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文学家姚鼐的济南题咏和灵岩游记

姚鼐

(1731—1815)

  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他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此后历任兵部主事、礼部仪制司主事,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和刑部广东司郎中等职。乾隆三十八年,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破格荐召入馆、充任纂修官。《四库全书》修成后,姚鼐即请辞乞养。此后,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许以高官厚禄,均被其辞却。自乾隆四十二年起,姚鼐先后主讲扬州梅花、安庆敬敷、歙县紫阳、南京钟山等书院,弟子遍及南方各省,其中知名者甚众。嘉庆十五年(1810),姚鼐重宴鹿鸣、加四品衔。

  姚鼐是我国清代影响最大的古文流派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既继承发展了桐城派创始人方苞提出的“义法”说,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互为用,又继承发扬了“桐城三祖”之一刘大櫆创立的“神气”说,提出了“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相统一的理论。此外,姚鼐还总结概括历代的文章风格论,发展了“阳刚阴柔”相反相成的美学观。姚鼐一生著述甚丰,计有《惜抱轩诗集》十卷、《惜抱轩文集》十六卷、《惜抱轩文后集》十二卷、《惜抱轩笔记》十卷、《惜抱轩书录》四卷、《惜抱轩尺牍》十卷,另有《九经说》、《三传补注》、《老子章义》、《庄子章义》、《法帖题跋》等共计30余卷,其所编辑的《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亦影响深远、流传很广,其翰墨亦为世人所推重,其行草书作品被列为清代书法作品中的妙品。

清代著名文学家姚鼐的济南题咏和灵岩游记

  姚鼐第一次来济南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这年七月,姚鼐以山东乡试副考官的身份到了济南,并在济南客居了两个多月。在此期间,他饱览了济南的湖光山色之美和趵突腾空之胜。他曾多次畅游大明湖、瞻拜张公祠,并留有《大明湖夜》一诗:

南山已暝色,回见明湖光。

秋尽济南郭,渺然江水长。

中流上新月,轻舸复徜徉。

烟昏鸥鹭宿,波沈芦荻苍。

孤往仍中夜,回飚城曲凉。

亭楸高拂雾,寺棘下零霜。

佛幢犹立魏,名士正思唐。

安知后游者,声迹永相望。

清代著名文学家姚鼐的济南题咏和灵岩游记

清代著名文学家姚鼐的济南题咏和灵岩游记

  此外,他还曾于重阳节的前一天登上千佛山极顶,赏菊望远,并作《九月八日登千佛山顶》一诗,其中有佳句云:

落叶下泺泉,秋风散海曲。
一卷华不注,拖云点青绿。

清代著名文学家姚鼐的济南题咏和灵岩游记

清代著名文学家姚鼐的济南题咏和灵岩游记

清代著名文学家姚鼐的济南题咏和灵岩游记

从他千佛山上下来、回到济南城里时,已是天色将暮,可他游兴未尽,又到了趵突泉边的张氏园内,临清泉,把酒盏,赋新诗:

《从千佛寺回过趵突泉暮饮张氏园》

济南城南山正横,人言山前舜所耕。

崩榛衰草蔽秋色,古井深崖余昔清。

晓入南山僧住院,为访北宋人题名。

初阳穿入洞窈曲,佛龛凿破山峥嵘。

大明湖动水云白,华不注抽烟雾青。

惘然凭栏忽叹惜,古人不与余同生。

南寻日观谅未可,回念泺源重一经。

流穿山骨轴中出,人绕瀵魁轮外行。

谁言渴马半崖水,解作黄牛三峡声。

显晦动静一致耳,惜哉枉使群儿惊。

败荷衰柳下零乱,夕阳逝雁高青冥。

却入荒园洗盏坐,旁有小泉时复鸣。

清代著名文学家姚鼐的济南题咏和灵岩游记

  许多人都知道,姚鼐曾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登泰山记》。这篇游记以时间为顺序,以游踪为线索,以雅洁的语言依次记叙了姚鼐登游泰山的历程和所见,描绘了泰山风雪初霁后的壮丽景色,且剪裁得体、详略分明,是清代游记作品中的传世名篇。其实,姚鼐在登游完泰山后的第四天还游览了济南长清境内外内的灵岩寺,并创作了堪称《登泰山记》的姊妹篇的另外一篇游记佳作——《游灵岩记》,这一点可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清代著名文学家姚鼐的济南题咏和灵岩游记

清代著名文学家姚鼐的济南题咏和灵岩游记

  姚鼐登游泰山是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大年三十。这年冬天,姚鼐在京师刚刚参与完成了《四库全书》的修纂工作,并辞官乞养。当年腊月底,姚鼐离开了京城,顶风冒雪,过齐河、长清境,于腊月二十八这天到了泰安,受到好友朱孝纯(字子颖,时任泰安知府)的热情接待。第二天,姚鼐在朱孝纯的陪伴下从南麓登上了泰山极顶,并于次日(即大年三十)早晨在日观峰看了日出。当天晚上,姚鼐创作了《登泰山记》这篇游记佳作,并作了《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一诗。三天后,即在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这天,姚鼐在泰安人聂剑光(《泰山道里记》一书的作者)的陪同下游览了佛教胜迹——长清灵岩寺,并于当天晚上在张峡宿处写下《游灵岩记》一文。这篇《游灵岩记》写得亦清正秀美、开阖自如、阴柔精微,只不过其光采为《泰山游记》所掩,很少为世人所提及和知悉。现仅引其第一节,大家不妨将其与《登泰山记》一文比较着读一读,看看是不是这样:


  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礧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清代著名文学家姚鼐的济南题咏和灵岩游记

清代著名文学家姚鼐的济南题咏和灵岩游记

  在游览完灵岩寺后,姚鼐并没有继续北上济南,到济南城里一览济南的泉湖山色,而是又能返回了泰安,然后从泰安返回了京师,处理完一些事情,然后从京师南下,回到了故乡。

摄影:王琴、斩云剑、董点摄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