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姚鼐如何在山水中照见自己?——《姚鼐·登泰山记》

这一讲我们来说的是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姚鼐在清代古文家里是压阵的人物,《登泰山记》是千古文章里的山水游记名篇。

你可能听过两句话叫“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你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自然往往不是作为人对立面的客观世界,而是一个能够用来作为情感寄托,甚至能和人沟通情感的灵性世界。

跟田园相关的归隐,我们在前面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已经讲过了,这一讲,就通过《登泰山记》来讨论寄情。

情感模型:寄情

泰山与儒家精神

山水是一个文化概念,寄情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情感。山水里寄托的情感可以是很多样的。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讲得是自己对于生死问题的感悟;柳宗元有名的《永州八记》,既有政治和生活上的双重抑郁悲愤,也有一种通过自然界来审视内心的宁静。

那么姚鼐写泰山,又是要寄托什么情感呢?

我先来说一个读古人游记的诀窍,就是:很少有人是不带情绪地写风景和行程的。

读中国人的这类文章,

先要一把抓住文章的情绪基调,再用知人论世的方式,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你就能发现,古代散文家的遣词造句到底讲究在什么地方。

比如,姚鼐这一回写登泰山,粗粗看一遍,你就能感觉出来,这篇文章情绪高昂,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特别正能量。要说这种情绪能量的来源,得先从作者写文章的前后说起。

姚鼐是安徽桐城人。你也许听说过桐城派古文,这个文学流派历时两百多年,几乎和清朝共始终。因为师徒传授和联姻,桐城在清代有许多家学渊源的文化家族,出了大量的古文家。现代人统计过,桐城派文人有1200多人。

桐城派的三大祖师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以姚鼐文章最好。姚鼐33岁入翰林院,41岁辞官。文章提到“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说的就是这次辞官之后的行程。

有种说法是姚鼐此行是因病辞官,但他特意写文章讲述自己如何踩着齐膝深的大雪登泰山,这哪里有生病的样子?

他辞官是主动的选择,官场不符合他的理想,他说过:君子如果志向不得施展,就不如从容进退,免于遭遇耻辱。

他这次也不是要去做隐士,姚鼐的计划是用教学和著述来实现自己的责任。登山之后,他就开始讲学和著作生活了。

所以,姚鼐这次登山,没有什么对生命的茫然和矛盾,而是满怀摆脱羁绊的愉悦,掺杂了儒家君子的笃定和跃跃欲试的壮志。

我们要注意:他这此的目的地泰山。泰山代表的是儒家精神。对儒家信徒来说,登泰山本身就是一个追随孔子的仪式。

日出时分 大儒气魄

好,下面咱们来读这篇文章,看姚鼐是怎么把自己的儒家精神和内力,注入到泰山的自然山水里的?

文章的第一句是: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这好像只是交代地理环境,但在阅读经验丰富的人看,这三两句话就是大手笔。

为什么呢?这是从空中俯瞰泰山的境界。

泰山的特点是大,强大,伟大;相应的气质是实在雄浑,不是云苫雾罩的空灵。要概述泰山就不能纠缠细节,只能从宏观去写。

可是,泰山是地理区域的最高峰,古代又没有飞机。那就真得有兼善天下的大胸怀,才能用这种视角去写泰山。

我们再读一遍,感受一下这几句话的节奏: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真是手起刀落,像抽象画一样,只拿出形成轮廓的三个线条来:也就是汶水、济水和长城。之后提到的泰山最高峰日观峰,是后面登山的描写重点,在这里要先做照应。

姚鼐是一个方正的大儒,文要如其人,他写大势,写全局,显示的就是儒家君子的敦厚气质和胸怀。

接下来,姚鼐叙述自己登山经过,陪他一起登山的是好友泰安知府朱孝纯。

他们沿着七千多级台阶拾级而上,经过门槛一样的天门石崖。一路上大雾弥漫,冰滑的石阶几乎没法攀登,傍晚前终于来到了山顶。

姚鼐不光选择了写泰山,还选了写日出时刻,这都是他所寄托的儒家情怀的写照。日出是什么意象?一日之计,欣欣向荣,是积极入世的。

接下来有几句写山顶景观的描写,也是千古名句: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也是桐城派描写自然的一个特点——像下棋一样谨慎用字:

