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知道感恩,有的人是斗米恩升米仇?心理学怎么解释?

用户3222852378262


就是,不知道,有人帮我,我不还对我就是一件事,我不喜欢欠别人的,不过,我不太参与社交,我喜欢上班谈上班的事,有事说事,下班就跟家人一起,不喜欢被打扰,虽然我不是总经理,我上班的时候也很随和,从来不需要谁特别来打点我,只是我现在不上班,没机会随和了


AliceQY


人在困难时候受到恩惠的话,一般都会非常感激的。


但是如果习惯了得到某人的恩惠,他会认为这种救济是理所当然的,他不会去思考自己应该回报什么,甚至不会思考自己应该感激,反而在得不到恩惠的时候,怨恨过去一直帮助他的人。



心理学家 Tesser 等人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大体上,人们对施助成本与恩惠价值的评估越高,所引发的人际感恩就越强。


意思是,人在一直受到别人的恩惠时,内心会慢慢发生变化,他根本不了解施助的成本,而且对恩惠的价值评估会变低,那么他自然不会感恩。


比如有人吃不上饭,邻居每天送他一个馒头做晚餐,最开始他会非常感激邻居让自己饿不死,但时间久了之后,他反而会去打听邻居吃的是什么,如果邻居吃肉,为什么只给我一个馒头?他不仅不感激,反而心生怨恨。这就是明显对施助的成本和恩惠的价值估计过低,他感恩的可能性就更低。



甚至有种说法叫“大恩似仇”,也就是说受了很大恩惠的人,他会有心理压力,报不起这个大恩的时候,他又不想被认为是个忘恩负义的人,那么,他会找个合理化解释,来说明并不是自己不感恩,而是别人根本就没有给予什么恩惠,或者说别人之所以给予恩惠,是另有所图。


这是人性恶的一面,也提醒施恩的一方,如果对方没有提出要求,就不要过多给予主动帮助,这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升米恩斗米仇”的情况发生,不会让帮助显得理所应当,另一方面,也是照顾被帮助人的心理,让他感受到平等和尊重,不至于让帮助显得是强者对弱者的施舍。


如果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也欢迎你转给自己关心的朋友看。


欢迎关注“一点心理学”,让生活轻松一点。

一点心理学


你说的这种情况生活中确实是有的,有的人确实是不懂感恩,你对他好,他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当你稍微疏忽他一点点,他就会怨你,恨你,把你之前对他的好全部抺杀。

但是也有另外一种人,他于别人根本无恩可言,是自己做得差劲,是因为自己是个很渣很渣的人,却不知道检讨自己,反而怨,怪别人不懂感恩,现在的人都是聪明人,都不傻,你于别人有没有恩,真正的恩?都是明白的,再说真恩是不求回报的,至于别人记得与否,感恩与否不重要,自己按自己的心意做到了,就够了,不求回报!如若是:付出就是想求回报,那也就没有意思了。


初夏思夏爱华夏


感恩是一个人人品的重要表现。人是社会动物,也是群居动物。一个人从生下就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别人的关心和帮助。感恩,就是要从内心深处领悟、体会社会和别人对你的关心、爱护和帮助,懂得社会和别人对你的好,懂得回报社会和别人。这是做人的道德底线。也是人作为人的重要标志。不懂得感恩的人,从心理上看,往往心智不成熟不健全,缺乏健康的心理,这种人往往容易把社会和别人的关爱帮助当作理所应当,甚至当作对他的所欠所愧,有的心态扭曲,仇富心理特别强,把社会和亲戚朋友的关爱帮助当作他们的责任,是应该的,是必须的。你比我过得好,你富贵了,就得帮我给我,不给不帮是你的不对。是你不仁不义,不够意思。这种人往往把自己的贫困潦倒归罪于社会和亲戚朋友。


思之远方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对人的恩情牢记不忘。古人有衔环结草相报,也有陈世美恩将仇报。他人对我有恩,投桃报李,牢记于心,点滴不忘。人心向善,积善成德,人友善于我,我感恩记于心。常言道,一升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一个人落魄之时,几天揭不开锅,家无充饥之米。危难之时见真情,你在这紧急时刻送给他一升米,无疑是救他一命。犹如沙漠之中送水,冰雪之中送碳。他会记你一辈子,片刻不敢忘记。

另一个人生活不差,仅一时间挪借不过,生活困难。你得知他有困难,背上一斗米去借给他。你的好意会被他误会,我只差一升米,你送来一斗米。还叫他不必写欠条,有的时候再还。他会以为你是在嘲笑他,叽笑他无钱。越想越气,视你为仇人。

