好,準備發兵北擊突厥。楊堅利用突厥各可汗間的矛盾,採納奉車都尉長孫晟建議,實行“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策略,先後派出使臣結好西面的達頭可汗和東面的處羅侯(沙缽略之弟),以分化、削弱沙缽略的力量。

開皇二年(582)五月,沙缽略可汗率本部與阿波可汗等各可汗兵40萬突入長城,分路攻掠北方要地。隋軍曾分別在馬邑、可洛峐擊敗來犯突厥軍,但未能阻止其攻勢。十二月,突厥大軍深入到武威、金城、天水、上郡、弘化、延安等地,大掠牲畜、財物等。在周槳之戰隋軍頑強抗擊沙缽略主力後,突厥達頭可汗不願繼續南進,引兵自去。長孫晟乘機通過沙缽略之侄染干詐告:鐵勒等反,欲襲其牙帳。沙缽略恐其後方生變,遂撤兵北返。

隋朝經三年防禦作戰,爭取了時間,基本上完成了反攻準備;而突厥則因隋之分化、離間政策,內部矛盾加深,加以災荒嚴重,其勢愈加不利。三年春,沙缽略再率各可汗兵南犯。四月上旬,楊堅下達“清邊制勝”詔令,命衛王楊爽等為行軍元帥,率隋軍主力20萬人分道反擊突厥,以從根本上擊破沙缽略,穩固北部邊防。隋軍先後在白道、高越原、靈州、和龍等地各個擊敗突厥各部,並乘機說服阿波可汗歸隋,進一步促成突厥內亂,使沙缽略與阿波等相互攻戰不止。四年春,達頭可汗降服於隋。秋,沙缽略因屢為隋軍所敗和阿波軍不斷攻擊,也向隋求和稱藩。隋軍反擊突厥獲勝,北部邊患基本消除,解除了南下滅陳的後顧之憂。

征服林邑

林邑地處今越南中南部,且多珍奇寶物,大業元年煬帝委任劉方為罐州道行軍總管,以尚書右丞李綱為司馬負責征伐林邑,在此之前劉方已平定交趾。

大業元年(605年)一月,劉方率舟師主力至海口(林邑入海處)。林邑王梵志派兵據險抵抗,被隋軍擊潰逃散。三月,劉方率軍進至闍黎江,林邑人據南岸立欄柵,意圖阻止隋軍渡江。劉方命令兵士盛舉旗幟,雄擊金鼓而進。隋軍旌旗招展鼓聲震天,強大的陣勢與軍威完全把林邑人驚懼了從而潰逃。劉方隨即指揮大軍渡過闍黎江。行至三十里,林邑人乘坐著大象,從四面八方圍聚而來。妄圖與隋軍決戰,威震住隋軍。劉方忙命令士兵們用強弩射擊大象,大象被紛紛射中受傷而潰亂逃跑,林邑人的軍陣被受傷的大象踐踏衝亂。劉方乘勢指揮精銳之兵發起進攻,林邑軍潰散。隋大軍全線發起猛攻,大獲全勝,只是抓著的俘虜就以萬計。此次戰役波瀾壯闊場面宏大,隋軍驍勇善戰表現出無畏無懼的英雄氣概。

隋軍此次過於深入南方,作戰長達數月之久,從冬季打到夏季。班師回朝途中正處炎熱的夏季,隋軍士兵不適應南方悶熱潮溼的氣候,加上長途跋涉,士兵們很多染上疾病,死去十之四、五。劉方將軍也染上了病不幸死在回軍途中。楊廣得知消息後痛心為之惋惜,下詔褒獎贊美劉方將軍。詔曰:“方肅承廟略,恭行天討,飲冰湍邁,視險若夷。摧鋒直指,出其不意,鯨鯢盡殪,巢穴鹹傾,役不再勞,肅清海外。致身王事,誠績可嘉,可贈上柱國、盧國公。”

馴服契丹

大業元年,因契丹人侵擾營州。隋煬帝詔令通事謁者韋雲起監領突厥兵去討伐契丹。突厥啟民可汗派二萬騎兵,聽命於韋雲起指揮討伐契丹。韋雲起把兩萬突厥騎兵分為二十營,分四道一同進發。每營相距一里,不得交雜。聞鼓聲而行,聞角聲而止。韋雲起命令沒有公事派遣不得馳馬,行軍途中一個突厥紇幹違犯了韋雲起的軍令,被韋雲起斬殺並持其首以示眾。從此突厥將帥拜見韋雲起,皆膝行股慄,莫敢仰視。

