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父母的愛都是有條件的

01

到底是他們從來不認可你,

還是你從來沒有實現過他們的期待呢?


在我們工作坊裡,有很多對原生家庭中爸爸媽媽的控訴。這些控訴的核心,則是他們不夠愛我,甚至不愛我。比如說:

我的爸爸總是控制我。他會控制我的思考,告訴我這樣想是不對的,你怎麼能這麼想。他會指責我的行為,嫌棄我總是吃太多。他一點都不尊重我。


我的媽媽總是否定我。在她眼裡,我沒有一點好的地方。我感覺無論我怎麼努力,都無法達到她的要求,無法讓她滿意,我真的特別累。


有一段時間我特別恨我父親,他總是問我要錢,有一次我沒有及時給他錢,他就指責我白眼狼。


……


他們特別希望自己的爸爸媽媽能給自己尊重、認可、關注、重視、照顧、支持,特別希望爸爸媽媽能給自己多一些的愛,可是爸爸媽媽總是對他們不夠好。於是他們覺得很委屈。


可是你知道,爸爸媽媽為什麼會有時候對你不好嗎?你知道為什麼他們會控制、指責、否定、打擊你嗎?


因為他們有期待,而你沒有滿足他們的期待。


他們希望你是聽話的、優秀的、照顧他們感受的,而你沒做,或者沒做到他們的期待。那一刻他們不開心了,所以沒有給你想要的愛。


而你,想要得到爸爸媽媽更多的愛就很簡單了,你只要去實現他們的期待,就可以得到他們的愛了。


他們對你的期待是A。你做到了A,他們就會愛你。你不做到A,他們就會恨你。


他們把自己的愛進行了明碼標價。只要你付出相應的籌碼,你就可以得到相應的回報。


所以你要搞清楚的第一件事是:


到底是他們從來不認可你,還是你從來沒有實現過他們的期待呢?


很抱歉,父母的愛都是有條件的


02

很遺憾

爸爸媽媽的愛都是有條件的


只要你實現“足夠的優秀”,他們就會給你認可,以你為驕傲。只要你能夠“足夠的順從”,他們就會滿意,覺得你是好孩子。只要你生而性別為男,你就可以得到他們更多的重視。


所以從小你就發現,更勤快、更乖、更努力、更優秀的那個孩子,會得到更多爸爸媽媽的愛。哪怕這個人不是你家的,是隔壁家的,他也能得到你爸媽更多的認可


可能你覺得他們的期待非常高,非常不合理,過分且無法實現。你覺得他們不該有這樣的期待,你覺得做不到不是你的錯。可這有什麼關係呢?


每個人都擁有對自己愛的標價權。


就像商場裡有一件皮衣,商家標價5萬。你覺得華而不實,價格離譜。那你買還是不買呢?你在沙漠裡遇到一瓶礦泉水,標價500萬元,價格更是離譜而滑稽。那你買還是不買呢?


商家有標價的自由,而你有買或不買的自由。你非常需要那是你的事,你非常需要不能成為別人必須要給的理由。


遺憾的是,對於處在沙漠裡的你,無法放棄對這瓶水的渴望。你只能想盡一切辦法,滿足商家的條件,那時候你沒有選擇的自由。就像生病的人只能去迎合醫院,獲得生存的藥物,別無選擇。


對於小孩子也是這樣,他沒有選擇的自由。他離開了爸媽的愛,就無法生存。所以他只能努力迎合爸媽,去聽話順從、去優秀奮鬥、去照顧父母的感受、不給他們添麻煩,以此獲得他們的愛。


這就是現實。雖然爸媽不是故意的,但潛意識層面的確是暗流湧動,這麼發發生了。也許你不願意接受,更不願意承認,但是:


很遺憾,爸爸媽媽的愛都是有條件的。


03

所有人的愛都是有條件的


書上喜歡歌頌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也應該是無條件的,這對父母極其苛刻,也是對父母的極大不公平。這些言論

忘記了父母除了是父母,還是一個人。


是個人,就會對關係中的對方有期待。人不都是這樣的嗎?