所以人们便总结出来,一升米养恩人,一斗米养仇人。人在紧急生死关头,你伸出援手拉他一把,他会永久记住你的恩情的。人是知恩报答的,只有禽兽才不知道报答恩情的。


夏天有雨894


*……心理学角度。人都是追求自我价值的,这是本能。无论做什么事,在什么关系里都追求“我是棒棒的、我是有用的、我是优越的、我是被爱被肯定的”。

*……在接受别人帮助时,被帮助者的价值感自然会低于提供帮助者。不对等就出现了。

*关系是否能平衡,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这个人情对方是否有能力还。如果双方旗鼓相当,你今天帮我我明天帮你,不存在地位高低悬殊的情况。那就会很自然平和。因为价值感对等。

*……但如果本身双方权利地位能力有悬殊,就会存在不平衡。所以在提供帮助者面前,被帮助者往往内心矮人一节的感受。虽然这是自愿的,但这并不好受。因为等于在别人面前承认“我不行”、“你比我能耐、“求你帮我”的姿态

*……如果求助者本身比较自信,自我价值感很好,也有感恩心。那他付出的“价值感缺失”的代价就少一些,自己完全能消化。

*……但如果,求助者本身就自卑、敏感、价值感低。他再去求人办事,就会感觉自己很“屈辱”,感觉自己“付出很大代价”。这个时候,提供帮助的人姿态就极其重要。提供帮助的人如果明显展示出“优越感”、“高人一等”、“拯救者”的姿态。很容易激起求助者的极大反感。因为这让求助者倍加感到自己的“无能”和“卑微”。

*……有句老话“大恩如大仇”,就是这个道理。

受人大恩的人如果自我内心不强大,很可能就出现这样的心理独白:“我永远在你面前低你一等,我见到你永远要低头哈腰,我永远也抬不起头,永远欠你的,恩太大我确实还不起,你压着我,我永远是个抬不起头做人的,所以我恨你,我恨低你一等。”

*………所以,帮助别人,返到招人怀恨,都是自我价值感作祟。注意方式方法。



OH催眠疗愈师安心


从心理学上讲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人的自尊心和自卑心!每个人都有自尊,当别人的帮助和怜悯让我们的自尊心感受到伤害的时候,自然会产生逆反心理,刺激着本就脆弱的内心,让自卑的心态不停扩大,最后感恩变成了不满甚至敌视!

国内知名女演员孙俪资助贫困大学生,结果被贫困学生写信给媒体反诬告这就是典型的斗米恩升米仇!孙俪长年累月的提供资助这名学生上学,因为大学以后的种种原因想要停止资助,结果反而被记恨!为何会变成这种结果?从心理学分角度分析,开始时候学生肯定是相当感激的,但因为长期接受资助,导致自身出现认知错误!能够长期不劳而获的得到帮助,自身又没有能力进行感恩回报,心理上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情感的压力使其自尊感逐渐降低,从而把这种爱心的付出当成了理所当然,因此当有一次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反倒变成了怨恨!还记得媒体报道丛飞的事例,丛飞资助了很多贫困学生,结果当他病重时,得到的不是安慰和感激,反而是被资助者的一句,你什么时候给我们寄钱!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人性的凉薄和一些被助者的自卑心态。

当然也不能完全一概而论,还有很被助者时刻都充满着感激之心!但通过这两件事带给我们的反思,心理学上讲这是典型的“失败者的愤怒”!失败者的愤怒,是源于对自己失败的境遇感受到的自卑与恐慌,但由于人总是能够无条件的原谅自己,因此这种对自身境遇的自卑与恐慌,在自我心理的调节下(或者你可以理解为扭曲下),从一开始就跳出了自我的检讨,而转嫁到他人。我们在其旋入困境时,适当的帮助一把,帮其脱离困境,他会终生感激!但当别人不停帮助他时,他又无力回馈时,给他的感受是时刻在提醒他是个失败者,愤懑之心,自卑之心逐渐扩大,一但帮助或其愿望得不到满足,感恩既变成了怨恨!

因此帮助别人时我们也要学会助人的智慧,某纽约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出于怜悯,他塞给拿人一元钱,不一会,他返回来,从卖笔那儿取出几支铅笔,并抱歉地解释自己忘取笔了,末了说:“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东西要卖。”几个月后,再次相遇,那卖笔人已成为推销商,并感谢纽约商人,“你重新给了我自尊,告诉了我,我是个商人。”故事不长但发人深省,只是简单的一点帮助,并不能给对方改变什么!但一点小小的尊重支持,激发了他的自信,助其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和目标!