契丹本是依附突厥的,所以對突厥騎兵並沒有多少猜忌防範之心。韋雲起率軍進入契丹境內後讓突厥兵士詐稱他們是借道去柳城(今遼寧朝陽南)與高句麗人做交易,並嚴令有敢洩露營中有隋使者斬。契丹人不加防備,韋雲起率領突厥軍前進到距契丹營地一百里的地方又假裝轉向南方以矇蔽契丹人。夜裡又率軍折了回來繼續向契丹營地進發。離契丹營地只有五十里的地方韋雲起命令部隊結陣而宿。天剛剛微亮,契丹還處在夢鄉之中。韋雲起命令二萬騎兵一起急馳突然向契丹大營發起進攻。結果可想而知,戰果輝煌。“盡獲其男女四萬口,女子及畜產以半賜突厥,餘將入朝,男子皆殺之。”契丹人從此對隋朝服服帖帖,朝貢不斷。

隋與吐谷渾之戰

吐谷渾比突厥人文明一些,處在半遊牧半定居階段。其首都在青海湖西四十五里的伏俟城。控制著絲綢南路河西走廊主幹線青海道,此路是當時連結亞、非、歐三大洲的世界最長的陸路交通幹線。吐谷渾人還佔據著西秦故地。

大業四年(608年),隋煬帝再次運用“以胡制胡”之戰略,派裴世矩遊說鐵勒諸部,使他們攻擊吐谷渾,吐谷渾被突襲而大敗。吐谷渾可汗伏允向東逃走,逃入西平境內,遣使向隋朝請降求救。煬帝派遣安德王雄領兵出澆河,許國公大隋名將總領軍事的宇文述率軍出西平“應降”。宇文述率軍浩浩蕩蕩的抵達臨羌城,吐谷渾可汗伏允面對隋朝大軍心驚膽戰不敢投降,率領殘部向西逃竄,宇文述統領鷹揚郎將梁元禮、張峻、崔師等引兵追擊,接連攻下曼頭、赤水兩座城,斬三千餘級,俘獲吐谷渾王公以下二百人,虜男女四千口而回師。

大業五年(609年),煬帝總領六軍親征吐谷渾,命銀青光祿大夫劉權率軍出伊吾道,與吐谷渾軍相遇,吐谷渾人被痛擊狼狽逃跑。隋軍追至青海,虜獲千餘人,乘勝攻下吐谷渾國都伏俟城。煬帝命令劉權繼續率軍進攻佔吐谷渾,曼頭、赤水兩座重要城池,並在赤水大破吐谷渾,擊潰吐谷渾軍主力。伏允率眾保覆袁川。煬帝分命內史元壽南屯金山,兵部尚書段文振北屯雪山,太僕卿楊義臣東屯琵琶峽,將軍張壽西屯泥嶺,四面圍之。吐谷渾可汗伏允僅僅率數十騎潛藏於泥嶺之中而逃走,吐谷渾仙頭王率男女十餘萬來歸降,其中六萬餘人被斬殺。

隋煬帝的此次親征,徹底的征服、佔領了吐谷渾。徹底的打開絲綢之路,暢通了中國與西方的聯繫。震服了西域各國,從此西域各國對中國朝貢不斷。隋書贊曰:“竟破吐谷渾,拓地數千裡,並遣兵戍之。每歲委輸巨億萬計,諸蕃懾懼,朝貢相續。”

萬國來朝

隋朝出現了萬國來朝的局面。楊廣即位後,奉行的對外政策是:“諸蕃至者,厚加禮賜;有不恭命,以兵擊之。”

朝鮮日本

隋朝初期,朝鮮半島三國高麗、百濟和新羅都是其藩屬國,它們通使朝貢,接受冊封。日本也有非經常性的通貢往來,不過它在與隋皇朝的交往中,往往不願被視為藩屬國家,而是想竭力維持一種對等的地位。

西域各國

同時隋朝還和歐洲許多國家進行商業交往,在打通絲綢之路後,大大刺激了中原和西域的交流,中原的商品還遠銷歐洲,羅馬、波斯等許多西亞、歐洲國家的商人居住在大興城,很多歐洲國家的使節前往大興城朝拜。

隋朝國運雖然只有38年,但卻審深刻影響中國歷史,隋朝結束了近300年的南北朝亂世,有為唐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請大家持續關注幽篁長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