所有人的愛,都是有條件的。條件就是:你實現我的期待。


你對一個人有期待,他們實現了你的期待,你就會感覺舒服,願意對他好。他們沒有實現你的期待,你就會生氣、失望或難過,不想再對他好。這是一個人的正常反應。


你的期待可能很低,低到你可能意識不到你的期待,但你不可能處在關係裡,對對方還沒有期待。


在我們工作坊裡,還有一些爸爸媽媽是來求助跟孩子問題的。他們的訴求核心,就是:


孩子總是讓我不滿意,我會忍不住打罵他,我也知道這樣不對,但我真的忍不住。


比如一個媽媽說:我的兒子到家總是先打遊戲,而不是先寫作業。我跟他說過很多遍,可他就是不聽。有時候我就會忍不住打他罵他,然後又非常後悔。


對這個媽媽來說,那一刻,他對兒子的期待是積極、上進、自覺。兒子實現了這個期待,這個媽媽就會愛他。兒子沒有實現這個期待,就會不滿意他,打他。


然後我對這個媽媽的自責說:你好像不太允許自己對他有期待。


很多爸爸媽媽受“無條件的愛”的洗腦,會不允許自己對孩子有期待,所以他們作為父母,就會特別挫敗特別累,彷彿他們不應該是個人,應該是個沒有自己喜好和需求的神。


我也同意打孩子不對。但有期待從來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期待,而非用打的方式。


04

如何讓一個人愛你


所以你想讓一個人愛你很簡單。你只要去發現他的期待,然後實現他的期待,甚至超過他的期待,他就會對你好了。


注意:第一步是發現他的期待,其次才是實現。那些盲目付出的人,連對方的真正期待都不知道,就無法滿足對方。


你要得到孩子的愛也是如此。


有些心理學家說,孩子是無條件愛父母的。這句話顯然很胡扯,不然就不會出現“弒母案”這樣的悲劇了。


孩子想要一個玩具,你不買給他,那一刻他就是恨你,不愛你,想拋棄你。孩子想看電視,你阻止了他,那一刻他就是對你有敵意,想推開你。


無論你曾經滿足過他多少次,在你沒有實現他期待那一次,他就是不愛你了。


伴侶之間的愛更是如此。你們之間每次吵架,不都是因為你沒滿足對方的期待,或對方沒滿足你的期待嗎?


你的期待沒有被滿足的那一刻,你就是會產生想離開他的念頭。同樣他的期待沒有被你滿足的那一刻,他就是不愛你了。


我們都是人,都會在關係裡有期待。你的爸爸媽媽是人,你結婚了還是人,你做了爸爸媽媽也還是人。是人就會有自己的喜歡,就會有偏愛,就會有期待,就會有自己喜歡的風格和價值觀,就會希望對方能在關係裡滿足自己的期待。


期待沒有被滿足就會受傷,人就是會生氣,會指責,會失望,會冷漠。這是人正常的生理反應。


當你的伴侶沒有滿足你的期待的時候,你就會受傷。當你的孩子沒有滿足你的期待的時候,你也會受傷。


同樣,當你沒有滿足爸爸媽媽的期待的時候,他們也是會受傷。


很抱歉,父母的愛都是有條件的


05

你能要求一個人受傷的時候,還給出愛嗎?


所以為什麼他們有時候會指責、否定、抱怨?只是因為那一刻他們的期待沒有被滿足,他們受傷了。他們雖然看起來很強勢,但他們的內在在那一刻,體驗到了受傷和委屈。你受傷的時候,不經常也發火嗎?


你能要求一個人受傷的時候,還給出愛嗎?


人在體驗到受傷的時候,只想保護自己,不想給出愛。這是人作為人的侷限,更是人的自我保護功能。


所以什麼樣的客體才能給出無條件的愛?


不會受傷的客體會給出,對你沒有任何期待的客體也能給出。


而你之所以會在原生家庭中去抱怨父母對你不夠好,其實是你在期待無條件的愛。你幻想父母是無限的,沒有自己喜愛的,以你為中心的。你不知道,他們也會受傷。你更不知道,他們的愛是有條件的。


你想要呢,你就去滿足他們的條件。即使艱難,你也可以努力去實現,以換得他們的愛。如果你不想付出,不想犧牲,不想妥協,不想努力呢,那你就放棄向他們索要。


你沒有實現他們的要求,就開始索取。正如你沒有付足夠的錢,就想把蘭博基尼開回家。只能自討苦吃。


你可以嫌貴而不買,但是你指責人家賣的貴是怎麼肥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