古语云: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当我们助人时,一定要帮助其树立独立的能力,当对方具备独立性时要及时停止!尽量不要怀着希望对方回报的思想,如果我们希望对方回报,那一定要及时索取回报果实!拖的越久不仅要不到,还会变成仇人!


竹官哥哥


给你的问题纠正一下,你所表达的应该是:“人类知道感恩,但为什么有的人却是升米恩,斗米仇?”

自我保护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人是一种有智能、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当他处于危难时,自我保护的意识比较强烈,如果这时某人对他实施了帮助,作为一种有情感的动物,感恩是一种情感的正常反应。

“升”和“斗”是古代一种量器,10升为1斗。“升米恩,斗米仇”是说,给某人小的恩惠,他知道感恩,但给他大的恩惠时,他倒记仇了。

其实,这不是普遍现象,偶尔有这种现象时,一般也是发生在亲属之间。

我国有句俗语叫“清官难断家务事”,意思是亲属之间,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难以了断。亲属之间互相帮助是常事,有的人对他的亲属有比较大的帮助后,总记着给亲属施了大恩,而在以后的交往中不太在意对方感受,经常做一些伤害对方的事情,久而久之,当对方不能承受时,矛盾就爆发了,这时施过大恩的一方就拿这句话当说辞而已。





享之1997


是升米恩,斗米仇吧?升米恩是因为你的帮助正好是对方需要的,为对方解决了现实困境;而斗米仇则是因为你的慷慨激发了对方人性中的贪欲,当这种贪欲不能持续得到满足时,便会滋生怨恨。所以,千万不要因为慷慨给自己招来恨意,在帮助别人时,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一、帮忙解决对方的现实困难,而不要去解决预期困难。人一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真正让人抓耳挠腮的却是眼前的难处,当人们被眼前的难处困住动弹不得时,你施以援手,就能让对方感激不尽。比如一个人在丛林中不小心掉进陷阱大喊救命,这时你将他救了出来,他一定对你心存感激,但如果你为了让他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处于安全境地而把前面的5个陷阱全给捣毁了,他未必会感激,因为那5个并没有困住他,没有造成他现实的困境。

二、要防止自己善心泛滥,当对方视你的帮助为理所当然时,要适时收手。一升米和一斗米相比,自然是一斗米多,但一升米却是刚好能解除对方的现实困难,而一斗米却让人有不劳而获之感并滋生贪婪,而一旦得不断到满足时,便认为是你欠他的,此时他向你索取,你若不给,那必定成仇。所以我们在好意帮人时,一定要随时把握对方的心态,一旦发现对方将你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就要收敛自己的善心。

三、应别人所需帮忙,不要主动去帮。切忌在别人没有渴求时就去帮忙,你的主动帮忙会让对方感觉自己无能,他会认为你在施舍而不是帮忙,继而引发自卑,而谁愿意与一个让自己自卑的人在一起呢?

四、小恩小惠比慷慨施舍更让人有感激之心。有一则寓言,上帝宴请十大情绪赴宴,宴席上大家有说有笑,唯独有两人互不理睬,上帝很奇怪,把他俩叫到一起问原因,一个说“我叫慷慨”,另一个回答“我叫感恩”,结论就是慷慨与感恩素不相识,因为自己的慷慨从来没有得到过感恩的回应,而感恩与慷慨也素昧平生,因为感恩不会对慷慨有任何亲近。所以,若有人寻求帮忙,给予解他燃眉之急的小恩小惠即可,他会因为你是在真正帮他而感激你。

五、先拒绝大的要求,再施以小的帮助,会让人更加感激你。有人找你借一斗米,你拒绝了,之后,对方再找你借时,你给对方一升,对方会一改之前对你的不好印象,这是因为对方会认为这是自己经过努力得到的,并且你没给多少,也说明你们俩差不多,他没什么好嫉妒的,再加上借得不多,返还时对他不会有太大负担,他能轻松与你相处,自然不会成仇。

六、不要让别人得到的太轻松,最好是让对方有所付出。人到落迫都是逼不得已,特别是在有求于人时,更是将自尊抛在了一边,若这时你直接施舍,等于认同了他不要自尊的事实,但如果此时你让他先帮你一个忙,哪怕这个忙你是臆造出来的,也会让他挽回自尊,当他付出后,你再帮他,他就会认为你们俩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内心愉悦,自然对你千恩万谢。


倾听花开心理


有人就是太贪心,

拿人帮助当奴人!

他人帮助笑脸迎,

他人不帮就成仇!

要帮还是帮君子,

小人再帮也无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