苍山负雪是实写,负是背负的负,用得很妥帖。

“明烛天南”就精彩了,烛是蜡烛的烛,在这里当动词用,是“照耀”的意思——山上有雪,和夕阳映衬,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还有,他对半山云雾的形容是一个居住的居字。这种用法精彩与稳重兼顾,不显得艰涩、奇异。

儒家讲究气质中正平和,文辞通达而不绚烂,不能随意驰骋想象和才华。这种节制从审美上也很好,京剧名家唱戏,一出戏里只安排少数几个精彩唱腔;内敛含蓄的文学家,也经常是只把才华表现在几个字上。

姚鼐和朋友坐在日观峰的日观亭上等待日出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而来。下面就进入了文章高潮段落,我稍作翻译: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观日亭东边到脚下都是云,勉强可辨其中有几十个木头骰子一样矗立的,那就是山。

天边的云呈现一线奇异颜色,继而变成五彩。太阳上来,红如朱砂,下面又有摇晃的红光在托举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

此时回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被日光照到的,有没有被照到的,红白错杂,都像在弯腰曲背。——文字赏析很难做,有时候,读和听就能体验到微妙的情绪,一分析反而败兴。

我就说这最后一句:群山在日观峰面前像一群学生拜老师一样的弯腰弓背,这就是儒生才能产生的联想。

姚鼐景物描画真实诚恳,不作夸张的宣泄和离奇的想象。文章的最后,他描写泰山的景象是: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这一段不只是文字古朴刚劲,而且节奏铿锵,是密集的短句,49个字就停顿了14次。

这需要一个字一个推敲意义和平仄,才能安排妥当。可能只有力求简练的文言才能做到。

整篇文章没有一句正面说教,却通篇蕴含着儒家的刚毅勇猛。

在写完这篇文章之后的四十年,姚鼐在扬州、南京等地的书院传播桐城派文学理论。要成为一代宗师,有两个基础条件:一是要足够长寿,二是要教出好学生来。

姚鼐享年84岁,教出了一大批名震文坛的弟子。在他和后学的推动下,桐城派在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江苏无锡、浙江秀水等几个基地,启迪了曾国藩的“湘乡派”,影响了整个清代的文化和教育,是中国古文最后一个重要流派。从后来的文学成就看,当年姚鼐登上泰山的踌躇满志,还真不是少年的虚妄,而是大儒的格局。

姚鼐为桐城派所做的理论贡献,就是强调要“义理、考据、辞章”并重。

一篇文章,义理就是思想内涵,辞章是外在形式,而“考据”是清代学术的主要成就,这有利于治学严谨。用今天的语言说,就是文章要兼具“思想性、学术性和文学性”。

比如文章里提到“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这其实是姚鼐通过实地勘察,在纠正郦道元《水经注》里的错误。只不过在这里,他为了文章通畅,没有具体写繁琐的考证经过。

被文化定义的山水

姚鼐《登泰山记》在古文里的地位,类似杜甫的《望岳》在诗歌里的地位。

他们俩写泰山,怀抱的都是纯正的儒家现实主义情怀。泰山的气质是浑厚、有元气,正好适合表达儒家“胸怀天下”的高远志向。

杜甫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话就把泰山的境界写出来了。杜甫之后一千年,又有了姚鼐。清末文学名家王先谦说:读了这篇的人,应该搁笔不写泰山。

就像杜甫、姚鼐定义了泰山的刚健雄浑,李白则定义了庐山的仙风道骨。山水被古人登临咏叹,也就成了中国文化情感的外化。

我们今天说的山水各有气质,还不全是因为地形和地貌,也包含了由千古诗文寄托酝酿出来的文化意涵。

好,前面这12讲,我们讲的是千古文章所构建或者触及的主流文化情感,它们可以通过迁移,让我们体验普遍性的情感和表达模式。

有普遍,当然就有例外,在接下来的两讲,我要跟你一起读的,属于中国文化情感中的少数派,当然,它们同样也是精彩的千古文章。

贾行家推荐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这些古文也符合寄情的文化情感:

【古文辞赋】

  • 岳阳楼记——范仲淹
  • 陋室铭——刘禹锡
  • 石钟山记——苏轼
  • 爱莲说——周敦颐

【诗歌曲词】

  • 蜀道难——李白
  • 登飞来峰——王安石
  • 潼关——谭嗣同

讨论题

你最喜欢的山水游记是哪一篇,可以试着分析作者在山水里寄托的情感吗?

下一讲,我们读的是袁宏道的《徐文长传》。

姚鼐·登泰山记(节选)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